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行业大战爆发在即,激光雷达成背后“金矿”

发布者:tmgouzi最新更新时间:2019-09-07 来源: eefocus关键字:Ube  ADAS  激光雷达  3D  传感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热钱还在不断涌入自动驾驶行业,一场合纵连横后的大战爆发在即。

 

无论是通用-本田-Cruise、丰田-Uber,还是大众-福特-Argo、现代起亚-亚马逊-Aurora、Waymo-雷诺日产联盟或是百度,都有希望在这场战争中称王。

 

而激光雷达公司,将有望成为这些巨头们背后最大的「兵工厂」。

 

1、寻找激光雷达行业应用的「金矿」

自 2007 年以来,Velodyne 开始为全球大大小小的自动驾驶项目提供激光雷达。

 


截止今年 3 月的数据,Velodyne 激光雷达销量已经突破 3 万台,销售额达到 5 亿美元(约合 34.5 亿人民币)

 

——这个销量,在全球范围内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出货量总和,覆盖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测绘、工业港口、物流和安防等领域。

 

然而,这还不是激光雷达最大的金矿。

 


今年 6 月,法雷奥对外透露:已经从四家全球主流车企获得总价值约为 5 亿欧元(约合 38.7 亿元人民币)的订单。

 

这些订单的生命周期预计将延续至 2024 年到 2025 年,并最终可能带来总值 10 到 15 亿欧元的长期业务(即可追加的订单)。

 

目前,法雷奥的 4 线产品 ScaLa(第一代)是达到车规级应用标准的激光雷达,且已实现量产,并于 2017 年开始装配到拥有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的 A8 车型上。

 

现在来看,激光雷达最终被安装到两类汽车上:

 


一类是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无人车,这个市场对激光雷达的线数要求高,愿意开出更高的价格,但是订单规模小;

 


一类是汽车厂商推出的具有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车,因为面向消费者,所以订单量大。但这类车对激光雷达的体积、大小和可靠性期望非常高,往往会要求激光雷达获得各种认证。

 

对于第二类市场来说,为了保证系统拥有更多安全冗余,汽车厂商更有愿意在激光雷达驱动的 ADAS 系统上买单。

 

多数主流车企表示,在 2025-2030 年间,他们能够承受的激光雷达价格在 1000 美金之内。

 

全球范围内的激光雷达公司,正在朝这一目标推进。

 

一个趋势是,不少激光雷达公司在为自动驾驶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开始部署更多 ADAS 功能,试图成为 L2/L3 级自动驾驶方案中的补偿选项。

 

2、以摄像头为核心的 ADAS 系统,依然有局限

 


一直以来,特斯拉 CEO Elon Musk 都将激光雷达当成「异端」。

 

他甚至直言:激光雷达对自动驾驶而言是徒劳无益的;激光雷达是一种又贵又没必要的产品。

 

果真如此吗?

 

佐思产研研究总监周彦武在一篇名为:《ADAS 漫谈:为什么自动驾驶必须用激光雷达》的文章中,解释了以摄像头为核心的 ADAS 和自动驾驶系统有诸多局限:

 


首先,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 角度过大导致车辆有非常明显的盲区。

 

FOV 一般是越大越好,但要考虑到畸变的问题。一般 CMOS 传感器镜头 FOV 不超过 76 度。超过 76 度是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在近处有明显失真;超过 120 度则是鱼眼镜头,图像边缘有严重失真。

 


为了解决 FOV 的问题,沃尔沃和特斯拉选择了三目系统。

 

沃尔沃的三目系统,FOV 视角分别是 140 度、45 度和 34 度。特斯拉 FOV 为 150 度、50 度和 25 度。但这个系统依然解决不了近距离盲区问题。

 

其次,车辆在低速情况下,单目摄像头系统对突然出现的静止目标或缓慢移动目标(一般是行人)基本无效。

 

Mobileye 明确指出 50 公里/时以上行人识别才工作。为何需要如此高的速度?

