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的博士阶段毕业前,看看君来到了某市富士康,准备在生产线上打一次工。
此行有两个任务:
一是个人角度,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想要体验在生产线上一班干上12小时体力劳动的感受。
二是研究角度,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想要知道城市化下半场的主角之一——以富士康工人为代表的进城农民工和城市新移民,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从哪来,又将去向何方?
第一个任务,只能说马马虎虎。第二个任务,结合近期沸沸扬扬的低收入人员话题,倒是颇可以一谈。
1、谁是富士康工人?
进厂当富士康工人前,首先是收集相关信息:除了58同城等招聘站点,还有许多招聘用的QQ群,从中可以获得富士康工人的待遇和要求等基本信息。
进富士康当普工的过程,从招募中心开始,领表、面试、等待、分配临时房间。这一天大约来了一百二三十人,其中大多数为男性,女性大概占四分之一。
人群可以明显地分成两类:一是中年人,二是小年轻。
前者最鲜明的特征,不是满脸风霜,而是都带着一个个大包裹,床单、被子、水桶、脸盆,一应俱全。而后者,往往只是简单拉着一个行李箱,各种大件用品,临时再买就是了。
或许这也是两代打工者的心态区别,老一辈是来挣钱攒钱的,年轻一辈来打工就是个暂时的选择,并不想太委屈自己。
富士康招募现场
在分宿舍时我比较幸运,八人间只住了四个人,又恰好四个都是小年轻,于是很愉快地相互认识了。
老大,本省人,28岁,穿着打扮看着特别精神,棕大衣,西服夹克,衬衫,黑皮鞋,微微上卷的头发,脸上很干净,一眼看去丝毫不像生产线上的工人,倒像是殷勤的房产推销员小哥,在不少地方都打过工。
老二,就是我了,自称三本毕业,开了几年奶茶店,开不下去了于是出来打工,顺便在不同城市浪:)
老三,邻省人,22岁,三本体育学院的大四学生,在学校培养计划中毕业年级就是各自找地方实习,上一份他去了双十一的京东,来富士康是他的第二份工。黑脸庞,瘦高个,精力十足,声音响亮。
老四,本省人,16岁,职高高二学生,不想学习于是逃学(休学?)玩了一个月游戏,觉得不是办法,于是打算开始打工,富士康是他的第一份工。游戏玩多了颈椎前倾,在陌生环境有些畏缩,话不多,挺有礼貌。
2、年轻工人眼里的富士康,与将来
富士康宿舍
说起富士康打工的计划,三个年轻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目前的计划都是先在春节前干个三个月,喜欢就接着做,不喜欢就走人。
老大经验丰富加信息灵通,说起本地的各个工厂、物流区、食品加工的岗位待遇和工作辛苦程度头头是道。比如某熟食厂看似性价比最高,不用干晚班,但是刚入行必须从宰鸡杀鸭子干起,环境和心情可好不了,等等。
老三吃苦耐劳,过去的11月在京东做物流分拣员,正值双十一物流高峰,那可真是疯狂连轴转的一个月。他干的晚班,每天从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11点,估计要打包分拣800个以上包裹。他倒也不太在意辛苦,反而挺念念不忘京东物流吃的挺好、上级不凶,只可惜高峰期后公司并不留用。
老四贪玩,还没开始干活,在体检培训的第二天晚上就喊着去网吧打游戏,老三笑他还没挣钱就开始花钱,说起各自支持的LOL战队也是聊个没完。
说起将来,老大比较成熟,作为本地人他会不断寻找机会,富士康只是他临时的一站。老二比较坦率,就说自己也就来本市读个书,学校在郊区,几年下来对这个城市也谈不上热爱,从房价物价看,将来还要回自己老家的。
老四年纪小,关于他的将来,几个年轻人都“好为人师”起来,话题集中在:老四应该从此开始打工生涯还是回去继续读书呢?
