12月5日,东莞市政府门户网站挂出了一则来自该市政府新闻办的消息称,受台湾胜华集团结构调整影响,该集团在东莞的两家子公司——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士达)、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胜中国)将于近期正式停工停产,并积极寻求整合重组。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万士达是全球重要的触控面板生产商,曾是苹果的重要代工厂。
万士达的困境折射出触控面板行业的苦涩现实。深圳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所长孙燕飚表示,目前整个触控面板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对很多企业来说,“没有利润可言。”
母公司已申请重整
万士达的母公司是台湾的胜华科技,后者是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东莞市政府新闻办的消息称,万士达早在1995年就进入了东莞,现有员工约5000人,而联胜中国于2010年落户东莞的松山湖,现有员工约2000人。
2011年7月,《南方都市报》援引万士达一位高管的话称,当时万士达有1.9万员工,以代工制造为主。这也意味着,万士达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很高的员工流失率。
此前,万士达凭借自身的地位,在广东本地颇引人注意。它是2008年东莞市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先后有多位领导前往视察。
但万士达也曾遭受过质疑。2011年5月,曾有当地媒体记者卧底万士达,写出了“加班60小时,月薪2000元”的报道。
昨日(12月7日),记者拨打了万士达的前台电话,但一直没有人接通。
随后,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联胜中国的一位员工,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公司还在正常运行,工人也都还在上班,但前几天有多名台湾过来的干部撤离。不清楚公司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处境,但可能已经“临近”停产。
万士达以及联胜中国所出现的问题跟母公司胜华科技息息相关。今年10月,由于业绩持续恶化,连续3年半经营亏损,胜华科技向当地法院申请重整。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胜华科技营业收入763.98亿新台币 (合153.7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1021.78亿新台币有大幅下降。另外公司营业毛利亏损达到32.43亿新台币,合并税收损失102.40亿新台币。
触控面板行业过剩
在孙燕飚看来,万士达以及胜华科技目前的处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其表示,目前仅大陆地区就有大大小小的触摸屏厂商超过1000家,收入达到1亿元的约有80家,整个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奥维咨询总裁喻亮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面板产业的规模过大,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降,而台湾和大陆的面板企业是处于竞争关系,因为台湾的下游企业不多。目前大陆企业采购大陆面板的份额越来越大,台湾企业的份额受到了挤压。
孙燕飚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10亿部,预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2.5亿部。按照大陆企业欧菲光的规划,其2014年触摸屏产量接近3亿片,这意味着仅欧菲光一家生产的触摸屏在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触摸屏的市场份额就可能占到24%。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台湾四大触控面板生产商中,只有一家盈利,包括胜华科技在内的其他三家均为亏损。
除了整个行业问题外,胜华科技也有自己的特殊原因。
孙燕飚说,万士达其实是苹果iPhone4时期的主要代工厂,而到了iPhone5、iPhone6以后,苹果已经把触控面板的订单交给了其他企业。因为胜华科技不掌握新款苹果触摸屏的一些技术。
网易科技的一篇文章则称,长期以来,胜华科技一直是苹果iPhone和iPad触摸屏的第二大供应商。该公司根据iPhone销量增长的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施,但最终没有获得新的订单,原因是苹果已更青睐于能生产更薄显示屏的新技术。这让该公司过去几年一蹶不振,并陷入了运营亏损。
关键字:触控面板 万士达
引用地址:触控面板商万士达遇困 曾为苹果主要代工厂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万士达是全球重要的触控面板生产商,曾是苹果的重要代工厂。
万士达的困境折射出触控面板行业的苦涩现实。深圳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所长孙燕飚表示,目前整个触控面板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对很多企业来说,“没有利润可言。”
