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部分车用芯片厂商被曝即将开启调价模式

发布者:binggege最新更新时间:2022-09-13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国产  车用芯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年以来,消费芯片需求大减,价格狂跌,但车用半导体却仍然存在大量需求,甚至不少车用芯片型号在市场中仍然有一定的溢价。而这种情况在近期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有媒体报道,多家车用芯片大厂,库存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另一方面,市场有消息传闻,部分车用芯片厂商被曝将开启调价模式。市场中一方面车用芯片库存开始回暖,另一方面厂商却又要开启涨价,似乎通常的市场规律不太相符。对于国内相关厂商而言,又将带来何种影响?


库存回暖,开始涨价

据日媒报道,已经有多家车用半导体企业的库存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比如瑞萨电子、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这4家车用芯片大厂在2022年第二季度(4-6月份)的库存周转月数平均为3.48个月,与2019年的3.51个月基本相当。


这也意味着从2020年开始半导体整体供应不求的现状正在改变,库存的回升说明了该问题。报道显示,截至3月底,这四家厂商的库存增加了10%左右。


整机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Arno Antlitz在今年7月底对外表示,认为市场今年下半年半导体供应短缺就能得到缓解,而那些制约汽车生产的半导体供应也将得到改善。


为了应对市场中的半导体供应转为供过于求,瑞萨电子CFO新开崇平针对相关媒体表示,目前汽车领域的流通库存在6月底已经恢复至预期水平,7-9月将减少对流通环节的出货。

另一方面,市场中却传来车用功率半导体、MCU等器件将继续涨价的消息。据中国台湾地区媒体报道,供应链消息显示,日本罗姆半导体将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对全线产品报价上调10%,不同产品线上涨幅度不同。


同时,另一家车用芯片大厂恩智浦也传出将调涨车用芯片报价的消息,不过并非全线涨价,只是对部分芯片进行调整,目前罗姆、恩智浦均未对此做出回应。


不过此前在恩智浦最新的业绩说明会上,其表示受到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的影响,接下来的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关系,并指出,根据目前及2023年的订单水平显示,恩智浦目前的产能仅能覆盖80%的订单需求。


此前,意法半导体CEO便已经表示,由于汽车供应链的补库存周期和电气化以及数字化转型趋势的带动,汽车业务积压订单能见度约18个月,远远高于公司当前的供应能力,并表示今年的车用芯片产能已经销售一空。


但在另一边,同样为车用半导体大厂的英飞凌却表示,目前未交货订单已经达到了年销售额的3倍,但很难说是属于可持续的状况。这样一来,一旦出现最终需求走弱,便很容易出现库存过剩的风险。


总的来看,一方面车用芯片需求在逐步缓解当中,从全线紧缺,到局部紧缺,如MOSFET、IGBT、SiC等元器件交期目前并未减少太多;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成本在持续上升,加上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旦需求减弱,容易造成上游库存的快速上升。因此,提价不仅是转移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同时也是为了降低自身风险。

国产车用芯片厂商如何应对?


这几年,半导体受到新冠疫情带来的供需失衡、非理性囤货等情况,以及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5G加速布局、物联网设备需求释放等因素,让2020年以来的半导体市场呈现一股烈火烹油的态势,甚至不少主流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都长期维持100%。


同时在政策及市场的推动下,国内涌现了大量相关的半导体公司,让中国芯片内需和自给率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半导体供应量将达到中国半导体市场的50%左右,而在2020年仅为16.62%。


这些涌入半导体市场的芯片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但也有部分厂商将目光聚集在车用半导体领域。尤其是MCU受到了广泛的关注,IC Insights数据显示,汽车系统占MCU应用市场比例超过40%,已经成为MCU最大的应用市场。


原本国内车规MCU市场被瑞萨电子、NXP、英飞凌等企业所占据,但受到疫情、贸易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让市场出现芯片短缺的现象。国内主机厂也开始意识到供应链多样化的重要性,对本土MCU厂商给予了更多的机会。


如芯旺微、兆易创新、中微半导体、复旦微、华大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国芯科技、杰发科技等,都开始在车规MCU市场大展拳脚,并且许多厂商已经进入了主流主机厂的供应链中,如复旦微的车规MCU已经进入了上汽、长城、蔚来等多个车型测试当中。但国内厂商主要领域集中在中低端,而国外大厂产品甚至从MCU开始向更高端的形式发展。


