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的普及和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尤其是ARM 系列处理器的推出,嵌入式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单色LCD也因为色彩单调,存储信息小,处理速度慢而不能符合人们的需求。
在多媒体应用的推动下,彩色LCD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嵌入式系统中 如新一代手机和掌上电脑多采用TFT显示器件,该显示器件支持彩色图形界面和视频媒体播放。Linux作为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Linux成本低廉,源代码开放,因此成为国内外厂商极力发展的操作系统。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Linux下也出现了许多图形界面软件包,如MiniGUI、Trolletech公司的Embedded QT等,其图形界面及开发工具与Windows CE不相上下。在图形软件包的开发和移植工作中都牵涉到底层LCD的驱动问题。笔者有幸参与了Linux操作系统下LCD部分的开发,其主要功能是点亮液晶屏,将在摄像头上采集的BMP图片在液晶屏上显示并将BMP 格式压缩成JPEG格式,使得存储量减少。因此笔者就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阐述。
背景知识
在切入正题之前,先来了解在做驱动过程中需要预先知道的知识。
1 硬件平台
MC9328MX1(以下简称MX1)是Motorola 公司基于ARM核心的第一款MCU,主要面向高端嵌入式应用。内部采用ARM920T内核,并集成了SDRAM/Flash、LCD,USB、蓝牙.多媒体闪存卡(MMC/SD、Memory Stick)和CMOS摄像头等控制器。
LCD控制器的功能是产生显示驱动信号,驱动LCD显示器。用户只需要通过读写一系列的寄存器,完成配制和显示控制。MX1中的LCD控制器可支持单色/彩色LCD 显示器。支持彩色TFT时,可提供4/8/12/16位颜色模式,其中16位颜色模式下可以显示64k种颜色。配置LCD控制器重要的一步是指定显示缓冲区,显示的内容就是从缓冲区中读出的,其大小由屏幕分辨率和显示颜色数决定。在本例中,采用KYocera 公司的KCS057QV1AJ液晶屏,在240×320分辨率下可提供8位彩色显示,即最大256色位图。
2.Linux下的设备驱动
在Linux操作系统下有两类主要的设备文件类型,一种是字符设备,另一种是块设备。字符设备和块设备的主要区别是在对字符设备发出读/写请求时,实际的硬件I/O一般就紧接着发生了,块设备则不然,它利用一块系统内存作缓冲区,当用户进程对设备请求读/写时,它首先察看缓冲区的内容,如果缓冲区的数据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就返回请求的数据,如果不能,就调用请求函数来进行实际的I/O操作。
Linux的设备管理是和文件系统解密结合的,各种设备都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dev目录下,称为设备文件。应用程序可以打开、关闭和读写这些设备文件,完成对设备的操作,就像操作普通的数据文件一样。为了管理这些设备,系统为设备编了号,每个设备号又分为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主设备号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设备,而次设备号标识使用同一个设备驱动程序的不同的硬件设备,比如有两个软盘,就可以用从设备号来区分它们。设备文件的主设备号必须与设备驱动程序在登记时申请的主设备号一致,否则用户进程将无法访问到驱动程序。帧缓冲设备为标准字符设备,主设备号为29,次设备号则从0到31。
3.Linux的帧缓冲设备
帧缓冲区是出现在Linux 2.2.xx及以后版本内核当中的一种驱动程序接口,这种接口将显示设备抽象为帧缓冲区设备区。它允许上层应用程序在图形模式下直接对显示缓冲区进行读写操作。这种操作是抽象的、统一的,用户不必关心物理显存的位置、换页机制等具体细节。这些都由Framebufer设备驱动来完成。帧缓冲设备对应的设备文件为/dev/fb*,如果系统有多个显示卡,Linux下还可支持多个帧缓冲设备,最多可达32个,分别为/dev/fb0到/dev/fb31,而/dev/fb则为当前缺省的帧缓冲设备,通常指向/dev/fb0。当然在嵌入式系统中支持一个显示设备就够了。在使用Framebufer时,Linux是将显卡置于图形模式下的.在应用程序中,一般通过将Frame-Buffer设备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的方式使用,对于帧缓冲来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段内存,用于读写内存的函数均可对这段地址进行读写,只不过这段内存被专门用于放置要在LCD上显示的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配置LCDC寄存器在一段指定内存与LCD 之间建立一个自动传输的通道。这样,任何程序只要修改这段内存中的数据,就可以改变LCD 上的显示内容。
