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传输安全性研究

发布者:快乐家庭最新更新时间:2014-12-22 来源: e-works关键字:远程视频  监控系统  Internet网络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随着Internet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Internet网络的各种应用层出不穷,远程视频监控是其中很有发展前景的应用之一。一方面视频压缩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光纤到楼,光纤到户以及ADSL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使企业、家庭等不同用户都能方便地享受宽带Internet网络,用于家庭安全、工业控制等的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已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呼叫控制流程,如采用自定义的呼叫建立命令,而且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也考虑不够充分,有的系统增加了用户认证,在远程监控端设置服务器,存放注册用户的用户名、密码以及其他信息,只有合法用户才可以呼叫本地监控端。但这种安全方案中只是保证了主叫端用户登录时的安全性,而且用户管理报务器集中存放了用户名和密码,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对象,一但用户安全信息被窃取,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就被破坏了。如果在后续的呼叫控制过程中增加被叫端参与安全认证,就可以大大加强远程视频监控业务的安全性。

2 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远程监控端和本地监控端。本地监控是位于监控现场的独立的嵌入式设备,负责本地音频信息的采集、编码、加密和传送,并负责对以下第3节中提出的远程监控密码的安全认证

    远程监控端是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计算机或IP可视终端,负责对以下第3节中提出的远程监控密码进行加密和传送,并负责在远程监控密码被安全认证通过之后,对被监控端音视频媒体数据进行解密、解码和播放。远程监控端与本地监控端之间通过Internet网络连接。

3 采用H.323协议实现安全的远程视频监控的方法和原理

    ITU-T H.323协议体系为现有的分组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它规定基于分组网进行两点/多点实时媒体通信的系统逻辑组件、消息定义和通信过程。H.323已广泛地应用于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IP宽带业务中。

    这里所描述的实现基于Internet网络的安全的远程视频监控的方法是在H.323多媒体通信协议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监控密码的加密、传送、解密和验证的过程,以及在远程监控密码通过验证后,本地监控端的音视频媒体数据的加密、传送和解密的过程。

    采用H.323协议实现安全的远程视频监控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利用H.323消息流程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的过程;(2)远程监控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3)音视频媒体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3.1 利用H.323消息流程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的过程

    利用H.323消息流程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的过程,可以有2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呼叫控制流程中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另一种方式是在呼叫控制和媒体控制过程后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

    3.1.1 方式一

    如图2所示,在呼叫控制流程中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的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远程监控端呼叫本地监控端,将远程监控密码暗文作为H.225消息中的扩展项传送至本地监控端;

    (2)本地监控端接收到H.225消息,从扩展项取出远程监控密码暗文,解密后与本地监控端存储的监控密码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一致,密码验证通过,则进入H.245媒体控制交互流程,如果H.245交互成功,则本地监控端开始向远程监控端传送被监控现场的音视频媒体数据;如果比较结果不一致,密码验证失败,结束通信。

    3.1.2 方式二

    如图3所示,在呼叫控制和媒体控制过程后传送和验证远程监控密码的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1)远程监控端呼叫本地监控端,呼叫成功并且H.245媒体控制交互成功,则本地监控端要求远程监控端输入远程监控密码;

    (2)远程监控端采用DTMF(Double Tone MultiFrequency,双音多频)方式以每次单个字符传送远程监控密码暗文;其中,DTMF可以采用以下4种承载方式之一对暗文的远程监控密码进行打包传送:

    ①通过Q.931信息传输;

    ②通过H.245的SIGNAL字段传输;

    ③通过H.245的SIRING字段传输;

    ④通过RTP音频逻辑通道传输,载荷类型为101,遵循标准RFC2833。[page]

  

    (3)本地监控端接收远程监控密码单字符暗文并解密、保存,当收到远程监控密码结束符或设置的接收远程监控密码定时器超时,则将收到的远程监控密码与本地监控端存储的监控密码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结果一致,密码验证通过,则本地监控端开始向远程监控端传送被监控现场的音视频媒体数据;如果比较结果不一致,密码失败、结束通信。