母公司已申请重整
万士达的母公司是台湾的胜华科技,后者是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东莞市政府新闻办的消息称,万士达早在1995年就进入了东莞,现有员工约5000人,而联胜中国于2010年落户东莞的松山湖,现有员工约2000人。
2011年7月,《南方都市报》援引万士达一位高管的话称,当时万士达有1.9万员工,以代工制造为主。这也意味着,万士达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很高的员工流失率。
此前,万士达凭借自身的地位,在广东本地颇引人注意。它是2008年东莞市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先后有多位领导前往视察。
但万士达也曾遭受过质疑。2011年5月,曾有当地媒体记者卧底万士达,写出了“加班60小时,月薪2000元”的报道。
昨日(12月7日),记者拨打了万士达的前台电话,但一直没有人接通。
随后,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联胜中国的一位员工,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公司还在正常运行,工人也都还在上班,但前几天有多名台湾过来的干部撤离。不清楚公司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处境,但可能已经“临近”停产。
万士达以及联胜中国所出现的问题跟母公司胜华科技息息相关。今年10月,由于业绩持续恶化,连续3年半经营亏损,胜华科技向当地法院申请重整。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胜华科技营业收入763.98亿新台币 (合153.7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1021.78亿新台币有大幅下降。另外公司营业毛利亏损达到32.43亿新台币,合并税收损失102.40亿新台币。
触控面板行业过剩
在孙燕飚看来,万士达以及胜华科技目前的处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其表示,目前仅大陆地区就有大大小小的触摸屏厂商超过1000家,收入达到1亿元的约有80家,整个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奥维咨询总裁喻亮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面板产业的规模过大,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降,而台湾和大陆的面板企业是处于竞争关系,因为台湾的下游企业不多。目前大陆企业采购大陆面板的份额越来越大,台湾企业的份额受到了挤压。
孙燕飚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10亿部,预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2.5亿部。按照大陆企业欧菲光的规划,其2014年触摸屏产量接近3亿片,这意味着仅欧菲光一家生产的触摸屏在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触摸屏的市场份额就可能占到24%。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台湾四大触控面板生产商中,只有一家盈利,包括胜华科技在内的其他三家均为亏损。
除了整个行业问题外,胜华科技也有自己的特殊原因。
孙燕飚说,万士达其实是苹果iPhone4时期的主要代工厂,而到了iPhone5、iPhone6以后,苹果已经把触控面板的订单交给了其他企业。因为胜华科技不掌握新款苹果触摸屏的一些技术。
网易科技的一篇文章则称,长期以来,胜华科技一直是苹果iPhone和iPad触摸屏的第二大供应商。该公司根据iPhone销量增长的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施,但最终没有获得新的订单,原因是苹果已更青睐于能生产更薄显示屏的新技术。这让该公司过去几年一蹶不振,并陷入了运营亏损。
上一篇:华为Kirin 620 芯片研发故事大揭秘!
下一篇:中国彩电“伤城”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4:28
触控面板厂采取薄膜与玻璃技术兼顾策略
全球主要触控面板厂在事业发展之初,多在玻璃式与薄膜式等两大技术类别中仅选择其一,以避免重复投资;不过,随着时代演进,玻璃式触控面板走向单片玻璃,在厚度和重量特性上有长足进步,且原本被诟病的强度问题亦逐渐改善;而薄膜式触控面板则由于黄光制程、纳米银线及金属网格等新兴技术导入,克服了原本线宽不足、尺寸难以做大的缺点。在这种状况下,DIGITIMES Research观察,大中华区目前较具规模的触控面板厂,多已建构自身原本没有的触控面板技术,以因应客户的潜在需求。 以台厂而论,原本台厂过于依赖美国终端品牌大厂,以致于在2013年遭遇苦果;2014年6月宸鸿将开始量产研发多年的纳米银线技术,以低价回攻大陆智能型手机市场;英特盛则
[手机便携]
触控面板强劲成长 2015年产值可达90亿美元
