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战争:争夺手腕靠什么?

发布者:RainbowGarden最新更新时间:2013-08-11 来源: ofweek关键字:智能腕表  穿戴设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科技公司对用户手腕的争夺从未停止。

  8月,本土创业公司映趣科技打造的智能手表inWatch就将正式发布,这是自6月底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发布Geak Watch之后,国内公司正式发布的第二款智能手表产品。在此之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诞生的草根明星Pebble智能手表也已经拿到了近30万的订单。 眼看小公司们在市场上掀起阵阵波澜,科技巨头们也没闲着。苹果最近正在为自己的智能手表团队招兵买马,加快开发进度;微软、三星纷纷表示重启自己的智能手表项目。而在智能手表之外,Fitbit Flex、Jawbone UP等各种运动健康腕带也在纷纷发力试图占领用户的手腕。

  一场手腕争夺大战虽然还未正式打响,但是已经可以嗅到科技巨头与创业公司之间浓浓的火药味。

  为什么手腕如此重要?

  稍微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就会发现,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科技公司们对于用户手腕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2001年,IBM与日本手表厂商西铁城合作推出了搭载Linux系统的智能手表WatchPad 1.5;2003年的CES上,微软展示了基于SPOT技术(智能个人对象技术)的智能手表,主打功能是为用户提供股票行情、天气、新闻等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微软拉拢了包括松拓、西铁城、Fossil等一众知名手表制造商,希望共同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当时,比尔·盖茨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两三年内,微软的智能手表就能获得数百万的用户规模,最终的事实证明,盖茨错估了形势,SPOT手表也在2008年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摩托罗拉、索尼也曾推出过自己的智能手表,但都反响平平。

  事实上,在这场长达近20年的腕式设备大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赢家。这些智能手表先驱们的命运无一例外是走向销声匿迹。科技公司多年来的各种尝试和努力更像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如今,新一轮的手腕争夺战又将打响,在大战来临之际,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科技公司对占领用户的手腕痴心不死?手腕这块区域对于科技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讲,传统的手表拥有一块一寸左右的屏幕,而只要有屏幕,就能够显示信息。

  在手表发明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这块屏幕的唯一功能就是用来显示时间。随着科技的演进,单一的时间显示功能让很多低端手表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可以替代它的存在,例如手机的普及就让很多低价的手表失去了市场。有趣的是,如今科技公司们却突然对这个曾经被自己干掉的对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用借尸还魂的方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如今这个多屏时代,手表作为用户最贴身的电子设备,抢占了它就意味着掌控了用户注意力的入口。云端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总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价值,手腕上的这个小屏幕自然是一个战略级入口。

  其次,和其他连接人体的智能终端一样,手表这块屏幕是打通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重要一环。[page]

    在过去,手腕上这块屏幕的价值只是信息的输出——人们通过它来看时间,如今触控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云端软件的丰富,让手表的屏幕能够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循环,这就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力:围绕这块屏幕,信息可以在输入输出的不断循环中实现滚雪球效应。

  例如,作为与人手的脉搏物理距离最近的电子设备,在整合了重力感应等一系列传感器之后,理论上一块智能手表可以帮助用户完成计步、测量血压、心率甚至情绪的喜怒等一系列事情,社交网络上人们尚且可以通过言语伪装,而数据不会说谎,当这些真实的数据通过手表的屏幕输入进而连接到整个互联网,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一起将会构成一个更有想象力的商业循环。

  从更加现实的角度看,PC市场的萎缩、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科技巨头们必须为自己寻找新的增长点以保持业绩的成长。之所以选择手表,是因为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讲,人类在手腕处佩戴饰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19世纪初手表被发明以来,200多年的时间也让人们养成了在手腕上佩戴一个工具性产品的习惯。虽然最近20年手机的普及严重影响了手表产业,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其实依旧存在。与科幻感十足的谷歌眼镜相比,大众显然会更愿意接受手表。

  正是因为用户有着成熟的使用习惯,甚至一些传统意义上与手腕毫不相关的产品也跑来想要分一杯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最近两年流行起来的运动腕带。从技术的角度看,计步器类的产品其实并不适合放在手腕这样的地方,这会大大增加对用户运动数据采集的误差,但是,无论是国外的Fitbit还是国内的咕咚,大家都在将自己的产品升级为腕带造型,本质上就是因为这种佩戴方式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争夺手腕靠什么

  不到一年时间,从Pebble到inWatch,市面上已经冒出了大量的智能腕表。但是即便是备受瞩目的Pebble,项目上线至今已经超过一年,其订单也还不到30万件。要知道,当年苹果的第一代iPad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卖出了100万台。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的手腕上真的需要再戴上一个新奇的电子产品吗?如果需要,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打动他们呢?

