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稳压电源的设计案例

最新更新时间:2011-04-15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数字稳压电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在职业教学的电子线路实验中,大功率的直流稳压电源是实验系统的能量保证。而经典的DH1729稳压电源采用分立元件组成。电路复杂;FY13003-3D型稳压电源采用分立元件与集成比较器结合,电路更复杂,故障率高;简易型WD-5稳压电源采用三端稳压集成电路,但性能低,适应范围窄;而新颖的数字化稳压电源成本高。这里基于LT3080低功耗集成稳压电路的特性,使用TL431做比较器,简化电路设计,提高电源效率和工作可靠性.使整个稳压电源结构简单,易于调试,方便维修。

2 教学用稳压电源的设计要求

教学用稳压电源应具备通用型稳压电源的各种技术参数:电压稳定度为(△UO/UO)×100%;稳压系数K=△UO/△Uil;负载调整率为△IO/(△UO/UO);纹波系数γ=(Ums/UO)×100%;输出内阻RO=∣△UO/△IL∣。

教学用稳压电源还必须具备以下功能性要求:输出电压的可调性最好在技术要求范围内;输出电流的限流保护,或具有可调电流源,确保试验中出现短路或过载故障后电源及实验电路不损坏;安全的功耗限制,保障电源的可靠运行;绿色化设计提高电源效率;维修调试简单,降低成本,具备可自由加减功能,能够任意选择电源容量,方便教师自由扩展;电源性价比高,有利于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

3 LDO低功耗稳压集成电路

LS3080是1.1 A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可直接并联以增加输出电流或安装在表面贴装型电路板上以散热。LT3080是一款精密电源和电压跟随器,因而可用在那些需大电流,可从零起调的电源中,无需散热片。

T3080利用流经单个电阻的基准电流,可使输出电压在0~36 V之间可调。当输出电容为2.2μ时,LT3080实现稳定,无需额外的ESR陶瓷电容;内部具有电流限制和热限制。

LT3080结构输出电压根据恒流源在电阻Rp上的电压变化进行调节。所以输出电压UO=RSET×10μA,无需负电源支持就能够使其从0 V起调,并且LT3080具有极低的压降,能使△U在300 mV内。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系数不小于0.001%,可根据输出电流并联多只LT3080而无需均流电阻。LT3080只需采用很小的取样反馈电阻就能够实现电流源,性能十分优良IOUT=1 V/R1,并可通过改变RP1调节IOUT。

4 教学用稳压系统设计

4.1 利用TL431的比较特性实现输入电压三段式自动调节

TL431是可变分流的稳压集成电路,由高精度的基准电压源和高速比较器组成,适用范围广。该系统设计巧妙采用TL431的比较特性实现电压的自动切换。由TL431的等效电路(图3)可知,当Uref>2.5 V时,输出三极管导通,UO=2 V;当Uref<2.5 V时输出三极管截止,故利用其比较特性组成输入电压切换电路,如图4所示。TIA31采用TO-92封装,并具有100 mA的驱动能力,可直接驱动继电器。所以使得整个输入电压切换跟随输出电压变化,三段式自动转换调节电路简单。

4.2 基于LT3080和TL431组合的教学用稳压电源系统

采用LT3080和TL431组合设计的0~30 V,0~2 A的教学用稳压电源系统,如图5所示。输入市电220 V,交流电压经变压器T变换输出10 V、20 V、30 V。变压器容量100 VA。通过继电器J1、J2实现自动切换,以适应不同的输出电压需要。当输出电压在0~10 V之间时。J1、J2都不吸合,输入电压UI=10 V。经VD1~VD4整流后输出12 V的电压,通过LT3080做电流源输出IO,R1控制输出电流IO=1 V/R1=2 A,输出后经LT3080稳压输出UO,RPV控制UO=RPV×20μA,电路简单。根据输出电流的大小可并联多只LT3080。

由于调节电位器RPl和RPV阻值都比较大,因此应选用线性精密电位器。在调节输出电压UO时,当UO小于10 V时,J1,J2均不吸合,输入接交流10 V端,当输出电压超过10V时,调节RP1使VA>2.5 V,IIC5导通,J1吸合,输入电压可切换至20 V,当输出电压超过20 V时,调节RP2使UB>2.5 V,IIC6导通J2吸合,输入电压切换至30 V,从而实现输入跟踪式三段电压自动调节电路,降低了输入输出间电压,减少稳压集成电路功耗,提高电源的利用率。

