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研究

发布者:RainbowGarden最新更新时间:2011-12-30 关键字:燃料电池  电动汽车  动力传动系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燃料电池发出的电,经逆变器、控制器等装置,给电动机供电,再经传动系统、驱动桥等带动车轮转动,就可使车辆在路上行驶,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1-3]。随着对汽车燃油经济性和环保的要求,汽车动力系统将从现在以汽油等化石燃料为主慢慢过渡到混合动力,最终将完全由清洁的燃料电池车替代[4]。

近几年来,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4-5]。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厂,如丰田、本田、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日产和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开发了几代燃料电池汽车[5-12],并宣布了各种将燃料电池汽车投向市场的战略  

            

目标。目前,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北美的几个城市中正在进行示范项目。其中本田的FCX Clarity最高时速达到了160 km/h[8];丰田燃料电池汽车FCHV-adv已经累计运行了360,000 km的路试,能够在零下37度启动,一次加氢能够从大阪行驶到东京(560公里)[7]。在我国科技部的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第四代燃料电池轿车研制成功,该车最高时速达150 km/h,最大续驶里程319 km。2008年,20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又在北京奥运进行了示范运行。2010年,包括上汽、奇瑞等国内汽车企业共有196辆燃料电池汽车在上海世博园区进行示范运行[13]。

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提高商业化电动汽车燃料处理器和辅助部汽车制造厂都在朝着集成部件和减少部件成本的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传统的内燃机轿车相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采用“燃料电池+电动机”来代替传统车的“心脏”-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燃料电池轿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动机替代内燃机成为驱动动力源;离合器与扭转减振器被省略;多挡变速器通常被替换为减速器[14,15]。因此,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总体得到简化。但在行驶时,燃料电池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蓄电池为辅助能量来源。汽车需要的功率主要由燃料电池提供。可以说,车用燃料电池的选取,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传统技术发展概况,围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传动拓扑架构、多源系统管理和动力系统配置与仿真优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了详细论述。

2 动力传动系统拓扑构架设计

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并不是一个稳态情况,频繁的启动、加速和爬坡使得汽车动态工况非常复杂。燃料电池系统的动态响应比较慢,在启动、急加速或爬陡坡时燃料电池的输出特性无法满足车辆的行驶要求。在实际燃料电池汽车上,常常需要使用燃料电池混合电动汽车设计方法,即引入辅助能源装置(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或蓄电池十超级电容器)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燃料电池并网,用来提供峰值功率以补充车辆在加速或爬坡时燃料电池输出功率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汽车怠速、低速或减速等工况下,燃料电池的功率大于驱动功率时,存储富余的能量,或在回馈制动时,吸收存储制动能量,从而提高整个动力系统的能量效率。

2.1 直接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结构

直接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式结构中采用的电力电子装置只有电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和辅助动力装置都直接并接在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如丰田的FCHV-4[16], FIAT-Elettra[17]和日产X-TrailFCV[12]等都采用这种类似的结构设计。

   

辅助动力装置扩充了动力系统总的能量容量,增加了车辆一次加氢后的续驶里程;扩大了系统的功率范围,减轻了燃料电池承担的功率负荷。许多插电混合的燃料电池汽车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构架,美国Ford公司Edge Plug-in燃料电池轿车和GM公司Volt Plug-in燃料电池车[18]。这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有效的减少氢燃料的消耗。另外,辅助动力装置的存在使得系统具备了回收制动能量的能力,并且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燃料电池和辅助动力装置之间对负载功率的合理分配还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总体运行效率[4]。

在系统设计中,可以在辅助动力装置和动力系统直流母线之间添加了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使得对辅助动力装置充放电的控制更加灵活、易于实现。由于双向DC/DC变换器可以较好地控制辅助动力装置的电压或电流,因此它还是系统控制策略的执行部件。

2.2 并联式动力系统结构

另一种构架是并联式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这种构建通常在燃料电池和电机控制器之间安装了一个DC/DC变换器,燃料电池的端电压通过DC/DC变换器的升压或降压来与系统直流母线的电压等级进行匹配。这种系统与上述构架不同之处还在于,这种动力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能量的回馈回收,因此系统虽然简单,但效率比较低下。

