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赌注的不断提高,半导体专家艰难地保持着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
关键字:摩尔定律 半导体
编辑:chenyy 引用地址:盘点摩尔定律的里程碑
摩尔定律已经在工业史上保持了伟大的连胜记录,在这里我们将回顾其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里程碑、突破点和保证长达半个世纪高速前进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TI
1958年9月
Jack St. Clair Kilby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板。德州仪器实验室首次把晶体管振荡器安装在一个锗芯片上。
图片来源:仙童半导体
1959年3月
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Jean Hoerni展示了其平面工艺技术,即生产适合芯片领域应用的性能可靠的平面晶体管。
摩尔受平面工艺的启发,在《Electronics 》杂志上曾经写到“从1959年第一代平面晶体管问世后,我开始从现有数据中搜集资料。”
以Hoerni的发明为基础,其在仙童公司的同事Robert Noyce设计并证明了基于Hoerni的平面工艺生产集成电路的可行性。
在1959年8月,Noyce推荐Jay Last成为仙童公司平面集成电路团队的负责人。其团队在1960年5月成功开发出第一代集成电路,但随后,其专利在六七十年代陷入不断纠纷和争论当中,技术委员会决定Kilby和Noyce分别成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
图片来源:Intel
1965年4月
摩尔在《Electronics 》杂志上刊登了其著名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预言在低成本的集成电路中,其元件密度每年都会提高一倍。
不久后摩尔明确了“元件”具体包含“晶体管、电阻、二极管或者电容”这个概念。
其在1965年发表的文章,同样继承了像德州仪器公司的Jack Kilby和仙童公司的Bob Noyce等集成电路先驱们的精神。
图片来源:IBM
1966年秋
IBM研究员Robert H. Dennard听到一个关于提高磁芯存储器性能的报告。当晚,他在家中的沙发上思考:“我能做些什么确实简单的事情呢?”
考虑到MOS技术,他意识到电容上的积累电荷可以表达出一定的信息,而晶体管则可以控制电荷的书写过程。
他马上利用单独晶体管/单独电容(1T/1C)的动态RAM,并最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工业领域。
图片来源:Intel
1970年4月
工程师们开始设计世界上首个多用途可编程微处理器Intel 4004,这需要使用便携式计算器行业中更多的集成电路。其过程促进了Intel、Mostek、TI等公司开发出新的可计算集成电路。
提供给日本计算器生产商Nippon的Intel 4004,运行速度能达到108 kHz,拥有2250个晶体管,它创造性的在2英寸镜片上运用了10微米技术。
图片来源:Applied Materials
1972年6月
半导体生产商开始研究不同的掺杂法技术。通过掺杂法,元素的原子被动地进入半导体晶体,从而改变其电子特性。
一种名为 ion implantation的新掺杂技术,包含硼、磷和砷等类似的高能掺杂离子。而原来的全面扩散法,则用在加工玻璃和高炉上。
1973年
Perkin-Elmer的Micralign预测扫描技术问世。它的出现使光刻工艺从接触印刷发展到光学投影。
Micralign系统利用透镜将图像以1:1的比例投影在晶片上,并在掩膜上投射出一幅图片。而掩膜是一种近似于使芯片分层的模版。
随后5年,预测扫描技术被可以不间断地把掩膜图像逐次反映在晶片上的光刻技术取代。
Nikon的NSR-1010i3光刻机采用365 nm波长,并使用光刻胶光源,它在1984年首次投入使用。第一个深紫外光(DUV)光刻机,是GCA公司采用248 nm光源制造的。其在掩膜上投影的图像要比晶片上的图片大得多,同时它也开创了缩印技术的先河。
摩尔在1995年曾说,“从接触印刷到光学投影的飞跃”是工业界早期的重大突破。
图片来源:Applied Materials
1974年3月
美国和日本的芯片制造商开始引进使用等离子体的“干燥”法来蚀刻晶片,与使用化学技术的湿法相比,“干燥”法要先进很多。
其蚀刻技术,同样伴随着之前的沉淀过程,并成为晶体管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干蚀刻法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因为像二氧化硅和氮化硅这样的绝缘膜,其厚度很难承受传统方法的刻录。
让我们再来看看增强等离子蚀刻技术,它使工业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为他们需要在单一条件下加工单晶片,对湿法加工来说,多晶片需要同时处于相同的化学条件下。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Dan Maydan,David N.K. Wang和Sass Somekh(见照片),加入到Applied Materials公司——一个相对较小的芯片制造设备商,而他们的目标是使增强等离子蚀刻技术商业化。
