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如同自然界生态要和谐共处才能生生不息一样,半导体业的生态系统更是“俱荣俱损”的关系,当半导体业步入多元且全面的商业竞争时代,竞争已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和技术,而在于谁能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设备和材料在半导体生态系统中扮演“左右护法”的角色:全球每年在半导体业的投资约500亿~600亿美元,其中有70%是用来购买设备,因为工艺的进步全要仰仗设备业的进步。半导体材料的质量和供应则直接影响着IC的质量和竞争力,随着未来推动14nm及以下工艺增长的动力来自EUV光刻设备及450mm硅片,未来材料也将引导半导体业的创新。
而在我国,放眼设备业只有“四顾茫然”的感觉。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发展可谓“起大早赶晚集”,经历大起大落之后,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国内供应能力的滞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匮乏、巨额的资金投入与本行业薄弱的财力、设备制造的大难度与国内配套能力的低下等突出矛盾和强烈反差,使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整体差距继续拉大。
近年来,在市场的驱动以及国家相关专项和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2000年落后国外先进水平5代缩短为现在的1~2代;在大生产线上,有几种设备可以替代国外产品,光伏设备也有很大的改善,能基本满足晶硅光伏产品的工艺制造需要。然而,即使目前有可以国产的半导体设备,但设备上超过30%的关键零部件还不具备国产化能力,仍然需要进口,国产设备的完全自主举步维艰。另外,由于半导体设备业的基础复杂与庞大,中国半导体行业要“改头换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半导体材料虽然也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任重道远”。在光伏产业极速扩张的驱动下,我国多晶硅实现了由百吨级向千吨级、万吨级产业化规模技术的跨越发展;在LED照明等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化合物半导体、蓝宝石等材料发展提速;半导体前端加工辅助材料,包括靶材、光刻胶、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等国产化配套率也加快了步伐;有机树脂IC封装基板及其材料在近几年出现了“零的突破”,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一定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但半导体材料行业当前仍面临国外公司对高端半导体材料的封锁和限制,生产高端集成电路的材料仍依靠进口,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多为中低端产品,我国半导体材料业在走出去、争内需两方面都肩负重任。
从整体产业来看,随着工艺不断向前推进,中国IC业在制造工艺上也越来越依赖国外公司,包括28nm、40nm CMOS先进工艺以及砷化镓、碳化硅等特种工艺。专家指出,目前8英寸~12英寸IC用硅片是国际市场的主流,但我国所有8英寸以上的IC用大直径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硅单晶生产线大多是8英寸以下规格,难以与8英寸以上规格的IC产业相匹配,8英寸~12英寸IC用单晶硅及硅片生产线寥寥无几。
而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恐又涉及设备与材料生态链建设的问题。有理论指出,由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这意味着对整个产业系统来讲要考虑系统各个元素、各个层面以及各种关系链条的多样性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从战略角度上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目前的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水平不高、缺乏高端领军人物及研发投入不足等,可能更多的层面在于生态链的构建,要从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政策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生态化供应链支撑体系等来改进提升。只有尽快地构建相应于半导体设备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国内设备和材料业的长处与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长。
一是根据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递进发展、多代共存的特点,在瞄准未来5年内仍然占据国内IC制造业主导地位的28纳米~22纳米技术完善产品的同时,自主开发16-14纳米设备,为2014年16纳米~14纳米新技术导入捕捉机会。此外,要在高技术的平台下扩大覆盖范围,积极开发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造设备、MEMS制造设备、新型显示器件制造设备、半导体照明设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以及其他越来越广泛的半导体设备应用领域所需要的各种专用设备,形成多品种、系列化的产品结构,巩固已有成果,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随着工艺技术节点不断进步,以及新材料如碳化硅、纳米材料等的出现,对设备业和材料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设备材料投资就牵涉的层面更多,基础加工、关键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显得更加紧迫。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设备业、材料业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国内厂商多采用国内IC设备和材料,对采用国内设备和材料的厂商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等。
三是提升设备材料企业的自我造血技能。每个企业都是国家的“细胞”,企业的崛起必然支撑产业的崛起。“格乌司原理”指出,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反映到企业中,那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选准了自己的生态位,他们既是强者又是适者。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国内企业也要将产品力、创新力、管理力、人才力、渠道力等“内功”修炼深厚,同时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井盖”,才能在全球竞争舞台上持久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同时,也要以设备材料业企业为龙头和枢纽,扶持培养更低端的零部件基础产业链。
四是加大整合并购力度。如今通过不断的竞争与兼并,在每个设备类别中仅存下2~3家,如生产光刻机的厂商为ASML、Nikon、Canon;刻蚀机为Lam、应材、TEL;CVD设备为Novellus、TEL及应材等。垄断局面已经维持多年,要进一步打破现状,必须通过兼并手段,未来的整合不可避免,国内企业需做好准备。
关键字:IC业 十大“芯”结
编辑:北极风 引用地址:IC业十大“芯”结求解:产业生态难成气候?
