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与物理世界紧密耦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具有大规模密集部署、节点资源受限、无线带宽小、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等特点。其节点采集到的数据以多跳的方式发送到基站。这种多对一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待检测事件的突发性,使得能量、处理能力及通信能力都受限的WSN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拥塞,从而导致数据包的大量丢失和网络传输的延迟等问题。对于能源非常有限的节点,如何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无线通信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无线通信主要是数据包的转发,减少数据包的转发次数,合理分配节点发送数据包的大小,有效利用节点转发的数据包不但可以减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保证网络的畅通,降低灾害事件的发生。因此,节点拥塞避免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常传输的一个关键手段。
近年来,WSN中的拥塞问题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逐步提出了多种针对WSN自身特点的控制策略(如CODA,ESRT,Fusion等)。这些控制算法采用了不同的机制有效地减轻拥塞,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可能导致节点数据的重发,且一般不能完全消除节点拥塞现象。
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拥塞控制机制都是在节点发生拥塞时才采取一定的拥塞控制措施。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大规模密集部署,在突发数据流引发拥塞后,再采用拥塞控制措施也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节点拥塞,很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因此,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节点相对信息熵的拥塞避免机制,该拥塞避免机制是基于事件的有效信息量,真正体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以事件为中心的特点。
1 基于信息熵的节点拥塞避免策略
节点拥塞避免的重要问题是按一定的策略,为网络资源均衡合理地分配数据窗的大小。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大规模部署,若两个节点位于各自的通信半径内,它们可以直接通信。节点响应监测区域内的事件或周期性地产生数据并发送至基站。如图1所示,对于相同的感知区域,把感知到的数据转发到下游节点,其下游节点不断把数据再转发到自身的下游节点,这样不断地进行数据转发,最后可能导致下游的某个节点产生拥塞。显然,对于大规模部署和处理紧急事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讲,拥塞不仅严重浪费了节点能量还降低了转发效率,而且还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
1.1 WSN节点网络模型
WSN由分布在各个地方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所形成的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递到基站,然后再传递给检测中心。在这里假设每一个传感器节点都有直接或间接与基站通信的能力,则节点会响应监测区域内的事件或周期性地产生数据并发送到基站。
假设N个传感器节点按相对均匀的随机高密度部署在一个监测区域内,具有以下性质:
(1)N个传感器节点被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基站不受能源限制,且位于一个区域的边界上,其他传感器节点为电池驱动;
(2)所有节点都为静止节点,且各节点的软硬件同构,通信频率相同;
(3)每个节点采用全向天线,节点之间为双向链路即A节点能和B节点通信,B节点也能和A节点通信,节点的通信范围有限且通信半径保持为R;
(4)WSN的信道质量可靠且传输的误码率基本可以忽略,其路由机制保持相对静止,不会出现很大范围的路由变化。[page]
1.2 WSN中信息熵的数学定义
在此基于WSN的网络模型和信息论,给出WSN节点的信息熵的数学定义。
定义1:节点信息熵:根据香农的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息熵,因此节点信息熵表示节点N每发送一个数据包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式中:q表示ai(i=1,2,…,q-1,q)的取值有q种可能性;P(ai)为字符ai出现的概率,节点信息熵H(X)表征了传感器节点整体的统计特征,是总体平均不确定性的量度(单位:比特/数据包)。式(1)中的单位取决于对数函数的底数。本文中,取对数函数底数为2,即表示每个数据包含有1比特的信息量。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感知到的数据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有一定的冗余,为了表征节点之间的这种关系,下面引入了节点相对信息熵。
定义2:节点相对信息熵:假设P和Q是两个概率分布函数,则定义P相对于Q的信息距离即节点相对信息熵为:
式中:Pi和Qi为一个字符在节点中所出现的概率。
节点相对信息熵可用于计算任意两节点之间节点信息熵的差异性的大小。它的物理意义是两组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因而对于两组不同的概率分布P和Q,计算其节点相对信息熵D(P‖Q),如果这个值越小,表明两组概率分布越接近,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相似程度越大,则节点P就可以减少向节点Q发送数据包以保证网络的畅通。对于极限情况,当D(P‖Q)=0时,表示两组概率分布完全相等,则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几乎一样,此时,节点P可以暂停向节点Q发送数据包。
1.3 基于节点信息熵的拥塞避免策略
