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十年来,电子电气工业在给人类带来方便和益处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电子电气垃圾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正越发严峻。为了控制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1],并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无铅焊料相对更高的熔点、较低的润湿能力与较高的弹性模量等工艺、物理、力学特征使得无铅的可制造性与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尤其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有铅与无铅的混合组装引起的兼容问题尤为突出。
2 无铅对元器件的要求与影响
无铅焊接,对元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焊接温度的提高。传统锡铅共晶焊料的熔点为183℃,而目前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采用的锡银铜(SAC)无铅焊料的熔点大约为217℃,使得热致失效(特别是热敏感与潮湿敏感器件)大大加剧。
热敏感器件包括光学组件、电解电容、连接器等,焊接温度的提升虽不是很高,但可能是致命的。如某一常规电容在焊接温度为225℃时完好无缺,但当焊接温度升高到250℃时便出现了严重的翘曲问题。针对无铅条件下元器件的耐高温问题,IPC在最新的标准J-STD-020中[2],依据封装体的厚度、体积制订了相应的回流焊接峰值温度要求,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铅条件下,IPC标准与日本标准基本一致。
对于诸如PBGA等潮湿敏感器件(MSD),随着工艺温度的提升,元器件吸入的潮气在高温作用下气化并急剧膨胀,形成很大的压力,可能引起“爆米花”、分层、裂纹等问题。因为压力与温度的增加是指数关系,所以对于MSD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IPC在标准J-STD-020与J-STD-033中[3]分别对MSD的分级及其处理作了规范,可以作为应用参考。此外,在使用时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峰值温度每提高5~10℃,潮湿敏感等级(MSL)就下调1~2级;(2)对于开封后没有使用完的MSD,放回干燥箱的时间保证为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5倍以上才可继续使用,因为吸气容易排气难。
此外,温度梯度对元器件的可靠性影响同样值得关注。较高的温度梯度将降低元器件内部的互连可靠性,主要是由于热不匹配造成的封装体与硅芯片之间的分层、裂纹等问题。在无铅条件下,大的温度梯度既可能出现在升温阶段,也可能出现在焊后冷却阶段。为了保障无铅焊点的可靠性,对冷却速率有一定的要求,冷却速率太慢,一方面使得金属间化合物(IMC)增长太厚;另一方面,结晶组织粗化,以及可能出现板块状的Ag3Sn,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焊点的可靠性。因此,无铅焊接设备都设立了强制冷却区,一般情况下,冷却速率最小要高于1.2℃/s,但不要高于2?5~3℃/s。
另外,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元器件的可焊性涂层,主要是指引脚涂层无铅化所引起的锡须问题。为了保障可靠性,可以将EMS论坛无铅PCB组装关于ROHS符合性元器件供应商转移的指南,与iNEMI的高可靠性无铅组装的元器件要求作为参考。
3 无铅对PCB的影响与要求
无铅焊接相对高的温度给PCB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参数。
3.1 玻璃转化温度Tg
在传统锡铅工艺条件下,玻璃转化温度Tg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数。因为,在Tg以上,PCB物理特性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热膨胀系数(CTE)。图1所示为常规PCB基材FR-4、铜(Cu)以及镀通孔随温度上升的热膨胀特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超过Tg以后, Z轴的CTE急剧上升,与Cu的热不匹配问题大大加剧,因而期望更高的玻璃转化温度。
3.2 分解温度Td