    以上2种方式中,方式一的优点是远程监控端与本地监控端通信流程比较简洁,而且由于监控密码的验证在呼叫控制阶段,因此如果密码验证失败,则不需要再进行H.245媒体控制等流程,系统对于监控密码错误的响应时间很快。方式二的优点是除加密、解密部分以外,远程监控端可以是支持DTMF的普通H.323终端,H.225呼叫控制和H.245媒体控制都是标准流程,不需要定制。

    3.2 远程监控密码的加密和解密的过程远程

    监控密码以暗文方式传送,它由远程监控端发送,本地监控端接收和验证。首先,被监控端需要配置和保存远程监控密码。可以使用统一的远程监控密码,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呼叫别名对应不同的远程监控密码。监控密码一般会有一定的位数限制,数据量很小,因此远程监控密码的加密可采用公钥加密算法,如RSA算法。具体过程如下:

    (1)远程监控端获得本地监控端的公钥;

    (2)远程监控端采用公钥加密算法,使用(1)中公钥加密远程监控密码,并发送给本地监控端;

    (3)本地监控端接收到监控密码暗文后,使用与(1)中公钥对应的私钥将暗文的监控密码转换为明文监控密码。

    3.3 音视频媒体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被监控现场的音视频媒体数据是由本地监控端发送,远程监控端接收。音视频媒体数据以加密的方式进行传送。

    音视频媒体数据量大,它的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与公钥加密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大量的音视频数据的加密、解密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如DES算法,而利用公钥加密算法安全地交换执行对称加密时使用的机密密钥。具体过程如下:

    (1)本地监控端创建一个随机机密密钥,本地监控端使用该机密密钥,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加音视频媒体数据;

    (2)本地监控端获得远程监控端的公钥,并使用该公钥,采用加密算法加密(1)中的机密密钥;

    (3)本地监控端将暗文机密密钥和音视频媒体数据一起发给远程监控端;

    (4)远程监控端使用与(2)中公钥对应的私钥将暗文机密密钥转换为明文,再利用该机密密钥将暗文音视频媒体数据转换为明文数据。

4 结语

    这里针对目前基于Internet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采用H.323通信协议实现安全的远程视频监控的方法,该方法在H.323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在呼叫控制过程中本地监控端参与的安全认证,加强了远程视频监控业务的安全性,克服了仅在主叫端增加用户管理服务器,安全性易于受到破坏,维护成本高等缺点。

    另外,由于采用标准的H.323多媒体协议,使相应的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具有完善的呼叫控制和媒体控制过程,而且具有较好的互通性和可扩展性,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增加其安全策略和附加功能等

关键字:远程视频  监控系统  Internet网络 引用地址:基于Internet网络的远程视频监控传输安全性研究

上一篇:RS-485及RS-422的自动交叉连接
下一篇:基于扩频通信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组网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23