比如恩智浦的实时处理器,该产品可以如MCU一样保持确定性操作,同时还结合了微处理器的特点,高速、多应用隔离以及内存扩展能力,恩智浦计划将该产品用于电动汽车的控制与智能驱动。可见当前国内外在MCU技术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今主流车用芯片厂商库存开始回暖,可能将对许多国内相关车用芯片厂商造成一定挤压,尤其是目前还未进入到主机厂测试环节或者供应链当中的厂商而言,市场机会将可能明显缩小。


至于已经进入到供应链中的企业而言,目前来看仍然存在许多机遇。以MCU为例,不少车规级MCU厂商已经提前给主机厂送样测试达1年左右,通常而言汽车芯片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完成验证,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将可以看到大量的国产车规级MCU被应用在主机厂的车型当中,而一旦进入到车企供应链后一般就会拥有5-10年的供货周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受到此前芯片短缺的影响,不少主机厂都开始筹备建设自己的芯片原厂。比如比亚迪创立的比亚迪半导体,在IGBT、SiC等领域颇有建树,甚至还拥有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系统及应用测试的全产业链IDM模式


此外,如小鹏汽车投资了国内第一家自主开发并掌握6英寸SiC MOSFET产品以及工艺平台的上海瞻芯电子;理想汽车与三安光电投资成立了苏州斯科半导体,共同布局车用SiC芯片。


近期,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易创第三代半导体模组封测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江苏省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前长城汽车还与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同光半导体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正式进军第三代半导体核心产业。吉利汽车旗下芯擎科技自研的中国第一颗7nm制程车规级soc芯片“龍鹰一号”也将在2022年底实现量产。


主机厂直接参与到芯片行业中,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需求关系,极大提升了主机厂的议价能力以及降低了供应链风险。这样一来,即使恩智浦、ST等产品恢复大量供应,也能有较高的议价空间。但对于其他国内相关厂商而言,形势并不太妙。


写在最后

走过3年红利期,如今半导体市场似乎已经开始向周期的另一侧走去。尤其在当前全球疫情延续、通货膨胀、地缘关系紧张、物流不畅等因素下,上游原材料的涨价也在为整个半导体市场降温。


尽管目前车用半导体需求仍然紧张,从几大车用半导体厂商的反馈来看,短缺可能会持续至2023年。但这意味着国内车厂的窗口期时间不会太长,一旦市场车用半导体恢复大量供应,对于那些未进入车企供应链或者并非车企本身投资的芯片企业而言,市场将不再友好。  


关键字:国产  车用芯片 引用地址:国产部分车用芯片厂商被曝即将开启调价模式

上一篇:汽车电子控制电路原理图
下一篇:详解RISC-V上车的劣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8 11:04