将每只LT3080上的功耗限制在12 W以下,保证其工作的可靠性,由于LT3080的LDO特性,设计时可使△U尽可能的小。采用多抽头变压器,增加图4所示的调节电路,以提高电源效率。

5 结论

该设计兼顾通用性,设计输出电压为0~30V如果针对职业教学使用的需要,变压器的输出设计为6V,13V,25V更能充分利用LT3080稳压集成电路 LDO的优良特性,因为常用的实验电压为5V、12V、24V。用TL431的开关功能实现输入电压的自动切换时只需微调RP1,RP2即可 (但是输出电压的最大值只有25V)。输出还可采用加减并联组合形式来满足不同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需要,使整个电源设计简单,进而提高教学用稳压电源的可靠性、可调性、易修改性。




关键字:数字稳压电源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教学用稳压电源的设计案例

上一篇:AC-DC医疗电源的选用标准与典型应用方案
下一篇:新单相正弦车载电源设型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5:15

数字可调式高压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引言   高压电源是核辐射探测仪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供给核辐射探测器件(如:正比计数管、GM计数管、光电倍增管以及半导体探测器等)高压,配合其它仪器做能谱分析或放射性强度测量之用。此外,高压直流电源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农业领域也有应用,例如农业环境静电除尘,静电喷雾杀虫,农业物料静电喷涂包裹,农产品加工中的静电植绒、农业生物静电效应研究、静电杀菌、农业种子静电处理等等。   目前产生高压电源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模拟方法,另一种是数字方法。前者的稳压电路、调节电路和显示电路均采用模拟电路控制,而后者则是通过数字电路进行自动控制。传统的高压电源一般通过调整十圈电位器和波段开关预置所需电压,电压值由电压表头指示,这种手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数字</font>可调式高压直流<font color='red'>稳压电源</font>的设计
基于LM317和AT89C51的数字显示可调稳压电源设计
  1引言   直流稳压电源是能够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的常用的电子设备。它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故设计、制造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直流稳压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设计要求   本文设计的稳压电源的要求具有输出电流大、输出电阻小、稳压系数低的特点,并将模拟电压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LED直观的显示出来,使整个电源更加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参数要求为:输出电压在1.5伏至30伏连续可调,最大输出电流可至1.5安,稳压系数小于0.01,输出电阻小于0.1欧,显示精度达到0.2级标准。   3系统硬件设计   3.1总体设计   本设计包含主电源和辅助电源模块的设计、电
[单片机]
基于LM317和AT89C51的<font color='red'>数字</font>显示可调<font color='red'>稳压电源</font>设计
数字化控制在直流稳压电源中的应用设计
  引言   直流稳压电源是电子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设备。常见的直流稳压电源,大都采用串联反馈式稳压原理,通过调整输出端取样电阻支路中的电位器来调整输出电压。由于电位器阻值变化的非线性和调整范围窄,使普通直流稳压电源难以实现输出电压的精确调整。目前,直流稳压电源已朝着多功能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单片机为核心,结合数字反馈控制技术。该电路具有电压调整简便,读数直观,电压输出稳定,便于智能化管理的特点,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源的不足。    1 系统功能系统   电压调节范围为0一12V,最大输出电流2A,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功能。数字显示有4位,其中1位功能显示,另3位显示输出电压以及电路参数设定值。键盘设有4个键,功能选择键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数字</font>化控制在直流<font color='red'>稳压电源</font>中的应用设计
一种新型的数字式可调稳压电源的电路研究
一、数字式可调稳压电源原理介绍 1.方案分析与选择 方案一:数控部分用单片机带动数模转换芯片提供线性稳压电压的参考电压。 优点:对于单片机,系统工作在开环状态,对数模转换的精度要求较高,设计成本低。 缺点:功耗较大,LED数码管输出显示不是系统的精确输出电压,须对它进行软件补偿。 方案二:数控部分用AVR单片机的PWM组成开关电源,再利用AVR的AD转换对输出电压进行实时转换,利用软件进行电压调整以达到稳压。 优点:硬件简单,稳压的大部分工作由软件完成,对单片机的运行速度要求很高,利用手头的ATmaga16L单片机最高8MHz工作频率很难达到速度要求。对软件要求较高,功耗小。 缺点:输出纹波电压较大,对软件的要求很高。 方案二简单
[电源管理]
一种新型的<font color='red'>数字</font>式可调<font color='red'>稳压电源</font>的电路研究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