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AC LED利用交流电直接驱动,颠覆传统应用
不论是家庭、工商业或公共享电,大多以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的方式提供,主要是为了避免远距离的电力传送会有多余损耗,才采用交流电的方式输送到使用端,故电器必须设计成交流电驱动使用,否则会因电压不符而产生短路问题。
传统LED皆须以直流电(Direct Current,DC)做为驱动,因此在使用一般交流电作为电源供应的同时,必须附带整流变压器将AC/DC转换,才能确保LED的正常运作。而应用上一直强调LED省电的特性,但在AC/DC转换的过程中,其实有高达15~30%的电力耗损,使用上依旧不具效率;因此,研发可直接用AC驱动的LED就成了一个新构想。
台湾工研院成功研发出可在交流电110V下直接使用的AC LED,搭配特有的立体导热和可插拔式封装技术,于2008年荣获美国R&D 100国际大奖肯定。AC LED除了增添应用上的便利性外,更将为LED产业的发展掀起一波新革命时代。
(一) 在照明灯源演进上AC LED占尽优势
传统白炽灯因电光效率转换差,且有环保上的问题,在节能减碳风潮带动下,2010年起全球将纷纷禁用,宣告LED照明普及时代已不远,唯目前仍需精进白光LED发光效率和散热设计。
LED在电流通过发光时会产生热能,而DC LED在AC/DC转换过程中产生更多热能,因此散热设计将是影响LED使用寿命的关键。一般设计是直接将LED和散热基板焊在一起,当LED灯源损坏时,必须整个基座汰换。而工研院研发的AC LED采用可插拔式立体导热封装技术,除增加导热面积外,当灯源损耗时可直接以插拔方式汰换,较DC LED便利,也因此特殊的插拔式技术获得美国R&D 100国际大奖肯定。
AC LED透过特殊电路设计可直接使用交流电驱动,不需配合整流变压器也能正常运作,所以在照明灯具设计上,体积及重量都能较一般DC LED灯具更有优势。但目前因发光效率仍比DC LED差,价格也较贵,在应用推广上仍需一段时间。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二) AC LED搭配可插拔式封装,使用更为便利
工研院在此次得奖的AC LED研发上有两大主要技术,分别为「高效桥式AC LED芯片技术」和「低热阻立体导热插拔LED封装技术」。
桥式AC LED芯片技术主要是利用桥式整流电路的设计,将AC电流导入后经由转换,会输出DC电流;此外,工研院亦突破微晶粒制程技术,在单颗1mm2的面积内排列出约百颗微晶粒,更有效提升整片AC LED芯片的发光效率。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当电压为顺向偏压时,电流会顺著某一方向流出,通过发光二极管使其发光;当电压为逆向偏压时,电流往反方向流动,使另一边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原先输入的交流电,透过桥式电路整流后会改变其波型;而桥式整流过程中会有漏电情形发生,输出的电压形式较接近直流电。
Source:拓墣产业研究所,2008/11
低热阻立体导热插拔LED封装,则是此次工研院电光所获得美国R&D 100大奖肯定的技术核心。国际上接口热阻封装安规标准不能大于3℃/W,电光所利用立体式导热封装的概念,将导热的接触面积增加为原本的10倍,散热的体积也增加,使接口热阻仅0.3℃/W,大幅改善LED最为人诟病的散热问题。因将电路和散热整合在封装内部,亦搭配插拔式的外型,可直接在一般交流电的插槽更换使用,增添便利性。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由于目前台湾厂商生产的LED发光效率仍较差,在能量不灭的定理下,产生的热能也较多,因此如何解决散热问题就更为重要。相对于发光效率较好的欧美日大厂LED产生的热能较少,是否因为台厂有更好的散热系统而将其市场侵蚀,仍需持保留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工研院将LED封装型式设计为插拔式更换,不需将LED和散热基板焊接在一起,大大提升了LED使用上的便利性。
二. AC LED相关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产学研积极合作发展AC LED产业之下,配合节能概念,目前已有相关应用商品的诞生,而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应早日在全球进行专利布局,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一) AC LED照明产品已可量产,背光源尚处于样品示范阶段
由于AC LED可直接用交流电导通,使用上可不需另置整流变压器,在应用便利性的发展趋势上更是不容忽视。目前台湾市面上已有AC LED商品崭露头角,主要是由液光固态照明公司(LIQUIDLEDS)生产,交由艾尔莎(ELSA)代理销售。产品的规格以2W和4W为主,选用韩国首尔半导体的白光AC LED芯片,搭配特殊液态绝缘油散热,光源经由液体的光折射后更为均匀射出,在外观上则选用玻璃封装更可耐酸碱。
Source:2008国际电子展液光固态照明新产品发表会;ELSA;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表二 DC LED与ITRI AC LED照明应用比较表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而台湾工研院所设计的AC LED规格是以5W为主,目前正在开发8W和10W。于公开举办的展览会中已有相关的LED照明台灯登场,由灯具设计更可见较传统台灯轻巧。工研院日前亦将AC LED用于42寸LCD TV背光模块,已成功完成样品机的示范,尚未进入量产阶段,主要在于技术和散热问题仍需克服。但AC LED体积小与重量轻的特性,在大尺寸面板背光源设计上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Philips;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二) AC LED的专利布局