在一种路由协议机制下,若一个数据包从节点u发送至邻居节点d,则称u是d的上游节点,d是u的下游节点。在本文的网络模型中,总是假设路由机制是静态的或是很少进行更新的,因此可知每个下游节点d总是可以知道有多少个上游节点u。按照上述基本假设,本文提出的拥塞避免策略过程如图2所示。
1.4 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在这里以双重身份节点m(节点m既可以看作下游节点,也可以看作上游节点)作为主要考虑节点,首先当节点m作为上游节点时,向其自己的上游节点发送消息,然后根据上游节点集反馈回来的消息来计算节点相对信息熵的大小,根据计算出来的节点相对信息熵的大小来决定其分配的发送数据窗的大小。其中消息主要包含发送节点的id、各数据包的信息量大小以及统计特性等信息。具体的拥塞避免算法实现过程如下:
(1)如果节点m发送数据窗SDWm>0且当前信道可用,则节点m根据其收到的下游节点发送的广播消息来决定发送自己的数据窗大小;
(2)否则节点m发送数据窗SDWm=0,然后向其上游节点集发送消息;
(3)如果仅作为上游节点u的发送数据窗SDWm>0,则上游节点u退出上游节点集,此时上游节点u不响应下游节点d发送的,也不发送消息;
(4)如果仅作为上游节点u发送数据窗SDWm=0,上游节点集则向下游节点发送消息(req>;
(5)下游节点m收到消息开始计算节点相对信息熵的大小;
(6)根据计算得到节点相对信息熵的大小向上游节点集广播消息,通知上游节点u各自发送数据窗的大小,然后上游节点u根据收到的发送数据窗的大小来决定向下游节点发送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其中广播消息主要包括发送节点id及相应发送数据窗的大小,且各发送数据包的大小之和小于本地可用缓冲区间。
在上述过程中,若上游节点u当前的发生数据窗大于0,则不响应下游节点d发送的,也不发送消息,此时下游节点d不为上游节点u重新分配发送数据窗;若上游节点u完成了当前的发生数据窗,则等待下游节点d发送下一个消息。因此每个上游节点只有在收到消息和之后的之间发送数据包,可得知下游节点d处不会产生数据拥塞,整个网络的节点拥塞因此而避免发生。
2 实验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避免节点拥塞机制的性能,选取经典的CODA算法作比较。现假设本文的仿真实验环境设置如下:
(1)选取200个节点随机部署在600×600的正方形区域内,基站选择在该区域边界上;
(2)节点的位置是固定的,且节点之间的通信半径R=50,网络带宽设置为1 Mb/s;
(3)信道质量相对可靠,可忽略信道对误码率的影响,源节点产生的数据包大小相同,且报文的产生率为每单位时间10个数据包,节点可用最大缓冲区间为15个数据包。[page]
图3描述了仿真过程中的网络传输延迟。从图中可以看出,CODA下的网络传输延迟(每个到达基站的数据包在网络中停留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而本文由于采用了基于发送数据窗的拥塞避免机制,降低了数据包在缓冲区内的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
图4表示了对网络平均丢包率的比较。由于仿真环境假设信道质量相对可靠,不会对网络平均丢包率造成影响,因此,这里的数据包的丢失主要是由网络的拥塞引起的。从图中可以看出,CODA的网络平均丢包率比本文的平均丢包率高。由于CODA采取了调节局部拥塞的节点,则在第120 s左右网络平均丢包率趋于稳定,网络平均丢包率几乎为0,但并不能保证在有突发数据流出现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网络平均丢包率增大的现象。而本文的算法完全是采用的节点避免策略,因此在整个网络生命周期内,网络的平均丢包率几乎为0。
图5主要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上进行比较。由于CODA下的数据包传输跳数较少,进而转发数据包的次数也会减少,所以CODA的能耗相对较低一些。本文的算法虽然增加了传输跳数和节点之间的通信次数,但却减少了由于冲突和拥塞带来的能量浪费,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从图5中可以看出,本文的算法比CODA的能量消耗相对多些,但这对于处理突发的紧急事件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即使多消耗了
一点能量,却可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
3 结语
本文在现有节点拥塞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节点拥塞避免机制。仿真测试表明,该算法更适合于突发情况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算法使用的基于信息熵的拥塞避免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节点产生拥塞,从而减少了网络的平均丢包率,降低了网络中的传输延迟,这对于处理突发紧急的事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节点不需要时刻监测信道状态,因此只有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会消耗大量能量。总的来说,本文的算法是比较合理的。
关键字:无线传感器网络 节点相对信息熵 拥塞避免 数据窗
引用地址:一种基于信息熵的WSN节点拥塞避免机制
与物理世界紧密耦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具有大规模密集部署、节点资源受限、无线带宽小、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等特点。其节点采集到的数据以多跳的方式发送到基站。这种多对一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待检测事件的突发性,使得能量、处理能力及通信能力都受限的WSN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拥塞,从而导致数据包的大量丢失和网络传输的延迟等问题。对于能源非常有限的节点,如何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无线通信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无线通信主要是数据包的转发,减少数据包的转发次数,合理分配节点发送数据包的大小,有效利用节点转发的数据包不但可以减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保证网络的畅通,降低灾害事件的发生。因此,节点拥塞避免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常传输的一个关键手段。