在无铅转移研发初期,认为更高的Tg能够解决无铅的高温问题。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Tg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但单纯高的Tg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为Tg高达175℃的增强型FR-4在无铅工艺条件下的分层问题。这一事实表明,还有其他同等重要的工艺参数。分解温度(Td)被认为就是其中之一。当温度高于Td,树脂材料化学键断裂引起不可逆的物理与化学性能的严重损伤,一般定义为PCB基材重量减少5%的温度,也有其他如重量减少2%的温度定义为Td。Chrys Shea等人[4]研究表明,2%的定义与无铅情况更接近,如前述的FR-4材料按照5%的定义Td高达320℃,而实际无铅焊接温度为250℃就发生严重问题,相差较远;如果采用2%的定义,大致在250~260℃,比较吻合。
其他重要的参数包括分层温度、吸水率、持续高温能力即在某一高温下分层时间如250℃/50s以及Z轴CTE,尤其是Tg以后的CTE。此外,从理论上讲,由于无铅焊料相对较差的润湿能力,必然要求活性相对较高的焊剂和相对较高的焊接温度。这使得焊后PCB的残留物及其腐蚀特性加剧,影响表面绝缘电阻(SIR),从而PCB的电化学腐蚀(如CAF)可能会更加突出,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电子产品(如汽车电子)等应当加以严格控制。
4 无铅实施的兼容性
无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转移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兼容性问题,可以概括为材料兼容、元器件兼容、工艺兼容、设备兼容、设计兼容、质量与可靠性兼容、操作兼容与环境兼容等八大类。在过渡阶段,最普遍的兼容问题是所谓的前向与后向兼容问题,即混合组装问题。将有铅元器件与PCB采用无铅焊料进行焊接称为前向兼容,反之,无铅元器件与PCB采用锡铅焊料焊接称为后向兼容。
在前向兼容问题中,对于诸如QFP等引脚类元器件,在焊接时将有少量的铅引入到焊点中,即所谓的“铅污染”问题。少量的铅对焊点的影响与焊料合金及其含量有关,如果铅与焊料合金没有形成新的合金相,当铅在一定范围内时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高可靠性产品,应当谨慎处理。如有关研究表明:在SnAgCuIn波峰焊料中引入0.5%的Pb,物理特性、熔点温度、机械强度、适应性方面无明显变化,但疲劳寿命下降明显。关于铅引入形成第三相合金问题,最典型的是含铋(Bi)合金,铅与Bi形成低熔点合金如图3所示,因此是不兼容的。此外,在波峰焊中,铅污染可能引起焊点剥离。
锡铅BGA器件进行无铅焊接如图4所示,将产生大量的空洞,因为锡铅焊球在183℃率先熔融,而SAC焊膏在217℃才熔融,焊膏中大量的焊剂挥发物进入焊球进而形成大量的空洞。如果工艺设置合理,空洞情况可以控制在IPC-7095限制的可接受范围内。反之,对于无铅BGA器件进行有铅焊接的情况,如果采用有铅焊料的温度曲线,有铅焊料先熔融,而无铅焊端(球)不能完全熔化,使元件一侧的界面不能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未能形成焊接,不能接受;在形成连接的情况下,自对中效应很小,共面度问题突出,细间距应用受限,一般不能接受。国际上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如iNEMI将SAC与SnAg焊球的BGA与锡铅共晶焊料获得相同的效果;JEITA使用SAC305、SAC105焊球的BGA器件,采用234℃的峰值焊接温度,183℃以上时间加长,获得正常结果;Texas仪器公司采用峰值温度235℃获得与JEITA基本相同的结论,但Sn2.5Ag1.0Bi0.5Cu焊球的BGA效果很差;Intel公司采用222℃的峰值温度同样获得可以接受的结果,并总结获得成功的条件是焊球完全熔融并与共晶焊料混合。
5 无铅组装缺陷与可靠性
在无铅转移时,无铅材料的内在特性自然会引起相应的无铅组装缺陷以及长期可靠性问题[5]。下面重点论述锡裂、空洞与微空洞、可焊性涂层对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备受关注的锡须问题。
5.1 锡裂
焊点在外力或工艺应力等作用下,在焊锡与焊盘或焊锡中间或焊锡与元件引脚、基体之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现象,称之为锡裂,如图5所示。锡裂产生的主要机理是应力。如果焊点发生断裂,将直接影响其电气性能。如果出现裂纹而未形成断裂或开路,虽然在检测时电气性能可能未受影响,但裂纹的存在必将对产品的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
锡裂可以通过金相切片或染色检测(针对BGA)来判断。染色检测的目的是在X射线看不到的情况下观测BGA焊点是否有裂缝、空焊。如果是锡裂的焊点,拔开后断面是凹凸不平的,并且被染色;而拔断的是正常焊点,则其断裂面是平滑光亮的,没有被红胶染成红色。根据这个特征,很容易就可以区分出拔断的是正常焊点或者是发生锡裂的焊点。
