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erCAT总线技术知多少! 要知道运动控制它很强!

发布者:painter最新更新时间:2016-06-20 来源: eefocus关键字:EtherCAT  总线技术  运动控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概述

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以以太网为基础的开放架构的现场总线系统,EtherCAT名称中的CAT为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控制自动化技术)首字母的缩写。最初由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研发。EtherCAT为系统的实时性能和拓扑的灵活性树立了新的标准,同时,它还符合甚至降低了现场总线的使用成本。EtherCAT的特点还包括高精度设备同步,可选线缆冗余,和功能性安全协议(SIL3)。

 


原理

目前有多种用于提供实时功能的以太网方案:例如,通过较高级的协议层禁止CSMA/CD存取过程,并使用时间片或轮询过程来取代它。其它方案使用专用交换机,并采用精确的时间控制方式分配以太网数据包。尽管这些解决方案能够比较快和比较准确地将数据包传送到所连接的以太网节点,但带宽的利用率却很低,特别是对于典型的自动化设备,因为即使对于非常小的数据量,也必须要发送一个完整的以太网帧。而且,重新定向到输出或驱动控制器,以及读取输入数据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执行方式。通常也需要使用一条子总线,特别是在模块化I/O系统中,这些系统与Beckhoff K-总线一样,通过同步子总线系统加快传输速度,但是这样的同步将无法避免引起通讯总线传输的延迟。

 

通过采用EtherCAT技术, Beckhoff突破了其它以太网解决方案的这些系统限制: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在每个连接点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然后进行解码并复制为过程数据。当帧通过每一个设备(包括底层端子设备)时,EtherCAT从站控制器读取对于该设备十分重要的数据。同样,输入数据可以在报文通过时插入至报文中。在帧被传递 (仅被延迟几位)过去的时候,从站会识别出相关命令,并进行处理。此过程是在从站控制器中通过硬件实现的,因此与协议堆栈软件的实时运行系统或处理器性能无关。网段中的最后一个EtherCAT从站将经过充分处理的报文返回,这样该报文就作为一个响应报文由第一个从站返回到主站。

 

从以太网的角度看,EtherCAT总线网段只是一个可接收和发送以太网帧的大型以太网设备。但是,该“设备”不包含带下游微处理器的单个以太网控制器,而只包含大量的EtherCAT从站。与其它任何以太网一样,EtherCAT不需要通过交换机就可以建立通讯,因而产生一个纯粹的EtherCAT系统。

 


性能

EtherCAT在网络性能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00个分布式I/O数据的刷新周期仅为30μs,其中包括端子循环时间。通过一个以太网帧,可以交换高达1486字节的过程数据,几乎相当于12000个数字量I/O。而这一数据量的传输仅用300μs。

 

与100个伺服轴的通讯只需100μs。在此期间,可以向所有轴提供设置值和控制数据,并报告它们的实际位置和状态。分布式时钟技术保证了这些轴之间的同步时间偏差小于1微秒。

 

利用 EtherCAT 技术的优异性能,可以实现用传统现场总线系统所无法实现的控制方法。这样,通过总线也可以形成超高速控制回路。以前需要本地专用硬件支持的功能现在可在软件中加以映射。巨大的带宽资源使状态数据与任何数据可并行传输。EtherCAT技术使得通讯技术与现代高性能的工业PC相匹配。总线系统不再是控制理念的瓶颈。分布式I/O的数据传递超过了只能由本地I/O接口才能实现的性能。

这种网络性能优势在有相对中等的计算能力的小型控制器中较为明显。EtherCAT的高速循环,可以在两个控制循环之间完成。因此,控制器总有可用的最新输入数据,输出编址的延迟最小。在无需增强本身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控制器的响应行为得到显著改善。

EtherCAT技术的原理具备扩展性,不束缚于100M带宽-扩展至G兆位的以太网也是可能的。

 

EtherCAT 替代 PCI:

随着PC组件小型化的加速发展,工业PC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所需要的插槽数目。

高速以太网带宽以及EtherCAT通讯硬件(EtherCAT从站控制器)数据带宽的利用,开辟了新的应用可能性:通常位于IPC中的接口被转移到EtherCAT系统中的智能化接口端子上。除分散式I/O、轴和控制单元外,现场总线主站、高速串行接口、网关和其它通讯接口等复杂系统可以通过PC上的一个以太网端口进行寻址。甚至对无协议变体限制的其它以太网设备也可通过分布式交换机端子进行连接。工业PC主机体积越来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一个以太网接口足以应对所有的通讯任务。

