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灼气氛萦绕在身旁还未散尽,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就匆匆赶到1.4万公里之外的北京,参加一个非官方论坛。
论坛名为“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以探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为主要议题。很显然,这是杨建宇所喜欢的领域。不过,更加吸引他注意的,是论坛所设置的一个环节——电动汽车与碳市场机遇。
就在他逗留北京研究低碳发展和电动汽车期间,另一场活动正在不远处举行——2014年中国软件大会。这场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信息软件产业盛会,竟也与电动汽车产生联系:深圳市金宏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获得大会“解决方案奖”。
毫不相干的两个行业盛会,因电动汽车而有了共通之处。这是否意味着什么呢?
迎接电动汽车业之春
对于很多人而言,断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期来临”就像是那句著名的“狼来了”一般,充满嘲讽。回顾电动汽车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时光,的确有够令人沮丧。
早在新世纪之初就开始启动研发工作的电动汽车产业,在前几个年头一直不温不火。在传统汽车销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对于大众来说,基本被遗忘在角落里。
转机出现在2008年。当年的金融危机令电动汽车因祸得福,得以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姿态高调出现。随后,国家相继推出十城千辆试点、电动汽车购买补贴等政策,力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但是,2013年,人们回过头去看,才发现电动汽车仍是“推而不广”。三年30多万辆的新能源车和电动汽车的推广计划,时间过去一多半,计划却只完成11%。
时间走到2014年,这一次,纵然碳市场论坛和软件大会都把电动汽车领域纳入议程,电动汽车产业是否依然“狼来了”?这一次,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满怀喜悦,迎接电动汽车业之春。
“春天”的迹象之一,是更加频繁的支持政策。2014年7月13日,五部委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11月18日,四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电动汽车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显示出我国政府将电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的确到了必须下大决心的时刻。各种迹象已经表明,电动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摆脱国际减排压力、保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唇枪舌剑,暴露了全世界对高碳经济的忧心;我国要确保经济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走绿色低碳之路,需要通过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实现国家战略。还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我国迫切希望在电动汽车产业链条上确立技术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以上述目标为依据,再看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我们会发现,电动汽车业的利好正真真切切地出现。
数据说明问题。2014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同比增长近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6万辆,同比增长近25倍。
让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有机结合
以2014年为界,电动汽车产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本,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造成前后截然相反两种态势的原因,与产业链条的完善程度密切有关。
今年以来,我国除了直接推动电动汽车销售,还加大了充换电站、桩的建设扶持力度;相关企业的技术实力也迅速提高,实现和电动汽车销售的良好配套。2014中国软件大会将“解决方案奖”授予金宏威公司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恰恰显示出电动汽车产业链条成熟度在提高。
充电站建设在这个链条中有多重要?有人将之视为决定电动汽车产业推广的最关键环节,也有人将之看作是产业链条上最难啃的骨头。无论如何,四部委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以及明年年初即将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都足以证明此时此刻它的地位。
充电站建设难在何处?原因有很多,比如运营主体难以确定,投资金额过大等。其中有一点原因是十分明确的:欠缺技术先进的软件支撑,给充电站与大电网的有机融合带来隐患。
在未来社会,每一个电动汽车都将是一个移动充放电源,许多个电动汽车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分布式电源网,这对现有电网的冲击是巨大的。
为了接纳分布式电源,电网企业正在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对于充换电站,它理应成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它所安装的产品,应该符合智能电网的要求,成为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有机结合的载体。
因此,看似是充电站建设的问题,其实最终成为对充电站软件是否智能、可靠的考验;电动汽车产业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将依赖充换电系统解决方案的先进性。或许,这就是为何中国软件大会要将金宏威的产品纳入获奖体系的原因。而在2014年中国软件大会现场,金宏威公司员工为何如此激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根据金宏威工程师的描述,金宏威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解决方案在充电站系统建设中引入电网系列标准,统一系统模型、信息模型和通信模型,使所建监控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效率。
简单地说,这个方案实现了“开放、标准、全模型系统”。这就意味着,它既可以为电动汽车产业全面推广奠定坚实基础,也可以使未来的汽车充电站监控中心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并实现无缝与各站的信息交互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与“电动”由此有机结合,且可无限扩展。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驾驶高性能的电动汽车,驶入桂林机场电动汽车充电站、北京首都机场电动汽车充电站或者北京怀柔公交车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时,请务必多看一眼面前的小小的系统屏幕。正是这些小小的解决方案,曾经并继续推动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加速向前。
上一篇:互联网汽车弯道超车只是梦?
下一篇:智能驾驶别忘了智能安全头盔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