Nexus4价格大跳水 国产手机有望品牌翻身
    Google携手发布了第四代谷歌Nexus系列新机LG Nexus 4。 让人惊讶的不是习惯中的Android版本和硬件搭配的升级,而是这款背负着谷歌“亲儿子”之名的全球发布的手机的售价,居然只有299美元,约合人民币1900元。 这一下子颠覆了通常人们对国际品牌旗舰手机的定价考量。一般的,这样的手机定价都在人民币3500元以上。 很多国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两年来国内中高端Android智能手机价格杀手:小米。 有人在知乎上面问到:“NEXUS4出来了,小米2怎么办?” 我想说的是,你们想太多了: 1,四儿子(Nexus 4)不是为了打败小米而生的。2,四儿子肯定不会在国内上市。当然,大家总能想办法买得到。 3,基于第一点
[手机便携]
我国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点火,首次国产
6月18日,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浮法工艺自主研发建设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点火。 据央广网消息,这是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生产线点火也意味着我国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首次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据悉,这条玻璃基板生产线历经三年建设,完全采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了熔窑、锡槽、退火窑等主要热工设备的全部国产化,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对全面提升我国电子玻璃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与话语权,解决国家电子信息显示“卡脖子”关键技术,保障产业安全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作为项目重
[手机便携]
中移动4G终端策略再变 国产芯片难分羹
4月28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近日曝出中国移动不再要求其TD-LTE手机为5模单芯片后,国产芯片厂商纷纷表示,他们仍然无法很快提供5模10频芯片,无论是否单芯片,因此仍然不能参与中国移动4G手机芯片的提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4G手机芯片市场基本归高通一家。 5模手机芯片不再要求单芯片 此前,中国移动近期对芯片厂商发下通知,从5月开始,中移动要求入库的TD-LTE 4G手机必须支持5模,3模手机入库只截止到4月30日。所谓5模是指手机可同时支持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 这一规定曾引发轩然大波,国内三大TD芯片厂商展讯、联芯、重邮信科的第一代4G芯片都是支持三模,因为F
[网络通信]
国家未来对半导体持将有增无减 国产化替代需求很大
  人工智能和芯片相关的投资机会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人工智能芯片是新的需求。传统核心芯片CPU的功能定位是有指令的,而现在的人工智能计算模式,尤其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算法,要求芯片的计算不再是一个执行指令,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训练好的网络再去运行数据;这是一个运算的过程而非核心的执行指令,所以改变了整个芯片的定位。以往的CPU已经不适合这样的需求,因此现在各种人工智能芯片层出不穷。   第二,人工智能会给我们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往的核心芯片产业尤其芯片设计公司很类似于软件公司,其核心在于人才,整体水平相对于制造和工艺跟欧美的差距不太大。但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获得引领的地位呢?因为过去整个计算机生态体系从一开始的标准到整个
[半导体设计/制造]
安卓指纹手机风生水起 专利成国产商难绕的坎
也许是由于苹果率先导入了指纹识别,后续厂商的跟进效应;也许是伴随着日益兴盛的移动支付风潮;指纹手机在2015年突然就 火 起来了。值得一起的是,安卓阵营的中端机型将陆续导入指纹识别,今年下半年,市场估计会涌现一大批搭载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显然,对于占据半壁江山的国产商来说,要做好一款安卓指纹手机,需要在专利上下功夫,做好自主指纹识别算法,才能生产出一款令用户满意的安卓指纹手机。 安卓指纹手机市场热潮起 安卓指纹手机成为今年智能手机市场一大看点。在此当口,国产品牌手机所追求的硬件配置的安卓手机指纹识别功能与苹果手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 苹果在指纹识别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自2013年iPhone5S的面世宣告
[物联网]
需求激增 MCU解密成国产智能芯片主战场
对于国际半导体巨头来说,今年又将会是一个“中国年”,继2012年智能手机出现爆炸式增长,his分析预测,2013年中国低端智能手机需求仍然看好,同时,又将迎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及可穿戴设备的新一轮消费热点。而这些设备都离不开MCU芯片的应用,现在32位的MCU应用越来越多,广受关注的互联网、物联网等都离不开MCU。然而,目前中国境内智能芯片的需求仍有80%来自国际半导体,再加上32位MCU的设计门槛、投资成本较高,国内很多企业迂回地选择MCU解密来实现智能芯片逆势增长。   MCU解密成国产智能芯片主战场   调查发现,目前智能家电中应用芯片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是智能空调,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主流空调产品会用到8颗芯片,其中2
[模拟电子]
需求激增 MCU解密成<font color='red'>国产</font>智能<font color='red'>芯片</font>主战场
红芯致歉:宣传中存在夸大 不应特别强调国产自主
  8月17日,红芯浏览器所属公司官方微信号推送了《红芯致歉信》。   致歉信称,红芯在近期的融资宣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这一点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确实做错了,在此郑重地向大家道歉。”   致歉信提到,红芯浏览器内核Redcore是基于国际通用的开源Chromium内核架构进行的改造和创新,这一点红芯前期宣传中没有明确提及,误导部分读者认为其从零开始研发了浏览器内核。   红芯强调,其本质不只是一个浏览器,它是结合红芯安全管控后台以及红芯安全应用网关形成的一个跨设备安全办公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中大型企业IT在往移动化、上云撄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在不同终端设备上安全高效办公
[半导体设计/制造]
红芯致歉:宣传中存在夸大 不应特别强调<font color='red'>国产</font>自主
国产CPU龙芯”神级“优化:430M安装包缩小到22M
去年国产CPU厂商龙芯中科推出了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通过二进制翻译技术支持了x86、ARM及MIPS等多种指令集,兼容多个平台。现在龙芯宣布对二进制翻译技术进行了优化升级,降低占用率,安装包从430M直接缩小到22M。    龙芯表示,围绕龙芯应用生态建设,龙芯团队针对二进制翻译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升级,并联合操作系统等厂商共同推进外设及新应用的适配以及解决方案在各地政务办公领域的落地。    本次技术升级降低了系统占用率,将安装包由430M缩小至22M,在部署上更为便捷,只需2步即可完成安装。    伴随技术升级,打印机产品适配新增800余款,整体达到2000余款,覆盖市场上主要品牌和型号,包括佳能、惠普、兄弟、富士施乐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国产</font>CPU龙芯”神级“优化:430M安装包缩小到22M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