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0年来,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不尽如人意。人们的创造力开发不足,科技带来的潜在好处远未被充分利用。问题可能出在我们自身——适应百万年缓慢自然进化速度的大脑,需要新的“主动进化”,即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结合。
由是,单从“技术工具”、“产业经济”角度来定位人工智能,都可能是不全面的。人工智能可能正在开创一个生命进化意义上的全新的智能时代,将深刻而全面改变未来的人类社会面貌。
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作为崛起中大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应该也能够成为未来世界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智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需要上海围绕支撑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和促进智能治理,充分发挥综合性、开放性优势,养育形成对人工智能发展最完善的科研转化平台、最高效的应用领先市场、最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最包容的新锐多元文化、最优良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发挥学科齐全、领域丰富的优势,打造脑与智能领域“尖端交叉学科群”。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也离不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从智力提升的角度而言,未来人工智能主要将持续提高计算力、分析力、理解力。上海要加强算法、芯片、数据、存储等方面的研发部署,同时要高度重视脑、认知、纳米、语言语义以及复杂科学等的协同支撑,充分发挥上海在脑科学、集成电路等领域累积性优势,形成以类脑计算为特色的智能学科群。
二是发挥创业活跃、分工精细的优势,打造智能领域“新兴职业创生地”。
当重大技术浪潮来临时,新职业往往首先诞生在大都会,然后向周边及其他地区扩散。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超过1500种新工作;2014年,英国已有6%的人在新兴领域工作,而伦敦则更为突出,比例为9.8%。
上海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职业和创业的深刻影响,注重“零工经济”、“自由职业”等新职业、新岗位、新工种。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人机协同“教练”、数据清洗“审核员”、智能服务“体验者”、“反馈者”等。针对新职业展开及时调查、统计和分析,不断更新职业目录,探索形成必要的岗位规范和执业资格。
三是发挥产业多样、应用广阔的优势,打造智能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簇”。
上海在汽车、飞机、集成电路、成套装备等制造业以及金融、商贸、物流、生活服务等服务业,未来需要应用人工智能的场景极为丰富。同时,上海在智能芯片、类脑计算、机器人等领域,不仅集聚了大量国内外重量级企业,还持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细分领域的初创企业。上海需要将行业应用与前沿拓展充分结合,围绕智能生态链和生态圈,造就一批专业化“隐形冠军”企业。
四是发挥市场活跃、时尚多元的优势,打造世界级智能产品“首秀场”。
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创新产品的“首秀场”。伦敦诞生了火车机车、抽水马桶等。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第一声移动电话的问候等都源自纽约。上海居民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这会成为智能创新产品的重要市场和文化基础。
要鼓励和发展面向智能创新产品的展示展览、互动体验、会谈洽商、交易撮合、商务法律等服务,使上海成为国内外智能产品和服务发布、体验和应用的“首选地”之一。
五是发挥金融充裕、贸易自由的优势,打造“国际智能人才港”。
结合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建设,利用改革创新试验最丰富的优势,加强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互动发展,在促进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突出知识流动、创新创业的便利化,以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来凝聚人才、服务人才、发展人才。
与国际顶尖智能院系合作,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培育智能尖端和实用人才;探索进出方便、来往自由的国际智能人才交流机制,为国际化智能人才在就业保障、医疗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创造与国际接轨的环境;在限定区域探索学术信息开放机制,高频次举办各类智能领域学术科研与产业创新研讨会交流会,鼓励和支持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
推动上海成为聚天下智能英才入华“首站地”、选国内智能优才关键“竞技场”,逐步成为国际化智能人才的集聚地、流动站和创新创业“母港”。
六是发挥社会组织发育良好的优势,打造引领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的治理新体系。
鼓励和发展能够缩小“智能鸿沟”的社会组织,帮助不适应人群认知、接触和使用人工智能并分享其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探索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税收鼓励项目,引导更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减少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摩擦,避免财富进一步过度集中。
优化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适时开展“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研究和试验,适应人工智能对就业方式、创业模式带来的新变化。开展前瞻性的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研究,加强国际化对话交流,为未来智能社会新规制奠定研究和实证基础。
七是发挥文化多样、开放包容的优势,打造智能文明的“先锋城”。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世界人口中还有2-3%的人,他们既不属于过去(意指农业时代),也不属于现在(意指工业时代)……他们是人类的先头部队”。托夫勒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指的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城市里的人。
今天,上海也要力争加入到这2-3%“先锋人类”重要集聚地的行列之中去。进一步发挥“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特色优势,让那些世界上特质优异的人士来到上海都感到不陌生,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建造新生活、创设新艺术、传播新文化、开启新文明。
(作者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iPhone新机开启刷脸时代 国内指纹识别厂商淡定应对
下一篇:张帆:汇顶未来发展主轴,屏幕内指纹识别与3D脸部识别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54
- 英特尔中国正式发布2023-202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贸泽电子与Analog Devices联手推出新电子书
- AMD 推出第二代 Versal Premium 系列:FPGA 行业首发支持 CXL 3.1 和 PCIe Gen 6
- SEMI:2024Q3 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6.8%、环比增长 5.9%
- 台积电5nm和3nm供应达到"100%利用率" 显示其对市场的主导地位
- LG Display 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可扩展 50% 的可拉伸显示屏
- 英飞凌2024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利润均有增长; 2025财年市场疲软,预期有所降低
- 光刻胶巨头 JSR 韩国 EUV 用 MOR 光刻胶生产基地开建,预计 2026 年投产
- Imagination DXS GPU 已获得ASIL-B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