  先来看看最近一年时间里已经上市的那些智能手表产品都在尝试用什么样的功能来征服用户吧。

  最常见的就是提醒与推送。

  无论是将自己定位成“独立设备”还是“手机配件”,大家不约而同地将信息的提醒和推送作为主打的卖点之一。这些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蓝牙4.0与手机配对,这样一来便可以实现向手表上推送电话、短信、邮件等通知。

  不可否认,这一功能的确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要,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每个人对于信息的承载能力是不同的,过于频繁的信息推送实际上只会对人产生骚扰。

  眼下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社交媒体和各种通讯工具分解得支离破碎,智能手表的贴身推送功能只会让这种碎片化状况更加恶化。《福布斯》撰稿人Kelly Clay最近就发文抱怨Pebble几乎将她“搞疯了”,过于频繁的信息推送让她无法专心工作,在使用5天后,她最终放弃了使用。

[page]   

 

    某种程度上,这种提醒功能完全是工程师思维的产物:先看手里有什么再想能做什么——完全没有考虑到用户心理上的复杂与微妙。在软件时代,推送尚且是一把双刃剑,更何况与人体贴身相处的穿戴式设备。很多时候,步子迈得稍大即是倒退。这种平衡的把握堪称一门艺术。例如,运动腕带Jawbone UP的睡眠唤醒功能被众多用户视为贴心,而Pebble的邮件提醒却成为了骚扰。

  除了信息的推送,健康管理也是不少创业者理直气壮争相杀入的市场,只是记录用户的行进轨迹、步数等信息真的是用户需要的吗?

  摩托罗拉两年前发布的MOTOACTV其实已经宣告这样的产品逻辑并不成立,除了特别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群,这样的卖点同样不足以成为市场的引爆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将自己的产品定位成为这部分人群服务,它同样很难成功,因为带有专业运动检测功能的手表产品本身并不新鲜,而且面对Fitbit和Jawbone UP之类更为廉价但专业的产品,主打这些功能的手表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事实上,时至今日,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创新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这个阶段更像是基于功能叠加的不断试错,目前的参与者普遍缺少足够清晰的战略思维。 与智能手表叫好不叫座的窘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打时尚路线的健康腕带类产品的火爆。雅虎CEO最近就向1.1万名员工免费发放了Jawbone UP。

  智能手表的平淡以及运动手环的流行,一冷一热之间其实有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运动手环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信息推送的功能,一方面它的作用其实是数据采集,用户的运动和健康数据通过手机上传至云端后才具有了价值;另一方面,类似Jawbone UP这样的产品之所以火爆也离不开时尚的外观。

  基于此,对于智能手表们来说,急于借推送实现商业化其实是一种操之过急的做法,智能手表们需要思考的反而是怎样围绕手表这块屏幕让信息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正向循环并在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做更多扎实的工作——毕竟手腕这个位置过去一直是奢侈品展示的舞台,粗糙的设计怎能长久的留住用户?

  正在做的许多事可能都是“错”的

  虽然现在业界都在倡导“软硬结合”,但是在这股浪潮的背后其实是新的硬件生态系统尚未定型,所以创业者们不得不自己动手来推动硬件体系的完善。但是,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精力都被搞定硬件供应链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全牵制。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手腕的重要性以及稀缺性决定了在这个位置上的产品一定不会只是一款具有单一功能的产品,在手腕的应用场景之下可以延展出大量的服务。而对于用户来说,显然不会为满足自己的每一个需求去购买一件独立的设备,毕竟每个人只有两个手腕。

  所以,未来的腕式设备应该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具有众多基础功能,并且能够延展出大量应用。而搭建这样一套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实是苹果、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们的专长所在。