尽管系统直流母线的电压与燃料电池功率输出能力之间不再有耦合关系,但DC/DC变换器必须将系统直流母线的电压维持在最适宜电机系统工作的电压点(或范围),对于交流电机驱动系统,通常还需要安装一个DC/AC转换器。目前这类构架系统只在一些小型或者实验的车上使用,如2002年通用汽车公司开发的Autonomy和Hy-wire两种车都是基于该中构架的[10]。2008年,同济大学-蒂森克虏伯联合实验室采用这种架构开发了小型燃料电池汽车[19],并研究了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3 燃料电池汽车多能源系统管理与优化

燃料电池不适合作为动力系统的单一驱动能源,必须选用辅助能源系统合理补充驱动电动汽车所需的能量,覆盖功率波动,提高峰值功率,吸收回馈能量,改善燃料电池输出功率的瞬态特性。目前各大汽车开发商采用了辅助动力,来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表1所示)。

3.1 动力电池辅助能源系统

目前铅酸电池[20]由于比能量及比功率均较低,已经淘汰。在汽车上常用的动力蓄电池主要有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

 

                     表1 典型的燃料电池汽车

镍氢电池属于碱性电池,具有不易老化,无需预充电以及低温放电特性较好等优点。其能量密度可超过80 Wh/kg,一次充电的行驶距离长,在大电流工作时能够平稳放电。FCHV-4[6],High-lander FCHV-adv[7]和通用Chevrolet Equinox[9]的动力系统都是燃料电池和镍氢电池集成的。但,镍氢在高温环境下,电池电荷量会急剧下降,并且具有记忆效应和充电发热等方面的问题。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中镍氢电池SOC应保持在40%-60%之间,充放电电流应处于160-240 A的范围,温度应维持在常温附近,以确保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21,22]。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120Wh/kg)、高安全性和无污染性等优点。本田FCXClarity[8],通用Chevrolet Sequel[10]锂和日产X-Trail FCV[12]等都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辅助能源系统。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镍氢电池的1.5-3倍。其单体电池的平均电压为3.2V,相当于3个镍锌或镍氢电池串接起来的电压值,因而能够减少电池组合体的数量,降低单体电池电压差所造成的电池故障发生概率,从而提高了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锂离子电池具备自放电低(仅为5%-10%)的优点,当在非使用状态下贮存,内部相当稳定,几乎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4,5]。由于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电动汽车而言,锂离子电池易于车载布置安装,是较为理想的能量存储媒介。常常使用Simulink和Dymola等工具来对电池系统进行仿真分析[23],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其充电放电动态过程可以用Thevenin模型来如下[23,24]:

  

3.2 超级电容系统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元件,它既像静电电容一样具有很高的放电功率,又像电池一样具有很大的电荷储存能力[23,25]。由于其放电特性与静电电容更为接近,所以仍然称之为“电容”。

如果仅采用超级电容作为唯一辅助能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电动汽车长时间停机后再次启动,由于超级电容的自放电效应,在燃料电池的能量输出尚未稳定时车载辅助系统的供电将无法保障[5]。况且超级电容能量密度很低,若要达到一定的能量储备能力其设备体积势必加大。当前超级电容都是与其他动力电池一起购车辅助电源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使用的[4,25,26]。为了克服精确的描述超级电容的特性,可以采用阻抗法进行建模代替简单RC回路模型[23]。超级电容当前SOC主要基于超级电容的输出电压:

 

3.3 多源能量的组合与控制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装上述两种拓扑构型,与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进行组合,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目前,主要采用的三种能量组合方式有:1)燃料电池+动力电池,通用Chevrolet Equinox等就采用这种组合方式[9,10,12];2)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如本田的FCV-3和马自达FC-EV等[4];3)燃料电池+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如本田FCHV-4[8]。Tadaichi[6]研究了不同状况下,能量的流动方式。通过对车用3种能源的比较,基于燃料电池发动机输出功率预测控制策略设计了多能源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对3种能源的优化管理和控制[26]。