老大和老三也挺矛盾,一方面模模糊糊地觉得,把书念完,拿到学位还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认为,老四毕业了找工作,估计也和现在富士康差不多,早点工作也不差。
最后总结,看命吧,有诗为证:
3、富士康工人该如何定位?
富士康的工人,在社会中该如何定位?这是个好问题。
首先,作为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是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各种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中,富士康从来都是那种各地渴求的高端企业。
但是,富士康员工,除了金字塔中上层的管理者和工程师外,金字塔底层的生产线工人才是大多数。他们就是生产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两班倒”、“每月加班50小时”是他们的常态,给富士康带来了“血汗工厂”之名。
他们往往低学历、低技能,没什么背景,也没什么积蓄,为了赚钱找到什么工作干什么工作,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似乎属于底层从业者。
但是,“底层从业者”从来都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它是相对的,跟地区和时代有关,更多时候仅用于表达局部地区的某种态度。
同样的这批工人,也许在他的家乡,收入是排在前列的,而且至少不是守在地里刨食,而是敢于离乡背井出来闯荡。而且,如前面所说,年轻一辈打工者正在取代老一辈打工者,像我的几个室友一样,他们受了相当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
也许某些发达城市不太欢迎,但更多的地区是欢迎他们的(不然那些后发地区却超发的房子,有谁来接盘呢?)。
他们同样是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在大城市打工赚钱,回到家乡附近的县市买房安家,可能是他们未来的城市化路线。
4、底层从业者要升级,还是低端产业要升级?
富士康一车间内,员工正在焊接电脑数据连接线
从16岁的老四是读书还是打工的未来选择,还可以接着说开去——
是接着念书能让他“升级”?还是早点工作早点跳到更好的岗位能让他“升级”?
换个说法,从初中文凭的老四,变成了职高文凭的老四,结果在富士康做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工资,这是一种“升级”吗?还是从富士康普工,变成了管着十个人的线长,这样“升级”更明显?
其实,每个国家总要存在一批只受了基础教育的人们(而且,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还是不太差的)。提供给这些人的工作岗位的多少与好坏,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下限。他们不是素质低缺少教育,而是没有足够的、更好的工作可以选择。
要升级的,不是底层民众,而是低端产业。
如果没有富士康,他们可能找到的工作更加不体面、或者收入更低。有人就说,若说对中国工业化进程、对中国消除地区贫困贡献最大的企业,富士康一定是候选者之一(宁南山,《富士康与中国的工业化》)。
有时候,是更好的工作岗位在塑造人,在给人更好的习惯与素质。比如,富士康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手工业。比如,现代物流快递业,相对于过去人拉肩扛的运输业。劳动者在更严格的生产过程中,获得了更现代的规范理念。
要培育的,不仅是底层人群,而更是给他们从事的产业。
过去,我们有几大产业大量吸纳人口:建筑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放缓,建设行业的岗位会长期减少。机器人与自动化的加速,使得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岗位面临收缩。生活性服务业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会吸纳最多人口,可是面对种种压力,也未必会一帆风顺……
从现在出现的一些趋势看,让人不由得担忧未来低端产业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5、结语: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次卧底调研,作为一个博士生,我不是来教育别人,而是来受教育的。也许最后还是浮光掠影,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也希望尽力去感受。
最大的感想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就像一列长长的火车,车头已经穿出了山洞,中间部分却还在黑暗里摸索,而车尾巴,恐怕还没有进洞。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不理解和冲突在加剧,更危险的是有意与无意的视而不见。
一些你不乐意的工作,也许是他人的最佳选择;
一些你不喜欢的场景,也许是他人的生活本身;
一些你不屑的条件,也许是他人的生命线。
对此,或许没有什么最好的办法,只能呼唤尽可能的宽容与理解。
并且谨记着,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她还有种种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建设她。
上一篇:AMD提到了“身历其境运算”,具体指什么?
下一篇:工业4.0正悄悄改变供应链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