  毋庸置疑,手腕上佩戴的智能设备迟早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天究竟还要等多久。[page]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大公司来说,类似智能手表之类的项目即便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而且通过不断试错也可以积累宝贵经验,为今后卷土重来做准备,要知道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但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并且赌上“身家性命”做腕式设备的创业团队来说,实在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重新思考自己的创新方向。

  比如做运动腕带的厂商其实已经面临着智能手表厂商的严重威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果壳电子不久前发布的Geak Watch智能手表的主打功能之一家就是能够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步数、心率甚至是睡眠。暂且抛开准确性和线上平台的实用性不谈,仅从功能上看,它其实已经具备了眼下国内外几乎所有主流健康腕带的功能。所以,Fitbit们如今费尽心血开发出来的精美硬件产品将来很可能只会变成手表上的一个应用而已。

  在腕式设备的生态系统尚未成型之前,创业公司以硬件作为切入点虽然没错,但是如果指望着靠卖硬件一直生存下去,那未来的路并不乐观,现阶段大家所做的很多尝试其实都是在为将来真正的智能腕式设备的生态体系试错和铺路。

  对于手腕的争夺还在继续,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与之前几次手腕争夺战相比,这次科技公司的胜算终于大了一些。对于当前仍以苹果马首是瞻的科技产业来说,明年可能面世的iWatch将为这一轮的手腕争夺战定下最终的基调,如果苹果也无法打开局面,那么我们就只能继续耐心等候了。

关键字:智能腕表  穿戴设备 引用地址:手腕上的战争:争夺手腕靠什么?

上一篇:中移动的“虚幻”梦 自主品牌手机难激起涟漪
下一篇:为何穿戴式计算的发展必须依靠通知技术的进步?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12

