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供电专利日本在智能机和汽车占优

发布者:advancement3最新更新时间:2016-02-18 来源: 技术在线 关键字:无线供电  智能机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非接触供电技术即无线供电技术,顾名思义,是无需插头与插座接触、无需电线的状态(无线)下输送电力的技术。其原理早已为人所知,并且已经应用到了各种商品中。

早在20世纪末,就有很多产品采用了非接触供电技术,旨在提高容量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组成功利用磁共振方式,实现了最大传输距离达到几米的大功率、高效率非接触供电。消息一出,社会对非接触供电的关注度激增,研发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日本专利厅在“2014年度专利申请技术动向调查”中,调查非接触供电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动向,查明了一些情况(PDF格式的调查报告概要)。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调查的主要内容。

图1是此次调查的技术总览。此次调查为了归纳专利文献,将非接触供电技术分成了磁场耦合方式、电场耦合方式等“供电方式”、车辆和移动产品等“应用技术”、故障对策和小型异物入侵对策等“技术课题”、“亚结构技术”和“控制技术”几大类,然后又细分了技术门类。



图1:技术总览 (点击放大)

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专利申请数量推移:数字体现MIT的冲击力

非接触供电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数量在2006年为799件,从2007年开始激增,到2011年已经增加到了3905件(2006年的约5倍)。正如之前介绍,这可能是MIT在2007年发布磁共振方式非接触供电的研究成果所带来的影响。在MIT发布成果之后,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申请数量很快开始增加,欧洲和韩国企业的申请数量也紧随其后(图2)。


    

图2: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各技术门类按申请人国籍统计:日本在智能手机和汽车领域拥有技术优势

非接触供电现在的主要用途有智能手机等移动产品、纯电动汽车(EV)等车辆。下面来看这些用途按申请人统计的专利申请数量。

智能手机等移动产品用非接触供电的申请数量为精工爱普生114件(第1位)、索尼93件(第3位)、松下82件(第4位)、三星电子104件(第2位)、LG电子63件(第5位),日本和韩国家电厂商的申请数量较多(表1)。精工爱普生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曾大量申请专利,但之后有所减少。


表1:技术门类(手机和智能手机)按申请人统计的申请数量前十名(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1995~2012年)


另一方面,EV等车辆用非接触供电的申请数量为丰田503件(第1位)、日产汽车124件(第4位)、丰田自动织机175件(第2位)、住友电装115件(第5位),日本的汽车厂商和汽车部件厂商的申请数量较多(表2)。


表2:技术门类(EV/PHEV)按申请人统计的申请数量前十名(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1995~2012年)



利用空气中微弱的电波供电的专利不断增加

除了移动产品和车辆之外,其他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也有所增加。那就是利用空气中微弱的电波供电。

近年来,在人类难以靠近的环境、维护负担重的环境中设置的传感器越来越多,更换电池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将传感器周围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并存储起来,就无需再更换电池。这种技术叫作能量采集,在全面投入实用后,有望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与这项技术相关,利用空间中存在的微弱电波发电的专利申请数量为美国企业70件(41%)、日本企业26件(15%),数量虽少,但是在慢慢增加(图3)。


    

图3:技术门类(中类:利用空气中微弱的电波供电)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按课题统计,日本企业扬眉吐气

非接触供电技术有3个重要课题,分别是“异物侵入送受电部之间的对策”、“泄露电磁场对策”和“送受电部错位对策”。在这些方面,日本企业都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图4~6)。


    

图4:技术门类(中类:异物入侵对策)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图5:技术门类(中类:泄露电磁场对策)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图6:技术门类(中类:送受电部错位对策)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在移动产品局部构造方面,日本企业同样表现突出

不只是解决非接触供电课题的技术,日本企业在移动产品局部构造方面也申请了很多专利。其中较多的是“改良线圈或铁芯”、“改良多个部件的配置”等技术(图7)。



图7:移动产品(中类:受电侧设备)按申请人国籍-亚结构技术统计的申请数量(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1995~2012年) (点击放大)
微波方式专利,日本籍申请人占半数