4 动力系统配置与仿真优化技术

4.1 燃料电池系统仿真技术

对燃料电池汽车中的燃料电池系统建模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电化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上,建立比较复杂的一维或多维物理模型[27]。这种模型可根据不同燃料电池的结构参数建立相应模型,分析压力、温度、湿度、流量、催化剂、管道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燃料电池工作的影响。但这种模型复杂不直观,且运算速度慢。另一种则采用较简单的数学经验模型并结合相应的商业软件[24,26],这种方法具有直观快速的特点,但该模型只能针对特定的燃料电池系统,其建立需依靠实验数据。

4.2 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优化技术

燃料电池车仿真的最终目的是以燃料电池模型为基础,结合子系统和动力传送系统的相关模型,仿真分析燃料电池系统乃至整个汽车动力系统的工作情况。这种系统优化的方法主要是结合实际的使用来进行的,一般分成两种[24,27]。

在实际使用路况未知的情况,俄亥俄州立大学的T. Gabriel Choi等[28]基于FIAT Panda车型,针对燃料电池插电式电动汽车的动力要求,研究了两者控制测量:离线全局优化和动态优化下控制测量的设置方法。对于家庭充电和燃料电池混合应用的能量优化控制方法。Guezennec等[29,30]研究了驾驶习惯对能量的使用情况,并对动力系统和尺寸容量等做了优化。

 

对于实际使用情况已知,谢长君等[26]研究了巡航加速等工况下的优化方法,Francisco等[31]研究了乡村路线、城市路线和两者混合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容量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辅助能量系统下动力系统的效率和能耗,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计提供参考。Keshav S等[32]运用动力系统仿真分析工具(PSAT)分析了燃料电池整车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电堆和其他部件的性能,发现当使用单个辅助能量时,锂电池的效果最好(表二)。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混用,则可以9%的效率。另外,针对燃料电池机械结构及其动态相应也需要进一步考虑[14]。

5 总结

燃料电池电动车中的燃料电池电堆只能维持车辆运行的平均功率要求,采用辅助能量系统提高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效率。本文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动力传统技术关键技术,分别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传动拓扑架构、多源系统管理和动力系统配置与仿真优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了详细论述。本文的研究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传统设计与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燃料电池  电动汽车  动力传动系统 引用地址: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研究

上一篇:防撞激光传感器有效防止汽车追尾事故
下一篇:基于Qt/Embedded的蓄电池状态检测控制软件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1:49