而在我国,放眼设备业只有“四顾茫然”的感觉。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发展可谓“起大早赶晚集”,经历大起大落之后,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国内供应能力的滞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匮乏、巨额的资金投入与本行业薄弱的财力、设备制造的大难度与国内配套能力的低下等突出矛盾和强烈反差,使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整体差距继续拉大。
近年来,在市场的驱动以及国家相关专项和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2000年落后国外先进水平5代缩短为现在的1~2代;在大生产线上,有几种设备可以替代国外产品,光伏设备也有很大的改善,能基本满足晶硅光伏产品的工艺制造需要。然而,即使目前有可以国产的半导体设备,但设备上超过30%的关键零部件还不具备国产化能力,仍然需要进口,国产设备的完全自主举步维艰。另外,由于半导体设备业的基础复杂与庞大,中国半导体行业要“改头换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半导体材料虽然也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任重道远”。在光伏产业极速扩张的驱动下,我国多晶硅实现了由百吨级向千吨级、万吨级产业化规模技术的跨越发展;在LED照明等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化合物半导体、蓝宝石等材料发展提速;半导体前端加工辅助材料,包括靶材、光刻胶、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等国产化配套率也加快了步伐;有机树脂IC封装基板及其材料在近几年出现了“零的突破”,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一定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但半导体材料行业当前仍面临国外公司对高端半导体材料的封锁和限制,生产高端集成电路的材料仍依靠进口,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多为中低端产品,我国半导体材料业在走出去、争内需两方面都肩负重任。
从整体产业来看,随着工艺不断向前推进,中国IC业在制造工艺上也越来越依赖国外公司,包括28nm、40nm CMOS先进工艺以及砷化镓、碳化硅等特种工艺。专家指出,目前8英寸~12英寸IC用硅片是国际市场的主流,但我国所有8英寸以上的IC用大直径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硅单晶生产线大多是8英寸以下规格,难以与8英寸以上规格的IC产业相匹配,8英寸~12英寸IC用单晶硅及硅片生产线寥寥无几。
而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恐又涉及设备与材料生态链建设的问题。有理论指出,由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这意味着对整个产业系统来讲要考虑系统各个元素、各个层面以及各种关系链条的多样性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从战略角度上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目前的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水平不高、缺乏高端领军人物及研发投入不足等,可能更多的层面在于生态链的构建,要从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政策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生态化供应链支撑体系等来改进提升。只有尽快地构建相应于半导体设备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国内设备和材料业的长处与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长。
一是根据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递进发展、多代共存的特点,在瞄准未来5年内仍然占据国内IC制造业主导地位的28纳米~22纳米技术完善产品的同时,自主开发16-14纳米设备,为2014年16纳米~14纳米新技术导入捕捉机会。此外,要在高技术的平台下扩大覆盖范围,积极开发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造设备、MEMS制造设备、新型显示器件制造设备、半导体照明设备、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以及其他越来越广泛的半导体设备应用领域所需要的各种专用设备,形成多品种、系列化的产品结构,巩固已有成果,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随着工艺技术节点不断进步,以及新材料如碳化硅、纳米材料等的出现,对设备业和材料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设备材料投资就牵涉的层面更多,基础加工、关键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显得更加紧迫。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设备业、材料业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国内厂商多采用国内IC设备和材料,对采用国内设备和材料的厂商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等。