基于ARM芯片LPC2214和μC/OS-II实现数字微波监控系统的设计
随着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普及和深入,在更加复杂的应用中传统软件开发手段难以满足需求,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移动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工控仿真等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源码是公开的,而且它是可移植、可固化、可裁减及可剥夺型的多任务实时内核,可用于各类8位、16位和32位单片机和DSP,目前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给出一种数字微波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引入μC/OS-II之后,系统的开发效率得到提高,整个系统的健壮性得到增强,文中对软件设计应用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了深入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数字微波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 微波通信是一种利用微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手段,数字微波采用
[单片机]
基于ARM芯片LPC2214和μC/OS-II实现数字微波<font color='red'>监控系统</font>的设计
十六种监控系统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监控系统完工以后需要进入调试阶段、试运行阶段以后才能交付使用,有可能出现各种故障现象,例如常见的:不能正常运行、系统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整体性能和质量不理想,特别是对于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监控工程项目来说,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就需要我们去做相应的处理来解决故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1.电源不正确引发的设备故障。电源不正确大致有如下几种可能:供电线路或供电电压不正确、功率不够(或某一路供电线路的线径不够,降压过大等)、供电系统的传输线路出现短路、断路、瞬间过压等。特别是因供电错误或瞬间过压导致设备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系统调试中,供电之前,一定要认真严格地进行核对与检查,绝不应掉以轻心。 2.由于某
[安防电子]
CDMA 1X技术在配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概述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网中的一个重要设备,配电变压器是电力供电的最基本单元,配电变压器的监控对配电自动化管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电力需求恻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 概述   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网中的一个重要设备,配电变压器是电力供电的最基本单元,配电变压器的监控对配电自动化管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电力需求恻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2 配电系统情况介绍   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是配电网中将电能直接分配给低压用户的设备是低压(10KV)配电网与用户380/220V配电网的分界点配变安装与电线杆、配电房和箱式变电站,具有分散、地理环境情况变化多端、覆盖面广、用户众多,容易受用户增容和城市建设影响等特点。 3 配变实时
[安防电子]
基于CAN总线的井下多参数监控系统的设计
1 引言 监测井下生产状况参数包括监测矿井空气中有害或危险成分、矿井空气物理状态、通风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其他参数。一般监测对象包括瓦斯、风速、负压、温度、液位等。井下生产状况参数监测的工作环境恶劣、监测点分散、监测种类多、测点数量大、通信距离远,并且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因此,研制一种性能可靠、成本低的煤矿井下多参数智能监测系统非常必要。笔者采用当前流行的虚拟仪器技术实现上位机交互,并利用单片机成本低、集成度高、易于相互及与计算机通信等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井下多参数智能监测系统。 2 系统总体设计 井下多参数智能监控系统由监测分站系统、CAN总线通信系统、上位人机交互(监控计算机)以及煤矿安全专家系统(数据库查询服务器)
[嵌入式]
MCS51单片机在数据采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1.引言 MCS51单片机标准构成只有一组全双工UART串行口,P3.0-RXD收、P3.1-TXD发,如果要完成多路串口收发,一般使用外部扩展芯片,例如:GM8123/25,完成一扩多路串口,但是,由于增加扩展芯片,造成硬件成本增加,PCB板面增大,抗干扰性下降等不良因素,因此能尽量使用现有串口,利用分时切换技术,完成串行口不同类型,不同端口的数据传送是优先选择。 2.硬件功能简述 本设计用于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采用485串行口完成数据采集,和232串口输出打印功能,这样使得接口连线简单,可靠性高。 RS-485工作特征:发送端:逻辑“1″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至6V表示;逻辑”0″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至6V表示
[单片机]
MCS51单片机在数据采集<font color='red'>监控系统</font>中的应用
基于SOC单片机的定位监控系统设计
  本文讨论基于SOC单片机技术的定位监控系统设计。该系统由2部分组成:定位终端和监控中心。定位终端以C8051F021作为核心微处理器,通过2个串口与SIEMENS M-C35i GPRS模块和GR-87卫星接收模块进行串行通信,接收GPS接收机发出的定位数据并控制SIEMENS MC35i GPRS模块。该系统采用看门狗电路,以保障控制器的正常运行。定位终端所采集的定位信息通过GPRS网络,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监控中心。本文以VC为开发平台,采用VC++进行MapX二次开发制作电子地图,从而在监控中心实现了定位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显示。实际定位过程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高、信息传输速率快。   1 系统总体设计   该设计主要由
[单片机]
基于SOC单片机的定位<font color='red'>监控系统</font>设计
基于DSP的视频检测和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提出一种视频测和远程控制的嵌入式设计方法,解决了采用具有高性能的数据处理功能的DSP作为视频检测处理器的设计总是;同时,提出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通信平台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中PCI总线的设备驱动以及通过PPP协议与Internet建立连接。 关键词:视频检测 PCI总线 PPP协议 引言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和视频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智能交通、设备制造等很多领域。传统的视频检测往往采用工控机作为其视频处理器来实现其功能。这种方法往往由于工控机处理速度的问题,无法实现对各个不同方向同时进行视频检测,而且由于视频检测处理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处理时间,因而无法实现实时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