微波方式是非接触供电的一种供电方式。在与微波方式非接触供电相关的技术中,日本籍申请人申请的数量最多(图8)。


    

图8:技术门类(大类:微波方式)按申请人国籍统计的申请数量推移及申请数量比例(申请地: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和韩国,申请年(优先权主张年)2000~2012年)
注:2011年以后因为数据库录入延迟,PCT申请向各国转移的时间差等原因,可能未涵盖所有数据。
日本企业应瞄准的方向,发挥自身的诸多优势

对于移动产品用非接触供电技术,日本的家电厂商申请了多项专利,重要的是在今后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移动产品发展小型和轻量化的需求强烈,采用非接触供电技术需要紧凑地安装构成无线受电部的多个部件,例如线圈、铁芯、屏蔽和控制电路等。

在改良移动产品的线圈和铁芯、改良多个部件的配置上,日本企业的技术具有优势。但部件芯片容易被仿制,需要提防技术外流。日本企业要想在移动产品用非接触供电技术上保证利益,一方面要促进受电部的模块化,以防仿制,一方面还要推行因地制宜地使用专利和技术经验的知识产权战略,采取防御措施。

日本的汽车厂商正在积极开发EV等车辆的非接触供电。车辆在停车场等室外充电的机会多,为了保证方便、安全,应对车辆与供电设备之间存在雨、泥、金属片等异物的对策、应对泄露电磁场的对策、应对供电设备与停车位置错位的对策等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企业也为解决这些课题申请了许多专利,在技术上拥有优势。在今后应当发挥优势,进一步推动与车辆用非接触供电相关的技术开发。

在基于电波的能量采集领域,微波方式的非接触供电技术是热门候选。对于这项技术,日本籍申请的专利最多,由此可以推测,日本在基于电波的能量采集上拥有潜在的技术实力。为了将强大的技术实力运用于基于电波的能量采集,日本企业应当努力推进研发。
关键字:无线供电  智能机 引用地址:无线供电专利日本在智能机和汽车占优

上一篇:夏普重建,多米诺重组计划崩塌
下一篇:可穿戴科技终于拥抱时尚…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19