用以太网代替PCI现场总线设备(PROFIBUS、CANopen、DeviceNet、AS-i等)通过分布式现场总线主站端子进行集成。不使用现场总线主站节省了PC中的PCI插槽。

 


总线拓扑结构

总线形、树形或星型:EtherCAT支持几乎所有拓扑结构。因此,源于现场总线的总线形结构也可用于以太网。将总线和分支结构相结合特别有助于系统布线。所有接口都位于耦合器上,无需使用附加交换机。当然,也可以使用传统的基于交换机的星形以太网拓扑结构。

 

采用不同的传输电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布线的灵活性。灵活而价格低廉的标准以太网插接电缆可通过以太网模式(100baseTX)或通过E总线来传输信号。光纤(PFO)可以用于特殊的应用场合。以太网带宽(如不同的光缆及铜缆)可以结合交换机或媒介转换器使用。快速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可以使设备之间的距离达到100米,而E-bus只能保障10米的间距。快速以太网或 E-bus可以按照距离要求进行选择。EtherCAT 系统最多可容纳65535个设备,因此整个网络规模几乎是无限制的。

 

可自由选择拓扑结构。布线上有最大的灵活性:是否使用交换机,是采用总线形拓扑结构,还是树形拓朴结构,可任意选配组合。自动进行地址分配;无需设置IP地址。

 


开放性

EtherCAT技术不仅与以太网完全兼容,而且还有特别的设计开放性特点:该协议可与其他提供各种服务的以太网协议并存,并且所有的协议都并存于同一物理介质中-通常只会对整个网络性能有很小程度的影响。标准的以太网设备可通过交换机端子连接至一个EtherCAT系统,该端子并不会影响循环时间。配备传统现场总线接口的设备可通过EtherCAT现场总线主站端子的连接集成到网络中。UDP协议变体允许设备整合于任何插槽接口中。EtherCAT是一个完全开放式协议,它已被认定为一个正式IEC规范(IEC/PAS62407)。

 

 


EtherCAT 技术组织:

EtherCAT技术组织(ETG)是一个自动化用户和厂商的协会,旨在为EtherCAT技术的开发提供支持。该协会代表着广泛的行业和应用领域。这样就确保了EtherCAT技术功能和接口以最佳方式用于多种应用。该组织可以确保将EtherCAT轻松而有经济有效地集成到大量自动化设备中,并保证设备的互操作性。EtherCAT技术组织(ETG)是正式IEC合作组织中现场总线标准化的成员。成员资格面对所有公司开放。

关键字:EtherCAT  总线技术  运动控制 引用地址:EtherCAT总线技术知多少! 要知道运动控制它很强!

上一篇:CAN诊断基础——应用层(一)
下一篇:IIC总线协议的基本原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28

