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个26岁男子在双腿瘫痪五年后,利用用脑电波控制系统和能支持他体重背带系统,他成功迈出了步子。这项研究发表在本月23日的《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上。为了重获走路的能力,病人头顶戴着特殊的帽子,帽子上布满电极可以检测到他的脑部电波信号,然后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与脑电图测试时的信号类似。这些电信号被送到了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可以“解码”这些电信号。然后,利用解码后的信息,再由电脑模拟出腿部神经应该接收到的神经信号,即电脑发送指令到另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刺激了人的腿的神经,引起肌肉运动,从而帮助这个人迈出步子。
使用这个系统,脊髓损伤的这位病人在已经瘫痪了五年后,能够行走约12英尺(3.66米)。他使用了一个学步车,并穿了一套背带,提供一些身体重量的支持,以防止腿部肌肉无力导致他跌倒。
“即使经过多年的脊髓损伤,腿部无法使用。但是大脑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似乎仍然可以产生神经信号和相应的脑电波,可以用来指示基本的行走动作。”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埃文分校神经病学助理教授An Do,Irvine,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发现,在完全脊髓损伤后,你可以恢复直觉,大脑还可以控制行走。”
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已经使用了类似的大脑控制系统(称为脑-机接口)来移动假肢,如一个机械手臂。而在去年,一个瘫痪的患者Juliano Pinto用自己的大脑来控制外骨骼,完成了2014年世界杯的第一个点球。而这项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证明,即一个双腿完全瘫痪的患者,仍然可以使用大脑来控制双腿,如果结合脑电波控制系统,可以用来刺激腿部肌肉和恢复行走。然而,研究人员也认同,这个研究只是基于一个病人,因此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看看其他瘫痪患者是否可以受益于该技术。不过,该系统的成功是重要的一步,可以恢复或改善腿部肌肉,对于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并应用到更多的患者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研究人员们提到,在该男子使用该系统之前,他首先进行了一定的心理训练,学习使用他的脑电波来控制虚拟现实中的双腿。虽然双腿属于患者,但是他的脑部并不能直接控制。此外,患者还接受了身体训练以增强腿部肌肉。然后,当他被背带和学步车支撑住的时候,病人使用了大脑控制系统来练习走路。研究人员称,在暂停的20次之后,他能够在地面上缓慢行走了。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被控制的装置称为Parastep,可以为腿部肌肉提供电刺激模拟神经活动,来促进肌肉运动。
这项研究利用患者自己的脑部信号,成功实现了对腿部肌肉的刺激和控制。这种脑信号-腿部刺激的耦合,使得患者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双腿,从而更有对行走的自信和渴求。研究人员还认为,在未来,技术上的改进可能可以让整个系统小型化,并可以一部分植入患者身体,如脑部、脊髓等区域。这样患者将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设备安装和拆卸。
此外,背部肌肉的电刺激可以帮助激活肌肉,并帮助病人保持身体直立,从而不需要使用背带和学步车来支撑身体。研究人员试图在目前的研究中进行这项研究,但这种刺激会干扰患者的脑电波的检测,如何进行二者的平衡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人员最后说,“在未来,开发新的算法来过滤掉这些干扰信号,或开发一个完全植入式的脑-机接口系统,可能使我们能够克服这个问题,从而让患者不需要外部设备来支撑体重。”
关键字:瘫痪 患者
引用地址:
新技术:脑电波控制系统让瘫痪患者走起来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00
机器人导医现身医院给予患者帮助
和患者握手、卖萌,就诊人员问题,给他们指路,青岛市首批机器人导医员日前在青岛市妇儿医院上岗。 “您好,有什么需要我服务?”“儿内门诊在儿童门诊一楼E1区……”6月26日,记者在青岛妇儿医院儿童门诊大厅见到了两位新的“工作人员”——机器人导医“小i”和“小医”。
这两位新“导医员”被小朋友和家属们团团围住,俨然成了最受欢迎的员工。妇儿医院信息科副主任查玉龙介绍,到医院看病的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了解就诊流程和各科室的位置,由于就诊人数日益增多,导诊人员往往分身不暇。
为了满足患者的导医需求,6月20日,妇儿医院引进了这两台导医机器人。如果患者和家属有要咨询就诊方面的疑问,只要走近他们,它就会启动工作模式,为大家
[机器人]
机器人现身北京301医院:可为患者导医
近日,北京301医院里来了几位新伙伴,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原来它们是“智能导诊 机器人 ”,坐落于于医院门诊大厅里,可帮助患者导医。 据了解,人们可以在机器人胸前的显示屏上寻找到各种想咨询的资料,通过人手触摸后,它可以用语音和文字告诉人们,你所就诊的各种问题,还能指明各科室的所在位置和化验的程序等。该款机器人的出现,方便了患者就医,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
[嵌入式]