燃料电池车世博大考 产业化瓶颈仍待突破
  新华网上海9月23日电 以氢气为能源、真正实现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一直被公认为是解决当今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代表着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济大学与国内五大整车商合作生产的173辆燃料电池汽车,在世博园经过5个月的“大考”,情况良好。这表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步伐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同济大学汽车专家介绍,近年来,各国政府及国际汽车巨头都不断加大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投入,大力推动这一新能源汽车尽快走向市场。正在上海世博园区进行示范运营的173辆燃料电池汽车由同济大学与国内五大整车厂合作生产,包括70辆燃料电池轿车、3辆燃料电池客车和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自上海世博会试运行以来已连续运行5个月,燃料电池汽车整体
[汽车电子]
燃料电池VS锂电池,谁将统治未来汽车动力源?
    几个月前,特斯拉CEO“给力哥”Elon·Musk在德国接受外媒采访时将燃料电池(Fuel Cell)称为“傻瓜电池”(Fool Cell),并表示:“他们非常愚蠢,就算从理论上实现燃料电池的最佳性能,也无法同今天的锂离子电池抗衡。”他还指出锂离子电池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掘。     而另外一方面,通用汽车和丰田等多家车企巨头各自同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开发燃料电池协议,计划未来数年内推出燃料电池车投入实用。早在2011年丰田就在东京车展上就亮相了FCV-R氢燃料电池概念车,今年东京车展则将展出量产型号。丰田公司同宝马签署协议在四个领域进行合作,其中就包括燃料电池。     除了丰田,通用汽车和本田汽车宣布将联合开发下一代
[汽车电子]
wBMS技术: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新竞争优势
特斯拉对电池“超级工厂”的巨额投资,以及大众汽车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建设6座专用电池生产厂, 均表明电池已成为汽车行业最具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 汽车制造商努力降低电池在汽车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尺寸、重量和成本影响,并延长电池支持的续航里程,这将对他们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旧电动汽车达到使用寿命,汽车制造商甚至将争夺从报废车辆中回收的所谓二次电池衍生的价值。 可是关于电池发展的新闻往往强调对新材料的研究,有时甚至是非常奇特的材料,人们希望这些材料可比当下的锂技术储存更多电荷。而对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即监视电池的充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部分,却往往得不到关注。事实上, 由ADI公司开
[汽车电子]
wBMS技术:<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制造商的新竞争优势
鸿海再投入约2.48亿元,增资电动汽车子公司
据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日报报道,鸿海昨日发布公告称,通过 2 家子公司再投入 3900 万美元(约 2.48 亿元人民币),投资电动车子公司 Foxconn EV Technology。 IT之家了解到,鸿海在公告中表示,子公司 Wexteq Corporation 投资 1400 万美元(约 8918 万元人民币)获得 Foxconn EV Technology 股权,持股比例 6.1%;子公司 Foxconn eMS Inc. 投资 2500 万美元(约 1.59 亿元人民币)获得 Foxconn EV Technology 约 10.9% 的股权。鸿海称主要目的为长期投资。    报道称,Foxconn EV Technol
[汽车电子]
新能源汽车势不可挡,北京要建充1000个快充桩
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表示,北京市正在与互联网公司商谈,近期将建立充电桩共享网站。北京1000座快速充电桩年底前将全部建成,并将在充电桩共享网站公开。 许心超介绍了北京市充电桩建设的总体思路:坚持适度超前布局,公用快充补电、自用慢充主导;与细分市场相结合:分时租赁、区域出租、市区出租;出台充电服务费,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649座充电桩,其中快充457座,慢充192座。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指出,到2017年北京市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万辆。根据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北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交电动化,投运数量不低于4500辆;大
[嵌入式]
3D打印又现极致,太阳能电动汽车出炉
日前,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宣布成功3D打印出了一辆太阳能电动汽车。此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的太阳能电动汽车采用了大量的轻质材料,其主要应用环境对准了城市交通。该太阳能电动汽车被命名为NTU Venture(NV)8,其设计采用了全新的方案,同时该车的绝大多数部件还采用了3D打印技术,此外该车还具有非常未来化的外观。该车采用了碳纤维底盘设计,在其底盘上面的是其由150个零部件组成的蜂窝状车身。此外,该车的研发人员还为其配备了一种全新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大太阳能电池的接触面积。   Ng教授对此表示:“对于此次能够研发设计装配得到太阳能电动汽车3D打印车身,我们感到非常的自豪。3D打印太阳
[嵌入式]
电动汽车充电难与充电设施闲置并存
9月的福州白天太阳炙烤下还是酷热难耐。记者见到市民李先生时,他正准备驾驶他的纯电动汽车外出办事。 “车有空调,制冷效果也不错,但基本不敢开,怕耗电太多,晚上开回不到家。”李先生说,驾驶这辆小巧的纯电动汽车已有六七个月,比起此前开的烧汽油的车,费用能省一大截,但充电不便让他时常提心吊胆。 “充电一次,理论上可跑100多公里,由于每天用车的里程数并不固定,加上路上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尽管我不开音响、不吹空调,偶尔还是会遇到把电耗光的尴尬。除了喊拖车外,别无他法。媒体上有说哪儿哪儿又新建了多少个充电桩、充电站什么的,我都去了解过,不是仅供内部使用,就是人家私人申请安装只给自己用的,没有一处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充电设施。”李先生郁闷地
[嵌入式]
是德科技推出新型高功率直流仿真器 适合电动汽车快充应用
据外媒报道,全球闻名的测量仪器公司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宣布推出SL1800A系列增强型科学实验室再生直流仿真器。新一代高功率直流仿真器可用于 电动汽车 快充应用,使用户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高达270kW的高功率直流充电测试。 (图片来源:是德科技) 常见的高功率直流测试系统体积大,占用空间较多,同时效率低、散热耗能高。在进行高功率直流快速充电测试时,用户需要一种结合功率需求、通信测试及监控(应易于设置和使用)的解决方案。 在充电测试应用(例如高功率直流速充)中,用户可以利用是德科学实验室再生直流仿真器(与是德SL1047A科学实验室充电发现系统配合使用),逼真地模拟电动汽车的高压、
[汽车电子]
是德科技推出新型高功率直流仿真器 适合<font color='red'>电动汽车</font>快充应用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