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进军LED照明市场中国企业如何虎口夺食

最新更新时间:2009-09-23来源: 慧聪灯饰网关键字:松下  LED  OLED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LED即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光源灯具拥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无毒环保等诸多优点,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是取代传统白炽灯的新一代最理想光源。

    近年来照明用LED技术迅速发展,并已开始大量应用于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家居照明,LED照明企业也不断增多,行业年产值迅速膨胀,成为各国振兴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中国的“十城万盏”,美国及欧洲的固态照明计划等,都是将LED照明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国家级规划,可见各国对LED产业的重视。

    目前,LED照明产品已经逐步从室外装饰、照明发展到家用照明领域。各种家用LED灯泡开始陆续上市,虽然LED灯泡与传统白炽灯泡或T5节能灯相比价格仍偏贵,但随着进入LED家用照明领域的企业不断增多及LED技术的进一步成熟,LED照明灯泡的家用普及步伐在09年开始势必会进一步加速。

    日本6大照明厂商大举进军LED照明市场

    进入2009年以后,LED灯泡相继上市,欧美日系照明大厂纷纷推出LED照明新品,特别是日本,几个月内,松下、东芝等6大照明巨头纷纷宣布进入LED照明领域,上市LED照明灯泡,这标志着日本大型照明厂商全部推出了LED照明产品。

    夏普2009年6月宣布向市场投放价格近原来一半的灯泡式LED灯,已经推出led灯泡的东芝照明随即降低了产品价格,与夏普形成了对抗之势,紧接着8月NEC照明发布产品(9月24日上市),9月三菱电机欧司朗发布产品(9月21日上市),松下发布产品(10月21日上市),同时日立近日也宣布将上市可替代白炽灯安装在E26型灯口使用的LED灯泡。至此,日本国内的主要照明厂商全部聚齐。在灯泡式LED灯市场上,厂商间的激烈竞争由此开始。

    日本6大照明巨头纷纷进军LED,让日本距离LED照明普及又进了一步。然而,日系照明企业大举发布LED灯泡,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日本本土,美国、欧洲、东南亚甚至是中国都将受到这一波LED大潮的冲击,再加上CREE、欧司朗、飞利浦、日亚及首尔半导体等传统LED国际巨头的推动及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球即将迎来一轮LED家用照明普及高潮。[page]

    企业推政府拉 LED照明将迎普及高潮

    为了推动固态照明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照明计划”,并宣布将在2012年停止生产白炽灯泡,预计在明年第一季修正能原法案实施之前,许多公共场所就会开始采用LED照明。欧美及其它亚洲地区也会开始加速推广使用LED照明灯炮,用以取代传统的白炽灯泡。欧盟已经在9月1日正式停止生产和进口100瓦以上的白炽灯,同时其他功率白炽灯的生产和销售也将逐步停止,至2012年,欧盟将以节能灯、卤素灯泡和LED灯来代替白炽灯成为欧洲居民的主要照明灯。同时,欧盟还推出旨在推广LED照明的“彩虹计划”,该计划对相关科研机构进行资金补助。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欧洲LED照明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美国更是重视LED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早在2000年美国能源部就开始大力推动研发固态照明技术研究,投入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时间、资金、人力和机构等用于支持LED项目的研发,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欧美日相比,中国在推动LED照明产业的发展上一点也不势弱。09年初,中国科技部推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该计划涵盖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21个国内发达城市。“十城万盏”从规模和力度上可以同美国的“固态照明计划”、欧盟的“彩虹计划”和日本的“21世纪照明计划”相提并论。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LED照明市场迅速扩大。根据市调机构Citigroup调查,2008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约4.57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将增长到50亿美元以上。中国2010年国内LED照明及其相关产业产值也将超过1000亿元。[page]

    中国LED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面对欧美日LED巨头的竞争,中国LED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压力的迫切。然而,基于LED照明产业链长、技术性强、应用面广的产品特性,当今乃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之内,LED照明企业将各自坚守各自的生存发展之道,形成以下四个类别的品牌企业长期共存的局面。一句话总结就是:国际品牌做高端,全国品牌做渠道,区域品牌做服务,新生品牌做特色。

    1、国际品牌做高端

    这里所说的高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思:第一是产业链的高端,即从LED的核心技术芯片的研发到封装,再到应用,赚取极少数企业才有能力享受到的行业上游利润;第二是应用产品技术的高端;第三是设计技术的高端,赚取其它企业难以竞争的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丰厚利润。

