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最大可变长度为N、宽度为1bit的移位寄存器为模型,讨论如何从结构上优化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和有效的FPGA实现。至于宽度不为1bit的情况,可以此类推。
1 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的常用结构
通常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分支型(结构A),如图1所示;另一种是输出分支型(结构B),如图2所示。
结构A与结构B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是由触发器链路加数据流向控制逻辑组成;第二,每级触发器的输入输出都是信号节点,因而各级都需要对本级节点的信号流向进行控制。结构A用n-to-2n译码器来控制信号流向,结构B则用2n:1多路复用器控制信号流向。对于基本逻辑单元为查找表(LUT)+触发器(FF)+多路复用器(MUX)结构的FPGA来说,直接采用结构A与结构B构造较长的移位寄存器时,触发器链和复杂的组合逻辑会消耗很多资源,即这两种结构不宜用于较长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
2 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如下两个方法:
(1)优化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搭配。根据移位寄存器结构类型,选择适宜的FPGA芯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
(2)优化移位寄存器结构。采用FPGA片内RAM来实现移位寄存器,利用片内RAM速度快、数量大的优点,直接减少基本逻辑单元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1 优化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搭配
通过调整FPGA芯片类型与移位寄存器结构类型的搭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下面以结构B为例,阐述如何应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3系列芯片高效地实现N=128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
2.1.1 实现原理
Spartan-3系列芯片的每个可配置逻辑块CLB[1]如图3所示,包含8个LUT、8个DFF和8个2:1多路复用器(4个F5MUX,2个F6MUX,1个F7MUX,1个F8MUX),而每个LUT都能配置成移位寄存器模式(SRL),相当于一个16级的可逐级寻址的移位寄存器。如图4所示,一个LUT就包含了构成结构B所需的全部要素,从而有效地实现N=16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2].Q15是用于多级级联实现N>16的移位寄存器的进位输出。
[page]
2.1.2 应用示例
利用Spartan-3系列芯片的一个CLB(相当于8个基本逻辑单元)就可以构成N=128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如图5所示。作为对比,如果不调整FPGA芯片类型与移位寄存器结构类型的搭配,比如直接采用Altera Cyclone II芯片,按结构A实现N=128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则需消耗169个基本逻辑单元(由Quartus II编译)。
2.2 优化移位寄存器结构
通过优化移位寄存器结构,采用FPGA片内RAM来实现移位寄存器,利用片内RAM速度快、数量大的优点,直接减少基本逻辑单元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2.1 实现原理
FPGA片内RAM常见有两种,一种是分布式RAM(Distributed RAM),如Xilinx Spartan-3的LUT,每个LUT都可作为16位的RAM使用;另一种是嵌入式块RAM(Block RAM),如Xilinx Spartan-3的18KB块RAM、Altera Cyclone II的4KB块RAM(M4K)。结构A与结构B中,各级都需要对本级节点的信号流向进行控制,这种形式限制了FPGA嵌入式块RAM的使用。为此,设计了结构C——梯级组合型,如图6所示,这种结构非常利于采用片内RAM来实现移位寄存器。
分析结构C,梯级组合型有两个要素:一是2:1多路复用器,每个都有单独的控制位,共n个,而且n〈〈N,二者呈指数关系;二是不同长度的移位寄存器组成的梯级,初级(第0级)由20=1个触发器组成,第1级由21=2个触发器链接组成,第2级由22=4个触发器链接组成,……,第N级由2N个触发器链接组成。在梯级组合型的结构中,不需要对每个触发器的输入输出都控制,只需通过控制位BI对各个梯级的输入输出控制就可以实现分辨率为1的长度连续变化,寄存器的长度N=BN×2N+…+B2×22+B1×21+B0×20.
例如,对于最大N=255(控制字为8位)且采用结构C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要实现长度为5的移位寄存器,只需设置控制字为00000101B即可;要实现长度为255的移位寄存器,只需设置控制字为1111111B即可。由于同一个梯级里,除头尾两级外,其他各级不再有信号流向控制,且各梯级触发器链的长度为2n,可以方便地利用FPGA嵌入式块RAM和厂商提供的经过优化的宏功能模块来实现长度较大的梯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2.2.2 应用示例
以Altera Cyclone II[3]的M4K为例,每个M4K块RAM有4 608个存储位(其中包括512个奇偶位),操作频率高达250MHz,M4K工作于移位寄存器模式时的结构如图7所示,数据宽度(w)、每段长度(m)、抽头数(n)的关系可方便地在厂商提供的基于RAM的移位寄存器宏模块“altshift_taps”中设置。当w×m×n不大于4 608且w×m不大于36时,消耗一个M4K和少量基本逻辑单元;当不能满足上述两项中任意一项,开发工具会自动连接多个M4K.通过调整w、m、n的组合,M4K能以多种方式高效实现结构C的梯级。
例如,构造一个1024位的梯级,可以设置w=1、m=256、n=4,占用13个LUT,8个寄存器,1个M4K;构造一个4 096位的梯级,可以设置w=1、m=256、n=16,依然只占用13个LUT,8个寄存器,1个M4K.为进一步提高M4K的利用率,可以设置w=32、m=128、n=1,只占用12个LUT,7个寄存器,1个M4K就能得到32个长度为128位的移位寄存器段,将这些寄存器段自行连接,用一个M4K能同时得到如下的梯级:128位、256位(2段串连)、512位(2段串连)、1024位(8段串连)、2048位(16段串连),最大限度地利用了M4K的RAM资源。
作为对比,仍以Altera Cyclone II芯片为例,如果用基于基本逻辑单元的移位寄存器宏模块“LPM_SHIFTREG”来实现1 024位的梯级和4096位的梯级,则分别需1 024(256×4)个LUT和4096(256×16)个LUT,资源开销较大。可见,结构C非常利于实现可变长度较长的移位寄存器。
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是非常有用的逻辑结构。对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触发控制单元来说,应用优化后的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可以提高其信噪比,改善其可靠性和灵活性。另外,采用可变长度移位寄存器可以减小死区时间,从而改善触发控制单元重复触发的性能。这些改善在本单位设备的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基于FPGA的时统模块可靠性设计
下一篇:基于DSP的空间电压矢量控制在变频调速器上的应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