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型反激式转换器免光耦合器简化设计

最新更新时间:2012-06-05来源: 电源网关键字:隔离型  转换器  耦合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隔离型DC/DC应用中广泛使用反激式转换器已有多年,然而,它们却未必是设计人员的首选。电源设计师选用反激式转换器并不是因为它们可降低设计难度,而是迫于较低功率隔离要求的压力,实乃不情愿之举。由于控制环路中众所周知的右半平面零点的原因,反激式转换器存在稳定性问题,而且光耦合器的传播延迟、老化和增益变化还会使该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此外,反激式转换器还需要专门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变压器的设计,而由于可供选择的市售变压器品种有限且有可能需要定制变压器,所以导致此项设计工作变得愈发复杂。不过,凌力尔特公司近期发布的LT3748隔离型反激式控制器解决了此类反激式设计的诸多难题。  

新型反激式IC简化了设计

首先,LT3748免除了增设光耦合器、副端基准电压和电源变压器附加第三绕组的需要,同时保持了主端与副端之间的隔离(只有一部分必须横跨隔离势垒)。LT3748运用了一种主端检测方案,该方案能通过反激式变压器主端开关节点波形来检测输出电压。在开关断开期间,输出二极管负责向输出端提供电流,而输出电压被反射至反激式变压器的主端。开关节点电压的数值是输入电压与反射输出电压之和 (LT3748 能够重构)。这种输出电压反馈技术在整个线路电压输入范围、温度范围以及一个 2% 至 100% 的负载范围内实现了优于 ±5% 的总调节准确度。图 1 示出了一款采用 LT3748 的反激式转换器原理图。

 

图 1:采用主端输出电压检测的 LT3748 反激式转换器

LT3748 可接受一个 5V 至 100V 的输入电压,处于该范围内的输入电压可以直接施加至 IC,而无需使用一个串联降压电阻器。由于具有高电压板上 LDO 并采用 MSOP-16 封装 (去掉了 4 个引脚以实现额外的高压引脚间隔),因此该器件能在高输入电压条件下可靠运作。另外,这款器件的板上栅极驱动器可为一个外部 NPN 电源开关供电,使得它能够提供高达 50W 左右的功率 (其最大输出功率取决于外部组件选择、输入电压范围和输出电压)。  

此外,LT3748 所运用的边界模式操作进一步简化了系统设计,并缩减了总体转换器的外形尺寸和占板面积。LT3748 反激式转换器在副端电流减小至零之后立即接通其内部开关,并在开关电流达到预定电流限值时关断。于是,它始终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 (CCM) 和不连续导通模式 (DCM) 的转换之时,这通常被称为边界模式或临界导通模式。该器件的其他特点包括可编程软起动、可调电流限值、欠压闭锁和温度补偿。输出电压由变压器匝数比以及两个与 RFB 和 RREF 引脚相连的外部电阻器设定。  

[page]主端输出电压检测  

隔离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检测通常需要一个光耦合器和副端基准电压。光耦合器用于通过光链路来传送输出电压反馈信号,同时保持隔离势垒。然而,光耦合器传输比会随着温度和老化而有所改变,从而使其准确度下降。光耦合器还引入了一个传播延迟,进而导致较慢的瞬态响应 (因部件的不同可能是非线性的),这还会造成一款设计在不同的电路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也可以采用一种使用附加变压器绕组 (用于实现电压反馈) 的反激式设计,以代替光耦合器对反馈环路实施补偿。然而,这个附加的变压器绕组会增加变压器的尺寸和成本。  

LT3748 通过检测变压器主端上的输出电压免除了增设一个光耦合器或附加变压器绕组的需要。如图2所示,输出电压可在功率晶体管关断期间的主端开关节点波形上准确地测量,其中的N为变压器的匝数比,VIN为输入电压,而VC为最大箝位电压。

 

图 2:典型的开关节点波形

边界模式操作缩减转换器尺寸并改善调节性能  

边界模式控制是一种可变频率电流模式开关方案。当内部电源开关接通时,变压器电流增加,直至达到其预设电流限值设定点为止。SW引脚上的电压上升至“输出电压/变压器副端-主端匝数比” + “输入电压”。当流过二极管的副端电流减小至零时,SW引脚电压下降至低于VIN。内部DCM比较器检测到这一情况并重新接通开关,从而重复该循环。  

边界模式在每个周期的末端使副端电流归零,因而使得寄生阻性压降不会引起负载调节误差。此外,主端反激式开关始终在零电流时接通,而且输出二极管没有反向恢复损耗。功率损失的这种减少使得反激式转换器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开关频率下运作,这反过来又缩减了变压器的尺寸(相比于较低频率的替代设计方案)。图3显示出了SW电压和电流以及输出二极管中的电流。