三是提升设备材料企业的自我造血技能。每个企业都是国家的“细胞”,企业的崛起必然支撑产业的崛起。“格乌司原理”指出,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反映到企业中,那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选准了自己的生态位,他们既是强者又是适者。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国内企业也要将产品力、创新力、管理力、人才力、渠道力等“内功”修炼深厚,同时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井盖”,才能在全球竞争舞台上持久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同时,也要以设备材料业企业为龙头和枢纽,扶持培养更低端的零部件基础产业链。
四是加大整合并购力度。如今通过不断的竞争与兼并,在每个设备类别中仅存下2~3家,如生产光刻机的厂商为ASML、Nikon、Canon;刻蚀机为Lam、应材、TEL;CVD设备为Novellus、TEL及应材等。垄断局面已经维持多年,要进一步打破现状,必须通过兼并手段,未来的整合不可避免,国内企业需做好准备。
上一篇:SEMI:2.5D芯片方案已就绪 明年将正式量产
下一篇:德州仪器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增48%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31
IC业政策引导 我国制度创新别无他法?
2012年我国设计企业前10家的销售额总和达到231.17亿元,比上年增加29.7亿元。10家企业的销售额总和占全行业销售额总和的比例为33.97%,比上年的31.76%增加2.21个百分点。 IC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或动力是什么?业界普遍认为,政府大力支持、务实的政策制度、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沛的人力资源,是后发国家和地区IC产业后来居上的几大关键要素。了解这些要素的国家和地区为数不少,为什么只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方的企业脱颖而出?研究表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全球IC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IC企业按专业分工,可分为IDM、无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制造、材料生产等环节
[手机便携]
Semico研究认为2010年全球IC业将强劲增长
Semico总裁Jim Feldhan在奥斯汀举行的ISMI讨论会上表示,明年半导体工业将有20%的高增长,因而设备制造商有望得到未来数年的好年景。 与在两天会议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是暗淡的看法大相径庭,Jim Feldhan认为今年第四季度前景尚好,即使明年第一季是传统的淡季,也能有惊奇的增长。所以工业将呈现V型复苏,其中部分产品的市场相当抢眼。下图为部分终端电子产品的增长趋势;
Semico看到宽带、无线及社会网络将是未来IC消费的推动者。
如上网本、tablet计算机、光伏智能电表、彩色电子纸阅读器、超小型投影仪及智能导航系统和在宽带与无线支持下的其它消费电子产品
[半导体设计/制造]
2007年中国IC设计业回顾与发展展望
2007年产业回顾
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经过2006年的高速增长后,整体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在2007年发展也明显减速,全年行业销售收入增幅由2006年的49.8%大幅回落到21.2%。规模由2006年的186.2亿元增加到225.7亿元。
图1 2003-2007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及增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8,01
2007年集成电路设计业21.2%的发展速度首次低于全行业24.3%的整体增速,导致其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整体中所占份额在2007年首次出现下降,由2006年的18.5%下滑至18%。
图2 2003-20
[模拟电子]
紫光购展讯和锐迪科:中国IC设计业发展或迎拐点
2013年,中国IC设计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内第二大和第三大IC设计公司先后被一个跨界的国企强势收购,留给业界的不仅仅是唏嘘和惊愕,更多的是搅动了中国IC设计业界人士的内心,重获业界内外机构的聚焦。 一、紫光集团的系列并购 2013年7月12日,清华紫光集团和展讯通信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的合并协议,紫光将以每股美国存托股(ADS)31美元收购展讯全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展讯估值约17.8亿美元。这一重磅消息使业界颇感意外,因为这是一年以来针对半导体厂商提出的规模最大的收购要约,而收购方是并未涉足相关业务的紫光。 11月11日,紫光又再出重拳,与锐迪科签署协议将以现金方式收购其全部流通股份,最终收购价为锐迪科每股