 

这是因为,机器视觉主要针对动态目标识别,特别是汽车领域,优先识别动态目标如车辆、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等。

 

了解上述背景后,我们才能理解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才会明白为什么汽车行业总强调:

 

做到 99% 的识别率还不够,我们需要达到 99.99999……% ——而激光雷达就是小数点后几位的最强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激光雷达的首要价值,便是作为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之外的安全冗余。

 


2017 年,奥迪推出号称全球首款 L3 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奥迪 A8,这款车型也让行业关注到全球第一款为量产车准备的激光雷达——法雷奥 ScaLa。

 

目前业内主流的 ADAS 方案使用的是 Mobileye 提供的视觉芯片。

 

虽然 Mobileye 对车道线及车辆尾部识别的准确度较高,但对部分形状奇特,具有本土特色的改装车、三轮车等车型,系统仍旧无法进行匹配识别。

 

毫米波雷达分辨率不足、对非金属类物品存在一定漏检几率,无法保证车辆精准判断自身及周围障碍物的位置关系。

 

奥迪 A8 搭载的法雷奥 ScaLa 激光雷达则解决了上述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去年 11 月,一向以视觉为主的 Mobileye 斥资千万美元收购了一家激光雷达相关的公司 Eonite Perception。

 


这是一家专门开发利用激光雷达进行 3D 地图绘制和跟踪的软件。依托 Eonite Perception 的工程师,Mobileye 成立激光传感器部门——LiDAR.AI。

 

正如这个部门的命名,这起收购将加强 Mobileye 在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弥补 Mobileye 在视觉领域的不足。

 

过去,Mobileye 的 ADAS 系统依赖摄像头,但现在包括车企、科技巨头等在内的自动驾驶公司更偏好使用激光雷达。

 

因为激光雷达能在任何光照条件下准确绘制出汽车运行的区域,结合摄像头和雷达,自动驾驶汽车就能清楚了解实时路况。

 

3、激光雷达公司开始注重 ADAS 功能的开发

「市场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现在要将一部分精力分给 ADAS 终端。」今年 3 月,Velodyne 创始人 David Hall 对外界表示。

 

他认为,Velodyne LiDAR 在 L4/L5 市场有自己的优势,现在的情况下 Velodyne 的产能足够满足用户需求。

 

而 ADAS 市场即将迎来新的热潮,在这里 Velodyne 的激光雷达能收获丰厚的利润,因此守着 Level 4/5 市场并非明智之举。

 


在今年的 CES 上,Velodyne 发布近距离激光雷达产品 VelaDome。

 

这款产品可以覆盖车辆整个侧面的近距离范围,对车辆近距离/死角处的行人或者自行车检测效果显著。

 


Velodyne 还希望将自己的激光雷达结合软件打入 ADAS 市场,从而拿出像特斯拉 AutoPilot 和通用 Super Cruise 一样有竞争力的 ADAS 方案。

 


激光雷达软件系统 Vella 就是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产品。 Vella 主要配合 Velodyne 的固态激光雷达 Velarray 使用,而后者能够嵌入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后面或者保险杠位置。

 

Velodyne 称,「相较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系统,其实现的 ADAS 性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进军 ADAS 市场,考虑到产品迭代与性能全面性的问题,Velodyne 还通过收并购来扩大商业版图:

 

今年 7 月,Velodyne 收购位于旧金山的高精地图创业公司 Mapper.ai 的知识产权资产,双方将合作开发更安全的 ADAS 系统。Mapper.ai 的高精地图和定位技术将加速 Vella 软件的开发。

 

这起收购看起来与 Mobileye 收购 Eonite Perception 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Velodyne 的这套解决方案可让客户解锁 ADAS 的更多功能,包括行人和自行车避让、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紧急制动(AEB)、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交通堵塞辅助(TJA)等等。

 


Luminar CEO Austin Russell 对现在的激光雷达也有自己的判断。

 

在他看来,Waymo 等公司引领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卡车项目一时半会还不成气候,因此未来几年 ADAS 市场更具吸引力。

 

今年 6 月,Luminar 推出了一个整合硬件和软件的激光雷达平台 Iris(虹膜)。

 

为了打造这套解决方案,Luminar 调动了 60 位软件工程师进行配合研发。Iris 平台分为两个版本:

 

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成本不超过 500 美元;

 

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L4/L5)的方案,成本不超过 1000 元。

 

Luminar 的车载激光雷达和软件将于 2022 年开始大规模交付,其中新款激光雷达体积只有现在产品三分之一,而且能无缝整合进量产车前格栅、车顶或车头大灯中。

 


2018 年 8 月,Cepton 牵手日本最大汽车照明灯公司 Koito,为后者提供定制的小型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将激光雷达安装进车灯中。

 

Cepton 与 Koito 的合作,也主要是从 ADAS 开始展开,并将延伸到更高级的自动驾驶;与 May Mobility(低速园区车)的合作则是面向 L4 级自动驾驶。

 


三年前,Innoviz 就对外推出了两款 MEMS 固态激光雷达样品:InnovizPro 和 InnovizOne。

 

InnovizPro 是一款基于 MEMS 扫描技术的高性能固态解决方案,可为汽车、测绘和其他应用提供出色的性能和价值。

 