 

图 3:边界模式中的反激式转换器波形

由于始终在二极管电流零交叉点上进行反射输出电压的采样,因此负载调节性能在边界模式操作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LT3748通常可提供±3%的负载调节。  

变压器的选择和设计考虑因素  

就LT3748的成功应用而言,变压器的规格和设计可能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了。除了处理高频隔离型电源变压器设计的常见注意事项(实现低漏电感和紧密耦合)之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变压器的匝数比。由于变压器副端上的电压是由主端上的采样电压推知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匝数比以确保获得一致的输出电压。各变压器之间±5%的匝数比容差有可能在输出电压中产生超过±5%的变化。幸运的是,大多数磁性元件制造商都能够保证±1%或更好的匝数比容差指标。  

凌力尔特公司与主要的磁性元件制造商进行了合作,以生产供LT3748使用的预设计型反激式变压器。这些变压器一般能够承受1500VAC的主端至副端击穿电压(持续时间为一分钟)。也可以使用击穿电压更高的变压器和定制变压器。  

另外,凌力尔特还提供了名为“LTspice”的免费仿真软件。  

变压器漏电感  

在电源开关断开之后,变压器主端或副端上的漏电感会在主端上引发一个电压尖峰。在必须消耗更多储能的较高负载电流条件下,该电压尖峰将变得愈发突出。通过变压器绕组的紧密耦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漏电感,并可通过读出一个变压器绕组上的电感(使其他绕组短路)来测量漏电感。  

下面图4中示出的简单RCD(电阻器、电容器和二极管)箝位电路可防止漏电感尖峰超过功率器件的击穿电压。所有的LT3748应用电路中都包括此电路,而肖特基二极管则因其快速接通时间而常常成为吸振器的最佳选择。

 

图 4:RCD 箝位电路

 

图 5:LT3748 应用电路的照片 (尺寸:38mm x 19mm x 9.5mm)

图 5 示出了一款采用LT3748的演示电路板。该电路可接受一个范围从22V至75V的输入电压,并在高达2.5A的电流条件下产生一个隔离型12V输出。  

[page]结论  

尽管隔离型反激式转换器的设计对于设计工程师来说并不简单,但是除了采用模块或复杂的分立式实现方案之外,如今我们有了一种替代方案。基于LT3748的电路无需光耦合器、副端基准电压和电源变压器的附加第三绕组,因而显着地简化了隔离型反激式转换器的设计。该器件保持了主端至副端隔离。


关键字:隔离型  转换器  耦合器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隔离型反激式转换器免光耦合器简化设计

上一篇:65V、500mA 同步降压型转换器
下一篇:利用DC/DC转换器消除高频瞬态干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49