在无铅条件下,锡裂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是焊接温度的提升,造成的工艺应力加大;另一方面是无铅焊点的刚度比传统锡铅焊点的刚度高,而延展率低。因此,一旦承受外力(如在线测试、功能测试、插装、系统装配等)或工艺应力(热变形等)时,无铅焊点由于高刚度与低延展率将应力直接转移到最薄弱或应力集中的环节,造成裂纹。图6是无铅锡裂及其成形机理。
5.2 空洞与微空洞
在SMT焊点中,存在各种形式的空洞,这里重点介绍包括在焊点中的空洞、微空洞以及柯肯达尔(kirkendall)空洞。无铅焊接焊点中更多的空洞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只要优化工艺参数与工艺设计,空洞的大小可以控制在接受标准范围内。空洞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包括材料、设计与工艺,其
中最关键的是助焊剂。助焊剂排气以及助焊剂的挥发性反应产物是形成空洞的直接原因。空洞对可靠性的影响比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性的研究结论,iNEMI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在IMC界面上出现的比较小的空洞,常见于浸银(ImAg)的PCB,这就是微空洞,如图7所示[6]。它与柯肯达尔空洞的区别在于微空洞存在于IMC的上方,而柯肯达尔空洞在IMC的下方。从成形机理来看,微空洞是在焊接过程中形成的,与浸银镀层的质量紧密相关,而柯肯达尔空洞是在焊后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慢慢扩大的,形成机理在于Cu与Sn相互扩散的速率不一致。
5.3 可焊性涂层对可靠性的影响
可焊性涂层包括元器件引脚与PCB焊盘的可焊性涂层。对于元器件的可焊性涂层,转换到无铅之后,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SnPb涂层不能应用。从目前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纯Sn,SnBi,NiPdAu,NiAu等几种。对于无源器件而言,以纯Sn为主;对于引线框架类封装,NiPdAu具有较强的优势;对于BGA焊球,SnAgCu占主导地位;对于倒装芯片,SnAg与SnCu最受欢迎。在可靠性影响方面,主要是纯Sn的锡须问题,这在细间距应用方面比较突出。
在PCB可焊性涂层方面,替代传统的热风整平(HASL)SnPb包括浸银(ImAg)、浸锡(ImSn)、ENIG(Ni/Au)、OSP等。在可靠性影响方面,对于浸锡(ImSn)涂层,重点考虑锡须问题;对于浸银(ImAg)涂层,考虑微空洞对可靠性的影响,一般超过4~5个50μm左右大小的微空洞就不可接受,关键是控制浸银工艺;对于ENIG涂层,重点考虑“黑盘”问题,关键是控制淀积Au与Ni的速率、厚度、均匀性、pH值控制以及磷的含量,有关技术要求可参考IPC-4552(印制电路板化学镀镍/浸金涂层的技术条件)[7]。
5.4 锡须(tinwhisker)
如前所述,无铅转移后,纯Sn作为元器件引脚与PCB可焊性涂层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在其表面可能生长锡须,这是一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是无铅可靠性应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相应地,锡须成为无铅可靠性研究的热点。锡须是在纯锡表面生长出来的单晶组织,与枝晶有着本质的区别。影响锡须生成与生长的可能因素包括:晶粒尺寸、晶粒大小、晶粒方向、工艺应力、外部应力、温度、湿度、氢含量、有机绝缘物等。遗憾的是,但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理想的研究结论,相当多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矛盾。
目前,经研究基本验证并得到认同的是:应力是产生锡须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压应力。应力的来源包括镀锡过程中的工艺应力、IMC成形、外部施加的应力、CTE不匹配等。减少锡须生成的有以下可能方法:
(1)不要使用亮锡(亮锡电镀后的残余压应力大);
(2)用晶粒尺寸较大的灰锡可减缓whisker生长速度;
(3)用较厚的灰锡镀层(8~10μm,外表面无应力);
(4)电镀后24h内退火(150℃ 2h或170℃1h),以减少Sn层内应力;
(5)电镀后24h内回流焊接,作用与退火相同;
(6)用Ni或Ag阻挡层(0.1~2μm)防止Cu扩散形成Cu6Sn5的IMC;此外Ni层在Sn膜下产生张应力可降低锡须生成;
(7)采用如NiPdAu等涂层替代纯锡涂层。
