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7C196MH的车载逆变电源设计

最新更新时间:2014-08-30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软启动  车载逆变器  控制策略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地铁和高速列车的使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隐患。由于其窗门都需要处于密闭状态。若列车因发生电力故障而停留在隧道中,空调和排风设备会停止运行,进而严重地影响乘客们的生命安全。现急需一种将蓄电池直流110 V的电压逆变为三相230 V/50 Hz的交流电源,为机车电力设备供电,以确保乘客生命安全。

1 系统结构

本设计巧妙地利用了高功率因数PWM控制芯片L4981A的Boost结构的功率校正电路来实现直流升压变换器的设计。提出了一种以87C19MH为控制核心,以IPM为开关器件的逆变电源的设计方案。逆变电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采用两级结构,第一级是DC/DC变换器,第二级是DC/AC逆变器;DC/DC变换器将110 V直流电压变换成400 V直流电压,DC/AC逆变器则将此直流电压逆变成有效值为230 V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压,以带动负载[1-2]。且系统具有输入过欠压、输出过流、缺相、负载短路、超温等保护功能。


2 DC/DC电路设计

该逆变电源的第一级为DC/DC升压电路设计,采用Boost型APFC控制,升压电路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Boost型APFC升压控制电路设计应用集成控制芯片L4981A,通过采样电阻Rs(RS102,RS101)通过8、9两引脚采集系统输入电流;直流输入电压(VCCP+)经限流电阻R17后,加到4脚,作为控制输入电流的跟踪信号;输入电压的有效值通过7脚送入乘法器,以调节输入总功率的恒定;输出电压(VOUT)经R27、R28、W3(可调电位器)和R32分压后,由14脚加到芯片内部的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端。以上4个信号作为L4981A芯片内部电路控制方式的参考值,通过芯片结构内部的电压控制环路和电流控制环路,来实现双闭环的调节。采集的输出电压信号与L4981A芯片内部基准电压比较后,误差信号经过PI调节送入乘法器,用来调节输出电压为一稳定值。电流误差信号经过调节后生成PWM脉冲信号输出,L4981A的输出端(20脚)将输出的PWM控制IGBT管的导通和关断,通过外接振荡器的定时电阻和电容来设定PWM开关频率,经过输出电容Ca滤波来实现直流输出。升压后的输出电压VOUT经R29、R30、R31和W4(可调电位器)分压后加到3脚,当此管脚的电压大于5.1 V时,即VOUT超过410 V时,L4981A将实现过压保护,输出将被强制接地,来强制截至功率开关管[3-4]。

 

输入电流经R22后加到2脚,实现峰值电流限制。同时输出通过电压分压器来设定芯片的欠压锁定开通和关断阈值,通过欠压封锁控制端来控制是否欠压。当15脚的电压低于10 V时(Q3导通),实现欠压封锁;当l5脚的电压高于15.5 V时(Q3断开),将正常起动,使电源电压具有滞回功能。L4981A电路软启动的时间由E3的电容值决定。

3 DC/AC电路设计

车载逆变器主控芯片为Intel单片机87C196MH,由单片机87C196MH输出6路互补SPWM信号为IPM提供驱动脉冲,将400 V直流电源逆变为三相230 V/50 Hz的交流电源,为机车电力设备供电,主控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

当单片机上电启动后首先经历一个软启动过程,该过程中单片机主要完成检测输入电压过欠压、输入电流过流和IPM电流过流故障。若无故障,则单片机根据输出电压反馈值调整SPWM的载波频率和调制比,使输出电压稳定。

当输出电压稳定后,单片机启动缺相保护,检测输出电压是否跌落。如果发生缺相故障,单片机将停止输出驱动脉冲,并且点亮软件故障指示灯。同时,当逆变电路正常工作的同时,单片机继续实时检测其他故障情况,一旦发生故障将停止输出SPWM信号并点亮故障指示灯,进入软件保护状态。这样保证了逆变电源工作在安全状态。

3.1 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单片机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分别控制片外EPROM和锁存器,其中8位数据总线和14位地址总线的低8位分时复用。EPROM存放单片机程序,当单片机上电后将运行EPROM中的程序。锁存器起到数据暂存作用,当读取EPROM某个地址中的程序时,先由单片机对EPROM进行地址操作,然后通过锁存器暂存地址总线的低8位,此时它们作为8位数据总线将选定地址中的程序送入单片机去执行。