IDC预测: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或3.96亿台
集微网9月26日消息(文/叶子),据IDC最新数据,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96亿台。这比2019年的3.459亿个单位增长了14.5%。展望未来,IDC预测,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2.4%,到2024年将达到6.371亿个单位。 图源:IDC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供应商缩减了生产规模,但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仍保持稳定。市场对可听设备的需求接近创纪录的水平,这足以抵消对手表和腕带的需求略有下降。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随着来自多家供应商的新产品(包括听觉设备,手表和腕带)的推出,今年可穿戴设备市场有望达到近4亿部。 除了设备之外,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是补充可穿戴设备的服务的出现。苹果
[手机便携]
IDC预测:今年全球可<font color='red'>穿戴</font><font color='red'>设备</font>出货量或3.96亿台
6款可监测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
    虽然Fitbit、Jawbone等各种品牌的运动手环逐渐流行,但本质上,它们仅仅是内置了简单传感器的计步器,主要用于监测热量消耗。显然,人们希望通过可穿戴设备了解到更复杂的健康状况,如血糖指数、中风隐患等等,实现更好的预警效果。下面,就来看看6款新类型的可穿戴设备,或许预示着复杂的健康监测会在未来成为主流。 1. 非侵入式糖尿病监测设备     预计在未来几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非侵入式的血糖监测设备,轻松地在家自检,不必去医院抽血化验了。传闻称,苹果iWatch可以通过某种先进的传感器来追踪血糖指数,而谷歌的糖尿病隐形眼镜同样是值得期待的。至于目前,Pancreum公司已经推出了一种追踪血糖指数的可穿戴设备,
[医疗电子]
关键元件襄助,穿戴医疗设备蔚为风潮
    由于穿戴式医疗设备关键元件逐渐朝向高整合功能发展,并具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将有助于可携式医疗装置符合各国法规的要求,满足易使用、高安全性、小尺寸和低功耗等必备条件,进而创造逐年出货量翻倍的高成长力。 从过去单纯的医疗行为到现今强调个人化服务的趋势,医疗系统除提供原有的医疗过程外,现在亦希望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Quality of Life, QoL),有鉴于此,穿戴式装置与远距个人化生理状态的监测便逐渐受到重视。   5年内出货量成长五倍 穿戴式装置市场后市看涨 依据研究机构IMS Research于2012年的报告指出,2011年时约有一千四百万台穿戴式智慧装置被贩售到世界各地,而2016年时预估将成长到九千两百五十万台
[手机便携]
连过敏都能治,这款可穿戴设备也是没sei了
过敏 的案例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据英国过敏机构分析,大约2100万成年人有过敏症状,其中多达五分之一患有过敏性鼻炎(也俗称花粉症)。在过去十年,英国食物过敏症患者的数量翻了一番,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2013年的研究发现,1997年至2011年间,食品过敏儿童患者增加了50%左右。 然而,现在还没有能治愈全部过敏的药物,患者只能尽量避开过敏原。同时一些创业公司和大学研究所都在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过敏,这对患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一个复杂的食物过敏原检测仪,可以伪装成一条时尚的项链;空气过敏原跟踪器能伪装一个漂亮的夹子;能感知严重过敏反应,并提供治疗挽救生命的 可穿戴设备 ,这三个令人振奋的创新,可以真正地预防和治疗过敏。 项链上的实验
[嵌入式]
智能穿戴设备 想对你说我爱你真的很难
     作为一个自认为对数码设备尤其是手机有着热血爱好的小青年,小编无时无刻不忘惦记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终于在今年,智能穿戴设备有了“大跃进”式的发展——至少有跨时代意义的成品面向大众市场了,代表作就是MOTO360以及刚刚发布不久的AppleWatch。今天,小编抛弃什么客观、数据,和大家随便聊聊自己对穿戴设备的理解,也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共同交流。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小编本文中提到的智能穿戴设备更多的是关于手表、手环,至于眼镜什么的,小编觉得它们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因此也就不涉及了。另外小编掌握的信息也很有限,如有纰漏,请大家指出,多多包涵。废话说完,正式开始。    功能?外观?   对于智能穿戴设
[手机便携]
艾迈斯欧司朗SFH 7018助力可穿戴设备实现高质量的心率和血氧测量
艾迈斯欧司朗 SFH 7018 助力可穿戴设备实现高质量的心率和血氧测量 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新型SFH 7018红/绿/红外LED可将总辐射强度提高40%以上。产品推出了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绿色发射器的辐射强度更是提高一倍以上。内部研究显示,SFH 7018是市场上性能最佳的产品之一; 更高亮度的LED与双腔体设计相结合,可提高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测量的准确度; 紧凑的尺寸和最佳的LED间距可提高系统性能,更便于集成到最终产品设计中。 中国 上海, 2023 年 1 2 月 1 1 日 ——全球领先的光学解决方案供应商 艾迈斯欧司朗 今日宣布,发布一款新型多色LED封装产品SFH 7018,
[医疗电子]
艾迈斯欧司朗SFH 7018助力可<font color='red'>穿戴</font><font color='red'>设备</font>实现高质量的心率和血氧测量
穿戴设备逆袭 CES 2014 成主角
“从今往后,什么智能手表都不买了,全是坑爹货。”广州一位从事硬件创业的电子发烧友王军(化名)在微信群里说。 王军是因为购买了一款土曼的智能手表迟迟未发货而发牢骚。2013年9月5日,土曼T-Watch智能手表以499元超低价预售,蓝港在线董事长、土曼联合创始人王峰通过微信朋友圈卖货,引起轰动。9月6日,土曼又追加了4小时预售,总共通过微信朋友圈卖出73698只T-Watch,预售订单额达到3677.5302万元。 与此呼应的是,据CES官方公布的消息,2014年CES上,可穿戴产品的展位同比增加近四成,成了新主角。 但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可穿戴设备大热的背后,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缺陷。 比如土曼智能手
[物联网]
智能穿戴医疗设备如何摆脱萎靡之境?
面对销售持续萎靡不振,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公司仍在努力寻找下一个风口。随着全球人口老化,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穿戴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借道智慧医疗智能穿戴设备能否摆脱萎靡之境? 近年来,智能穿戴巨头Fitbit的手环销售可谓腹背受敌,既受到苹果智能手表这类高端产品的碾压,又不断被小米手环这类低价位产品蚕食市场份额。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最新数据显示,Fitbit去年第四季度的出货量为650万台,较2015年同期大幅减少22.7%。其市场份额则由2015年第四季度的29%降至去年第四季度的16.2%。 今年3月初,Fitbit又宣布推出新一代产品AltaHR,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添加了即
[医疗电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