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的2009触控面板市场分析报告,2008年全球触控面板模块的产值已经达到了36亿美元,预计到了2015年,产值将高达90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为14%。由于具有使用容易及直觉化的人机接口,同时为人们节省时间与增进生产力,触控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触控面板的成本持续下滑,无形中也使得接受度一再地拉高。 2008~2015年全球触控面板模块出货金额预测(单位:十亿美元) (来源:DisplaySearch 2009 Touch Panel Market Analysis) DisplaySearch 资深显示技术分析师Jennifer Colegrove, PhD指出:“触控
[半导体设计/制造]
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大放异彩
触控面板市场蓬勃发展,在此次台北国际电脑展,Windows 8跟Windows 7也出现了关于触控面板的规格以及触控的情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杨仁杰分析,PC用触控面板将快速转向投射电容触控技术,且升级Windows 8之后,不仅触控点增加,且对各项触控特性的标准也渐趋严格。
不论是多点触控,抑或薄型化趋势,都使得触控面板迈向下一个世代。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杨仁杰进一步解释,Windows 7用触控面板仅需2点触控即可通过认证,对触控误判断、耗电量及报点率的标准也比较松;升级到Windows 8之后,除触控点增加到至少5点、一般需要10点外,对前
[手机便携]
触控面板展 两岸较劲
全球最大的触控显示行业聚会–2013 Touch Taiwan触控面板展将于28日起一连三天,在世贸南港展览馆盛大展出,积极抢进触控面板市场的群创(3481)、友达、华映,以及大陆首度来台参展的华星光电等,都将同场较劲。 迎战陆厂来势汹汹,抢攻触控面板庞大商机。工研院IEK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球触控产业台湾市占率维持第一,仍然领先日韩及大陆厂商。 面对陆厂来台展出全球最大尺寸液晶显示器–110寸的中华之星,TCL集团总裁暨华星光电CEO薄连明也将来台会见媒体。台厂如群创总经理王志超、友达视讯产品事业群总经理蔡国新,以及华映总经理林盛昌也亲临现场,巩固台厂在触控面板市场的优势。 工研院今年一口气展出「可挠式触控面板」等2
[手机便携]
2017年内嵌式触控方案将在NB市场超越外挂式触控
随着内嵌式触控解决方案的成本逐渐下降,内嵌式触控荧幕的面板制造商正试图扩大在笔记型电脑市场中的版图。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依据IHSMarkit发布的《 触控面板 市场追踪报告》(TouchPanelMarketTracker)显示,包括on-cell与in-cellTFTLCD在内的内嵌式 触控面板 ,在笔记型电脑 触控面板 市场中的占有率,预计将从2016年的33.5%,提升为2017年的50%以上,一举凌驾外挂式触控结构。 IHSMarkit触控暨使用者介面研究部门主管CalvinHsieh指出,有鉴于笔记型电脑的需求缓慢衰退,各电脑品牌纷纷寻求具有吸引力的功能,以促进换机需求,因此价格
[嵌入式]
技术迭代 触控面板产业已进入深水区
产能过剩、利润微薄、技术迭代、竞争加剧、工厂倒闭、兼并重组一直困扰着触摸屏行业。原来的高利润率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无论是分销商还是供应商,应慎重考虑触摸屏产业越来越严峻的市场风险及技术替代风险,触控面板产业进入技术迭代深水区。
每一场技术革命,都会有旧技术伴随着新技术的崛起而衰退或消失,而近年来触摸屏行业表现的更为突出。众多触摸屏企业在立项、土建尚未完成时,就已惨遭淘汰。对于现在想进入触摸屏行业的企业来讲,已不是有利时期。
在技术层面,2013年开始,各种触摸屏技术的热点集中在单片玻璃式触摸屏技术(One Glass Solution,OGS)、内嵌式触摸屏技术(包括In-Cell和On-Cell两种)。之
[家用电子]
电容触控面板未来几年趋于简单化
投射式电容是目前触摸屏的主流技术,并且呈结构多样化。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Touch Panel Market Analysis: October 2011 Update报告指出,电容触控面板的结构将会在未来几年中趋于简单化,传感载体将会减少,这将有利于轻便的移动设备的发展。 DisplaySearch新兴显示技术研究副总Jennifer Colegrove博士说到:“简易化投射电容触控的设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表面玻璃整合触控(sensor-on-cover or called one glass solution),另一种是面板内嵌式触控(in/on-cell)。” CH: 面板内嵌式触控主要由面板厂整合于面板
[电源管理]
台湾光罩拟购触控面板控制芯片厂威达高科
台湾光罩继去年第4季收购美禄科技后,再次展开并购,拟将以新台币2.93亿元额度内,收购触控面板控制晶片厂威达高科所有流通在外股权。 台湾光罩表示,因应半导体产业上下游整合之发展趋势及结合资源并扩大营运规模,拟以现金个别向威达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取得所有流通在外之股权。每股收购对价拟不高于新台币11.5元,最高收购股数为威达高科目前流通在外股数2551万500股,预计总金额不超过2亿9337万750元。暂定之股份买卖交割日不得晚于民国107年12月31日。 台湾光罩去年在波若威董事长吴国精接任新董事长后,推动台湾光罩营运转型,朝向提供自晶圆生产到封装的半导体一条龙服务发展。 为因应营运转型,台湾光罩去年第4季收购美禄科技,希望藉由美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