在控制系统中,单片机第46~48引脚对输出三相电压进行采样,第40引脚为外部参考电压输入,第62引脚为故障信号输入,第30~35引脚为PWM输出,第12~16引脚为高6位地址总线,第17~24引脚为低8位地址总线和8位数据总线的复用总线。

单片机对输出电压进行采样,并且实时监控各个故障信号。同时根据输出电压的反馈量调整SPWM的调制比,调节输出电压有效值。

3.2 驱动电路设计

图4所示为驱动电路,该电路的作用就是把单片机输出的SPWM驱动信号经过光耦隔离并适当放大,然后送到IPM模块的相应管脚,进而控制IPM内部IGBT的开通和关断。光耦主要用来实现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的信号连接,满足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的电气隔离。本设计中选用HP公司的光耦HCPL-4503,该芯片有效地起到信号隔离和电压放大作用,完成驱动IPM的目的。


4 实验研究

为了验证本系统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对本文所研制的车载逆变器进行了实验测试。车载逆变器带阻性负载,实验样机输入DC电压90 V~120 V;输出AC电压230 V,50 Hz;开关频率3 kHz;最小输出功率为880 W。

在测试实际波形的时候,用数字示波器测量L4981A的PWM输出端,同时使用1:100的高压差分探头,测量直流输出波形,在空载时对DC/DC的驱动信号波形进行采集如图5所示。输入110 V,PWM频率27.66 kHz,占空比为8.45%,直流升压输出电压为405 V。

图6所示为IPM上下桥臂驱动信号的死区时间。由于单片机发出的SPWM信号经光耦后将反向,因此单片机输出的两路互补SPWM信号同是高电平时为死区时间。由图可见,死区时间为15 ?滋s,能够有效地防止上下桥臂直通。

图7所示为输出电压波形,实验中使用了1:1 000的高压差分探头。由图可见实际输出电压为49.60 Hz,有效值为230 V。当输入电压在90 V~120 V间波动及负载阻抗变化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都能够有效地稳定在230 V/50 Hz交流电压,且谐波含量较小。

 

本文设计了符合地铁列车应急需求的车载逆变电源,采用IPM模块有效减小了系统体积。使用单片机波形发生单元输出6路SPWM作为IPM的驱动信号,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并通过硬件和软件实时检测电压和电流,保证逆变器安全工作。经试验验证,该系统控制方案简单、高效、可靠,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字:软启动  车载逆变器  控制策略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基于87C196MH的车载逆变电源设计

上一篇:直流电压前馈控制数字逆变电源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小功率智能化中频逆变电源的研制 小型化和高性能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44

