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下一代半导体技术

最新更新时间:2006-03-31来源: 电子经理世界关键字:晶体管  电子学  器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按国际半导体工艺路线图ITRS的要求,半导体工艺技术在2004年进入90nm,似乎工艺技术的进展并没有拖工业进步的后腿。

  按国际半导体工艺路线图ITRS的要求,半导体工艺技术在2004年进入90nm,2006年进入65nm时代。客观上应该承认,截止到现在,经过全球半导体工业界的共同努力,己经克服了许多困难,如铜互连及低k介质材料等。似乎工艺技术的进展并没有拖工业进步的后腿,其中浸入式光刻技术具有突破性的成就。所以全球半导体业界顺利地经过130nm、90nm,开始进入65nm时代。

  技术己经跨越45nm

  随着工艺微细化的进步,栅极的长度和绝缘膜厚度两方面都会呈比例地缩小,有效地减少了芯片的面积。例如,采用65nm工艺生产一个数字基带IC,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内,集成度可以达到90万个逻辑门,生产DRAM时,其每个单元面积小到仅0.028平方微米,每平方毫米容量可以达到达20.0Mb以上。

  全球半导体业界在2006年进入65nm时代已不可逆转。

  根据最新的消息,Intel日前表示将提前推出全新架构的65nm工艺制程的桌面处理器Conroe,由预计的2006年第四季度提前至2006年7月。而原计划在第二季度末推出的BroadWater芯片组(965系列)将推迟到同一时间,以配合Conroe处理器的发展。 目前,处理器的典型研发周期是24?32个月,而在十年以前约是48个月。研发周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和定位错误,Intel在量产之前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错误。其65nm工艺共花费了20个月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而对于180nm用了38个月,130nm用了30个月,而90nm也用了26个月。

  Samsung早就扬言己进人70nm的DRAM产品生产。全球代工业双雄台积电及联电在无线通讯应用的基带处理器(Baseband Processor)、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及显示芯片等产品方面, 预计于2006年上半年也可进入65nm芯片量产,连新加坡特许也将在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导入65nm产品的试生产。

  美国德州仪器在2005年12月12日宣布,其65nm工艺技术已通过认证,并将于2006年进入量产阶段。

  另外,特许、IBM、三星电子在2005年5月时已宣布成立90nm的合作研发联盟,并于6月时再次共同投入65nm的研发。而英飞凌也在11月时加入该联盟组织,4家半导体业者分别在工艺与订单上互相合作,包括65nm的无线通讯与绘图芯片,预计将在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众多工艺技术挑战中,光刻技术的难度总是列在首位。目前采用ArF的193nm浸入式光刻技术己日趋成熟。

  从各种报道可以了解,利用浸入式光刻已经顺利地渡过45nm工艺技术,而对于32nm技术是继续发展大数值孔径的浸入式光刻技术,还是采用EUV技术仍难下定论。

  在2005年12月的SemiJapan及美国Cymer公司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对于如何实现32nm技术存在不同的看法。由于目前EUV技术方面,尚有许多基础研究无法跟上。如2004年在评价EUV技术时,还存在三个主要难点无法克服,即掩模缺陷、光刻胶敏感度及光源功率。而经过2005年的努力,光刻胶的分辨率及线条的粗糙度已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业界预测EUV技术将于2009年引入市场。而如果采用浸入式ArF光刻,则必须采用二次曝光。而二次曝光,会增加成本及周期。因此,从加快开发新产品的角度来看,提出支持EUV应用技术的呼声渐高。

  关于解决晶体管漏电流的高k介质材料,由于工艺上尚有困难,预计在45nm时还不可能采用。

  后硅时代

  随着传统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当到了只有几个分子大小时,就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量子效应,从而无法精确地判断晶体管的“开”与“关”状态。因而传统的晶体管技术最终必定将“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技术可能是纳米技术以及量子器件等。

  传统的晶体管是通过控制成群电子的运动状态来形成开关、振荡和放大等功能,而单电子晶体管只是控制单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开发单电子晶体管,只要控制一个电子的行为即可完成特定的功能,可使功耗降低到原来的1/1000,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集成电路功耗问题。

  但是,作为电子器件,迄今为止只利用了电子波粒二象性的粒子性。其次,各种传统电子元器件都是通过控制电子数量来实现信号处理。例如,开关器件是以控制电子流的有或无来实现电路通断,放大器件则是通过控制电子数量多少来完成放大功能。而量子器件是不单纯通过控制电子数目的多少,而主要是通过控制电子波动的相位来实现某种功能。因此,量子器件具有更高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功耗。