FrameBuffer设备驱动基于linux/include/linux/fb.h和linux/drivers/video/fbmem.c这两个文件,下面就详细分析这两个文件。
首先分析linux/include/linux/fb.h文件,几乎主要的结构都是在这个文件中定义的。这些结构包括:
fb_var_screeninfo 这个结构描述了显示卡的特性,记录了帧缓冲设备和指定显示模式的可修改信息。其中变量xres定义了屏幕一行所占的像素数,yres定义了屏幕一列所占的像素数,bits_per_pixel定义了每个像素用多少个位来表示。
fb_fix_screeninfon 这个结构在显卡被设定模式后创建,它描述显示卡的属性,并且系统运行时不能被修改;比如FrameBuffer内存的起始地址。
struct fb_info Linux为帧缓冲设备定义的驱动层接口。它不仅包含了底层函数,而且还有记录设备状态的数据。每个帧缓冲设备都与一个fb_info结构相对应。其中成员变量modename为设备名称,fontname为显示字体,fbops为指向底层操作的函数的指针。
fb_cmap描述设备无关的颜色映射信息。可以通过FBIOGETCMAP 和FBIOPUTCMAP 对应的ioctl操作设定或获取颜色映射信息。然后分析fbmem.h文件。
其成员函数都在Linux/driver/video/fbmem.c中定义,其中的函数对具体的硬件进行操作,对寄存器进行设置,对显示缓冲进行映射。 [page]
对于/dev/fb,对显示设备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读/写(read/write)/dev/fb 相当于读/写屏幕缓冲区。
映射(map)操作 由于Linux工作在保护模式和每个应用程序里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在应用程序中是不能直接访问物理缓冲区地址的。因此,Linux在文件操作file_operations结构中提供了mmap函数,可将文件的内容映射到用户空间。对于帧缓冲设备,则可通过映射操作,可将屏幕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映射到用户空间的一段虚拟地址中,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读写这段虚拟地址访问屏幕缓冲区,在屏幕上绘图。
I/O控制 对于帧缓冲设备,对设备文件的ioctl操作可读取/设置显示设备及屏幕的参数,如分辨率、显示颜色数和屏幕大小等。ioctl的操作是由底层的驱动程序来完成的。
在应用程序中,操作/dev/fb的一般步骤为首先打开/dev/fb设备文件,然后用ioctl操作取得当前显示屏幕的参数,如屏幕分辨率,每个像素点的比特数,根据屏幕参数可计算屏幕缓冲区的大小。接下来,将屏幕缓冲区映射到用户空间。最后,映射后就可以直接读写屏幕缓冲区,进行绘图和图片显示了。典型程序段如下:
由于准备在LCD 上显示一幅256色BMP图片,关于BMP 图片方面的知识请见相关链接。
4.帧缓冲驱动的缩写
了解了上述知识后,在编写驱动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源程序共将程序分为初始化帧缓冲模块fb_init(),调色板获取色彩模块get_cmap(),图片显示模块display_bmp(),main函数4个函数。其中调色板获取色彩模块的功能是从文件中获得图像显示色彩,重置系统调色板,使图像能正确的显示色彩。
图片显示函数部分重要代码为:
在主函数中,建立一个进程调用图片显示函数
至此LCD的驱动程序就编写完成了,经过调试,编译链接,然后用串口下载到实验板上,一幅256色BMP图片就可以出现在液晶屏幕上了。
5.应用价值
液晶屏点亮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比如笔者将此应用在一个视频监控系统中。在这个视频监控系统中,图像处理占很大的比重,基本的图像处理构成如下:
图像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需要两种装置,一种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物理器件,如摄像机;另一种是能够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器件,如图像采集卡。
图像处理模块对图像的处理一般可用算法的形式描述,但是对于特殊的问题需要特殊的解决方法,图像处理模块中不但包含了对图像的一般处理方法,也包括一些特殊的算法处理。
图像显示模块对于采集得到的图像,经过处理以后,最终需要显示给用户看。在系统的实时采集部分中,需要对展开的图像进行滚屏显示:在图像编辑部分中,需要浏览所要拼接的图像。所以图像显示对于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图像储存模块由于图像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系统所采用8位真彩色格式,因此需要大量的空间。因此,在本系统中需要大容量和快速的图像存储器。