近年来,WSN中的拥塞问题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逐步提出了多种针对WSN自身特点的控制策略(如CODA,ESRT,Fusion等)。这些控制算法采用了不同的机制有效地减轻拥塞,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可能导致节点数据的重发,且一般不能完全消除节点拥塞现象。
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拥塞控制机制都是在节点发生拥塞时才采取一定的拥塞控制措施。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大规模密集部署,在突发数据流引发拥塞后,再采用拥塞控制措施也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节点拥塞,很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因此,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节点相对信息熵的拥塞避免机制,该拥塞避免机制是基于事件的有效信息量,真正体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以事件为中心的特点。
1 基于信息熵的节点拥塞避免策略
节点拥塞避免的重要问题是按一定的策略,为网络资源均衡合理地分配数据窗的大小。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大规模部署,若两个节点位于各自的通信半径内,它们可以直接通信。节点响应监测区域内的事件或周期性地产生数据并发送至基站。如图1所示,对于相同的感知区域,把感知到的数据转发到下游节点,其下游节点不断把数据再转发到自身的下游节点,这样不断地进行数据转发,最后可能导致下游的某个节点产生拥塞。显然,对于大规模部署和处理紧急事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讲,拥塞不仅严重浪费了节点能量还降低了转发效率,而且还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
1.1 WSN节点网络模型
WSN由分布在各个地方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所形成的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递到基站,然后再传递给检测中心。在这里假设每一个传感器节点都有直接或间接与基站通信的能力,则节点会响应监测区域内的事件或周期性地产生数据并发送到基站。
假设N个传感器节点按相对均匀的随机高密度部署在一个监测区域内,具有以下性质:
(1)N个传感器节点被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基站不受能源限制,且位于一个区域的边界上,其他传感器节点为电池驱动;
(2)所有节点都为静止节点,且各节点的软硬件同构,通信频率相同;
(3)每个节点采用全向天线,节点之间为双向链路即A节点能和B节点通信,B节点也能和A节点通信,节点的通信范围有限且通信半径保持为R;
(4)WSN的信道质量可靠且传输的误码率基本可以忽略,其路由机制保持相对静止,不会出现很大范围的路由变化。[page]
1.2 WSN中信息熵的数学定义
在此基于WSN的网络模型和信息论,给出WSN节点的信息熵的数学定义。
定义1:节点信息熵:根据香农的定义,自信息的数学期望为信息熵,因此节点信息熵表示节点N每发送一个数据包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式中:q表示ai(i=1,2,…,q-1,q)的取值有q种可能性;P(ai)为字符ai出现的概率,节点信息熵H(X)表征了传感器节点整体的统计特征,是总体平均不确定性的量度(单位:比特/数据包)。式(1)中的单位取决于对数函数的底数。本文中,取对数函数底数为2,即表示每个数据包含有1比特的信息量。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感知到的数据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有一定的冗余,为了表征节点之间的这种关系,下面引入了节点相对信息熵。
定义2:节点相对信息熵:假设P和Q是两个概率分布函数,则定义P相对于Q的信息距离即节点相对信息熵为:
式中:Pi和Qi为一个字符在节点中所出现的概率。
节点相对信息熵可用于计算任意两节点之间节点信息熵的差异性的大小。它的物理意义是两组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因而对于两组不同的概率分布P和Q,计算其节点相对信息熵D(P‖Q),如果这个值越小,表明两组概率分布越接近,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相似程度越大,则节点P就可以减少向节点Q发送数据包以保证网络的畅通。对于极限情况,当D(P‖Q)=0时,表示两组概率分布完全相等,则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几乎一样,此时,节点P可以暂停向节点Q发送数据包。
1.3 基于节点信息熵的拥塞避免策略
在一种路由协议机制下,若一个数据包从节点u发送至邻居节点d,则称u是d的上游节点,d是u的下游节点。在本文的网络模型中,总是假设路由机制是静态的或是很少进行更新的,因此可知每个下游节点d总是可以知道有多少个上游节点u。按照上述基本假设,本文提出的拥塞避免策略过程如图2所示。
1.4 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在这里以双重身份节点m(节点m既可以看作下游节点,也可以看作上游节点)作为主要考虑节点,首先当节点m作为上游节点时,向其自己的上游节点发送消息
(1)如果节点m发送数据窗SDWm>0且当前信道可用,则节点m根据其收到的下游节点发送的广播消息
(2)否则节点m发送数据窗SDWm=0,然后向其上游节点集发送消息
(3)如果仅作为上游节点u的发送数据窗SDWm>0,则上游节点u退出上游节点集,此时上游节点u不响应下游节点d发送的
(4)如果仅作为上游节点u发送数据窗SDWm=0,上游节点集则向下游节点发送消息(req>;
(5)下游节点m收到消息
(6)根据计算得到节点相对信息熵的大小向上游节点集广播消息
在上述过程中,若上游节点u当前的发生数据窗大于0,则不响应下游节点d发送的
2 实验仿真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避免节点拥塞机制的性能,选取经典的CODA算法作比较。现假设本文的仿真实验环境设置如下:
(1)选取200个节点随机部署在600×600的正方形区域内,基站选择在该区域边界上;
(2)节点的位置是固定的,且节点之间的通信半径R=50,网络带宽设置为1 Mb/s;
(3)信道质量相对可靠,可忽略信道对误码率的影响,源节点产生的数据包大小相同,且报文的产生率为每单位时间10个数据包,节点可用最大缓冲区间为15个数据包。[page]
