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46
复旦大学自主研发出新型纳米钛酸锂电极材料
锂电池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神奇东西,但一直以来只能用在手机等小型电子设备里。复旦大学化学系、新能源研究院教授夏永姚课题组采用固相合成技术结合独特的碳包覆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电子导电性的纳米钛酸锂材料,可用于风能、太阳能储电。
夏永姚介绍,以碳为电极材料的传统锂电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手机电池在一些情况下发生爆炸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传统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有限和对极限温度耐受性较低,使其在大规模储能以及电动汽车无法推广使用。
新型钛酸锂为“零张力”材料,使电池寿命大大延长,充放电循环可达数千次以上。新研发的钛酸锂负极材料与锰酸锂正极材料的新型电池组已应用于风光互补
[汽车电子]
复旦大学与Google正式合作:主攻人工智能
据谷歌黑板报公布,5月31日, Google 在上海与 复旦大学 签署两年期合作协议,宣布成立 复旦大学 -谷歌科技创新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复旦大学 常务副校长桂永浩教授、校长助理徐雷教授、 Google 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 Google 大中华区公共政策与政府事务经理张弘、Google中国教育合作部经理朱爱民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基于此次签署的协议,Google将重点支持复旦大学在 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移动应用等新兴科技领域的课程和创新科技联合实验室建设,并支持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早在2006年
[网络通信]
复旦大学研发光伏并网逆变器综合测试系统
复旦大学日前宣布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孙耀杰教授、林燕丹副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研究开发出了国产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系统,以满足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检测之需。该产品在上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进行了展示。 据介绍,随着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光伏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相关测试机构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光伏发电系统与装置的质量评估能力。但是满足测试能力的高性能实验测试设备绝大多数需要进口。 据孙耀杰教授介绍,由于实际电池组件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不可控,最初的检测设备是使用人造光源模拟太阳光来照射实际电池组件,进行长时间的测试,造价很高,调节也不方便,之后有人就采用固定电压源
[新能源]
复旦大学与阿里云共建中国高校最大的科研智算平台,取名“切问”、“近思”
4月11日,2023阿里云北京峰会上, 复旦大学浩清教授、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分享了复旦在AI for Science方向的探索 。他指出,技术、科学是螺旋结构中互相支持的双链,并透露,为了更好地推动“双链螺旋”向上攀升,复旦大学正与阿里云共建中国高校最大的科研算力平台。 漆远表示,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自由度的提升,人工智能正在开启科研新范式,过去无法计算的任务正成为可能,计算问题的复杂度也在呈指数级增长。以2021年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模型 AlphaFold 2的发布为例,近几年来,几乎每一项重大科学发现中,计算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之一,复旦大学在基础科研方面持续投入,聚焦
[网络通信]
复旦攻克柔性和续航问题,领先苹果一大步
苹果iWatch本月9日的发布又给可穿戴设备领域带来了一场旋风。但18个小时的续航时间还不够长,使众多潜在购买者无法爽快地掏腰包。电池的柔性和续航能力以及相关器件的柔性,一直以来都是可穿戴设备推广的最大瓶颈。不过,笔者从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获得消息,该院彭慧胜教授已经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将碳纳米管做成纤维状的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而将这一纤维织成织物后,能够实现供电、变色等穿戴纤维的性能。
据学者估计,未来新的技术革命将发生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是高度集成的可穿戴设备。业界推测,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将等同甚至超过目前手机的普及程度。但不论是苹果的iWatch,还是三星、高通等企业的智能手表,以及谷歌眼镜,都没
[嵌入式]
复旦大学研究新一代可植入性人工光感受器助力视觉恢复
视网膜中对光敏感的感受细胞(光感受器)受光照射产生电信号启动了视觉过程。光感受器一旦损伤或退变(如常见的黄斑变性),由于光感受器不能自行修复,往往会导致失明。用人工方法恢复视网膜的感光能力是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大难题。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附属中山医院兼职教授张嘉漪课题组和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郑耿锋课题组联手,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将光敏纳米线阵列植入盲小鼠眼底,使其恢复了视觉。北京时间3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纳米线阵列恢复盲小鼠视觉》(Nanowire arrays restore vision in blind mic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Nat.
[半导体设计/制造]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腾讯共建智慧医院,AI+医疗是重头戏
11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与腾讯公司在上海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就“互联网+”创新和应用展开合作,提升医院及医联体内部运转效率,提高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打造智慧型专科医院新标杆。同时, 借助腾讯首款AI医疗产品腾讯觅影,双方还将在AI+医疗领域展开合作和探索,应用在宫颈癌、乳腺癌等疾病的筛查上 。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左)和腾讯互联网+副总裁张巍(右)签署合作协议 打造更人性化就医体验 伴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结合医学专业教材、临床指南和经典病例等资料,人工智能除了教会机器如何“听懂”和“读懂”,更能教会机器“看懂”,在此基础上,让机器协助医生诊断
[医疗电子]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发“芯云”芯片开展天基物联网实验
未来我国天、空、地、海大尺度的万物互联网将有望通过卫星的信号传输来实现稳定、安全的全覆盖,而无需再依赖移动互联网。助力这一天基物联网形成的是原本该成为太空垃圾的火箭末子级。承担这一任务的“芯云”智能芯片载荷,由复旦大学完成自主研发后首次投入试验,截至昨天上午,已在太空稳定运行430小时,通过了首期考验。 “芯云”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领衔的团队自主研发。在11月15日凌晨2时35分,随我国风云三号04星(FY-3D)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而搭载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末子级的多个“芯云”载荷不仅将记录下这一火箭末子级的运行轨迹,还将为天基物联网的组网提供首批实验数据,未来,
[半导体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