[手机便携]
中国集成电路支撑业不应“小马拉大车”
半导体支撑业是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所必需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专用设备、仪器和专用材料与部件。
我国半导体支撑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前景广阔,受制于人。一方面,在国内半导体产业高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服务于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支撑业雏形;另一方面,与持续高速增长的集成电路产业相比,支撑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相形见绌,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仍然十分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半导体支撑业自给程度不足10%,依然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小马拉大车”可以说是我国半导体支撑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关系的形象比喻。
那么,如何突破支撑业瓶
[其他]
全球芯片业并购愈演愈烈,集成电路将迈入寡头时代
芯片 产业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行业龙头为了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纷纷开始了并购大计。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格局生变 英特尔 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占据着全球最大 芯片 制造商的宝座,直到2017年三星以690亿美元的 芯片 业务力压 英特尔 630亿美元的销售额,才改变了这个局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三星电子在芯片业务方面已超越 英特尔 ,占有芯片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三星能够超越英特尔,不仅得益于自身多样化的产品供应,也要归因于去年存储的价格一路上涨。 近年来,三星在存储芯片领域后来居上。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企业是这一领域的霸主。三星电子通过购买日本企业
[嵌入式]
台“经济部长”李世光正在摧毁台湾IC设计业
对于是否开放两岸IC设计产业相互投资入股,近来各方势力再次碰撞角力,预料这个争议很快就要提到新当局讨论日程。究竟应否开放,决策重点应由政治回归经济,就是如何保存甚至壮大台湾IC产业,以因应全球竞争与红色供应链的挑战,至于意识型态,要搁到一边。
台积电股东会中,董事长张忠谋表态赞成陆资投资台湾IC设计业,只要不让陆资进入董事会,避免智财权泄漏就好。这番话马上引来一些学者发表联合声明 反对开放陆资投资IC设计产业 ,主张全面禁止陆资投资IC设计产业。他们认为大陆资金的目的只会是吞掉台湾IC设计产业;台 经济部长 李世光则对传说联发科私下游说官员,希望开放IC设计直呼 不可思议 ,并强调将进一步追查,若有官员无法应付压力,
[半导体设计/制造]
TrendForce:2017年中国IC设计业收入达到2006亿元人民币
根据TrendForce的最新数据,2017年中国IC设计业收入将达到2006亿元人民币,年增长22%。2018年中国IC行业还将增长20%左右,收入2400亿元人民币。 中国IC设计业不断开发更多的高端产品,例如海思已经在其高端手机中采用了10nm技术。 2017年中国IC设计行业收入排名方面,大唐半导体将退出前十名,而WillSemi和GigaDevice以其强劲的收入表现进入前十名。由于麒麟芯片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海思半导体的年收入增长超过25%,其母公司华为的手机出货量也在增长。Sanechips的核心业务是为电信应用设计集成电路元件,在扩大其产品范围后,收入增长超过30%。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 贸泽电子与Analog Devices联手推出新电子书
- AMD 推出第二代 Versal Premium 系列:FPGA 行业首发支持 CXL 3.1 和 PCIe Gen 6
- SEMI:2024Q3 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6.8%、环比增长 5.9%
- 台积电5nm和3nm供应达到"100%利用率" 显示其对市场的主导地位
- LG Display 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可扩展 50% 的可拉伸显示屏
- 英飞凌2024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利润均有增长; 2025财年市场疲软,预期有所降低
- 光刻胶巨头 JSR 韩国 EUV 用 MOR 光刻胶生产基地开建,预计 2026 年投产
- Imagination DXS GPU 已获得ASIL-B官方认证
- arm召开2025二季度财报会,V9架构继续大获成功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