基于32位DSP及电机驱动芯片的悬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随着32位DSP的普及,32位处理器已经成为控制领域的主流产品,与传统的微处理器相比速度更快、性能更强、资源丰富,更符合发展的脚步。TMS320F28027是一款32位的DSP,具有运算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优点。本文利用TMS320F28027控制两个步进电机,从而使物体在平面内运动,实现物体在平面内可以任意地画指定的曲线和圆等。   1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图2为悬挂系统控制框图,以TMS320F28027为控制芯片,利用L298N 驱动两个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采用42HS4813A4,其额定电流为1.3A,步距角为1.8°,利用LCD-12864液晶显示被控制物的实时坐标。控制2个步进电机正向、反向转动来达到物体在平面内任
[嵌入式]
基于32位DSP及电机驱动芯片的悬挂<font color='red'>运动控制</font>系统设计
基于PXI总线技术的风电测控系统设计
面向仪器系统的PCI扩展PXI(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是一种坚固的基于PC的测量和自动化平台。PXI充分利用了当前最普及的台式计算机高速标准接口——PCI,结合了PCI的电气总线特性与CompactPCI的坚固性、模块化及Eurocard机械封装的特性,并增加了专门的同步总线和主要软件特性。这使它成为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高性能、低成本运载平台。   本文设计了基于PXI总线技术的风电测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直流调速设备控制电机对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产品进行实际的运行环境模拟,并对采集到的环境参数及噪声振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生成检测报告。本文运用PXI硬件优越的定时、触发性能及LabVIEW
[测试测量]
基于PXI<font color='red'>总线技术</font>的风电测控系统设计
CAN总线技术及其应用
引言     1986年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Rober Bosch公司首次提出了应用于汽车内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相互通信的CAN总线(Controller AreaNetwork)技术以来,以其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得到了诸多汽车开发商的青睐。本文介绍了CAN总线的通信协议,分析了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和驱动器PCA82C250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阐述了CAN总线技术在智能小区门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 CAN总线的特点     1.1 CAN总线的位数值表示与通信距离     CAN总线协议是建立在国际标准组织的开放系统OSI 7层互连参考模型基础之上的。其模型结构只有3层,即只取OS
[嵌入式]
基于DSP运动控制器的丝杠副动态误差测控系统
摘要:在分析丝杠动态误差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简述了基于DSP运动控制器的比杠副动态误差测控系统,并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自动分析测控软件,该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系统实现了丝杠的自动测量、自动分析、自动精度验收评定,检测效率高、操作性强、性能稳定可靠。 关键词:DSP运动控制器 开放式伺服系统 光栅尺 丝杠副动态测量 滚珠丝杠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传动机构。丝杠的精度检测是丝杠加工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丝杠系列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目前常规的丝杠检测方法主要有动态测量与静态测量两种。其中,动态测量较传统的静态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复杂性好、效率高、检测人员劳动强度低、检测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在一些大批量、规模化丝杠
[应用]
运动控制与自动化过程控制的区别
什么是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MC)是自动化的一个分支,也可叫做电力拖动控制,其动力源大部分都基于电动机。 也就是说,运动控制其实是基于电动机,实现物体对于角位移、速度、转矩等物理量改变的控制。 运动控制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领域内的应用要比在专用机器中的应用更复杂,因为后者运动形式更简单,通常被称为通用运动控制(GMC)。运动控制被广泛应用在包装、印刷、纺织和装配工业中。 运动控制其实是基于电动机的,这里的电动机指的是伺服电机;如果一套单机设备上只用了一台伺服电机,这种情况下是更注重于对电机的一个控制,如位置、速度、转矩的控制;这个例子,是想单台电机控制只是运动控制的一个环节。 而运动控制主要是针对产品,可以说是一个
[嵌入式]
<font color='red'>运动控制</font>与自动化过程控制的区别
汽车为什么选择了CAN总线技术
围绕“汽车为什么选择了CAN总线技术?汽车CAN总线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采用汽车CAN总线技术有哪些优点?汽车总线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一个浅短的介绍: 1. 汽车为什么选择了CAN总线技术? 现在总线技术有很多种。从成本上讲,RS-232/485的成本都比CAN低;速度上讲,工业以太网等也都不错。为什么唯独CAN在汽车电子中得到亲睐? 从成本上来说,CAN比UART、RS-232/485高,但比以太网低;从实时性来说:CAN的实时性比UART 和以太网高,为了保证安全,车用通信协议都是按周期性主动发送,不论是CAN还是LIN,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消息其发送周期都小于10ms(每辆车都有好几 条这样的消息),发动机、ABS和变
[嵌入式]
PROFIBUS总线技术在清梳联系统中的应用
1 引言   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集成化的控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现场总线(Fieldbus)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形成的,广泛应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联通讯网络。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IEC61158中给现场总线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形、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 。它的关键特点是:在体系结构上成功地实现了串行连接,一举克服了并行连接的许多不足;在技术上成功地解决了开发竞争和设备兼容两个难题,实现了现场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互换性和控制功能的彻底分散化。从而使现场总线技术和其
[嵌入式]
CAN总线技术在智能汽车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智能汽车是一种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控制、信息处理、通讯以及传感器等多种技术。使用CAN总线保证了系统内部数据交换的高速性和可靠性。引入了一种带有CAN总线接口的单片机--PIC18F258,介绍了它CAN模块的结构及其在完成通信任务时的工作原理。该方法在人工智能和工业测控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智能控制 CAN总线 PIC18F258 中断接收 1 引言 CAN总线是控制局域网络(Control Area Network)的简称,它最早由德国BOSCH公司提出。由于它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硬件连接方便等突出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汽车系统中,解决众多
[汽车电子]
CAN<font color='red'>总线技术</font>在智能汽车系统中的应用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