在标准化方面,JEDEC制订了测试锡须生长的规范JESD22A121[8],规范了锡须加速测试条件、锡须尺度测量方法、各级别电子产品可以接受的锡须长度等。
6 小结
本文阐述了在无铅转移过程中涉及的可制造性与可靠性问题,包括无铅转移对元器件、印制电路板与焊点的影响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兼容问题。重点论述了前向兼容与后向兼容、锡须、空洞与微空洞、可焊性涂层以及如何避免无铅转移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字:无铅转移 制造性 可靠性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无铅转移中可制造性与可靠性问题分析
近几十年来,电子电气工业在给人类带来方便和益处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电子电气垃圾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正越发严峻。为了控制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1],并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无铅焊料相对更高的熔点、较低的润湿能力与较高的弹性模量等工艺、物理、力学特征使得无铅的可制造性与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尤其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有铅与无铅的混合组装引起的兼容问题尤为突出。
2 无铅对元器件的要求与影响
无铅焊接,对元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焊接温度的提高。传统锡铅共晶焊料的熔点为183℃,而目前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采用的锡银铜(SAC)无铅焊料的熔点大约为217℃,使得热致失效(特别是热敏感与潮湿敏感器件)大大加剧。
热敏感器件包括光学组件、电解电容、连接器等,焊接温度的提升虽不是很高,但可能是致命的。如某一常规电容在焊接温度为225℃时完好无缺,但当焊接温度升高到250℃时便出现了严重的翘曲问题。针对无铅条件下元器件的耐高温问题,IPC在最新的标准J-STD-020中[2],依据封装体的厚度、体积制订了相应的回流焊接峰值温度要求,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铅条件下,IPC标准与日本标准基本一致。
对于诸如PBGA等潮湿敏感器件(MSD),随着工艺温度的提升,元器件吸入的潮气在高温作用下气化并急剧膨胀,形成很大的压力,可能引起“爆米花”、分层、裂纹等问题。因为压力与温度的增加是指数关系,所以对于MSD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IPC在标准J-STD-020与J-STD-033中[3]分别对MSD的分级及其处理作了规范,可以作为应用参考。此外,在使用时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峰值温度每提高5~10℃,潮湿敏感等级(MSL)就下调1~2级;(2)对于开封后没有使用完的MSD,放回干燥箱的时间保证为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5倍以上才可继续使用,因为吸气容易排气难。
此外,温度梯度对元器件的可靠性影响同样值得关注。较高的温度梯度将降低元器件内部的互连可靠性,主要是由于热不匹配造成的封装体与硅芯片之间的分层、裂纹等问题。在无铅条件下,大的温度梯度既可能出现在升温阶段,也可能出现在焊后冷却阶段。为了保障无铅焊点的可靠性,对冷却速率有一定的要求,冷却速率太慢,一方面使得金属间化合物(IMC)增长太厚;另一方面,结晶组织粗化,以及可能出现板块状的Ag3Sn,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焊点的可靠性。因此,无铅焊接设备都设立了强制冷却区,一般情况下,冷却速率最小要高于1.2℃/s,但不要高于2?5~3℃/s。
另外,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元器件的可焊性涂层,主要是指引脚涂层无铅化所引起的锡须问题。为了保障可靠性,可以将EMS论坛无铅PCB组装关于ROHS符合性元器件供应商转移的指南,与iNEMI的高可靠性无铅组装的元器件要求作为参考。
3 无铅对PCB的影响与要求
无铅焊接相对高的温度给PCB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参数。
3.1 玻璃转化温度Tg
