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QCW半导体阵列的可靠性研究

最新更新时间:2011-12-21来源: OFweek 关键字:高功率  QCW  半导体阵列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CEO制造生产了一系列的用于高功率QCW的阵列产品。这些产品采用热膨胀系数匹配热沉技术以及硬封装技术,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这些产品的寿命测试结果在这里做了总结。这些测试量化了QCW阵列和相关激光增益模块的可靠性。这里给出了原始的寿命测试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结论对于激光系统设计者是很有用的。

  该寿命测试展示了这些阵列在不同的运行区域的高水平的可靠性。如单条阵列的MTTF发射次数预测可高达198亿次,四条阵列的MTTF发射次数也测可高达146亿次。另外,也对一个大的泵浦源条件阵列的寿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预期的寿命为135亿次发射次数。

  这比在重复率低于370Hz的运行条件预期的运行寿命高了10000个小时。

1. 引言

  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SS)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以及军事等领域。这些应用领域包括激光烧蚀,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测距,激光测探等许多用途。每一个领域对DPSS激光器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要求,如脉冲能量,脉冲宽度以及光束质量等等。

  传统上,高能量脉冲DPSS激光器是通过Q-开关技术获得。一般都是连续(CW)激光二极管阵列对激光介质如Nd:YAG棒或切片进行泵浦的。然而如果是利用准连续(QCW)激光二极管阵列泵浦的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优点。相比CW, QCW激光二极管阵列的峰值功率会更高。另外,多个高峰值功率QCW巴条封装在同一个区域。这些巴条就可以看作单个的CW巴条,因为每个巴条在QCW模式运行时,更低的平均热量损失。这些因素,再加上能够组装更加紧凑的二极管阵列,从而可以在QCW模式运行下,获得非常高的峰值功率。再者,QCW泵浦可以减少激光增益物质的热量,从而有效的降低热聚束效应,提高激光的光束质量。

      在以前,QCW泵浦方案的最大缺点在于激光二极管阵列的寿命较短。今天,寿命超过10000小时的CW激光二极管阵列在工业已经得到广泛的生产。这相当于可以连续运行416天,并被认为是所有DPSS系统可靠性的一个指标。QCW激光二极管阵列能够在高功率水平下运行的特性,使得它们备受激光设计者的青睐(典型下,是相应CW的2—3倍)。传统上,这些激光二极管输出面上的巴条很容易遭遇光学突变破坏(COD),从而得不到应用。因此,为了吸引激光系统设计者以及生厂商,COD必须得到有效的抑制,产品也必须高于10000小时的工作寿命。

  NGCEO制造CW和QCW激光二极管巴条和阵列已经有十年多的历史。NGCEO最近在阵列封装技术和巴条制造过程取得了一些进展。进而NGCEO可以生长出寿命远远高于工业应用需求的QCW激光二极管阵列。

2. 高功率QCW阵列

    NGCEO拥有一系列的高功率QCW阵列家族。这些产品都可以在要求高寿命(超过一年的连续运行时间)的场合中使用。在军事工业等需求高功率,以及严酷的工作环境要求[1],发展了一整套的技术。这些产品都应用了这些技术。获得长寿命的QCW阵列,需要两个条件:(1)高质量的激光二极管巴条 和(2)基于硬焊接的阵列封装技术。结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获得高可靠性的阵列。

2.1  QCW激光二极管巴条 

  NGCEO在绝大多数的QCW应用中,都使用83%填充(fill factor)的巴条。这种巴条是专门设计用于高功率运行的,在808nm处,输出功率范围可以达到:60-230W/bar。更高的波长情况可以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在典型808nm运用下,功率以及效率关于电流的函数在图1中给出。这些数据的采集参数为:20Hz,150μs的热传导制冷底座。

图1,NGCEO高功率QCW激光二极管巴条的功率以及效率关于电流的函数关系图

 

2.2  硬焊接封装技术 

  传统QCW阵列寿命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封装激光二极管巴条过程中使用的步骤和材料。传统中,软焊接材料(例如,铟)在整个阵列中的多个位置上使用。使用软焊料建立起来的阵列,由于焊料缓变(solder creep)更容易导致封装失败。NGCEO在封装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并诞生了Golden BulletTM 生产线。Golden BulletTM使用共熔合金AuSn作为焊料和热膨胀系数匹配的热沉,进行封装,有效的限制了焊料缓变不利因素,因此可以生产处高得多的可靠性,和高寿命的巴条。