基于SVPWM的三相混合开关电流型整流器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传统的大功率整流器在从电网取电时,由于大功率电子器件的作用以及无功元器件的影响,大量的谐波电流被注入到电力系统,使电网中的谐波水平逐年增高。谐波对从电网取电的其他设备将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威胁。为解决大功率变流装置对电网的干扰:一是加接滤波器来提供谐波电流的通路;另外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整流相数,即增加整流电压的脉波数,如多脉波整流桥和PWM整流桥等。      三相PWM整流器通过将网侧电流或电压调制成高频的PWM脉冲波,经滤除网侧电流的高频谐波及其倍频谐波,其网侧谐波失真率完全可以达到国家安全标准。图1是三相PWM电流型整流器 ,大功率条件下电路需使用大功率开关管,如IGBT、IGCT、IECT等可控高频开关管来实现。
[电源管理]
基于SVPWM的三相混合开关电流型整流器的优化<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研究
单相逆变器多环反馈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应用了一个多环反馈控制策略来调节不间断电源逆变器的输出。分析了这种控制策略的时域与频域特性。最后给出了仿真和实验波形,结果证明了这种控制方法对线性负载和整流桥负载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关键词:逆变器;多环反馈;数字控制 0 引言 过去对逆变器的研究侧重于采用新型高频开关功率器件,从而减小滤波器尺寸,优化输出滤波器设计以实现低输出阻抗等,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输出波形失真并改善负载适应性,但是还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逆变器的动态和静态特性,必须采用新的控制方法。采用重复控制技术,可以较好地抑制周期性干扰,但是,重复控制延时一个工频周期的控制特点,使得单独采用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动态特性极差,基本上无法满足逆变器的指标要求。如果
[电源管理]
基于Atmega8的PID控制策略的车辆稳定行驶及加速、减速控制
本文介绍汽车自动巡航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选择基于Atmega 8 单片机 的PID控制策略实现车辆的稳定行驶及加速、减速的控制过程。本系统能有效地减轻长途驾驶中驾驶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舒适性,并减少燃料消耗,利于环保。 据调查,10%的交通事故是由疲劳驾驶、操作不当引起的,本文介绍的汽车自动巡航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驾驶员的疲劳,避免交通事故,并利于环保。当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时,打开该系统的自动操纵开关后,巡航控制系统将根据行车阻力自动增减节气门开度,避免驾驶员频繁踩油门踏板就可使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一定,大大地减轻了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由于巡航控制系统能自动地维持车速,避免了油门踏板不必要的人为变动,进而减少了汽车
[单片机]
基于Atmega8的PID<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的车辆稳定行驶及加速、减速控制
便携式车载逆变器的设计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然而,人们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却不能使用汽车上的电源。因此,开发一款经济实用的车载逆变器就成为一种需求。我们采用集成脉宽调制芯片SG3525A为主控芯片,以CD4020B计数器及与非门电路构成分频分相电路并配以保护电路,实现了逆变器的脉宽调制。其在逆变电源工作时的持续输出功率为100W,并具有输出过流保护及输入欠压保护等功能,可实现电源逆变、电压稳定、欠压保护及过流保护等功能。   系统基本原理   本逆变器输入端为汽车蓄电池(+12V,4.5Ah),输出端为工频方波电压(50Hz,220V)。其系统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采用了典型的二级变换,即
[电源管理]
便携式<font color='red'>车载</font><font color='red'>逆变器</font>的设计
单片机AT89C5l的电动机软启动
由于微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控制系统的复杂化,多机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在一些对工业过程的控制中,多机通信已经成为通信控制领域的主流通信方式。 本文针对目前单片机书籍(包括教材)很少介绍多机通信的实现技术的情况,在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交通灯控制网络系统,以此为实例给出了单片机多机通信的解决方案。 1 单片机多机通信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除了点对点通信外,还有一机对多机或多机之间的通信,构成计算机网络,其中主从式多机通信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主从式多机通信系统中,只有一台主机,但可以有多台从机。主机发送的信息可以传送到各个从机或指定从机,从机发送的信息只能为主机所接收,各从机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主机通常由
[单片机]
单片机AT89C5l的电动机<font color='red'>软启动</font>器
郑州大学科研团队提出直流微电网新型分布式二次控制策略
中国储能网讯: 基于下垂控制的直流微电网初级控制存在稳态母线电压偏差和电流难以准确分配的缺点,传统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二次控制策略虽然可以实现直流微电网母线电压恢复和电流均分,但并没有考虑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发电成本。 为提高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基于分布式一致理论,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李忠文、程志平 等,在2021年第21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设计了分布式平均母线电压恢复控制算法和分布式最优负荷分配算法,并基于上述算法设计了直流微电网新型分布式二次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可以在二次控制层同时实现母线电压恢复和经济调度,从而提高微电网的运行效率。另外,该控制策略完全分布式实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鲁棒性和
[新能源]
软启动器的启动模式
软启动器是一种用于减少电动机启动时冲击和噪音的电气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软启动器有多种启动模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启动模式: 1. 电压降低模式:这种模式下,软启动器将逐渐降低电动机的电压,从而实现减小启动时冲击的目的,适合于单机或小型机组的启动。 2. 电流限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软启动器可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设置电流限值控制电机的起动电流,从而实现起动冲击和噪音的减小。此模式适用于较大功率和较重负载的启动。 3. 时间延迟模式:这种模式下,软启动器将在机器启动之前设置一个延迟时间,以便让电机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电力可靠,从而减少启动时的冲击。此模式适用于较低功率和轻负载的启动。 4. 自适应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启动器中设置了一些
[嵌入式]
嵌入式系统电源设计决巧,搞定电压转换!
  高效能的嵌入式系统 电源 电路设计一般比较复杂,设计人员在设计独特的多重电压级时需满足精准的电压、电流、 纹波 、噪声滤波、同步化、 软启动 和 电源 分隔等要求。本文根据硬件设计大侠在一些嵌入式系统 电源 电路设计技巧,整理出嵌入式系统电源设计 秘籍 ,9大 电压转换 诀窍 ! 在嵌入式电源电路的设计中好好把握,也让大家节省设计所需的宝贵时间。    1.高瞻远瞩,需细思量 :FPGA系统, DSP 系统,包括现在风头正劲的ARM为主的32位微处理器嵌入式系统都是多电源低电压供电。此外,对于采用电池供电的便携式嵌入式系统的电源来说,还要有电源管理的考虑。   嵌入式系统电源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系统设
[电源管理]
嵌入式系统电源设计决巧,搞定电压转换!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