  现有的硅(Si)和砷化镓(GaAs)器件无论怎样改进,其响应速度最高只能达到10?12毫微秒,功耗最低只能降至1微瓦。而量子器件在响应速度和功耗方面可以比这个数据优化1000?10000倍。由于量子器件尺度为纳米级,集成度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具有器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因此,未来纳米电子学的发展,可能会在电子学领域中引起一次新的电子技术革命,从而把电子工业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据《科学》周刊报道,一种能在室温下正常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最近在荷兰实验室中诞生。这种晶体管以单独的碳纳米管为原材料制造出来,依靠一个电子来决定“开”和“关”的状态,这种单电子晶体管只有1nm宽、20nm长,整体还不足人的头发丝直径的500分之一。它微型化和低耗能的特点可成为未来分子计算机的理想材料。

  报告认为,尽管硅材料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下一个十年中,纳米技术还不可能取代现有的硅制造工艺。

  另据报道,美国惠普实验室正在利用量子效应,来研发新型的分子级开关器件。 该技术使用了有机分子,能够实现在芯片上集成1 万亿个开关元件,它的开关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 万亿次,远高于目前速度最快的处理器的每秒40亿次。

  另外,英特尔公司正使材料向硅之外过渡。目前,英特尔的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个。如果要生产晶体管数量1000倍于当前水平的芯片,需要采用新型的开关和材料。英特尔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中,生产集成度超过1 万亿个开关元件的芯片。

  英特尔认为另一个颇有前途的技术是“自旋晶体管”技术。其技术下产品的尺寸远小于传统的硅晶体管,而且具有非易失性,这意味着即使在关闭电源后它也能存储信息。 由于目前以电子电荷为基础的电子学即将达到其技术极限,全球的科学家纷纷把电子学研究的目光投向自旋电子学的研究。自旋电子学研究以电子的旋转而不是根据电子的电荷来制造设备和电路,利用纳米技术研究自旋电子学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晶体管  电子学  器件 编辑: 引用地址:眺望下一代半导体技术

上一篇:05年WLAN芯片组销售收入增长27%
下一篇:英飞凌存储芯片部门提前分拆 上市计划未定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1 15:56