    2、全国品牌做渠道

    主要是流通渠道,也就是这些企业必然要利用各地的代理商来抓市场、抓客户、抓项目。

    3、区域品牌做服务
 
    这里所说的区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未来五年,中国将形成五个区域LED照明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即珠三角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长三角半导体产业基地,以北京、大连为中心的北方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武汉、南昌为核心的中部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西安中心的西部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二是在这五个区域内,将各自崛起一批LED照明及相关企业,包括应用型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其中的应用型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将依托其深入区域,贴近客户,方便服务的优势,和国际品牌、全国品牌争夺区域市场的领导权和市场份额。

    4、“新生”品牌做特色

    特色产品,通常就是非主流、非量大产品。这将是大多数后来的中小型、应用型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的首攻方向和主攻方向。

    中国LED企业普遍企龄较短,技术实力和成熟度不强,缺乏像国际LED照明巨头飞利浦、欧司朗这样的技术研发能力。虽然近年来也涌现出像东莞勤上光电、大连路明、江苏史福特及佛山星国光等在国内拥有较强实力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是要想在技术和品牌上都达到国际水准,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与欧美日韩LED企业早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技术和市场渠道相比,中国LED企业只能算是“追兵”。近来日本6大照明巨头几乎同时进军LED照明领域表明,照明用LED这块大蛋糕并不只中国企业想要得到。在LED时代,中国照明企业要想占据鳌头,那就要给自己正确定位,从“新生”做起,从区域做起,从中国做起,也许哪天蓦然回首一下,就会发现当年的国际品牌已经被自己甩得老远了。

关键字:松下  LED  OLED 编辑:金继舒 引用地址:日企进军LED照明市场中国企业如何虎口夺食

上一篇:背光模组: 整机厂商推动LED技术主导未来
下一篇:日企进军LED照明市场中国企业如何虎口夺食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4:49