突破架构限制 飞兆推独立方向控制双电源电平转换器
FXL4TD245可为计算机、通信、工业及超便携式应用提供设计灵活性, 并减少电路板占用空间 飞兆半导体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推出业界首款带有独立方向控制的4位低电压双电源电压电平转换器,具有这种独特的控制功能使得设计人员能够单独控制每个位的方向,而不是采用传统配置方式,以4位、8位或16位为一组的方式控制双向电平转换器的方向,从而提高设计灵活性。FXL4TD245宽泛的电压范围 (1.1 – 3.6V) 能够简化设计,并适应各种消费类电子及工业应用的电压要求。此外,该转换器采用超紧凑 (2.5mm x 3.5mm) 的 DQFN封装,相比TSSOP封装能够节省65% 的电路板空间,适合于
[新品]
TI推出首款采用集成降压/升压转换器的单电源供电4-20mA DAC
2017年3月9日,北京讯—德州仪器(TI)近日推出一款新型16位数模转换器(DAC)DAC8775,结合了业界领先的精密性能和更简单的电源设计。16位DAC8775采用单一宽范围12-36 V电源轨,可以利用集成降压/升压转换器生成所需的全部内部电源,从而节省设计人员的时间、成本和大量的电路板空间。 四通道DAC8775顺应了工厂自动化和过程控制设备朝输入/输出(I/O)模块方向发展的趋势,将更多的通道挤压到更小的空间中。设计这些系统的工程师面临着在小尺寸外形中管理功耗的挑战。通过将4-20mA电流和电压驱动器与精密基准和降压/升压转换器相结合,DAC8775的总系统封装比最近的竞争器件小25%。该高度集成的DAC丰富了TI的多
[电源管理]
EPC与ADI携手推出基于GaN FET的最高功率密度DC/DC转换器
EPC与ADI携手推出基于GaN FET的最高功率密度DC/DC转换器,可实现2 MHz的开关频率 EPC公司和ADI公司推出参考设计,采用全面优化的新型模拟控制器来驱动EPC的氮化镓场效应晶体管(GaN FET)。新型模拟LTC7890同步氮化镓降压控制器与EPC的超高效eGaN®FET相结合,可实现高达2 MHz的开关频率,从而实现高功率密度和低成本的DC/DC转换。 宜普电源转换公司(EPC)宣布推出EPC9160,这是一款双输出同步降压转换器参考设计,开关频率为2 MHz,可将9 V~24 V的输入电压转换为3.3 V或5 V的输出电压,两个输出的连续电流可高达15 A。由于开关频率高,转换器的尺寸非常小,两
[电源管理]
EPC与ADI携手推出基于GaN FET的最高功率密度DC/DC<font color='red'>转换器</font>
PWM DC/DC转换器演化的基本准则
  基本PWM DC/DC转换器的演化准则为:在不考虑输入/输出参考电位关系的条件下,输入/输出电压关系不变,主电路关系不变,即等效转换。 在这个基本准则下,电路的演化可以通过元件的易位来实现。如图1的Buck,如图2的Boost,如图3的Buck ̄Boost各电路所示。虽然电路中元器 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电路的拓扑关系没有变化,输入/输出电压关系没变,因此,演化后的电路与演化前的电路是等效的。由于电路中 开关管实际上是单向导电的,所以在开关管上串联二极管后等效,转换关系仍然成立。   如图1 Buck电路的演化   如图2 Boost电路的演化   如图3 Buck-Boost电路的演化
[电源管理]
PWM DC/DC<font color='red'>转换器</font>演化的基本准则
DC/DC转换器的种类和特点
     DC/DC转换器电路根据其电路方式主要有以下一些:   (1) 非绝缘型 ——+基本(单线圈)型                        ——电容耦合型双线圈 SEPIC, Zeta,…                        ——电荷泵(开关电容/无线圈)型   (2) 绝缘型 ——变压器耦合型—— 正向                                                 ——回扫   表1所示为各方式的特长。 表1.DC/DC转换器各电路方式的特长   基本型系指通过将电路工作限定为只升压或者只降压来最低限度地减少元件数目,输入侧和输出侧没
[电源管理]
DC/DC<font color='red'>转换器</font>的种类和特点
耦合器和光隔离
工业术语学常常会模糊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今天,我们发现光耦合器和光隔离器这两个术语被互换使用,来指代相同的功能。 分辨这两个术语的特征是隔离电压的大小。光耦合器被用来从某个电势向另一个电势传输模拟或数字信息,同时保持低于5000V的电势隔离。光隔离器被设计用来在系统间传输模拟或数字数据的同时保持电力系统的隔离,这些电力系统的隔离电压在5000~50 000V或以上。 工作原理 光耦合器和光隔离器都允许在没有直接电气连接的某个电子设备内将信号和数据从一个系统传输到另一个系统。这是通过光学办法完成的,将使用透光介质隔离开的发射器和探测器放在单个封装内,然后向光接收器发射光束。这使得电路保持了完全的电气隔离,同时信息可以从一个电势
[电源管理]
光<font color='red'>耦合器</font>和光<font color='red'>隔离</font>器
TI推出具有集成电源的增强隔离器兼具高效率和低辐射
2017年3月23日,北京讯—德州仪器(TI)近日推出一款具有集成电源的新型单芯片增强型隔离器,其效率比现有集成器件高出80%。凭借更高效的功率传输、更低的辐射发射和更高的抗扰度,这款新型增强型隔离器能够让工业系统实现可靠运行。这些工业系统包括工厂自动化、电网基础设施、电机控制、隔离电源以及测试和测量设备。 相较于分立式解决方案,ISOW7841集成有隔离数据和电源,可减少物料清单(BOM)和电路板空间,并有助于简化和加快系统认证。 ISOW7841的主要特性和优点 • 效率提高80%:凭借业界更低的功耗,ISOW7841将器件工作温度降低了40℃,与其它集成解决方案相比,可实现更高的功率输送、更大的通道数和更长的系统寿
[电源管理]
廉价隔离高精度D/A转换器
    摘要: 介绍隔离型高精度D/A转换器的设计方法:由单片机89C52产生PWM,经过光电隔离和一个双RC电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直流电压信号,再经过电压/电流转换电路(V/I),输出0~20mA电流信号;通过软件校正,达到较高的精度。     关键词: 89C52 PWM 电压/电流转换 在自动化仪表,电动组合仪表II型输出0~10mA的电流,III型输出4~20mA的电流。本文介绍的电路可以作为0~20mA的恒流源输出,因此适用性较广,可为各种仪器仪表输出标准电流,或者进行长距离的信号传输。本电路具有串行接口,易于构成网络测量和控制。同时应用光电隔离使本电路与输出电路隔离,从而解决了测量设备的共地问
[应用]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