图像通信模块随着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图像通信传输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另外,图像传输可以使不同的系统共享图像数据资源,快速地将结果反映到远处系统,所以极大推动了图像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在这五步中,首先在点亮液晶屏之后,才能做下一步工作。比如说笔者能够在LCD显示一幅图画,但由于这幅图是BMP格式的,它的存储量非常惊人,一幅320×240的BMP格式就有320×240×8/8=76800,也就是77KB,这对于系统资源相对短缺的嵌入式设备来说占用系统RAM 太大了,因此我们就要将BMP格式的图片压缩成占用系统资源少的图片格式,比如JPEG 格式或PNG格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存储量。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完整的源代码均做一番解释,但主要的过程就是这些,在此抛砖引玉。随着液晶屏在嵌入式设备中的用途越来越广,会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字:Linux 液晶屏 驱动开发
引用地址:Linux液晶屏驱动开发
在多媒体应用的推动下,彩色LCD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嵌入式系统中 如新一代手机和掌上电脑多采用TFT显示器件,该显示器件支持彩色图形界面和视频媒体播放。Linux作为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Linux成本低廉,源代码开放,因此成为国内外厂商极力发展的操作系统。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Linux下也出现了许多图形界面软件包,如MiniGUI、Trolletech公司的Embedded QT等,其图形界面及开发工具与Windows CE不相上下。在图形软件包的开发和移植工作中都牵涉到底层LCD的驱动问题。笔者有幸参与了Linux操作系统下LCD部分的开发,其主要功能是点亮液晶屏,将在摄像头上采集的BMP图片在液晶屏上显示并将BMP 格式压缩成JPEG格式,使得存储量减少。因此笔者就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阐述。
背景知识
在切入正题之前,先来了解在做驱动过程中需要预先知道的知识。
1 硬件平台
MC9328MX1(以下简称MX1)是Motorola 公司基于ARM核心的第一款MCU,主要面向高端嵌入式应用。内部采用ARM920T内核,并集成了SDRAM/Flash、LCD,USB、蓝牙.多媒体闪存卡(MMC/SD、Memory Stick)和CMOS摄像头等控制器。
LCD控制器的功能是产生显示驱动信号,驱动LCD显示器。用户只需要通过读写一系列的寄存器,完成配制和显示控制。MX1中的LCD控制器可支持单色/彩色LCD 显示器。支持彩色TFT时,可提供4/8/12/16位颜色模式,其中16位颜色模式下可以显示64k种颜色。配置LCD控制器重要的一步是指定显示缓冲区,显示的内容就是从缓冲区中读出的,其大小由屏幕分辨率和显示颜色数决定。在本例中,采用KYocera 公司的KCS057QV1AJ液晶屏,在240×320分辨率下可提供8位彩色显示,即最大256色位图。
2.Linux下的设备驱动
在Linux操作系统下有两类主要的设备文件类型,一种是字符设备,另一种是块设备。字符设备和块设备的主要区别是在对字符设备发出读/写请求时,实际的硬件I/O一般就紧接着发生了,块设备则不然,它利用一块系统内存作缓冲区,当用户进程对设备请求读/写时,它首先察看缓冲区的内容,如果缓冲区的数据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就返回请求的数据,如果不能,就调用请求函数来进行实际的I/O操作。
Linux的设备管理是和文件系统解密结合的,各种设备都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dev目录下,称为设备文件。应用程序可以打开、关闭和读写这些设备文件,完成对设备的操作,就像操作普通的数据文件一样。为了管理这些设备,系统为设备编了号,每个设备号又分为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主设备号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设备,而次设备号标识使用同一个设备驱动程序的不同的硬件设备,比如有两个软盘,就可以用从设备号来区分它们。设备文件的主设备号必须与设备驱动程序在登记时申请的主设备号一致,否则用户进程将无法访问到驱动程序。帧缓冲设备为标准字符设备,主设备号为29,次设备号则从0到31。