松下或为特斯拉生产家用车辆电池 下周公布
    据悉,特斯拉计划在4月30日左右发布家用车辆电池系统,该设备将被设定在办公区域和零售商店附近。     特斯拉投资关系主管 Jeffrey Evanson在一封发给投资人的邮件中透露了这个消息,该消息得到了特斯拉发言人Khobi Brooklyn的确认。她表示说,公司很快就会用实际行动来解释这一举动带给用户们的优势。     这款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应该有益无害,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相关报道称,特斯拉已经开始与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协商。     特斯拉电池将会从他们在内华达和里诺设立的电池工厂里,对其进行加工和供货,工厂的建设已经开始,初步预计在2017年建成。那么问题来了,在工厂建设完成之前
[汽车电子]
OLED面板抢尽锋头 Google TV暂时退位
    OLED大面板的画质与轻薄度令人惊艳,而智慧型电视话题虽然火红,但Google TV暂时还无起飞迹象。     根据科技资讯网站CNET报导,2012年消费者电子展(CES),不管是Ultrabook、平板电脑或智慧型手机,这些都不够看,OLED才是大未来,2012年可以买到55吋机种,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的OLED电视都十分令人惊艳,不可否认,OLED所显示的画质鲜明,可视角宽,且反应速度也超快。只是不论三星电子或乐金电子在现场展示的原型机都还无法上市,双方公布的规格细节很少,且价格未定,外界预测应该会在8,000美元价位。     除了画质佳以外,
[手机便携]
手机应用中的OLED驱动器和模块设计
在发现电子发光机理的十年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最终商用在手机,MP3和数码相机中。按Display Search的数据报告, 从2001年第一颗单芯片OLED驱动器起, 2003年有超过一千七百万颗IC用在手机显示上.今年,OLED也开始应用在手机的主显示屏上。OLED在手机显示上的应用正取得腾飞性的增长, 预计今年OLED模块的使用数量将超过3三千万片。   与OLED技术和发展相呼应,OLED的驱动器也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只是从低占空比上升到支持高占空比, 而且应用了诸如每个RGB电流的控制、更宽的IC工作温度 (-45到80℃) 、内部DC-DC升压、以及图形加速指令等一些特性。Solomon S
[电源管理]
手机应用中的<font color='red'>OLED</font>驱动器和模块设计
Diodes线性LED 驱动器简化低功率LED控制
Diodes公司推出AL5802线性LED 驱动器,提供简单、具成本效益及低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案。该驱动器集成了一个高增益的NPN晶体管,其预偏置NPN输出晶体管的额定电流为30V,足以控制多达九个低功率串联LED的电流。AL5802采用SOT26封装,配有可操作于0.8V至30V电压范围的开集极式输出,能支持12V和24V的电源,提供20mA至100mA的LED电流,适于LED显示屏、灯具及汽车内部显示等应用。 该驱动器唯一需要的外部元件,是一个外置的低值电阻器,用来设定LED电流。其内置的高增益晶体管通过在电阻器上产生0.65V的参考电压,降低功率损耗并确保充足的驱动电压。参考电压具有负温度系数,使LED电流在高温下
[电源管理]
Diodes线性<font color='red'>LED</font> 驱动器简化低功率<font color='red'>LED</font>控制
LED照明系统设计技巧
  LED照明将会取代主流的白炽照明和其他照明技术,占据市场主导位置。但从旧技术到新技术的转换还需要多年时间。在此期间,LED灯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新设计与原本为白炽照明开发的现有控制器和布线架构实现兼容和可靠工作。本文所介绍的是可同时适用于低功率和高功率LED照明系统的解决方案,它久经考验,非常成熟。   LED灯泡的构造   一个LED灯包含一个到十几个甚至更多的LED芯片,它们通常串联在一起。每个芯片的发光亮度由通过其中的电流大小决定。由于采用串联连接方式,灯泡内每个LED芯片会自动通过相同的电流,但每个芯片上的电压各不相同。LED的正向电压降通常为3.4V,但会在2.8V到4.2V之间变化。可以对LED进行分类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LED</font>照明系统设计技巧
三星推1.4R可折叠 OLED显示屏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Samsung Display周三表示,该公司最新推出的OLED柔性显示屏在折叠时所产生的缝隙是世界上的任何的已上市手机部件竞品所无法比拟的。 Samsung Display表示,经过技术优化升级,这款性能增强的新显示屏幕能最多承受约20万次的折叠。据悉,该款曲率半径为1.4R的OLED显示屏已被用于Galaxy Z Fold 2中。 该公司指出,目前在市面上出售的OLED屏幕中,1.4R的折叠屏最为紧凑。 据了解,开发内折屏幕比外折屏幕在技术方面要难得多,因为内折屏幕需要具备有更小的曲率半径,而这将在屏幕折叠时产生更大的压力。 三星表示,该公司已经对材料、设计以及相关模块进行了优化,以便尽可能地冲抵屏幕折叠
[手机便携]
塑料灯泡有望取代LED成为新型光源?
据国外国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塑料灯泡,这种灯泡可以发出非常接近自然光的光线,而且伸展性好,不怕摔,预计2013年第一批塑料灯泡会进入市场。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期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塑料灯泡,该产品拥有LED灯的所有优点,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塑料灯泡没有LED的任何缺点。有报道称这种塑料灯泡有望取代LED成为新型光源。当电流经过这种新型灯泡的特制塑料层时就会发出光线,这种塑料层是利用纳米技术研制而成的。研发团队表示,这种新型的塑料灯泡具有非常好的伸展性,可以设计成各种形状,比如现在常用的灯棍状。使用者不用担心这种灯泡会被摔碎,而且使用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杂音。 这种新型灯泡暂时被简称为“FIP
[电源管理]
塑料灯泡有望取代<font color='red'>LED</font>成为新型光源?
浅析LED车载显示面板传导模型和影响散热效果进行计算校验测试数据和ANSYS软件
随着LED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车载手机及其他显示需要亮度越来越高,散热也就成了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温度上升对LED性能的影响,研究影响散热效果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车载显示等特点,提出了一种车载显示热学分析等效模型。然后针对目前车载显示主要采用的被动式散热方式,通过对车载模型进行热学测试计算以及ANSYS软件仿真,最后通过对测试模拟结果的系统分析,给出参考结论,为改善当前LED高亮度显示的散热设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面板行业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到户外显示屏小到手机Pad这样的终端都有,而且随着技术进步车载显示出货量占了更大比例。LED作为新型高效节能光源,进入显示领域已日趋成熟。并且对于高亮度
[嵌入式]
浅析<font color='red'>LED</font>车载显示面板传导模型和影响散热效果进行计算校验测试数据和ANSYS软件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