  用于这些器件的一般组装方法,可见图2。最开始二极管巴条被焊接在CuW热沉(上面覆盖着AuSn焊料),经过一个精心设计的适当的过程,得到低应力键和low-smile 巴条。这个完成部分叫做底座巴条组装体(MBA)。根据不同需求,MBA可以被单独测试以及根据波长不同进行组装。然后所有MBA焊接在一起,并附着在BeO的基底上,并由两个端口,n- 和 p-结,便于在二次加工中,进行连接,上述全部过程,就完成了Golden BulletTM封装。Golden BulletTM可以被附着在标准的热沉,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附着在其他热沉上。他们都可以应用在水冷和热传导冷却场合。

 
图2. Golden BulletTM组装过程示意图

3. 寿命测试结果

  用于做寿命测试的两个样品分别为:单条和四条Golden BulletTM。三片不同的晶片被用于生产样品(所有三片不同晶片都用于单条Golden BulletTM和四条Golden BulletTM)。表1,概括了相关的测试参数。测试参数的选择是基于典型的Nd:YAG DPSSL泵浦情况。

表1 寿命测试参数总结


 

  两个样品都焊接在水冷热交换器上,并NGCEO的源于NIST的激光二极管测试平台。NGCEO 自动寿命测试平台,这些器件在测试之前就烧在样品上。驱动样品的电流源为 NGCEO eDrive 激光控制器。寿命测试平台在每隔90分钟(大概400百万的发射次数)对每个器件的输出功率进行测量的,数据以对数形式储存的。图3,展示了测试结果。15个四条样品中的三个样品,由于遭遇到毁灭性的破坏(所有这三个都没能发射800万次),因此这三个样品的测量数据不包括在展示的图3中。因为在生产阵列过程中的初期致命性德样品被排除在外了,所以数据展现了NGCEO器件的期望表现。


 
图3:单条(上)和四条(下)Golden BulletTM工作电流为110A的寿命测试数据

  在2009 年12月份后半月,样品已经采集了将近91亿发射次数的时间。二极管巴条都未经受COD(排除初期的致命伤),所有的样品都是缓慢衰老的。四条样品的退化率更慢。因为样品代表了四根巴条的平均退化率,所有高的退化率巴条与低的退化率巴条,相互之间会抵消掉。

4. 可靠性分析

  在激光二极管工业中,关于器件失效有好几种定义。出乎这份分析的目的,在恒定的驱动电流下,器件的功率衰减了20%以上,即可定义为器件失效。因为大多数样品在截止在文章提交时并未失效,一种可接受的外延方法应用于这份分析。大部分的退化率与时间都呈现线性关系。因此,在最后30亿发射次数的退化率用于拟合,拟合得到的公式,用于确定每个样品的失效时间点(TTF)。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MinitabTM),对TTF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用四种分布(威布尔,基底为e的对数正态,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公式在图中画出来。用以确定哪种分布,与实验数据更符合。选择基底为e的对数正态分析单条和四条样品的性质分析。图4展示了最后的到的可靠性曲线,曲线至于95%的置信区间。计算得到的MTTF值为:单条样品---198亿次,四条样品---146亿次。NGCEO仍然在延续这个测试实验,用于验证实际的失效时间是否与外延法得到的数据相符合。

 
图4, 单条(上)和四条(下)QCW Golden BulletTM工作电流为110A的可靠线曲线

 

5.  PowerPULSETM激光增益模块 

  NGCEO利用自身的高功率QCW二极管阵列技术和激光增益模块生产线创造了PowerPULSETM 系列激光增益模块。这些增益模块包含高寿命的QCW阵列(激光棒:Nd:YAG, Nd:YLF, Nd:YVO4),能够产生高于1焦耳的脉冲能量。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的样品如图5所示。

 

图5,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

  这些模块包含高寿命的QCW激光二极管阵列和一个激光棒。

  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用于包括多种热交换器的高能系统中,每个模块中都包含多根巴条的QCW阵列,与上面寿命测试所用的四条样品相类似。这些模块典型的包含20 – 200 QCW激光二极管巴条不等。因此,讲四条样品阵列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进行分析会很有趣。因为,这个代表在一个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中的激光二极管阵列。通过把在图3中,各个点的不同功率值相加,然后外延这些结果。我们得到图6所示的结果:


 
图6. 从图3中获得的所有4巴条样品的总得测量输出功率

  以上数据是91亿次之前的数据室测量值,超过91亿次的数据是外延得到的。

  如果讲输出功率衰减了20%作为衡量失效时间的话,我们从图6,可以看出在一个典型的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中的QCW阵列的失效时间大概为135亿次发射次数。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阵列是为了可靠运行在相当高的输出功率而设计。因此,为了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随着衰减的增加,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高驱动电流值。

  产品运行寿命与重复率之间的曲线关系在图7中给出。这些数据是基于135亿次产品寿命(图6,分析四条Golden BulletTM的寿命),并且假设是连续运行(24小时/天,7天/周)的情况下给出的。因此,这个图可以作为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的使用指导。例如,在重复率为100Hz,数据给出的模块寿命时间为1500天。在所有的重复率小于370Hz的情况下,产品的预期寿命到高于416天(10000小时)。


 
图7,多条Golden BulletTM QCW激光二极管阵列组装体寿命与重复率的曲线关系图

这是PowerPULSETM 激光增益模块生产线的代表曲线图

6. 结论

  Northrop Grumman Cutting Edge Optronics 基于自身的Golden BulletTM封装技术以及高功率的QCW激光二极管条巴,发展了一系列的QCW激光二极管阵列产品。这些产品的代表性样品经过了寿命测试,也表明了具有高寿命(单条的MTTF值为198亿次,四条的MTTF值为146亿次)。在整个寿命测试过程中,所有的样品都没有发生突变,都是缓慢退化的。

  NGCEO利用成功的高寿命QCW二极管阵列技术创造了QCW泵浦激光增益模块(PowerPULSETM 生产线)。这些增益模块能够产生高于1焦耳的脉冲能量。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重复率小于370Hz的情况下,产品的预期寿命到高于416天(10000小时)----工业上标准的产品寿命。因此,这些优点就可以通过脉冲泵浦DPSS激光器获得,并未牺牲产品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Feeler, R.Junghans, J.,Stephens, E., “High-power QCW arrays for operation over wide temperature extremes,” Proccedings of SPIE Vol.7198, 71981F(2009)

关键字:高功率  QCW  半导体阵列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高功率QCW半导体阵列的可靠性研究

上一篇:基于IGBT器件的大功率DC/DC电源并联技术研究
下一篇:电源完整性设计—怎样合理选择电容组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15