3.Linux的帧缓冲设备
帧缓冲区是出现在Linux 2.2.xx及以后版本内核当中的一种驱动程序接口,这种接口将显示设备抽象为帧缓冲区设备区。它允许上层应用程序在图形模式下直接对显示缓冲区进行读写操作。这种操作是抽象的、统一的,用户不必关心物理显存的位置、换页机制等具体细节。这些都由Framebufer设备驱动来完成。帧缓冲设备对应的设备文件为/dev/fb*,如果系统有多个显示卡,Linux下还可支持多个帧缓冲设备,最多可达32个,分别为/dev/fb0到/dev/fb31,而/dev/fb则为当前缺省的帧缓冲设备,通常指向/dev/fb0。当然在嵌入式系统中支持一个显示设备就够了。在使用Framebufer时,Linux是将显卡置于图形模式下的.在应用程序中,一般通过将Frame-Buffer设备映射到进程地址空间的方式使用,对于帧缓冲来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段内存,用于读写内存的函数均可对这段地址进行读写,只不过这段内存被专门用于放置要在LCD上显示的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配置LCDC寄存器在一段指定内存与LCD 之间建立一个自动传输的通道。这样,任何程序只要修改这段内存中的数据,就可以改变LCD 上的显示内容。
FrameBuffer设备驱动基于linux/include/linux/fb.h和linux/drivers/video/fbmem.c这两个文件,下面就详细分析这两个文件。
首先分析linux/include/linux/fb.h文件,几乎主要的结构都是在这个文件中定义的。这些结构包括:
fb_var_screeninfo 这个结构描述了显示卡的特性,记录了帧缓冲设备和指定显示模式的可修改信息。其中变量xres定义了屏幕一行所占的像素数,yres定义了屏幕一列所占的像素数,bits_per_pixel定义了每个像素用多少个位来表示。
fb_fix_screeninfon 这个结构在显卡被设定模式后创建,它描述显示卡的属性,并且系统运行时不能被修改;比如FrameBuffer内存的起始地址。
struct fb_info Linux为帧缓冲设备定义的驱动层接口。它不仅包含了底层函数,而且还有记录设备状态的数据。每个帧缓冲设备都与一个fb_info结构相对应。其中成员变量modename为设备名称,fontname为显示字体,fbops为指向底层操作的函数的指针。
fb_cmap描述设备无关的颜色映射信息。可以通过FBIOGETCMAP 和FBIOPUTCMAP 对应的ioctl操作设定或获取颜色映射信息。然后分析fbmem.h文件。
帧缓冲设备属于字符设备,采用“文件层-驱动层”的接口方式。在文件层为之定义了以下数据结构:
其成员函数都在Linux/driver/video/fbmem.c中定义,其中的函数对具体的硬件进行操作,对寄存器进行设置,对显示缓冲进行映射。 [page]
对于/dev/fb,对显示设备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读/写(read/write)/dev/fb 相当于读/写屏幕缓冲区。
映射(map)操作 由于Linux工作在保护模式和每个应用程序里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在应用程序中是不能直接访问物理缓冲区地址的。因此,Linux在文件操作file_operations结构中提供了mmap函数,可将文件的内容映射到用户空间。对于帧缓冲设备,则可通过映射操作,可将屏幕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映射到用户空间的一段虚拟地址中,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读写这段虚拟地址访问屏幕缓冲区,在屏幕上绘图。
I/O控制 对于帧缓冲设备,对设备文件的ioctl操作可读取/设置显示设备及屏幕的参数,如分辨率、显示颜色数和屏幕大小等。ioctl的操作是由底层的驱动程序来完成的。
在应用程序中,操作/dev/fb的一般步骤为首先打开/dev/fb设备文件,然后用ioctl操作取得当前显示屏幕的参数,如屏幕分辨率,每个像素点的比特数,根据屏幕参数可计算屏幕缓冲区的大小。接下来,将屏幕缓冲区映射到用户空间。最后,映射后就可以直接读写屏幕缓冲区,进行绘图和图片显示了。典型程序段如下:
由于准备在LCD 上显示一幅256色BMP图片,关于BMP 图片方面的知识请见相关链接。
4.帧缓冲驱动的缩写
了解了上述知识后,在编写驱动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源程序共将程序分为初始化帧缓冲模块fb_init(),调色板获取色彩模块get_cmap(),图片显示模块display_bmp(),main函数4个函数。其中调色板获取色彩模块的功能是从文件中获得图像显示色彩,重置系统调色板,使图像能正确的显示色彩。
图片显示函数部分重要代码为:
在主函数中,建立一个进程调用图片显示函数
至此LCD的驱动程序就编写完成了,经过调试,编译链接,然后用串口下载到实验板上,一幅256色BMP图片就可以出现在液晶屏幕上了。