InnovizOne 则是一款易于车辆无缝集成的车规级解决方案,可为 3 级到 5 级自动驾驶提供 3D 感知能力。2021 年,宝马决定将在 Level 3 级自动驾驶汽车上使用 InnovizOne 激光雷达。

 

从过去高举高打主推 L4/L5 级自动驾驶,到如今开发更多带有 ADAS 功能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激光雷达公司通过产品「下沉」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

 

在软件层面,更加注重 ADAS 功能,开发杀手级应用(例如给激光束编码);

 

在硬件层面,既有适用于 L3 及以下的激光雷达方案,又有适合 L4/L5 级自动驾驶的产品。

 

这么做的目的,激光雷达公司按照激光雷达技术既有路线和发展速度,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配合一线主机厂和 Tier1 循序渐进推动自动驾驶演进。

 

4、为主动安全而生,激光雷达本质是 3D 传感器

通过加入激光雷达来提高 ADAS 系统的安全冗余——这就引申出激光雷达的出路:足够便宜,能进入前装。如此,激光雷达就能获得宝贵的装车机会。

 

这实际上带来的是双重好处:

 

首先,投入的资金实际上由消费者分担(当然消费者也获得更好的 ADAS 功能和体验);

 

其次,真实场景替代仿真,获取真正的海量数据。

 

为了让车厂更容易接受激光雷达,并降低后者对量产车型安装激光雷达的难度,激光雷达公司提供 ADAS 功能供车企使用,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由于激光雷达点云是 3D 立体的,包含了距离、尺寸、位置等信息,数据量相比视觉少,所以激光雷达公司提供 ADAS 功能,技术难度相对会小一些,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

 

以博世 MPC2 为例(如上图),其摄像头输出一帧图片是 1920*1080 像素,每帧图片代表 200 万个空间点(每个像素对应的角分辨率是 0.03 度)。

 

以 Velodyne  128 线激光雷达为例,其角分辨率为 0.2*0.11 度,扫描一周后,点数仅为 23 万个空间点(水平 360 度/0.2 度*垂直 128 像素)。

 

因而,不需要复杂的图像处理、对算力要求极低,激光雷达可以利用自身嵌入式处理器,完成对 ADAS 算法处理。

 

十四年前,David Hall 发明的这种新型雷达传感器,在 DARPA 自动驾驶挑战赛中一战成名,也间接助推了自动驾驶的蓬勃发展。

 

今天,无论是高校、车企、Tier1、科技公司、新创公司在进行自动驾驶相关探索和研发时,都愿意为这个传感器买单。

 

但这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刻板的烙印:认为激光雷达就是专门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打造的传感器。

 

事实上,激光雷达并不专属于 L4/L5 级自动驾驶。

 

从今天看来,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激光雷达是为智能驾驶、主动安全而生的 3D 传感器。


关键字:Ube  ADAS  激光雷达  3D  传感器 引用地址:自动驾驶行业大战爆发在即,激光雷达成背后“金矿”

上一篇:美国无人驾驶委员会被解散,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如何?
下一篇:保时捷Taycan对标特斯拉意欲何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9 06:02