在传统锡铅工艺条件下,玻璃转化温度Tg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数。因为,在Tg以上,PCB物理特性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热膨胀系数(CTE)。图1所示为常规PCB基材FR-4、铜(Cu)以及镀通孔随温度上升的热膨胀特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超过Tg以后, Z轴的CTE急剧上升,与Cu的热不匹配问题大大加剧,因而期望更高的玻璃转化温度。
3.2 分解温度Td
在无铅转移研发初期,认为更高的Tg能够解决无铅的高温问题。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Tg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但单纯高的Tg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为Tg高达175℃的增强型FR-4在无铅工艺条件下的分层问题。这一事实表明,还有其他同等重要的工艺参数。分解温度(Td)被认为就是其中之一。当温度高于Td,树脂材料化学键断裂引起不可逆的物理与化学性能的严重损伤,一般定义为PCB基材重量减少5%的温度,也有其他如重量减少2%的温度定义为Td。Chrys Shea等人[4]研究表明,2%的定义与无铅情况更接近,如前述的FR-4材料按照5%的定义Td高达320℃,而实际无铅焊接温度为250℃就发生严重问题,相差较远;如果采用2%的定义,大致在250~260℃,比较吻合。
其他重要的参数包括分层温度、吸水率、持续高温能力即在某一高温下分层时间如250℃/50s以及Z轴CTE,尤其是Tg以后的CTE。此外,从理论上讲,由于无铅焊料相对较差的润湿能力,必然要求活性相对较高的焊剂和相对较高的焊接温度。这使得焊后PCB的残留物及其腐蚀特性加剧,影响表面绝缘电阻(SIR),从而PCB的电化学腐蚀(如CAF)可能会更加突出,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电子产品(如汽车电子)等应当加以严格控制。
4 无铅实施的兼容性
无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转移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兼容性问题,可以概括为材料兼容、元器件兼容、工艺兼容、设备兼容、设计兼容、质量与可靠性兼容、操作兼容与环境兼容等八大类。在过渡阶段,最普遍的兼容问题是所谓的前向与后向兼容问题,即混合组装问题。将有铅元器件与PCB采用无铅焊料进行焊接称为前向兼容,反之,无铅元器件与PCB采用锡铅焊料焊接称为后向兼容。
在前向兼容问题中,对于诸如QFP等引脚类元器件,在焊接时将有少量的铅引入到焊点中,即所谓的“铅污染”问题。少量的铅对焊点的影响与焊料合金及其含量有关,如果铅与焊料合金没有形成新的合金相,当铅在一定范围内时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高可靠性产品,应当谨慎处理。如有关研究表明:在SnAgCuIn波峰焊料中引入0.5%的Pb,物理特性、熔点温度、机械强度、适应性方面无明显变化,但疲劳寿命下降明显。关于铅引入形成第三相合金问题,最典型的是含铋(Bi)合金,铅与Bi形成低熔点合金如图3所示,因此是不兼容的。此外,在波峰焊中,铅污染可能引起焊点剥离。
锡铅BGA器件进行无铅焊接如图4所示,将产生大量的空洞,因为锡铅焊球在183℃率先熔融,而SAC焊膏在217℃才熔融,焊膏中大量的焊剂挥发物进入焊球进而形成大量的空洞。如果工艺设置合理,空洞情况可以控制在IPC-7095限制的可接受范围内。反之,对于无铅BGA器件进行有铅焊接的情况,如果采用有铅焊料的温度曲线,有铅焊料先熔融,而无铅焊端(球)不能完全熔化,使元件一侧的界面不能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未能形成焊接,不能接受;在形成连接的情况下,自对中效应很小,共面度问题突出,细间距应用受限,一般不能接受。国际上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如iNEMI将SAC与SnAg焊球的BGA与锡铅共晶焊料获得相同的效果;JEITA使用SAC305、SAC105焊球的BGA器件,采用234℃的峰值焊接温度,183℃以上时间加长,获得正常结果;Texas仪器公司采用峰值温度235℃获得与JEITA基本相同的结论,但Sn2.5Ag1.0Bi0.5Cu焊球的BGA效果很差;Intel公司采用222℃的峰值温度同样获得可以接受的结果,并总结获得成功的条件是焊球完全熔融并与共晶焊料混合。
5 无铅组装缺陷与可靠性
在无铅转移时,无铅材料的内在特性自然会引起相应的无铅组装缺陷以及长期可靠性问题[5]。下面重点论述锡裂、空洞与微空洞、可焊性涂层对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备受关注的锡须问题。
5.1 锡裂