5.应用价值
液晶屏点亮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比如笔者将此应用在一个视频监控系统中。在这个视频监控系统中,图像处理占很大的比重,基本的图像处理构成如下:
图像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需要两种装置,一种是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物理器件,如摄像机;另一种是能够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器件,如图像采集卡。
图像处理模块对图像的处理一般可用算法的形式描述,但是对于特殊的问题需要特殊的解决方法,图像处理模块中不但包含了对图像的一般处理方法,也包括一些特殊的算法处理。
图像显示模块对于采集得到的图像,经过处理以后,最终需要显示给用户看。在系统的实时采集部分中,需要对展开的图像进行滚屏显示:在图像编辑部分中,需要浏览所要拼接的图像。所以图像显示对于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图像储存模块由于图像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系统所采用8位真彩色格式,因此需要大量的空间。因此,在本系统中需要大容量和快速的图像存储器。
图像通信模块随着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图像通信传输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另外,图像传输可以使不同的系统共享图像数据资源,快速地将结果反映到远处系统,所以极大推动了图像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在这五步中,首先在点亮液晶屏之后,才能做下一步工作。比如说笔者能够在LCD显示一幅图画,但由于这幅图是BMP格式的,它的存储量非常惊人,一幅320×240的BMP格式就有320×240×8/8=76800,也就是77KB,这对于系统资源相对短缺的嵌入式设备来说占用系统RAM 太大了,因此我们就要将BMP格式的图片压缩成占用系统资源少的图片格式,比如JPEG 格式或PNG格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存储量。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完整的源代码均做一番解释,但主要的过程就是这些,在此抛砖引玉。随着液晶屏在嵌入式设备中的用途越来越广,会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
上一篇:基于NXP UOCIII芯片的小尺寸液晶电视设计详解
下一篇:便携式医疗设备中的信号调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49
俄罗斯公布全新国产PC电脑:自研4核ARM处理器+魔改Linux系统加持
因为一些客观情况,俄罗斯加快了研制国产PC的步伐,以满足需求和替代进口。日前,名为MIG Akinak的新款PC产品问世,硬件和软件均由俄罗斯本土打造。 核心CPU名为Skif (Scythian),64bit ARM架构,采用4核Cortex-A53 CPU+PowerVR Series8XE GE8300 GPU+双核DSP设计,频率1.8GHz,功耗仅24W。 其他配置方面,8GB~64GB LPDDR4内存、32GB/64GB eMMC硬盘,可通过microSD卡或者SATA II扩展2TB。预留的M.2不能接SSD,只能接Wi-Fi/蓝牙无线模块、蜂窝数据模块等。 系统预装基于Linux的Alt发行版
[家用电子]
基于ATMEGA8515的SPI驱动ST7565P液晶屏的程序
这是用SPI方式来驱动12864液晶的源程序,液晶屏的控制芯片为ST7565P经测试SPI的时钟可达到振荡频率的二分频。比用普通IO口模拟串行的方式快多了。。。 下面贴出源代码,有详细注释。。。。 本程序简单实用,可拿去作简单参考。。。。 编译环境:GCC+AVR STUDIO 单片机:ATMEGA 8515 晶振: 3.6864M #include avr/io.h //包含头文件 #include avr/pgmspace.h #define COMMAND 1 #define DATA 0 /////////////////////
[单片机]
USB设备驱动开发-USB协议相关(1)
一、USB设备模型 USB设备模型从物理上分为两个部分:主机(host)控制端作为主机端,驱动的设备是USB Host Controller;外设端被称为设备端,驱动的设备是USB Device Controller。因此,USB设备驱动应该分为主机端驱动和设备端驱动两部分,只是由于USB协议的主从定位思想,从设备只需要响应主机控制器的请求,不能主动发起请求,通常所说的USB驱动都是指主机端的驱动程序。但近年来随着嵌入式设备的广泛使用,运行Linux系统嵌入式设备也需要通过USB协议与主机端通信,因此从设备端的Linux也需要进行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为了避免和主机端的USB设备驱动开发混淆,就将运行Linux的从设
