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尊重发明者专利的社会往往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专利可以鼓励竞争、刺激投资,以及推动人们产生新思路、新想法。专利还有助于保护发明成果免遭仿冒者的剽窃和避免枯燥、重复的模式化思维。专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利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全球首个记录在案的英文专利可以追溯至1449年,专利获得者名为约翰(John),来自佛兰德地区的一家彩色玻璃制造商——Utynam。约翰的聪明才智为其赢得了长达20年的专利权。专利的原则亘古不变:专利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探索、发掘和利用某个领域的商业潜力(不然又何必为之大费周章)。20年的专利意味着,除专利持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必须等到20年后,才能够探索和利用相关的领域和发明。这是一个卓越的系统,它鼓励人们不断发挥创造力,孕育新事物(你只有20年的时间…你必须确保自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专利过期后,相关技术就能得到广泛的利用,进而使他人从中获益。
至少在理论上应该如此。但有人说,模仿是一种最真诚的奉承。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多次迫于无奈与侵权行为进行抗争,整个过程既昂贵又耗时,还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发明者,你会“紧紧怀揣”自己的发明成果,就好像它们是你的孩子一样。你会本能地尽一切努力保护它们免遭侵害。
然而,我的打击对象并非那些急功近利,想通过抄袭而捞一笔“快钱”的个人。可悲的是,抄袭者往往是一些深知维护专利有多艰难的巨型跨国公司。专利持有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证明抄袭者侵权,而真正的侵权者却无需费力证明他们的清白。今年8月,戴森向英国高级法院提起针对三星的诉讼:我们发现三星抄袭了戴森真空吸尘器技术中的某些设计理念。而三星在非法侵犯他人专利方面早已有据可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没有一方可以得益;因为大家不得不把原本可以用于研发投资的钱花到律师的身上。
有不少人试图用目光短浅的论点来为“抄袭”撑腰。最常见的版本就是:给制造商提供垄断的环境或为发明提供专利权只是为了保护某些人的利益,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论点,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全力寻找最佳的方法也是无可厚非的。现代生活充满了竞争,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者来推动社会的积极发展。
将新想法和新发明付诸商业实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专利旨在对投资发明的人们予以奖励,帮助他们减轻此类风险。以戴森为例,2012年戴森业务的50%源于我们同年推出的创新科技。为了巩固和维持领先地位,我们会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利润重新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如果无法通过销售新技术来收回这些成本,我们的研发投资和未来的新技术就会随之化为泡影。
对于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言,与其将他人的专利看作一种强制性的阻碍,并一味地等到专利过期再去效仿和采用,还不如以此来鞭策来自己积极投身于创造发明。专利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应具有鼓励人们积极创造和获取新专利的作用。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方式,能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选择,而非同类产品或模式的一再重复。
良性竞争的积极影响在全球各地的专业研发集群中普遍存在。从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到韩国大德研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因研发投资和良性竞争而获得了巨大的裨益。大德研发特区是韩国的一大专利产区,全国近10%的研发人员均聚集于此,每年所创专利多达全国专利总数的1/4。正因为存在良性竞争,韩国在创造发明方面始终处于十分积极的水平。
如今,全球研发投资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2011年,全球各地共提出181,900项专利申请,增长速度达到2005年迄今的巅峰水平。同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已跃居美国之上。然而,数量并不能说明一切,质量同样不容忽视,专利持有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的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再多的专利到头来也只是几张废纸。
2013年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知识产权策略跻身国家主流政策行列的第五个年头。今年的策略体现了国家对专利的日益重视,包括承诺让更多的法院来受理相关案件,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以及作出了致力于捍卫国家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全国性承诺。中国正在积极弘扬自主创新,尽可能减少模仿和复制。但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拥有更丰富的选择,中国应在专利维护方面给予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同等待遇。
抄袭是一种偷懒的捷径,创造发明则来之不易,必须不遗余力地付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值得的、进步的,并有望带来丰厚的利润。专利的作用,就是为了鼓励创新。它们应被视为宝贵的机会 —— 不仅能保护专利持有者,同时有助于旁观者们了解市场竞争格局,并以此推动自己不断挑战和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综上所述,我们应勇于挑战,拒绝抄袭,积极创新,打破单调。
关键字:抄袭 专利
引用地址:杜绝抄袭:如何更好地保护专利?