图3描述了仿真过程中的网络传输延迟。从图中可以看出,CODA下的网络传输延迟(每个到达基站的数据包在网络中停留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而本文由于采用了基于发送数据窗的拥塞避免机制,降低了数据包在缓冲区内的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
图4表示了对网络平均丢包率的比较。由于仿真环境假设信道质量相对可靠,不会对网络平均丢包率造成影响,因此,这里的数据包的丢失主要是由网络的拥塞引起的。从图中可以看出,CODA的网络平均丢包率比本文的平均丢包率高。由于CODA采取了调节局部拥塞的节点,则在第120 s左右网络平均丢包率趋于稳定,网络平均丢包率几乎为0,但并不能保证在有突发数据流出现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网络平均丢包率增大的现象。而本文的算法完全是采用的节点避免策略,因此在整个网络生命周期内,网络的平均丢包率几乎为0。
图5主要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上进行比较。由于CODA下的数据包传输跳数较少,进而转发数据包的次数也会减少,所以CODA的能耗相对较低一些。本文的算法虽然增加了传输跳数和节点之间的通信次数,但却减少了由于冲突和拥塞带来的能量浪费,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从图5中可以看出,本文的算法比CODA的能量消耗相对多些,但这对于处理突发的紧急事件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即使多消耗了
一点能量,却可以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发生。
3 结语
本文在现有节点拥塞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节点拥塞避免机制。仿真测试表明,该算法更适合于突发情况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算法使用的基于信息熵的拥塞避免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节点产生拥塞,从而减少了网络的平均丢包率,降低了网络中的传输延迟,这对于处理突发紧急的事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节点不需要时刻监测信道状态,因此只有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会消耗大量能量。总的来说,本文的算法是比较合理的。
上一篇:基于模糊控制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软启动研究
下一篇:DCS系统的实践应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56
无线传感器网络3G网关的设计与研制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信息领域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已有大量科技人员研究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各领域。而无线传感器网关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感的周期性、同步性等特点,有必要研究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 文献提出了一种可以通过以太网、公共电话网以及GPRS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转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网关基于ARM7系列S3C44B-OX微控制器和μC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运用多线程技术控制各通信方式并行执行,但数据的实时传输速率有待提高。文献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C2420芯片的网关,实
[嵌入式]
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设计
引言
为了满足人们对车载安全性、操控性以及舒适性的要求,车载上集成了越来越多的电子系统。目前,汽车电子设备广泛采用16位或32位微处理器进行控制。本文基于IEEE 802.15.4和ZigBee标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车载监测系统,设计实现更加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步实现车载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和可控性,以提,高车载系统的安全性。
1 系统设计方案
本文在现有的车载系统上,将数据传输的方式扩展为无线传输方式,实现一个星型网络的数据采集系统。并能分别将各个数据采集节点的所获得的数据传输到网关,网关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主机上,在主机中实现数据的实时波形显示,并以数据库的方式加以保存,供后续数据处理。该采集
[嵌入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与改进
1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3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南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逻辑信息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方式,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多不同于传统网络的特点,如能量严重受限、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等。因此,WSN网络协议的设计同现有各种网络协议的设计大不同,因而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在协议栈的众多协议中,网络层路由协议算法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由于WSN路由协议分类标准有很多,因此路由协议的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路由协议不同的工作原理将路由协议划分为两种类型,
