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专业并且专注投资国内外半导体产业的,我们可能是唯一一家。”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我们一直在持续做这个事情。”
华登国际(Walden International)1987年创立于美国硅谷,是专注于半导体产业的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之初业务主要聚焦于硅谷,随着亚洲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华登的业务重心开始逐步向东方倾斜。华登是较早将风险投资理念引入亚洲的投资机构之一。
华登的投资涵盖电子技术、新能源环保、健康医疗、现代消费及服务、互联网以及其他高成长性的行业,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偏好于投资半导体产业已是这家风险投资公司最显著的特征。
进入亚洲之初,华登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在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后,华登也曾参与对新浪、创维等科技企业的投资。后来投资了中芯国际、无锡上华。8月31日,在厦门参加集微半导体峰会期间,黄庆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黄庆认为,国内半导体行业现在处于“资金过剩”的状态,“太多人拿着钱要进来这个行业,但其实没有这么多的项目。这也造成了现在的项目价格都非常贵。”
靠风投支撑的创业文化
《21世纪》:华登国际为何会专注于投资半导体产业?
黄庆:华登国际始于硅谷。硅谷是依靠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半导体公司的起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风险投资。半导体产业有一个靠风险投资支撑的创业文化:一个创业团队走出来,风险投资去支持他成功,赚到钱然后再回馈回来,之后再继续投资创业公司,以此循环。
《21世纪》:风险投资曾对硅谷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黄庆:创业团队需要资金,打比方说,一个公司的成功需要投入很多的研发资金。可能要维持大概100人的研发团队,这需要大概3000万到5000万美元的支持,才能最后发展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谁来提供这个资金?这就需要对行业比较了解,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资金链条,这也就是风险投资在硅谷的作用。硅谷的崛起和风险投资是直接相关的,在硅谷搞投资的人很多也都是半导体行业出身。我们从硅谷走出来,也一直专注于半导体产业投资。
“资金过剩”
《21世纪》:请谈谈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情况。
黄庆: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曾经很周折。2000年左右开始有风险投资,此前几乎没有风险投资这个概念。华登是在1994年前后开始进入中国的,但在中国投资第一个半导体公司是在1999年,当时投资的是上海新涛。2000年左右投资了中芯国际、无锡上华,之后又继续投资了一系列半导体公司。现在比较成功的半导体公司,包括兆易、格科、矽力杰、晶晨,很多是我们投资的公司,我们一直持续地在做这个事情。
由于没有半导体产业从业或是投资的经历,很多人开始做风险投资时不太会考虑投半导体产业;此外,国内半导体投资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所以中国的风险投资大部分也不是特别关注这个产业。当然,半导体产业是国家支持的一个战略行业,政府基金常常会投入该产业,但其实成功的也并不多。
所以,这么多年下来,专业且专注投资国内外半导体产业的,我们可能是唯一一家。我们也积累了蛮多经验可供借鉴,成功率也较高,这就自然是我们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当然,受国家政策的鼓励,这两年多了一些风险投资关注半导体产业,资金较以前是多了很多。
《21世纪》:国内半导体产业是否存在“资金过剩”的情况?
黄庆:我觉得现在是处于资金过剩的状态,太多人拿着钱要进来这个行业,但其实没有这么多的项目。这也造成了现在的项目价格都非常的高。我觉得这样并不好,这样下去,过几年大家都会意识到投这个行业是亏本的,以后也就没人敢投了,这对产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在2000年初的时候,风险投资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很多外资风投投资了一系列半导体公司,但成功者寥寥,项目基本上全军覆没。这就造成了大概在2005年之后的十年间,几乎没有人投资半导体产业。但在这中间,我们的投资是一直持续的。
国内外投资取向不一样
《21世纪》:中国和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的投资情况有何不同?
黄庆:产业形态不太一样。国外半导体产业已经相对成熟,创业一般是为了一个新的方向,这往往是大公司因看不清楚而不愿意投的方向。这些团队在大公司内部得不到支持,做得不爽,觉得有必要出走,专注去做一样事情,而这往往是过去所没有的、最先进的方向。风险投资这时就愿意予以支持。
国内则不太一样,投资的公司大部分在做的可能是中国没有、但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的东西,这是国产化的一个过程。所以,相比较而言,国内外投资的取向不太一样,一个是市场取向,一个是技术导向,指向了两类不同的公司。
《21世纪》: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曾实现半导体产业的后来居上,他们目前投资情况如何?
黄庆:台湾的半导体公司现在明显处于很难融资的状态。韩国是另一情况,我们也有投资韩国公司,有成功的案例。韩国市场比较特殊,它国家不大,三星、LG等几家大公司之外差不多没有其他客户了,这就造成韩国国内独立的半导体公司是比较难做的,不像在中国大陆,可以有很多的客户,市场相对好做一些。
产业在加速发展,机会比以前多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前景?
黄庆:我觉得中国的投资机会是一直存在的,而且现在可能会比以前更多一些,因为出现的公司更多了。整体来说,产业是在加速发展的,机会就会比以前多。问题在于,现在投资的人也比以前多了,所以项目会比较贵。还有一个问题是,资金多了之后会造成资源分散,一个公司可能会被拆掉,因为只要有人想要出走、去创业,就总有人给钱。打比方说,本来一个公司可能要有200人才能形成足够的战斗力,但现在集中起这些人就会比较困难,因为公司容易被拆散。
中国还没到并购整合阶段
《21世纪》: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在同类型小公司太多的问题吗?
黄庆:是的,同类竞争比较多,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破坏性的事情。半导体公司需要有足够的毛利,有足够的盈利积累才能够再投入研发。不投入研发,公司是无法实现国际意义上的竞争的。如果因为竞争太多,大家相互之间在低毛利的事情上死磕,就会造就许多不盈利的半导体公司,这是不健康的。
半导体公司的精髓在于研发,一家公司今年赚了多少钱和明年能赚多少钱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可能明年没有生意。因为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想明天继续赚钱就要持续投入研发。所以,如果没有能力持续投入,这个公司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些科技公司来说,不断地持续研发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了一轮并购整合潮,但为何这股潮流在中国没太有体现?
黄庆:当一个产业趋于成熟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并购整合,这在各行各业都会发生。无论是金融、通讯还是汽车行业,最后都进入了只有几个大公司的局面。全球来看,半导体产业也在趋于成熟。国外的大盘上整合开始发生,但中国半导体还没有玩到大盘上来,还是全世界半导体产业的一个枝节,也就没有直接介入这一轮的并购整合。
此外,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国半导体企业的管理层的经验积累还没有到有能力去整合别人。国外公司已经经历过几代管理人员的经营,公司不断重组,不断整合,往往已比较擅长去做这些事情。中国公司还需要再成熟一些,才会懂得如何去整合别人,那时候中国的并购会更多一些。
上一篇:董明珠:今年给员工加薪10亿 比2年前每人加1000还火
下一篇:“风口”上的半导体产业投资:硅谷模式是否依然奏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8:45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