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晋升工业自动化产业“主角”?

发布者:电子科技爱好者最新更新时间:2013-09-09 来源: eefocus关键字:工业自动化  核心零部件  伺服系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不够、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对中国自动化发展形成了阻碍。虽然中国正在极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但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扛着大旗占领阵地的依然是国外品牌。

从资本市场反观实体经济常常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以国内上市公司———秦川发展为例,该公司规划生产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发了连续三个一字涨停,有趣的是,该公司几乎是同时传出的整体上市的消息反而没有受到如此追捧。

工业自动化的市场之热由此可见一斑。

机器人与3D打印

自动化又称电控或工控,几乎有电的地方都会用到,在专业人员眼中这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事实上,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自动化在现代工作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近两年来,自动行业两个财富故事再次搅乱了巨大的资本市场。

首先,“机器人总动员”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中联重科开始采购焊接机器人以替代价格不菲的焊接工人,华西能源新建的生产线开始大量采用工业自动化设备,按照富士康的规划,2014年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00万台。国内制造业和工业自动化是否已经结上了“不解之缘”。

另一个故事3D打印则来源于去年风靡一时的两段论述。“3D打印有可能变革我们生产一切产品的方式奥巴马在2月12日的国情咨文演讲这样阐述。随后,《经济学人》则用专题论述”3D打印机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已有5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从工业机器人密度(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远未达到发达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市场的热捧映衬的却是国内企业的尴尬。中国本体制造企业35家,其中内资26家。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年产量均小于500台。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占率分别为4%和96%。

因此,不同厂商对自己的定位不同,因此也会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抓住细分市场更加重要。

机械行业群雄并立,然而创业板上市公司机器人却在去年脱颖而出,全年股价上涨52.15%,其间实现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30.3%,成为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秦川发展为例,规划生产机器人关节减速器18万套,其中一期生产9万套,投资1.94亿元,预计2015年达产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利润总额将达到1.8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两年就能收回投资,而利润率达到28%,显示出行业极强的盈利能力。

而上海机电的控股股东电气集团早就涉足机器人行业,电气集团与国际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共同设立的上海发那科机器人,2012年在国内销售额达到20亿元,约4000台,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龙头。

事实上,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人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尝试创造出昂贵的类似于人类的机器人,一个阵营努力制作便宜的实用性自动化机器人。去年以来,在全球大热的3D打印技术明显属于后者。

2012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为22.04亿美元,但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只有10亿元人民币。不过,中国有望在近年跃升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未来3~5年有望以每年至少一倍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3D打印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page]

核心部件待国产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从成本构成来看,四部分分别占22%、24%、36%和12%左右。

秦川发展的相关人士介绍,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等硬件方面,我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较大,国内虽有伺服电机的技术,但产业化能力不行,而减速机几乎就没有产业化。

目前,75%精密减速机市场由两家日本厂商垄断,国际上主流厂家和国内厂家均选用这两家产品。RV减速机国内尚未有成熟产品,谐波减速机国内虽有苏州绿的、中技克美等生产,但输入转速、传动精度等仍与进口产品差距较大,距大规模市场化仍较远。

据行业人士介绍,一台精密减速器四大国际巨头采购价为3万~5万元,卖给国内关系好的客户约7万元,关系一般的普通客户约12万元,内资企业采购精密减速机的成本比国际巨头贵一倍还多,可见其间的利润差别有多大。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迫在眉睫。一旦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内资品牌即可在定价上拉开差距。若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30%的成本,则机器人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

国内发展仍显缓慢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不够、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对中国自动化发展形成了阻碍。虽然中国正在极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但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扛着大旗占领阵地的依然是国外品牌。

在2012年的一次自动化设备交流会上,有专家分析,一家工业自动化企业,投资一个新产品,从立项到成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企业带来利润,5年的时间并不算长。然而,谁又能保证这家企业能平安地度过这5年呢?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目前,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线不全,新老产品的生命期没有形成重叠,从而造成产品断代。老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利润越来越低,而新产品却迟迟不能挑起大梁,企业就此一蹶不振。

有关专家指出主要有两条原因:其一,主观上急功近利;其二,客观上,大多数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都存在缺乏资金支持、人才流失严重的困难。

而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是另外一个致命杀机,这对于技术实力强劲的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产业链的不完整,又使得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孤掌难鸣。

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中依然存在着“重研究开发、轻产业化”的倾向。很多技术成果出不了试验室,最终被束之高阁。国家投入资金有限,企业和研究机构缺乏资本运作、风险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原材料加工、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难以提供支持。而在国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基础研究、产业化、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很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欧、美、日等科技发达、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将产业化工作放在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这些地区有大批早年做OEM起家的企业,在把基础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成本要比欧美日低很多;当产品进入稳定期,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工作就转入设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的工厂来完成。当然,这需要企业本身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但其产业化的模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在聚集了国际众多强手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国内企业要想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很多民族企业的崛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相信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早晚有一天能够打破僵局。

关键字:工业自动化  核心零部件  伺服系统 引用地址:中国企业如何晋升工业自动化产业“主角”?

