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出货强劲 推动东芝营业利润预期上调一倍

发布者:忠正最新更新时间:2016-09-29 来源: 凤凰科技关键字:中国手机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东芝今天将截至9月份的上半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上调一倍以上至700亿日元(约合6.95亿美元),此前预期为300亿日元。
 
受此消息推动,东芝股价在周三快速上涨,创下自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这是东芝第二次上调营业利润预期,该公司在今年5月份最初预计上半财年将营业亏损200亿日元。
 
智能机存储芯片的强劲需求推动东芝上调营业利润预期。另外,比东芝保守预期更为疲软的日元汇率也发挥了推动作用。
 
芯片需求的增长源于中国智能机出货量的强劲表现。尽管全球智能机市场表现乏力,但是中国智能机出货量依旧强势。中国研究公司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智能机出货量增长了13%。瑞士信贷称,中国智能机强劲需求很可能源于外出打工者更换他们的旧款手机。
 
 
过去12个月中国智能机出货量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iPhone 7在本月初开启预订后接到大量订单,该手机已经将各个价位机型的存储容量提升了一倍。这一需求推高了NAND闪存芯片的价格,后者是一种用于智能机中的存储芯片。东芝正好生产NAND闪存芯片。集邦科技预计,NAND闪存芯片供货吃紧局面至少会维持到未来几个月,这有助于该芯片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但是,芯片供货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三星、美光等存储芯片制造商正在加大对新技术3D-NAND的投资,旨在以更低成本提供更高芯片性能。这一过渡慢于预期,但是终将到来。
 
东芝也对3D-NAND技术进行了投资,但是依旧比市场领头羊三星落后了几个月。为了避免成为失败者,东芝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去竞争。不过,东芝目前债台高筑,并继续在核电业务上烧钱。业务的分散可能对东芝不利。
 
在经历了去年的会计丑闻后,东芝已经起死回生。现在,东芝必须得证明他们还能展翅高飞。
关键字:中国手机 引用地址:中国手机出货强劲 推动东芝营业利润预期上调一倍

上一篇:三星Note 7又炸了?我们请来了电子技术专家做了解答
下一篇:高通新推两款 Snapdragon 芯片 进一步投身 IoT 浪潮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52

分析:华为禁令生效,2021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将洗牌
美国BIS在8月17日对华为颁布新禁令,任何使用美国技术及软件生产的零部件,自9月15日起未经美国商务部许可,都不能再对华为出货。 集邦咨询(TrendForce)旗下半导体研究处指出,华为自2019起策略性提高对美系零部件的备料,冀望在中美冲突加剧之际以减缓生产制造上可能面临的负面冲击。以今年而言,预估华为仍有望达成1.7亿部智能手机生产量,较先前基于5月15日禁令所预测的1.9亿部约下修一成,最终生产表现将根据华为策略及零部件齐套料状况而有所调整。 观察第四季智能手机市场表现,分析认为,考虑华为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的销售模式,若华为禁令未有缓解,同为竞争对手的大陆品牌小米、OPPO与Vivo等有望因此受惠。目前该三大品牌都陆续加
[手机便携]
分析:华为禁令生效,2021年<font color='red'>中国</font>大陆智能<font color='red'>手机</font>市场将洗牌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能否以量取胜?
    根据爱立信公司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终端用户新增3900万,增量为全球第一。显然,我国移动终端用户的增长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扩张是分不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终端商加快完善自身产品线布局,运营商对终端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智能手机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   一季度移动终端用户增量中国居首   在3G网络不断完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高速普及、消费者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移动智能终端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终端用户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   据爱立信公司日前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移动终
[手机便携]
华尔街日报: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瞄准全球市场
    上周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给数不胜数的电子新品提供了亮相舞台,但智能手机通常不在其中。下月在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才是年度最大的手机展会,智能手机厂商常常会选择在此发布新品。 但是中国的手机生产商们已经等不了一个月了,它们迫不及待地要让“中国风”吹进西方世界。 三家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进行了新品发布,它们分别是来自深圳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TE Co. 简称: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和来自珠海的民营公司魅族(Meizu)。 在上周与这三家公
[手机便携]
2016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为保持统领地位,苹果疲软
Strategy Analytics国家份额追踪(CST)服务发布的最新调查研究指出,就出货量和和市场份额而言,2016年Q2华为依旧保持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地位,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18%,势头正猛的OPPO紧随其后排名第二。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5年Q2的1.051亿部增长4%达到2016年Q2的1.09亿部。由于中国本地LTE容量提升、运营商强势促销活动以及稳定的经济形势,使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今年首次重振旗鼓。中国依旧为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本季度占据全球3.404亿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一。 2016年Q2,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910万部,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8%,从2015年Q2的1660万部增长
[手机便携]
2016年Q2<font color='red'>中国</font>智能<font color='red'>手机</font>市场:华为保持统领地位,苹果疲软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步入消费升级时期
     “预计2015年末中国用户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73%,比2014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相比较2013年(较2012年增长23个百分点)和2014年(较2013年增长15%),这标志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逐步由快速增长期步入成熟期。”这是6月16日发布的尼尔森《智能手机用户研究报告》向外透露的信息。    据尼尔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在中国城镇的渗透率已经非常接近,甚至超过了90%,在中高收入、中青年以及脑力劳动人群中的渗透率也基本超过80%。这一时期,数量的增加或将不再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趋势,消费者将更加注重追求智能手机的质量和性能。    报告显示,尽管一线城市的智能手机渗透率高达90%以上,且从2014年
[手机便携]
三星明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料下滑 受中国厂商挤压
腾讯科技讯 据外电报道,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周四发布报告称,受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崛起的影响,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龙头三星电子在明年的市场份额将出现下滑。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三星电子明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为3.15亿部,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大约19.2%的份额,低于今年的20.5%。Strategy Analytics做出这样的预期,主要是因为苹果预计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智能手机是市场的份额,而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会凭借着廉价设备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Strategy Analytics指出,这也将是除2016年外,三星电子涉足智能手机产业后首次年度市场份额出现下滑。三星电子在2
[手机便携]
2017中国年度十大畅销手机:OPPO R9S荣获第一名,国产品牌强势
2017年年初,集微网率先引用调研数据报告,报道了2016年单型号手机销量OPPO 超过苹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目前看,这可能将是常态。 

今天下午,国际知名数据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发布了2017年中国年度Top 10 智能手机排行,榜单再次显示了国产手机强势表现。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年度最畅销的单型号手机第一名仍来自OPPO,他们的 R9S 以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iPhone 7 Plus 以2.8% 的市占率排名第二;vivo X9 落后一个点,以2.7%排名第三。4~10名的手机型号为:4.OPPO A57、5.iPhone 7、6.OPPO R11、7.vivo Y66、8.荣耀8 lit
[手机便携]
免费4G手机中国市场没出现 印度首富把它变成了现实
腾讯科技讯 印度首富阿巴尼(Mukesh Ambani)之前通过超级低廉的数据资费,让印度通信市场“天翻地覆”。他对市场的冲击还没有结束。本周五,他又推出了一款完全免费的4G功能手机,此举主要是扩大数据业务。 阿巴尼拥有印度巨型企业集团Reliance Industries,是全球知名的亿万富豪,之前他也开办了移动通信公司,并且推出了极为优惠的资费,让许多印度老百姓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据日经新闻报道,周五,阿巴尼对外发布了名为“Jio Phone”的功能手机,支持接入4G网络。要获得这部手机,印度消费者只需要三年支付1500印度卢比预存款,相当于23.31美元,而且这笔预存款将来可以退还给消费者(需要消费者交回手机),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