纽约时报评Hugo加盟小米:中国智能的雄心
    雨果·巴拉被认为是加入中国科技公司的最著名欧美人士之一    导语:《纽约时报》网路版周五刊登题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招聘谷歌高管》(Chinese Smartphone Maker Hires google Executive)的文章称,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小米周四宣布,已聘请谷歌Android业务高管雨果·巴拉(Hugo Barra)负责该公司的国际业务发展。这表明,中国手机厂商希望更多地出口手机。   以下为文章全文:   雨果·巴拉在加入小米消息宣布后,第一时间开通了个人的新浪微博。分析师指出,巴拉是加入中国科技公司的最著名欧美人士之一。在谷歌,他作为副总裁负责Android系统的产品团队。目前,中国市场的大部分智能手机都
[手机便携]
智能低价中规牵动芯片厂势力消长
    入门级智能手机走向低价、中规的全新战局,各家手机厂商展开新一波激战,也牵动晶片业者的势力消长。手机代工厂商表示,过去高通(Qualcomm)主打规格、联发科主打价格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各家晶片业者必须兼顾规格与价格的要求,才能吸引手机厂商青睐。     台湾手机代工厂商指出,随着手机晶片业者的产品加速推陈出新,高阶智能手机的规格快速向上发展,过去属于中高阶规格的手机现在已是中低阶规格,举例来说,2010年上半1GHz处理器还是高阶机种,2011年上半双核心机种才开始面市;但到了2012年1GHz单核心可能成为入门级机种的标准配备,连1GHz双核心处理器都将快速普及。     在此一趋势下,各家手机厂商要打造入门级智能手机不
[手机便携]
基于8031单片和转换系统实现智能化浪涌电流测试仪的设计
引 言 随着整流二极管在电子工业特别是家电行业的广泛应用,用户对整流二极管的技术参数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国内,生产厂家对整流二极管浪涌电流的测试标准(国标)是在整流二极管的两端加一个时间常数10 ms、导通角为0°~180°的正弦半波脉冲电流。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对浪涌电流的测试标准是在整流二极管两端加上正常的正向整流电流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时间常数为10 ms或8.3 ms、导通角为O°~180°的正弦半波脉冲电流;日本某电子公司要求生产厂家在整流二极管两端加连续两个时间常数为10 ms或8.3 ms、导通角为0°~180°的正弦半波脉冲电流。同时,还要把实际测量结果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显然,以前采用截取市电交流波形来产生时间常数为10
[单片机]
基于8031单片<font color='red'>机</font>和转换系统实现<font color='red'>智能</font>化浪涌电流测试仪的设计
网络与实体:冰火两重天的中国智能市场
    近两三年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因所向披靡的成长而引人注目的小米(Xiaomi),最近却失去了往日的势头。美国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公司的调查显示,小米2015全年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份额(按供货量计算)虽然达到了6490万部,以15%的份额雄踞榜首,但同年10~12月的供货量却为1690万部,份额为14.4%,低于华为(华为)和美国苹果,跌到了第3名;而2016年1~3月的供货量更是只有920万部,份额跌破了两位数大关为9.0%,排名也降到了第5位。在世界市场上也由2015全年的7080万部,以4.9%的份额位列第5,到了2016年1~3月,在前5名之中已经没有了小米的身影。小米20
[手机便携]
华为:去年12月份全球智能销量超越苹果
电子网消息,日本智能手机情报网站sumahoinfo转述印度经济时报(The Economic Times)的报导指出,华为印度产品中心主任Allen Wang 12日声称,华为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曾一度」超越苹果、跃居全球第2大厂。 Allen Wang指出,「2016年12月份华为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已超越苹果」。 据Allen Wang表示,2016年12月华为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市占率为13.2%、高于苹果的12%。 Allen Wang并指出,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9亿支。 另外,Allen Wang并表示,除了苹果之外,华为在部分市场的销售量也超越全球龙头三星电子。 Allen Wang未表明是在哪些市场卖赢
[手机便携]
联想初试消费电子:智能销量不菲尚缺旗舰
    9月6日,联想集团宣布将收购巴西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导企业CCE,以谋求在巴西“PC+”领域的领导地位。 联想集团官方表示,这次收购将显著提升联想在巴西这个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市场的业务规模,并在当地获得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包括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在内的“PC+”时代四屏产品组合。 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黄伟明昨日(9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明了收购CCE公司的战略选择,“如果有这样一家公司在PC之外也有基础,收购它的战略意义绝不低于一家只有PC且PC市场份额较大的公司。” 按照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PC+”战略,联想在传统PC业务之外要发展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业务。在这场围绕屏幕展开的消费电子闯关中
[手机便携]
智能利润已达顶峰 苹果或降价
    美国投资银行Jefferies &Co分析师彼得-米塞克(Peter Misek)表示,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盈利能力在2012年已达到顶点。米塞克说,由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出现饱和,加之缺乏分化,这可能会对下一代 iPhone(可能是iPhone 5S,也可能是 iPhone 6)的价格施加下行压力。 米塞克在4月3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全球移动用户可用iPhone,苹果正在寻求这一数字得到进一步增长。他说:“我认为苹果在今年夏天将加入中国移动和日本本土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DoCoMo。尽管这将使得苹果的服务市场增长至76%,但我们注意到,中国移动88%的订阅量仍在2G上。” 更重要的是,米塞克
[手机便携]
基于PIC单片智能IC卡燃气表电控系统设计
    摘要: 给出了一种PIC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IC卡燃气表电控系统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的控制模式、电控系统的硬件电路构成、系统软件设计及其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 PIC单片机  智能IC卡燃气表  电控系统     智能IC卡燃气表是一种根据用户IC卡购气量实现自动计量计费、自动控制用气的民用高技术产品,具有传统人工抄表收费式燃气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当前,随着国家“金卡工程”的深入开展 和开发大西北“西气东输”计划的正式启动,智能IC卡燃气表已 呈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基于PIC单片机
[应用]
热门资源推荐
热门放大器推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