未来机器人有望会用“望闻问切”为患者辨别症状
未来中医诊疗将是这样的场景:一面镜子成为智能检测设备,早晨起床照镜子时就能查看目色、脸色、舌色,“人工智能”会分析并预测个人健康状况;拥有古今名医“智慧”机器人,“望闻问切”为患者辨别症状;智能设备一边掌握着实时人体数据,一边开展针灸、艾灸等治疗。
近日我国首个中医领域“人工智能+装备”研究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智能装备研究院运行,中医辨症论治过程、中医基础理论如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结合,令人耳目一新。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中医“经验”是种“大数据”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设立的研发与临床验证机构,新成立的研究院将挂靠成都中医药大学
[机器人]
吴恩达进军AI医疗领域:通过心电图可判断患者是否心律不齐
近来,一组由 吴恩达 博士带领的斯坦福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患者是否心律不齐,其效果甚至已经超过了人类专家。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这一可自动作出诊断的新方法对于日常医疗意义重大,它可以帮助人们对可能致死的心律不齐的症状做出更好的判断,防患于未然。此外,它还能够在医疗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提供良好的医护服务。 看来 吴恩达 从百度离职以后加入Drive.ai,也对人工智能在医疗上的应用产生了兴趣。 吴恩达进军AI医疗领域:通过心电图可判断患者是否心律不齐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通过分析医疗影像,机器学习在治疗诸多疑难杂症中所发挥的宝贵价值,如皮肤癌、眼
[网络通信]
我国肢体残疾患者数量巨大,国产外骨骼机器人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脊髓损伤和脑卒中(中风)患者来说,站立行走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外骨骼机器人的诞生,将使这一梦想变为现实。所谓外骨骼机器人,通俗来说就是“套在人体外面”的机器人,它是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也称“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的坚硬外部可为人体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主要针对肢体残疾患者,帮助他们实现坐、站、行走、上下楼梯等基本功能。 在医疗领域,以色列的Rewalk、美国的EKSO都已经拿到了美国FDA的认证,进入了上市销售阶段。中国亦有资本、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涉足这一领域,但目前尚未有一家企业获得CFDA认证,也因此并未真正有产品进入到商用。 11月11日,深圳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其首款面向偏瘫患者的外骨骼
[医疗电子]
控制双机器人系统,向中风患者提供上肢治疗
使用iPAM系统的病人接受上肢治疗运动 挑战: 开发一种安全且可靠的机器人康复系统,对中风后手臂残障的病人提供援助,以辅助治疗手臂运动,协调和指引手臂。 解决方案: 使用NI公司LabVIEW软件对两个定制机器人实现双持续的实时性控制系统,通过与治疗师沟通所需要使用而设计的用户界面(UI)以协调和辅助人类手臂运动。 “LabVIEW环境模块化特性使其对于原型设计和开发我们的系统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中风后,康复设施通过重复性有意义的协调性运动,使用物理疗法以辅助病人重新学习丧失的运动功能。如果设施资源不足,将会导致病人不能花费足够的时间来接受康复活动,这可能潜在地限制恢复的程度。机器人
[测试测量]
CareBand采用Semtech的LoRa技术对痴呆症患者实现位与监控
CareBand采用基于LoRa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积极的诊断技术来提升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性能模拟和混合信号半导体产品及先进算法领先供应商Semtech Corporation日前宣布:为痴呆症患者及其护理者提供跟踪技术的制造商CareBand公司已在其解决方案中集成了Semtech的LoRa器件和无线射频技术(LoRa技术),用以对患有痴呆症的老人进行实时定位。 CareBand致力于消除和减少由痴呆症相关错乱行为引起的死亡和伤害,同时通过采用积极的诊断技术来提升生活质量。CareBand的设备提供实时的监测、长电池续航时间、对相关人群行为的先进分析及判别技术,以及可以融入环境的专门设计等功能。该设备现在正在美国芝加哥市进行
[医疗电子]
脑肿瘤、癫痫、中风让患者离不开医院?只需脑植入芯片即可与医生远程沟通
Eric Leuthardt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允许在大脑内植入电极,通过电脑和医生直接进行通信。 电影“银翼杀手2049”首映周末之后的周一早晨,Eric C. Leuthardt穿戴着消毒后的手术服和口罩,站在开满手术灯的手术室中央,面前是一位陷入昏迷的病人。 “潜意识里我认为他是人类,但对此我并不确定。”Leuthardt 对站在一旁的外科医生说,他在患者剃光的头皮区域画了一条线,那是进行脑部手术的初始切口。 “你觉得他是个仿造人吗?” “我认为他绝对是个仿造人,”外科医生回答说,这是电影中对神秘的仿真生物工程机器人的称呼。 “让我感到非常有趣的是,未来人们在空中驾驶着汽车,” Leuthardt一边说一边把记号笔交给
[医疗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