1996年日厂Nichia成功以蓝光为基础,搭配黄色萤光粉,开发出白光LED取得相关专利,其它厂商为避免纠纷,也仅能以专利授权的方式生产,使Nichia在全球白光LED市场成为龙头大厂。
目前全球LED市场竞争的如火如荼,旧有LED厂商积极朝上下游垂直整合发展,而各大集团也将其事业版图拓展至LED产业,将LED产业发展推向新的战国时代。反观AC LED的发展,除了台湾以外,仅有韩国首尔半导体动作最为积极,美国的研发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日本大厂则尚无任何相关布局。因此台湾AC LED在专利上的布局应更加快脚步,才能有机会在未来的数年内成为AC LED产业的领头羊。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三. 以应用研发联盟方式催生AC LED产业
传统的LED产业,根据不同的磊晶材料制程会产生不同的光色,经过标准型式封装,产生一般常见的LED,如炮弹型LED和SMD型LED等。再根据应用端所需的特性挑选适合的LED,像手机背光需要体积较小的LED,因此大多采用SMD型白光LED为主。目前的产业发展是由上而下垂直分工,因市场竞争激烈,商品并无差异性而造成快速跌价,影响厂商营运,因此近期皆可见国内外厂商采取垂直整合的方式布局。
目前的AC LED多是以应用端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需求特性做出特有的封装型式,商品更具差异化。因此当厂商取得特有应用封装技术的专利,更容易在应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此种观念打破传统LED标准封装型式,也可免去厂商杀价竞争而压缩毛利的局面。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不过,AC LED应用的普及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DC LED应用市场,因为可携式产品仍旧需要依靠电池供电,而电池为直流电输出,因此在使用LED的时候,DC LED依旧是最合适的选择。就目前市场发展而言,全球背光源产值仍为最大宗,特别在手机市场及2009年积极成长的LED NB和Netbook应用,都明显可知DC LED有其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因此AC LED未来发展的趋势,应专注于以交流电驱动的产品为主,象是照明灯具、电视背光源、出入口指示灯及建筑景观照明美化等应用。厂商更需积极开拓相关应用市场,才能以其差异化的封装技术与产品,取得在市场上的生存机会。
Source:工研院电光所;拓墣产业研究所整理,2008/11
因为AC LED产业必须积极拓展应用端需求,工研院与业界共同合作,在2008年10月成立「AC LED应用研发联盟」,目前在中上游端仅晶电和鼎元获得工研院专利授权,封装方面则由福华最先试产,随后加入光宝和高基共同为封装技术精进。目前在应用端仅有照明和背光源产品,未来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四. TRI 观点
AC LED并非是创新的技术,但工研院全球首创热插拔式AC LED,在照明产品应用上,不仅比传统DC LED和一般灯泡更为节能外,类似于一般灯泡拆卸的更换方式,比DC LED使用上更为便利。而其立体式散热封装的构想,也有效解决LED散热的问题,提升使用寿命。
因微晶粒的制程过程,提升AC LED的发光效率,加上不需要搭配整流变压器的使用,可大幅缩减灯源大小,使灯具设计问题与造型更为容易。而其用于42寸LCD TV的AC LED背光源也仅于实验室做出样品,并未能达到量产标准。但AC LED用于大尺寸背光模块的成功例子,更激励厂商乐观看待此市场发展。
拥有此项热插拔式LED技术的工研院,藉由专利授权与技术移转,垂直整合AC LED产业的发展,台湾AC LED在全球专利布局居于领先地位,国外仅韩国首尔半导体发展最为积极。藉由AC LED应用研发联盟发展,未来将利用AC LED技术取得全球LED产业最佳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LED恒流驱动不同控制模式下分析比较
下一篇:LED的寿命可以预测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5:26
Vishay线上图书馆
- 选型-汽车级表面贴装和通孔超快整流器
- 你知道吗?DC-LINK电容在高湿条件下具有高度稳定性
- microBUCK和microBRICK直流/直流稳压器解决方案
- SOP-4小型封装光伏MOSFET驱动器VOMDA1271
- 使用薄膜、大功率、背接触式电阻的优势
- SQJQ140E车规级N沟道40V MOSFET
- Vishay推出适用于恶劣环境的紧凑型密封式SMD微调电阻器
- MathWorks 和 NXP 合作推出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 Model-Based Design Toolbox
- 意法半导体先进的电隔离栅极驱动器 STGAP3S为 IGBT 和 SiC MOSFET 提供灵活的保护功能
- 全新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问世:正负极距离小于0.000001米
- 东芝推出具有低导通电阻和高可靠性的适用于车载牵引逆变器的最新款1200 V SiC MOSFET
- 【“源”察秋毫系列】 下一代半导体氧化镓器件光电探测器应用与测试
- 采用自主设计封装,绝缘电阻显著提高!ROHM开发出更高电压xEV系统的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 艾迈斯欧司朗发布OSCONIQ® C 3030 LED:打造未来户外及体育场照明新标杆
- 氮化镓取代碳化硅?PI颠覆式1700V InnoMux2先来打个样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