上一篇:人工智能将在5年内取代部分人类工作?
下一篇:机床数控化趋势推动PLC逐步取代继电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45

【维科杯】钧舵机器人参评“维科杯·OFweek 2023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核心零部件创新产品奖”
维科杯· OFweek 2023中国 机器人 行业年度评选(简称OFweek Robot Awards 2023),是由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维科网及旗下权威的机器人专业媒体-OFweek维科网·机器人共同举办。该评选是中国机器人行业内的一大品牌盛会,亦是高科技行业具有专业性、影响力的评选之一。 此次活动旨在为机器人行业的产品、技术和企业搭建品牌传播展示平台,并借助OFweek平台资源及影响力,向行业用户和市场推介创新产品与方案,鼓励更多企业投入技术创新;同时为行业输送更多创新产品、前沿技术,一同畅想机器人行业的未来。 维科杯· OFweek 2023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评选“OFweek Robot Awards 2023
[机器人]
莫仕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加速通向工业4.0的道路
工业4.0技术的开发已经在加速进行中。这将导致未来工业自动化变得可扩展、开放和集成的优化。探索一些顶尖趋势将会对机器制造商和工厂运营产生的影响。 当今多数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通过PLC为中心的分布式控制策略。PLC为中心的方案提供有限的远程访问、无安全或机器对机器(M2M)的通讯和分离的安全控制。在一个主从系统,因为来自传感器或至执行器的输入输出必须与PLC直接或与一些有效或无效设备相连,自主设备很难共存,参见下图。 工业的下一阶段将从集中式的、上下直接控制转向分布式控制架构的集成安全和网络安全。分布式控制有效地推动安全、过程处理和智能化更接近需求之处,允许动态地实时处理。一个更高层次的设备智能化通过将逻辑分布化,消除了高成本
[嵌入式]
莫仕<font color='red'>工业自动化</font>解决方案加速通向工业4.0的道路
阿童木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助力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
9月29-30日,以“赋能新产业、构建新生态”为主题的OFweek 2021中国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峰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大会设有“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专场”、“机器人创新应用,赋能行业转型升级”、“3C行业智造专场”三大专场,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云集,围绕机器人行业现状、问题、应用等众多议题发表专题演讲。 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荣获维科杯·OFweek2021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卓越技术创新企业奖,公司CEO宋涛获得先锋人物奖。 阿童木机器人深圳子公司总经理吴江峰带来题为《并联机器人助力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的专题演讲。 中国并联机器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就业人口每年下降0.6%,
[机器人]
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位置伺服系统设计
  伺服系统(servo system)亦称随动系统,其在军事、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也促使伺服系统的实现方式和体系结构在不断地发展,将现场总线应用于运动控制,构成分布式控制的数字控制伺服系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伺服系统有很多优点,如连线少、可靠性高、易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等。目前,国外的Siemens、ORM EC Systems、Rexroth等公司已经有各自的分布式伺服系统产品推出;国内有一些单位和学者也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但相关的论文并不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 。   分布式伺服系统中,电机控制性能和多电机间协调控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过程质量,
[嵌入式]
如何构建和发展工业自动化网络
  电力、通信和安全系统是现代工厂的关键要素,它们使高度连接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机器能够可靠运行。此外,这些关键元件的接线系统必须在多年内保持可靠,同时应对热量和以及应对输入电压波动、水分和高水平颗粒物等挑战。   将大量布线集成到工厂中既困难又昂贵;而且,理想情况下,这是一项只应完成一次的工作。因此,重要的是确保用于构成系统的线组、和配电箱坚固、可靠且可扩展,以满足当今和未来的标准、协议和法规。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工厂的要求。然后介绍了一种方法,使用的真实组件示例来构建和发展工业自动化网络。它展示了模块化方法如何简化部署并满足核心环境、运营、安全、可靠性和成本要求,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随着工厂的发展而扩展和适应。
[机器人]
CPU vs FPGA 图像处理谁更“应景”?
机器视觉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它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检查,提高了生产质量和产量。 我们已经看到了相机在计算机、移动设备和汽车等日常生活设备中的迅速普及,但是机器视觉的最大进步莫过于处理能力。随着处理器的性能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提升,以及多核CPU和FPGA等并行处理技术日益受到关注,视觉系统设计人员现在可以应用复杂的算法来可视化数据,并创建出更加智能的系统。 性能的提高意味着设计人员可以获得更高的数据吞吐量,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图像采集,使用更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并充分利用市场上具有最高动态范围的一些新款相机。性能的提高不仅可让设计人员更快速地采集图像,而且还能更快速地处理图像。预处理算法(如阈值和滤波)或处理算法(
[嵌入式]
工业自动化为何使用机器视觉?是否需要工控计算机?
工业自动化技术日益成熟,大家对于工业自动化均有所耳闻。但是,大家对工业自动化真的了解吗?工业自动化中为何使用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中又为何需使用工控计算机?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心中是否具有明确答案?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具有疑惑,不妨在本文中寻求答案哦。 一、工业自动化 + 机器视觉 所谓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为什么使用机器视觉系统?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使用机器视觉系统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嵌入式]
基于模糊PID复合控制交流伺服系统研究
    良好的稳态精度,但系统的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及对系统参数摄动的鲁棒性都不够理想.传统的pid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整定pid参数时,很难做到动稳态性能都好。只能兼顾动稳态,综合考虑,或有所侧重。如果要求动态、稳态、抗扰性能都好就更难了。     模糊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提供了一种提高交流伺服系统的跟随和抗扰性能的好方法,有力地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但是,在模糊控制器的规则库中,全部规则是依据模糊专家知识所建立的,尽管很好,但也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如果环境、对象出现了过去没遇过的情况,则知识库(数据库和规则库)显得呆板,而表现出不适应新情况的弊端。     传统控制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已经是一个较完善的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