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暴跌,迫使多晶硅企业将成本控制视为头等大事。金融危机以来,多晶硅从最高480美元/公斤急剧下跌至当前的70美元/公斤,直逼国内企业的成本线。
在这期间,市场涌现新项目因过低收益率,不得不下马,而具成本优势的企业则逆市扩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苗头初现。
两极分化
7月10日,江苏大全集团公司宣布,位于万州的多晶硅一期1800吨扩建项目,已正式投产,加上现有产能,其已达产能3300吨,今年预计产量将超过2500吨。
大全集团总裁徐翔称,位于镇江的6000吨多晶硅二期项目,也已经完成征地工作,正按预期计划进行。
7月6日,赛维LDK宣布,年产15000吨多晶硅项目的首批5000吨工程,目前完成设备施工安装,投产在即,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5000吨项目将全负荷运转。
业内分析师称,金融危机以来,市场涌现新项目因过低资产收益率而大量下马,而有实力的企业则利用时机扩产,市场将逐步回归寡头格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半以上的江浙光伏企业歇业,四川多晶硅企业也呈现半停产状态。
多晶硅项目投资巨大,通常每1000吨多晶硅项目产能大约需要10亿元人民币。去年以来,至少有10个大型多晶硅项目在各地上马,每个都宣称“全国最大”。
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中国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光伏产业一度 “拥硅者为王”,因多晶硅严重的供需失衡,价格暴涨,之前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Wacker、Hemlock、Tokuyama、REC 等国外七大制造商手中,随着光伏产业的崛起,产品供不应求,国外厂商成本在每公斤25美元左右,现货市场最高可售到480美元。
不料,市场急转直下,仅过了半年多价格暴跌至目前的60-70美元/公斤,接近部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使这个暴利行业濒临亏损边缘。
徐翔称,多晶硅产业现在已经进入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危机让异常火热的多晶硅市场骤然降温,但也使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与规范。
企业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持续下跌,企业则面临利润摊薄甚至亏损。在这种状况下,若企业停建、停产,则又将承担巨额前期投资。
上市公司在这样的行情中,也难免受到影响。7月4日,川投能源(600674.SH)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在1.1亿至1.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5%-45%。其他参股企业新光硅业是造成收益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悉,乐山新光硅业今年上半年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3亿元人民币。
天威保变(600550,SH)也表示,公司两个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正处于建设期,因此受价格暴跌影响不大。但从长远看,由于告别了暴利阶段,两个项目的收益会有一定影响。[page]
成本大考
近几个月来,由于政府政策支持,欧美市场下游电站需求启动,企业库存基本消化,国际市场的多晶硅供应仍在增加,国外大厂以每公斤25美元的生产成本,仍在积极扩产。
目前中国多晶硅生产成本约在每公斤50美元至70美元左右,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则成本约在100美元。
对于拥有长单的企业来说,受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暴利时代终结是肯定的。在这样的现状下,国内的优质企业不得不加大在技术和成本控制的投入,纷纷发表低成本宣言。
大全新能源总经理姚公达称,重庆大全新能源公司3300吨量产后,每公斤的成本将达到40美元以下。保利协鑫 (03800.HK)旗下的协鑫光伏则称,通过技术改进与生产调试进一步下调,公司多晶硅生产成本从去年的每公斤67.1美元,已降低为截至今年6月底的36.1美元。
通威股份(600438.SH)董事长刘汉元称,目前,公司多晶硅成本约在每公斤45美元价格。
英利控股(NYSE:YGE)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表示,公司已将多晶硅生产成本目前已经降低至每公斤38美元,而今年下半年,公司运用循环流化床法工艺的生产线投产后,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至每公斤30美元。
一家不愿露名的企业高层告诉本报,其实,当前国内优质企业可实现的成本约在每公斤50美元以下,有的上市公司则是以去掉折旧价,或是单纯的生产成本,并未算上运费、融资成本等,所以不能同类比较。“现在两极分化很严重,一些库存低、成本低的企业还是能赚钱,否则仍然比较艰苦,融资还是个大难题”。
对于国有电力企业涉足多晶硅行业,该人士并不看好,其表示,国有企业的执行力较弱,融资也未见得更有优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光伏产业除了终端电站,仍将是民营主导的产业。
对于后市多晶硅的价格走势,业内一致认为,短期国内市场价格已经企稳,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台湾茂迪董事长左元淮预估,今年下半年将有望维持在70-80美元/公斤。
姚公达介绍,虽然已远离多晶硅的暴利时代,企业只要提高技术,严控成本,以目前每公斤80美元没有的含税价格来说,仍然可谓利润丰厚。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说,即便企业规划中的规模已蔚然可观,但就目前已实现的产量来看,仍然不存在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和设备依然依靠进口,这些都是造成成本高昂的原因。
赵玉文认为,到今年年底,中国可实现的多晶硅产量约在1.5万吨,而国内的需求仍然在3万吨左右。
上一篇:最新低成本高效率0.18微米OTP制程
下一篇: 谁走在半导体工艺制程的前列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