[工业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时间同步技术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电子学于一体的新一代面向任务的分布式网络。它是由在物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大量各类集成化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借助节点中不同类型的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被监测对象信息,协作地进行处理,并以自组织多跳的方式将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在工业控制、生态环境、农业、防灾救灾、医疗保健、军事国防、智能家居、空间探索、物流等领域。时间同步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支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间同步首先要分析其应
[嵌入式]
甩掉电池和电缆,新创公司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供电难题
既无需长长的电缆,也不再担心更换电池的麻烦。荷兰新创公司GreenPeak Technologies在前不久于休斯敦举办的ISA Expo展会上,针对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超低功率无线传感器和控制网络展出了一种不用电池的解决方案。 该公司称,其目标是充分利用三大关键技术,来为传感器应用开发无需电缆或电池的芯片及模块。这三项必备技术分别是:具有高效上电和掉电模式、能大幅度降低功耗的超低功率无线收发器和传感器接口设计;可利用外部太阳能、电磁和压电变频器对模块进行供电的能源获取接口;让设计人员无需对节点进行电池或电缆供电就可扩展传感器网络的网格技术。 该网格技术具备自动修复与自动成型的特性,使得安装简单且价廉。而且,G
[焦点新闻]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nesC嵌入式编程语言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由大量廉价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有线/无线通信方式自组织形成的网络系统,相互协作地感知周围的数据。由于无线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需要一个微型的操作系统来组织和管理硬件,实现应用软件的功能。TinyOS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设计的一个基于事件驱动的微型操作系统,最初是用汇编和C语言实现的。由于C语言不能有效、方便地满足面向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其目标代码比较长,经进一步研究设计出了支持组件化的新型编程语言——nesC。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组件化/模块化思想和基于事件驱动的执行模型相结合。现TinyOS操作系统和基于TinyOS的应用
[工业控制]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灯光跟随系统
目前,在我国,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等问题很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刻不容缓。节约不仅要减少消费,而且要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大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节能性产品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 ZigBee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其自组网,体积小,低功耗的优势已在很多地方得到应用。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灯光跟随系统,该系统利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嵌入式控制器,实现了有人时,灯光紧随人的移动而移动,无人时,灯自动熄灭。避免了长时间、大范围不必要的照明造成的电能的浪费,达到节能的效果。
[单片机]
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环境监测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述 1.1 引言 本文介绍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对环境监测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了对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量、风速、沙尘的检测、信号的无线传输与接收、信号的分析处理。 该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节点对新疆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多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利用无线路由节点与基站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中央监控系统的上位机,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显示,实现了对具体环境的实时监测,及时对资源做出合理的配置。 1.2 项目背景/选题动机 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严寒,夏季短、炎热,春季秋季节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南疆为10℃,北疆准葛尔盆地为5-7℃,阿尔泰,塔城地区为2.5-5.0℃。1月份南疆平均气温比北疆平均气温高出1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