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有哪些
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是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关键组件,它们通过采集和处理车辆周围环境的信息,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必要的感知和决策依据。以下是对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主要类型的详细阐述。 一、环境感知传感器 环境感知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负责捕捉车辆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道路、车辆、行人、障碍物等。这些传感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激光雷达(LiDAR) 功能 :激光雷达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构建出车辆周围环境的3D点云图。它具有高精度、长距离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是自动驾驶汽车中最重要的环境感知传感器之一。 应用 :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障碍物检测、动态障碍物跟踪、环境重建和定位导
[嵌入式]
惠斯顿电桥在汽车空气流量传感器上的应用有哪些?
一、热线/热模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外形 空气流量传感器种类很多,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热线和热模式,是质量流量型检测传感器。 二、热线/热模空气流量传感器实际应用 早前日产汽车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除具有自清洁功能外,还设有一个可变电阻器,通过人工调节改变怠速时混合气的浓度,现今汽车发动机混合气已经广泛采用了闭环控制,混合气浓度不再需要人工调节,可变电阻器也随之被取消。 日产汽车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6L卡罗拉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捷达/桑塔纳热模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三、热线式/热模式空气流量传感器工作原理 利用热线或热膜作为发热元件的空气流量传感器,发热元件(热丝或热膜)电阻RH和温度补偿电阻(进气温度传感器)RT分别边接在
[嵌入式]
惠斯顿电桥在汽车空气流量<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上的应用有哪些?
毫米波雷达技术解析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传感器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是实现车辆环境感知的基石。其中,毫米波雷达因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自动驾驶传感器套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雷达不仅能够在各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稳定工作,还能提供精确的距离和速度信息,这对于车辆的安全导航至关重要。 一、毫米波雷达概述 RADAR(RAdio Dectecting And Ranging)是指利用毫米波信号(30-300GHz)来探测和测量目标的雷达系统,其中毫米波是微波的一个子频段。在汽车领域,使用的毫米波雷达主要在24GHz,77GHz和79GHz三个频段,如图1所示。 图1 毫米波雷达频段 我们知道随着毫米波雷达工作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分辨率就
[嵌入式]
毫米波雷达技术解析
科学家研发自供电织物 结合传感器可帮助实时纠正人体姿势
长期的不良姿势可能会导致疼痛和不适,而且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视力问题、中风和肌肉骨骼疾病的几率。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改善学生、久坐不动人群的健康,中国科学团队近日创造了一种舒适、持久的自供电织物,可以与传感器结合,帮助实时纠正姿势。 该技术在最近发表在 Nano Research 上的一篇论文中进行了描述。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各种不良姿势坐着,导致疼痛和不适。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穿着由智能纺织品制成的特定类型的服装来观察他们的实时坐姿,这种‘坐姿疾病’就可以得到缓解。通过我们开发的自供电坐姿监测背心,用户可以在屏幕上观察他们的姿势变化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种织物
[医疗电子]
三星计划 2025 年后在业界率先进入 3D DRAM 内存时代
4 月 1 日消息,据外媒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报道,三星电子在行业会议 Memcon 2024 上表示计划于 2025 年后在业界率先进入 3D DRAM 内存时代。 DRAM 内存行业将于本十年后期将线宽压缩至 10nm 以下。而在如此精细的尺度下,现有设计方案难以进一步扩展,业界因此正在探索包括 3D DRAM 在内的多种创新型内存设计。 ▲ 图源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三星在 Memcon 2024 的幻灯片上展示了两项 3D DRAM 内存新技术,包括垂直通道晶体管(Vertical Channel Transistor)和堆叠 DRAM(Stacke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三星计划 2025 年后在业界率先进入 <font color='red'>3D</font> DRAM 内存时代
贸泽开售Semtech LoRa® LR1121多频段收发器
贸泽开售Semtech LoRa® LR1121多频段收发器支持丰富的传感器和无线电通信应用 2023年7月17日 – 专注于引入新品的全球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授权代理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即日起备货Semtech LoRa® LR1121多频段收发器。 该器件是一款超低功耗长距离收发器,支持地面、工业、科学和医疗 (ISM) 波段通信以及S波段卫星连接。LoRa LR1121收发器非常适合需要符合各类无线电标准的应用,包括智能表计、资产跟踪应用、停车传感器、环境传感器和智能家居。 贸泽提供的LoRa LR1121多频段收发器支持LoRa、(G)FSK和长距离FHSS (LR-FHSS)
[物联网]
贸泽开售Semtech LoRa® LR1121多频段收发器
氢燃料电池传感器,助力能源系统更安全
当前我们正经历新能源的革命,车辆的能源正由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向电力及氢转变。氢燃料电池是公认的有效利用氢能的方式。 对于中重型商用车来说,电动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电动车的充电效率有限,其次满足长续航的重卡电池组重量很大。而氢能恰恰具有补给迅速、能量重量密度低、方便存储、可有效调节供求周期平衡等优势,逐渐受到了商用车的关注。 政策层面,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目标通过长期规划形成完备的氢能产业链,完成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森萨塔氢燃料电池传感器的特性 1. 耐氢脆 氢脆现象:氢以原子形式进入金属的晶格空隙进行扩散,在
[汽车电子]
氢燃料电池<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助力能源系统更安全
CEVA凭SensPro Sensor Hub DSP协助客户有效实现传感器融合
众所周知,传感器在配合使用时效果最佳。对于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SLAM) 来说更是如此。SLAM 在 AR/VR 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根据用户的姿势调整场景,避免无人机或机器人这样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的碰撞,用途广泛。SLAM市场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至4.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为大多数开发者提供了绝佳机遇。在手机上将 SLAM 应用于室内导航可能会在规模庞大的基础平台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GPS 不能在室内工作,基于信标的导航只能在具有信标基础设施的区域工作。而 SLAM 则可以在任何提供室内地图的地方工作,符合大多数楼宇自控管理系统的低成本期望。将该区域的场景与用户在该区域行走时的姿势和运动融合到了一起,使得在
[手机便携]
CEVA凭SensPro <font color='red'>Sensor</font> Hub DSP协助客户有效实现<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融合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