详解嵌入式系统技术核心:DSP器件
  嵌入式系统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以多任务和网络为信心,易于开发的复杂数字系统。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嵌入式系统已成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基础技术,已成为现代工控领域的基本技术。   使用嵌入式系统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硬件和软件的优化集成,更主要的是提供了使用 “数字基因技术”的基本工具。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嵌入式系统标志着网络化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计算机应用进入了“通用元素”化和 “数字基因”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嵌入式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DSP内核嵌入式系统或芯片的基本技术特征,以及这种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技术特点。    以DSP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实际上就是
[嵌入式]
Vishay推出的新款器件,是采用增强封装的新系列方案
新的音频插孔探测器和低压模拟开关是该系列器件中首批采用增强封装的产品 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推出厚度为0.35mm的超薄1.4mm x 1.8mm miniQFN10封装的音频接孔探测器DG2592和低压双路SPDT模拟开关DG2750,用来替代便携式应用中常用的尺寸较大的miniQFN10和WCSP器件,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新的Vishay SiliconixDG2592音频接孔探测器和DG2750低压双路SPDT模拟开关是采用增强封装的新系列方案中的首批器件。 典型的miniQFN10和WCSP的高度为0.55mm,而DG2592和DG2750的超薄miniQFN10封装则比前两种封装薄
[网络通信]
卓胜微:按规划进度推动5G通信基站射频器件产业化项目实施
2月17日,卓胜微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项目之一为“5G 通信基站射频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结合公司此前深耕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技术和资源积累,公司正对该领域进行积极拓展。公司正按规划进度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卓胜微通过前期立足于射频分立器件和接收端模组市场,进而再布局发射端射频模组产品,不断拓展产品线,最终逐步实现射频前端产品的全面布局。5G通信技术带动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卓胜微产品持续渗透。4G到5G,射频向模组化、高集成化发展,在保持射频分立器件竞争优势的同时,卓胜微持续推进射频模组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此外,卓胜微还指出,应用于5G NR频段的L-PAMiF主要由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开关、低噪
[手机便携]
飞兆增添功率链分立式器件效率分析工具
    飞兆半导体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号: FCS),全球领先的高性能功率和移动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最近将Power Supply WebDesigner (PSW) – 一款在线设计和模拟工具,可在一分钟内提供完整的设计–进一步强化,引入传动系分立式(MOSFET/IGBT/整流器)器件功率损耗和效率分析工具。     这些新模型可根据输入和输出条件用于100 W至3 kW的设计,为设计人员提供功率因数校正(PFC)、相移全桥加次级端同步整流(PSFB+SR)功率链分立式器件分析,以及与这些拓扑相关的器件组合矩阵。     根据用户指定的电气和机械规格,新模型可提供分立式功率半导体、变压器和电感设计值以及物料成本(BOM)的
[电源管理]
飞兆增添功率链分立式<font color='red'>器件</font>效率分析工具
世界首款碳纳米晶体管电脑芯片问世
斯坦福大学发布了首款由碳纳米晶体管组成的电脑芯片。硅晶体管早晚会走到道路的尽头。晶体管越做越小,以至于它不能够容纳下足够的硅原子来展示硅的特性。碳纳米管(CNT),锗化硅(SiGe),砷化物(GaAs)都是可能的替代品。碳纤维纳米管具有良好的传导性,体积小,并且能在刹那间开关。它拥有比肩石墨烯的电气属性,但是制造半导体的难度却小很多。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大家更看好碳纳米管,而非石墨烯。 至今为止,生产纯度仍然是制造的瓶颈。碳纳米管有几个不同的结构形态,它们可能是金属属性或者为半导体;我们仍没掌握制造100%纯度CNT半导体的技 术。研究者只希望得到半导体,因为金属的碳纳米管会导致晶体管行为异常,甚至烧毁。碳纳米管倾向于
[模拟电子]
世界首款碳纳米<font color='red'>晶体管</font>电脑芯片问世
科学家研制出可以指挥活细胞的“生物晶体管
完全生物化的计算机已越来越接近现实。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今天宣布,他们已经制作出了一种完全由遗传物质打造的新型晶体管——计算机(以及几乎其它所有现代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能在细菌活体内工作。在某些方面,这种新型生物晶体管比其无机"同行"实际上还要好。研究人员称,在未来,他们的设备将有能力在生物细胞内构建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 这种新设备叫做"命令解释器"(transcriptor)。它是在活细胞DNA分子里很微小的一段。斯坦福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像是电流一样,控制了另一重要分子(RNA)的流动。RNA负责细胞内DNA翻译指令的一个自然过程,通过控制它,科学家们就可指挥整个活细胞。 参与研究的一名科
[医疗电子]
高性能信号处理器件TPS54X80实现电源定序
诸如 DSP 与 FPGA 等高性能信号处理器件要求多种针对内核及 I/O 电压生成不同电压的电源。电源输出上电和断电顺序对器件操作和长期可靠性至关重要。 德州仪器  (TI) 提供的 SWIFT? 系列高集成度电源管理 IC 能够满足上述电路必需的电源定序要求。   SWIFT? 稳压器集成了所有设计高性能负载点 dc/dc转换器所需的有源组件:低电阻功率MOSFET、MOSFET驱动程序、脉宽调制比较器以及误差放大器。完成 dc/dc 转换器设计的外围器件是无源的,如感应器、电容器和电阻器。根据设计,SWIFT? 器件已专门用于实现灵活方便的定序而进行了设计。特别是 TPS54X10 与 TPS54X80,这两种器件类型能够在
[电源管理]
高性能信号处理<font color='red'>器件</font>TPS54X80实现电源定序
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碳化硅具备耐 高压 、耐高温、高频、抗辐射等优良 电气 特性,它突破硅基 半导体 材料物理限制,成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碳化硅材料性能优势引领功率器件新变革。 功率器件的作用是实现对电能的处理、转换和控制。以碳化硅为衬底制成的功率器件相比硅基功率 器件,具有耐高压、耐高温、能量损耗低、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可实现 功率模块 小型化、轻量化。相同规格的碳化硅基 MOSFET 与硅基MOSFET 相比,其尺寸可大幅减小至原来的 1/10,导通电阻可至少降 低至原来的 1/100。相同规格的碳化硅基 MOSFET 较硅基 IGBT 的总 能量损耗可大大降低 70%。 碳化硅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于 新能源 车的电驱电控系统,相较于传统硅
[汽车电子]
第三代半导体功率<font color='red'>器件</font>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小广播
最新焦点新闻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数字电视 安防电子 医疗电子 物联网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