通用型高功率LED驱动器控制器
   引言   在过去几年里,高功率 LED 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因而迫使电子工程师必需拿出准确、高效而且简单的驱动解决方案。随着 LED 的市场逐渐进入高功率照明灯领域 (例如:汽车前灯或大型 LCD 背光灯),这项任务变得更加难以完成。高光输出解决方案常常需要把由各个 LED 形成的大型数组串叠成组。按照惯例,采用准确的电流来驱动高功率 LED 串是不可同时存在简单性和高效率,这通常需要使用一个效率低的线性稳压器方案或一种较复杂的多 IC 开关稳压器配置。有一种更简单和更好的方法,即是利用一款低组件数目的单 IC 解决方案来驱动高功率 LED 串。这种高效率、简单且准确的解决方案核心部分便是 LTC®3783控制器 IC。
[电源管理]
通用型<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LED驱动器控制器
新纳传感推出高功率电流传感器MCx1101
“集成式电流传感器适用于高带宽电源应用,如直流快速充电、服务器、电信和工业电源、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家庭自动化、物联网应用、逆变器、电机控制及其他关键应用。” 新纳传感近日宣布推出大电流±65A MCx1101电流传感器。作为业界领先的高精度高带宽电流传感器,MCx1101提供3.3V和5.0V两种版本,专为WBG(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应用而设计。高精度高带宽的AMR(各向异性磁阻)电流传感器可广泛用于新一代电源系统及相关应用,该产品现已可提供样品和批量出货。 MCx1101的快速响应和高带宽是针对基于SiC和GaN快速开关功率级的理想选择。电源系统设计工程师在产品中能够使用更高速、更小WBG原器件来设计产品。MCx
[汽车电子]
新纳传感推出<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电流传感器MCx1101
独特的栅极驱动应用支持高功率放大器快速开启/关闭
问: 能否在200 ns内开启或关闭RF源? 答: 在脉冲雷达应用中,从发射到接收操作的过渡期间需要快速开启/关闭高功率放大器(HPA)。典型的转换时间目标可能小于1 μs。传统上,这是通过漏极控制来实现的。漏极控制需要在28 V至50 V的电压下切换大电流。已知开关功率技术可以胜任这一任务,但会涉及额外的物理尺寸和电路问题。在现代相控阵天线开发中,虽然要求尽可能低的SWaP(尺寸重量和功耗),但希望消除与HPA漏极开关相关的复杂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特但简单的栅极脉冲驱动电路,为快速开关HPA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同时消除了与漏极开关有关的电路。实测切换时间小于200 ns,相对于1 μs的目标还有一些裕量。其他特
[电源管理]
独特的栅极驱动应用支持<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放大器快速开启/关闭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技术
  1. 引言   高 功率 半导体激光器 系统作为发展成熟的 激光 光源,在材料加工和 固体激光器 泵浦 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尽管高功率 半导体 具备转换效率高、功率高、可靠性强、寿命长、体积小以及成本低等诸多优点,但是光谱 亮度 相对较差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半导体激光器bar条典型的光谱带宽大约是3~6nm,而且峰值波长会受工作电流和工作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漂移。   通常,掺钕固体晶体是对其相对较宽的808nm吸收带进行泵浦,标准的半导体激光器系统能很容易地满足808nm泵浦的光谱要。但是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半导体激光器bar条的工作电流和功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在从阈值电流上升到工作电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波长漂移。为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技术
高功率LED的封装基板发展趋势
长久以来 显示 应用一直是 led 发光 元件 主要诉求,并不要求LED高散热性,因此LED大多直接封装于一般树脂系基板,然而2000年以后随著LED高辉度化与高效率化发展,尤其是 蓝光LED 元件的发 光效 率获得大幅改善, 液晶 、 家电 、汽车等业者也开始积极检讨LED的适用性。   现今数码家电与平面显示器急速普及化,加上LED单体成本持续下降,使得LED应用范围,以及有意愿采用LED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又以 液晶面板 厂商面临欧盟颁布的危害性物质限制指导(RoHS: Restr ic 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规范,而陆续提出未来必须将水银系冷阴极灯管(
[电源管理]
高功率LED室内照明发展中的灯具技术要求解析
   LED照明 市场商机为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LED照明应用已经从过去室外 LED 跳向室内照明应用。根据Strategies Unlimited统计,未来五年内LED室内照明的发展将有指数型增长趋势。按照估计,至2011年,其产值将高达数百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欧盟率先实施禁用白炽灯计划,以及节能议题备受关注,造就了LED室内照明巨大的市场机遇和乐观的前景。下文从散热技术、 光学 设计和 驱动 设计等灯具技术的需求,分析高 功率 LED 在室内照明领域中的发展。    高功率LED照明的发展   高功率LED照明的发展取决于两大元素:一是芯片本身;二是灯具技术,包含散热、光学、驱动。而外在环境还需要量看国家以及国际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LED室内照明发展中的灯具技术要求解析
高功率因数下如何保证充足的无功功率?
说到无功功率,绝大多数人希望越小越好,为零最好,这样的话就能够将更多的能量转化成有功功率而不被浪费。殊不知如果没有无功功率存在,势必会有许多用电设备无法工作,因为很多用电设备都是依靠建立交变磁场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而建立交变磁场和感应磁通而需要的电功率便称为无功功率,因此 无功 并不是 无用 的电功率,只不过它的功率并不转化为机械能、热能而已;在供用电系统中除了需要有功电源外,还需要无功电源,两者缺一不可。 在电力网的运行中,说道有功无功,必然撇不开功率因数,因为功率因数正是反映电源输出的视在功率被有效利用的程度的最有力指标。 在功率三角形中,有功功率P与视在功率S的比值,称为功率因数,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控制]
<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因数下如何保证充足的无功功率?
Dialog公司推出Flickerless™高功率商用LED驱动器
中国北京,2016年3月2日 高度集成电源管理、AC/DC电源转换、固态照明(SSL)和智能蓝牙技术供应商Dialog半导体公司(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交易代码:DLG)日前宣布,推出两款用于高功率(可达90W)商用LED照明应用的新型驱动控制器--- iW3629和iW3631。在这些应用中,无频闪照明对避免眼睛疲劳非常重要,尤其是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光源下的时候。Dialog拥有专利的Flickerless (无闪烁)技术的数字控制可实现接近零工频纹波,并提供高度电流稳定性从而消除闪烁。 iW3629(不可调光)和iW3631(可调光)数字电源控制器,可替代多达45个分立元件,从而简化了LED电源设计。两款控制
[电源管理]
Dialog公司推出Flickerless™<font color='red'>高功率</font>商用LED驱动器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