专利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全球首个记录在案的英文专利可以追溯至1449年,专利获得者名为约翰(John),来自佛兰德地区的一家彩色玻璃制造商——Utynam。约翰的聪明才智为其赢得了长达20年的专利权。专利的原则亘古不变:专利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探索、发掘和利用某个领域的商业潜力(不然又何必为之大费周章)。20年的专利意味着,除专利持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必须等到20年后,才能够探索和利用相关的领域和发明。这是一个卓越的系统,它鼓励人们不断发挥创造力,孕育新事物(你只有20年的时间…你必须确保自己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专利过期后,相关技术就能得到广泛的利用,进而使他人从中获益。
至少在理论上应该如此。但有人说,模仿是一种最真诚的奉承。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多次迫于无奈与侵权行为进行抗争,整个过程既昂贵又耗时,还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发明者,你会“紧紧怀揣”自己的发明成果,就好像它们是你的孩子一样。你会本能地尽一切努力保护它们免遭侵害。
然而,我的打击对象并非那些急功近利,想通过抄袭而捞一笔“快钱”的个人。可悲的是,抄袭者往往是一些深知维护专利有多艰难的巨型跨国公司。专利持有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证明抄袭者侵权,而真正的侵权者却无需费力证明他们的清白。今年8月,戴森向英国高级法院提起针对三星的诉讼:我们发现三星抄袭了戴森真空吸尘器技术中的某些设计理念。而三星在非法侵犯他人专利方面早已有据可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没有一方可以得益;因为大家不得不把原本可以用于研发投资的钱花到律师的身上。
有不少人试图用目光短浅的论点来为“抄袭”撑腰。最常见的版本就是:给制造商提供垄断的环境或为发明提供专利权只是为了保护某些人的利益,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论点,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全力寻找最佳的方法也是无可厚非的。现代生活充满了竞争,我们需要更多的创造者来推动社会的积极发展。
将新想法和新发明付诸商业实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专利旨在对投资发明的人们予以奖励,帮助他们减轻此类风险。以戴森为例,2012年戴森业务的50%源于我们同年推出的创新科技。为了巩固和维持领先地位,我们会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利润重新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如果无法通过销售新技术来收回这些成本,我们的研发投资和未来的新技术就会随之化为泡影。
对于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言,与其将他人的专利看作一种强制性的阻碍,并一味地等到专利过期再去效仿和采用,还不如以此来鞭策来自己积极投身于创造发明。专利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应具有鼓励人们积极创造和获取新专利的作用。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方式,能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选择,而非同类产品或模式的一再重复。
良性竞争的积极影响在全球各地的专业研发集群中普遍存在。从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到韩国大德研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因研发投资和良性竞争而获得了巨大的裨益。大德研发特区是韩国的一大专利产区,全国近10%的研发人员均聚集于此,每年所创专利多达全国专利总数的1/4。正因为存在良性竞争,韩国在创造发明方面始终处于十分积极的水平。
如今,全球研发投资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2011年,全球各地共提出181,900项专利申请,增长速度达到2005年迄今的巅峰水平。同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已跃居美国之上。然而,数量并不能说明一切,质量同样不容忽视,专利持有人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的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再多的专利到头来也只是几张废纸。
2013年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知识产权策略跻身国家主流政策行列的第五个年头。今年的策略体现了国家对专利的日益重视,包括承诺让更多的法院来受理相关案件,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以及作出了致力于捍卫国家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全国性承诺。中国正在积极弘扬自主创新,尽可能减少模仿和复制。但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拥有更丰富的选择,中国应在专利维护方面给予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同等待遇。
抄袭是一种偷懒的捷径,创造发明则来之不易,必须不遗余力地付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值得的、进步的,并有望带来丰厚的利润。专利的作用,就是为了鼓励创新。它们应被视为宝贵的机会 —— 不仅能保护专利持有者,同时有助于旁观者们了解市场竞争格局,并以此推动自己不断挑战和创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综上所述,我们应勇于挑战,拒绝抄袭,积极创新,打破单调。
上一篇:4G组网迷局 两种制式混合组网是大趋势
下一篇:BBC评论:我们应该对华为的增长感到恐惧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3
佳能公布RF 24-70mm f/4L IS USM镜头专利