[嵌入式]
4412 Linux定时器
一、Linux定时器基础知识 1.1 定时器的使用范围 延后执行某个操作,定时查询某个状态;前提是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地方 1.2 内核时间概念 Hz:(系统时钟通过CONFIG_HZ来设置,范围是100-1000;HZ决定使用中断发生的频率) 1/200 = 5ms,说明4412中是5ms产生一次时钟中断。如果就没有定义的话,默认是100 内核的全局变量jiffies:(记录内核自启动来的节拍数,内核之启动以来,产生的中断数)时钟中断,每产生一个中断,jiffies就加1。 jiffies/HZ:jiffies除以Hz得到内核自启动以来的秒数 2.1 内核定时器的例程 结构体timer_list,函数
[单片机]
风河Linux平台构建新型家庭自动化网关
Intel全资子公司风河系统公司(WindRiver)日前宣布,比利时fifthplay公司选择WindRiverLinux作为构建其新型家庭自动化网关。 fifthplay最新推出的FG4000Gateway网关平台可让用户通过手机或web接口控制传感器、灯光、摄像头等在内的一系列家庭自动化设备,而且开发了全新的应用软件,让家庭设备的自动警报信息通过SMS短消息文本或电子邮件发送到手机设备。此外,这套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升级都非常便捷,从而能够与家庭中更多类型的设备互联互动。 fifthplay公司研发总监ErikVanMossevelde表示:“网关的概念主要集中在舒适性、用户友好和可连接性等方
[嵌入式]
用类/微驱动模型开发DSP视频驱动程序
近年来,DSP运算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其在电子设备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SP/BIOS是TI公司推出的一个实时操作系统,与TI的CCS(Code Composer Studio)集成在一起。用DSP/BIOS可以大大简化DSP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调试,其中与外围设备的I/O接口是DSP应用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TI公司为C64x系列DSP的开发者提供了一种类/微驱动模型(class/mini drivermodel)。通过对外围设备设计驱动程序,为高层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接口来操作底层硬件。只要是遵循此驱动程序接口标准开发的高层应用程序,都可以在具有相同接口的不同硬件平台上运行,从而使DSP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相分离,提高了软件的可重
[应用]
嵌入式Linux网络驱动程序开发设计
引言 随着人们对开放源代码软件热情的日益增高,Linux作为一个功能强大而稳定的开源操作系统,越来越受到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专家和爱好者的青睐。在嵌入式领域,通过对Linux进行小型化裁剪后,使其能够固化在容量只有几十兆字节的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中,成为应用于特定场合的嵌入式Linux系统。Linux强大的网络支持功能实现了对包括TCP/IP在内的多种协议的支持,满足了面向21世纪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联网的需求。因此,在嵌入式系统开发调试时,网络接口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模块。 1 嵌入式Linux网络驱动程序介绍 Linux网络驱动程序作为Linux网络子系统的一部分,位于TCP/IP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接口层,主要实现上层
[单片机]
STM32F103标准库开发---SPI实验---底层驱动程序
一、SPI 实验----I/O端口配置 在本次 SPI 实验中,STM32芯片做主控,主要使用 SPI1 功能。 具体引脚配置如下: 具体引脚初始化程序如下: /* SPI引脚初始化配置 **PA4------CS **PA5------SCLK **PA6------MISO **PA7------MOSI */ void SPI1_GPIO_Config(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RCC_APB2PeriphClockCmd( 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