焊点在外力或工艺应力等作用下,在焊锡与焊盘或焊锡中间或焊锡与元件引脚、基体之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现象,称之为锡裂,如图5所示。锡裂产生的主要机理是应力。如果焊点发生断裂,将直接影响其电气性能。如果出现裂纹而未形成断裂或开路,虽然在检测时电气性能可能未受影响,但裂纹的存在必将对产品的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
锡裂可以通过金相切片或染色检测(针对BGA)来判断。染色检测的目的是在X射线看不到的情况下观测BGA焊点是否有裂缝、空焊。如果是锡裂的焊点,拔开后断面是凹凸不平的,并且被染色;而拔断的是正常焊点,则其断裂面是平滑光亮的,没有被红胶染成红色。根据这个特征,很容易就可以区分出拔断的是正常焊点或者是发生锡裂的焊点。
在无铅条件下,锡裂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是焊接温度的提升,造成的工艺应力加大;另一方面是无铅焊点的刚度比传统锡铅焊点的刚度高,而延展率低。因此,一旦承受外力(如在线测试、功能测试、插装、系统装配等)或工艺应力(热变形等)时,无铅焊点由于高刚度与低延展率将应力直接转移到最薄弱或应力集中的环节,造成裂纹。图6是无铅锡裂及其成形机理。
5.2 空洞与微空洞
在SMT焊点中,存在各种形式的空洞,这里重点介绍包括在焊点中的空洞、微空洞以及柯肯达尔(kirkendall)空洞。无铅焊接焊点中更多的空洞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只要优化工艺参数与工艺设计,空洞的大小可以控制在接受标准范围内。空洞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包括材料、设计与工艺,其
中最关键的是助焊剂。助焊剂排气以及助焊剂的挥发性反应产物是形成空洞的直接原因。空洞对可靠性的影响比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性的研究结论,iNEMI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在IMC界面上出现的比较小的空洞,常见于浸银(ImAg)的PCB,这就是微空洞,如图7所示[6]。它与柯肯达尔空洞的区别在于微空洞存在于IMC的上方,而柯肯达尔空洞在IMC的下方。从成形机理来看,微空洞是在焊接过程中形成的,与浸银镀层的质量紧密相关,而柯肯达尔空洞是在焊后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慢慢扩大的,形成机理在于Cu与Sn相互扩散的速率不一致。
5.3 可焊性涂层对可靠性的影响
可焊性涂层包括元器件引脚与PCB焊盘的可焊性涂层。对于元器件的可焊性涂层,转换到无铅之后,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SnPb涂层不能应用。从目前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纯Sn,SnBi,NiPdAu,NiAu等几种。对于无源器件而言,以纯Sn为主;对于引线框架类封装,NiPdAu具有较强的优势;对于BGA焊球,SnAgCu占主导地位;对于倒装芯片,SnAg与SnCu最受欢迎。在可靠性影响方面,主要是纯Sn的锡须问题,这在细间距应用方面比较突出。
在PCB可焊性涂层方面,替代传统的热风整平(HASL)SnPb包括浸银(ImAg)、浸锡(ImSn)、ENIG(Ni/Au)、OSP等。在可靠性影响方面,对于浸锡(ImSn)涂层,重点考虑锡须问题;对于浸银(ImAg)涂层,考虑微空洞对可靠性的影响,一般超过4~5个50μm左右大小的微空洞就不可接受,关键是控制浸银工艺;对于ENIG涂层,重点考虑“黑盘”问题,关键是控制淀积Au与Ni的速率、厚度、均匀性、pH值控制以及磷的含量,有关技术要求可参考IPC-4552(印制电路板化学镀镍/浸金涂层的技术条件)[7]。
5.4 锡须(tinwhisker)
如前所述,无铅转移后,纯Sn作为元器件引脚与PCB可焊性涂层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在其表面可能生长锡须,这是一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是无铅可靠性应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相应地,锡须成为无铅可靠性研究的热点。锡须是在纯锡表面生长出来的单晶组织,与枝晶有着本质的区别。影响锡须生成与生长的可能因素包括:晶粒尺寸、晶粒大小、晶粒方向、工艺应力、外部应力、温度、湿度、氢含量、有机绝缘物等。遗憾的是,但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理想的研究结论,相当多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矛盾。
目前,经研究基本验证并得到认同的是:应力是产生锡须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压应力。应力的来源包括镀锡过程中的工艺应力、IMC成形、外部施加的应力、CTE不匹配等。减少锡须生成的有以下可能方法:
(1)不要使用亮锡(亮锡电镀后的残余压应力大);
(2)用晶粒尺寸较大的灰锡可减缓whisker生长速度;
(3)用较厚的灰锡镀层(8~10μm,外表面无应力);
(4)电镀后24h内退火(150℃ 2h或170℃1h),以减少Sn层内应力;
(5)电镀后24h内回流焊接,作用与退火相同;
(6)用Ni或Ag阻挡层(0.1~2μm)防止Cu扩散形成Cu6Sn5的IMC;此外Ni层在Sn膜下产生张应力可降低锡须生成;
(7)采用如NiPdAu等涂层替代纯锡涂层。
在标准化方面,JEDEC制订了测试锡须生长的规范JESD22A121[8],规范了锡须加速测试条件、锡须尺度测量方法、各级别电子产品可以接受的锡须长度等。
6 小结
本文阐述了在无铅转移过程中涉及的可制造性与可靠性问题,包括无铅转移对元器件、印制电路板与焊点的影响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兼容问题。重点论述了前向兼容与后向兼容、锡须、空洞与微空洞、可焊性涂层以及如何避免无铅转移中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直插式LED封装制程问题与解决方案
下一篇:SOA在统一通讯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31
俄罗斯制造商打造颠覆性双屏智能手机
俄罗斯对全球科技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可能要属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Kalashnikov)了,如今,俄罗斯一家新成立的手机公司正希望对全球下一代智能手机的市场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这家公司曾附属于俄罗斯一家国有的防务公司。 Yota的新款双屏智能手机 Yota Devices正在全力打造一款的双屏手机即将面市,这款产品将打破移动技术的现有模式,它一面配备了传统的LCD显示屏,另一面则配备了电子墨水屏,允许信息无缝接入,而且与普通智能手机相比,这款手机的待机时间更长。 现年43岁的Yota Devices首席执行长马丁诺夫(Vladislav Martynov)说,我们推出这款手机就是为了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在他位于莫斯科的气派
[手机便携]
电源测试全攻略(二):可靠性测试
1 反复短路测试 测试说明 在各种输入和输出状态下将模块输出短路,模块应能实现保护或回缩,反复多次短路,故障排除后,模块应该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测试方法: A、 空载 到短路:在输入电压全范围内,将模块从 空载 到短路,模块应能正常实现输出限流或回缩,短路排除后,模块应能恢复正常工作。让模块反复从 空载 到短路不断的工作,短路时间为1s,放开时间为1s,持续时间为2小时。这以后,短路放开,判断模块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B、满载到短路:在输入电压全范围内,将模块从满载到短路,模块应能正常实现输出限流或回缩,短路排除后,模块应能恢复正常工作。让模块从满载到短路然后保持短路状态2小时。然后短路放开,判断模块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C
[电源管理]
提高大功率LED驱动电源可靠性的研究
随着LED发光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不断下降,LED的市场正由手机背光源和汽车仪表照明,以及亮度要求不高的特殊照明和景观照明领域向普通白光照明领域扩展。
LED是一种固态冷光源,是继白炽灯、荧光灯和高强度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光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发光效率高,能量消耗低。由于LED的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区域,效率可达到80% ~ 90%,大功率LED照明的耗电量仅为相同亮度白炽灯的10% ~20%。
②安全,环保。大功率LED的工作电压为3 ~4 V 的直流电,因而没有电磁干扰。LED产生的废弃物可回收,无污染,可以安全触摸,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
③寿命长,可靠性高,LED的平均寿命长
[电源管理]
基于MC68HC376单片机的可靠性设计
