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产业跨界融合的焦点

发布者:技术旅人最新更新时间:2018-06-05 来源: eefocus关键字:自动驾驶  产业跨界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交通运输来说,自动驾驶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民航领域,国际航班、大型客机自动飞行时长已超过人工飞行30倍以上;在轨道交通领域,列车运行自动化技术早已得到普及应用。相比之下,道路交通由于其参与主体多元、运行环境开放、场景构成复杂,实现自动驾驶难度较大。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逐渐走进现实。

  自动驾驶是代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的重要领域,对于提升交通安全、提高出行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自动驾驶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阶段。自动驾驶分为五级,1—3级主要由驾驶员操作车辆,能实现辅助驾驶或有条件的部分自动驾驶;4—5级则为驾驶员少量干预或者完全无人驾驶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自动驾驶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政策法规、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比如美国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已形成鼓励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自2011年以来,美国已有10多个州颁布了自动驾驶相关法律。2017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自动驾驶法案》。在技术研发方面,美国政府和产业共同发力,特别是以谷歌、特斯拉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试图跳过辅助驾驶阶段,直接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了100多项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标准,英国、瑞典、荷兰等国修建了自动驾驶专用试验场。日本政府牵头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立法工作,并着手建设智慧公路计划。

  我国自动驾驶研发虽起步较晚,但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在政策引导和资本催化下,自动驾驶成为了产业跨界融合焦点。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等开始建设多个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在技术研发方面,整车厂、互联网公司、通信设备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和示范力度,围绕核心传感器、执行器、人工智能控制算法、车载综合数据决策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目前,绝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处于L3阶段,车辆驾驶还不能脱离驾驶员,但由于部分车厂的宣传误导了一些消费者,导致了本不该发生的交通事故。目前,交通事故的责任主要在人,而实现自动驾驶后,事故的责任会转移到车厂或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商,需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自动驾驶的信息安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全球自动驾驶研发和应用如火如荼的状况,我们更应保持清醒。一方面,业界对自动驾驶上路测试、开放无线通信频段、解除地图采集应用限制、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及法规等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需妥善处理自动驾驶可能带来的公共安全、市场秩序和社会伦理等问题,面对尚未经过充分测试论证的新技术,应保持相对审慎的态度。


关键字:自动驾驶  产业跨界 引用地址:自动驾驶:产业跨界融合的焦点

上一篇:汽车工业的发展史,自动驾驶梦想的开始
下一篇:自动驾驶这事儿 你知道汽车巨头们有多努力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58

为什么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要采用那么多传感器?
如果要用三个字来回答该问题,就是更安全,更安全,更安全,更安全。重要的事情说5遍!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级别越高,辅助系统代替驾驶员完成的工作量越多。5 级表示全自动化驾驶,可以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进行无人驾驶。当自动化等级达到 5 级时,任何时候都无需驾驶员控制车辆。说句人话,就是自动驾驶达到5级时,人就不用做驾驶员了,可以像乘客一样做其他事情,机器是驾驶员。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能确保机器驾驶是安全甚至比人驾驶更加安全呢。这时传感器的作用就来了。 目前应用于自动驾驶的主流传感器产品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四类。它们主要的功能是知晓周边环境,根据收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进行相
[嵌入式]
为什么汽车的<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技术要采用那么多传感器?
车联网:从智能电网到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辆云
  传统上,车辆一直是“人”的动态系统的延伸,车子对驾驶员的“惟命是从”,但是,通信,控制和嵌入式系统方面的最新技术改变了这种模式,为 智能车辆 网络铺平了道路。现在一辆车是一个强大的传感器平台,吸收来自周围环境(和其他环境)的信息,并将其供应给司机和基础设施,以协助 安全导航 ,污染控制和交通管理。    这一演变的下一步即将到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互联网。一款由Google开创的汽车将成为一个分布式交通网络,能够自行决定如何将客户带到目的地。与物联网的其他重要实例(例如智能建筑)一样,车辆互联网将具有通信,存储,思考和学习能力,以预测客户的意图。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从智能车辆网络到自动驾驶,互联网连接的车辆和车载云的演变。    一
[嵌入式]
东芝展示图像ADAS、虚拟仪表成果,看好自动驾驶的亮丽前景
  在“2017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前夕的“汽车技术日”上, 东芝 电子(中国)公司工业及汽车行业市场总监谭弘先生做了“基于图像识别的 ADAS ”的主旨讲演,并向电子产品世界介绍了推出背景及 东芝 汽车类相关产品动向。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基于图像识别的 ADAS 可识别电动车和夜间行人    东芝 电子目前主做汽车感知,过去有CMOS传感器部门,但已卖给SONY,现在如何进行图像处理(算法软件+Visconti处理器)是东芝关注的。东芝过去做电视芯片和PlayStation游戏机等芯片,因此已积累了几十年图像处理经验。   尽管车道保持功能很多厂家可做,但辩识度是个关键。研制难点是傍晚和夜
[汽车电子]
飞向智能化,给企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羽翼
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 人工智能 的市场蛋糕。   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於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长期以来,人们熟悉了人工智能在影视作品中的科幻场景,也更加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应用。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 自动驾驶 的研发,从“深蓝”的问世到“AlphaGo”的惊艳……现实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边界
[嵌入式]
自动驾驶汽车架构的安全隔离技术研究分析
场景:当紧急刹车时,车辆发出刹车。向周围车辆发送状态信息;接收车辆使用其提供给司机的建议,或者(甚至是(自动刹车)。
[嵌入式]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汽车架构的安全隔离技术研究分析
浅谈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逻辑
汽车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车云协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数智升级的关键变量,正在深入产业核心,持续加速“新四化”进程。 我国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深化阶段,贯穿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供应链等全生命周期。而上云成为车企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和通用模式。车云协同能够有效将车端能力和云端优势进行连接,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近日,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指导,华为云和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汽车产业数智升级高峰论坛”上,华为云CTO张宇昕表示,汽车产业的数智升级,应当是汽车数智升级+车企数智升级+产业链数智升级。华为云正在通过全球一致体验的云基础设施
[嵌入式]
浅谈<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底层技术逻辑
特斯拉的AI自动驾驶计划能否颠覆汽车行业?
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特斯拉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完善自动驾驶系统,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智能性。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分为两个层次:Autopilot和Full Self-Driving(FSD)。Autopilot是一种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可以在车道内自动转向、加速和制动,适用于高速公路等相对简单的场景。FSD则是一种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可以在各种复杂的场景下实现无人驾驶,包括城市街道、交叉路口、红绿灯等。特斯拉的目标是让所有车辆都能通过软件升级实现FSD,从而打造一个无人驾驶出租车网络,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更环保的出行服务。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依赖于车
[汽车电子]
特斯拉的AI<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计划能否颠覆汽车行业?
哥伦比亚大学构建出微型光子芯片 可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微波信号精度
概述 在《Nature》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一种光子芯片,只需使用单个激光器就能产生高质量、超低噪声的微波信号。这种芯片非常小巧,可以装在一个锋利的铅笔尖上,是迄今为止在集成光子平台上观察到的最低微波噪声。这项成果为高速通信、原子钟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应用提供了一条通往小尺寸超低噪声微波发生器的光明之路。 图 1:通过分频产生片上低噪声微波的示意图。资料来源:Yun Zhao, Jae K. Jang等人,《All-optical frequency division on-chip using a single laser》,《Nature》(2024)。 挑战 用于全球导航、无线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