来自CR的最新消息,近日,佳能在日本公布了一项新的镜头专利技术。据专利描述文件显示,这是一只RF 24-70mm f / 4L IS USM镜头,镜头内置12片镜片,或许将成为未来新款EOS R相机的套机镜头。
[家用电子]
宝马申请无人机洗车系统专利 可清洁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
(图片来源:www.thedrive.com) 据外媒报道,根据近期公布的一份专利申请,宝马正在研发无人机洗车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具有一个自动系统,人们可以使用该系统预约或召唤洗车无人机自动洗车。无人机能够识别目标车辆,确定所有门窗都已关闭,如果没有关闭,就会发送警报。它还能检测汽车污垢、移走任何防止清洗的物品,并将清晰前后对比照片发生给客户。清洗过程包括预洗、清洗、烘干以及打蜡,不过专利申请没有详细说明具体清洗操作。人们可以将无人机放置在它要清洁的车辆上,这辆车就成了一辆自动清洗车辆。或者可以将它放置在另一辆车辆上,作为清洁其他车辆的无人机基地。 根据宝马洗车无人机系统专利,自动洗车服务需求可能已经接近成熟。该申
[汽车电子]
苹果汽车众多“新奇”专利曝光
近日,美国商标和专利局公布了苹果汽车的一项新专利——带有指示区域的安全带扣具。 该专利的具体内容是给安全带卡扣加上了一个指示灯,当驾驶员上车时安全带指示灯会亮起,引导驾驶员佩戴安全带,当安全带插入卡扣后指示灯就会自动熄灭。 苹果汽车认为,这项专利可以让驾驶员戴安全带时更加便捷,不用低头摸索找安全带卡扣的位置。 除了这项专利以外,苹果汽车之前也提出或申请过许多比较“新奇”的专利,其中包括: 1、研究一种虚拟现实的VR系统,通过投射稳定的内容来帮助晕车症的乘客解决晕车问题; 2、研究一种“智能着色”的车窗玻璃,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自动切换为隐私玻璃,利用液晶技术来阻挡车外光纤进入车内
[汽车电子]
新专利显示苹果研究网络广播强度 来完善Siri基于位置的反应
苹果公司正在继续完善Siri在设备间共享信息和背景,以便实现更细微的、有位置意识的语音命令。苹果周二获得了一项 名为“数字助理硬件抽象”的专利,该专利涉及在具有智能助理功能一组设备之间进行智能上下文共享和任务执行。 苹果在专利当中表示,一个地方,如家庭或办公室,可能包含多个具有数字助理功能的设备。因此,多个设备之间最好能共享上下文信息,这样多个设备的数字助理就能根据用户的要求智能地协调任务执行。 然后,苹果在专利中定义了几个例子,重点是向设备组发出命令。该系统依靠的是所有设备与智能数字助理之间共享的总体环境和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解析该命令该怎么做。 这种技术的一部分已经在苹果的HomeKit和Siri系统中
[手机便携]
三星屏下指纹专利曝光 新机皇有望搭载
如今的手机屏幕占比越来越高,正面指纹已经开始慢慢被背面指纹、侧面指纹甚至是屏下指纹所取代,此前vivo手机已经率先搭载了屏下指纹技术,现在三星提交的一项关于屏下指纹专利曝光。 三星屏下指纹专利曝光(图片引自91Mobile) 从专利的示意图来看,指纹识别模块藏于显示屏下,识别位置位于屏幕下部边缘中间的位置。当手指接触屏幕时,OLED屏幕发出的光线会穿透盖板将指纹纹理照亮,指纹反射光线穿透屏幕到达传感器,形成指纹图像来进行识别。 此前就有消息称,三星下半年旗舰Galaxy Note 9将会采用屏下指纹技术,目前已经开始量产Galaxy Note 9的OLED面板,新机可能会提前至7月份发布。
[手机便携]
夏普,OPPO 为无线局域网专利对簿公堂
据外媒报道,夏普表示,它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了一项针对OPPO日本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并提交了一份要求法院针对OPPO日本公司发布临时禁制令的请愿书。 它声称,OPPO日本公司侵犯了其一项与智能手机通信技术相关的无线局域网专利。 夏普一直在日本拓展手机业务和售后服务业务。该公司表示,它将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其知识产权。 在2018年1月, OPPO就宣布正式进军日本市场,并发布全面屏拍照手机OPPO R11s。 OPPO日本公司CEO邓宇辰在发布会上表示:“进军日本市场是OPPO布局全球市场至关重要的一步。OPPO一直善于挖掘并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并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市场拓展经验,我们相信OPPO能赢得日本市场的
[手机便携]
Moto移动欲向微软每年收40亿$专利费
微软在日前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表示,因为在Xbox视频游戏机中使用了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技术,后者已经向微软提出了每年支付40亿美元专利费的要求。 微软在该文件中称,“摩托罗拉移动的要求太不合理,任何一家理性的公司都不会接受这一要求,或把它视为合理诉求。”
微软和摩托罗拉移动之间的诉讼非常复杂,分别在美国华盛顿州和德国曼海姆进行审理。摩托罗拉移动表示,微软的多个产品,包括Windows 7、Xbox 360和IE浏览器,侵犯了该公司与H.264视频标准相关的专利。德国法院将于4月17日对本案做出判决,而判决结果很可能有利于摩托罗拉移动。不过微软此前也反诉摩托罗拉移动,要求颁布禁令禁
[手机便携]
随身携带的“钥匙”,现代汽车申请虹膜识别专利
日前,现代汽车公布的最新专利信息显示,现代及其子公司未来可能会使用眼部扫描仪来解锁和启动车辆。 生物识别技术是用人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面容、虹膜等)和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因为人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基本上终身不变且每个人都不一样,不同个体间很少会发生错误匹配,因此可看作随身携带的 身份 ID 。而虹膜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技术中最为精确的一种。 早在 2016 年,现代汽车已经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了至少 5 项涉及 虹膜识别设备 的专利,将用于在车辆启动前验证驾驶员的身份。根据设计师的说法,该技术将包括 一个配置为获取眼球图像数据的相机 和 一个提取此信息的计算机程序 。不过,目前该技术并没有说明推出时
[汽车电子]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4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