1 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单片机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单片机具备更高的反应速度和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各种高性能的新型单片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应用。单片机上主要是高速的数字信号,弱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同时,单片机系统也会发生掉电、死循环等问题。在工业控制场合,一旦控制发生错误,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提高控制的可靠性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应用32位高性能单片机MC68HC376的一种实际开发方案,同时重点讨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MC68HC376是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型的32位高性能单片机,具有极强的数据处理、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能力,且支持BDM(Back
[单片机]
如何设计可靠性更高、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的高电压系统解决方案
如何设计可靠性更高、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的高电压系统解决方案 文章中讨论的其他器件:TPSI3050、TPSI2140-Q1 工厂自动化设备、电网基础设施应用、电机驱动器和电动汽车 (EV) 等高电压工业和汽车系统能够产生数百至数千伏的电压,这不仅会缩短设备寿命,甚至会给人身安全带来重大风险。本文介绍如何利用全新隔离技术来保证这些高电压系统的安全,从而提高可靠性,同时缩小解决方案尺寸并降低成本。 隔离方法 集成电路 (IC) 实现隔离的方式是阻断直流和低频交流电流,而允许电源、模拟信号或高速数字信号通过隔离栅传输。图1展示了三种用于实现隔离的常用半导体技术:光学(光耦合器)、电场信号传输(电容式)和磁场耦合(变压器)
[电源管理]
LED电源可靠性测试指标及规范
1、描述输入电压影响输出电压的几个指标形式
⑴稳压系数
① 绝对稳压系数K
表示负载不变时,稳压电源输出直流电压变化量△Uo与输入电网电压变化量△Ui之比,即K=△Uo/△Ui。
② 相对稳压系数S
表示负载不变时,稳压器输出直流电压Uo的相对变化量△Uo/Uo与输入电网电压Ui的相对变化量△Ui/Ui之比,即S=△Uo/Uo / △Ui/Ui。
⑵电网调整率
表示输入电网电压由额定值变化+/-10%时,稳压电源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有时也以绝对值表示。
⑶ 电压稳定度
负载电流保持为额定范围内的任何值,输入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所引起的输出电压
[测试测量]
嵌入式无线应用的可靠性和功率效率优化设计
由于 2.4GHz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免授权使用、数据传输速率更快,且相对于不足 1GHz 的技术而言还有许多其他内在的优势,目前得到了上述诸多无线系统的普遍青睐。但这种技术的缺点在于,这些系统不仅要相互之间、而且也要和 Wi-Fi、无绳电话和蓝牙等各种正在流行的2.4GHz系统争抢频道,各种 2.4GHz 无线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干扰,增加通信故障的几率。因此,射频工程师只构建可以无线收发数据的无线电设备和协议栈而不考虑抗干扰机制显然已远远不够。设计人员必须采用智能技术,确保嵌入式无线系统在日益拥挤的 2.4GHz 射频频谱中能够切实可靠地工作。
功耗是射频工程师面临的另一大关键问题。许多嵌
[嵌入式]
Cambridge GaN Devices推出独特的二维条形码,提高工艺稳健性和可靠性
CGD 率先推出独立的 GaN 芯片二维条形码,可通过商用读码器读取以识别晶圆上的 IC 制造位置 2023 年 9 月 25日 英国剑桥 - Cambridge GaN Devices (CGD) 是一家无晶圆厂环保科技半导体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高能效 GaN 功率器件,致力于打造更环保的电子器件。CGD 再一次通过领先行业的创新举措展示公司的创新决心: 在 GaN IC 上融入单独的二维条形码,并可通过标准商用读码器读取 。这不仅使 CGD 能够扫描封装器件并识别电路和批次,还能准确了解每个芯片在晶圆上的制造位置。这对于提供有关工艺稳健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ZAHID ANSARI | CGD 运
[半导体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