1974年10月
Robert H. Dennard和其IBM的同事描述了MOSFET微缩方程式,即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这正是摩尔定律的另外补充。在特征尺寸缩小时描述电流、功率与功率延迟乘积( power-delay product,PDP)的变化。这项成就催生了后来尺寸更精巧、更经济且可靠的存储器,甚至是更高性能的处理器。
图片来源:SSPL/Getty Images
1975年6月
沃兹尼亚克手工打造了苹果I,只有4kb内存,此后与乔布斯两人联合开发苹果电脑。Apple公司销售额从1978年的780万美元上升至1980年的1.17亿美元。由于PC的热销,带动了集成电路市场的集成化、小型化与低售价的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 Imec
1976年4月
日本开始尝试设立VLSI计划,日本VLSI项目是由日本电气、日立、三菱、富士通和东芝五家竞争实力雄厚的计算机公司以及日本通产省的电气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电信电话公社联合研究开发。以往的日本厂商热衷于通过价格战和质量战进行相互竞争,并对私有技术进行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由互相竞争的企业组成共同研究联合体遭到了不少的质疑。但是在日本通产省政府的协调与领导下,这种由互相竞争的企业组成共同研究联合体的创举取得了成功。日本VLSI项目的组织与研发是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小组实验室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的。联合实验室坐落在日本电气中心实验室附近,由五大公司和电气技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有关通用性和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而小组实验室主要由计算机综合研究所(Computer Design Laboratory,CDL)和日电东芝信息系统(Nipponelectric-Toshiba Information System,NTIS)的实验室构成,它们各自分散在与其相关的公司内部,主要进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这种由互相竞争的企业组成共同研究联合体的做法不仅整合了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推动VLSI技术的扩散,使日本企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外界技术进步带来的压力。美国政府则与1981年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公司(SRC),三年后,欧洲半导体研发机构IMEC在比利时成立。
图片来源:Addison-Wesley Pub
1977年8月
电子设计自动化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以卡弗尔·米德(Carver Mead)和琳·康维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VLSI Systems)为标志。这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芯片设计的新思想。如果这一想法得到实现,芯片设计的复杂程度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用来进行集成电路逻辑仿真、功能验证的工具的性能得到相当的改善。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设计项目可以在构建实际硬件电路之前进行仿真,芯片布线布局对人工设计的要求降低,而且软件错误率不断降低。直至今日,尽管所用的语言和工具仍然不断在发展,但是通过编程语言来设计、验证电路预期行为,利用工具软件综合得到低抽象级物理设计的这种途径,仍然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
Mead、David L. Johannsen以及Edmund K. Cheng建立了SCI公司(Silicon Compilers Inc.),公司的关键芯片用在了DEC的MicroVAX小型机中,自动化设计让fabless公司成为可能,而随着Foundry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开始孕育而生。
图片:Toru Yamanaka/AFP/Getty Images
1982年6月
20世纪80年代初IBM研究院Grant Willson与伊藤宏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进展,发展了一种光刻胶聚合物,这使通过光刻小于250纳米的结构来制造半导体芯片成为可能。1986年,IBM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DRAM生产中。
图片来源:三星电子
1982年9月
三星电子首次设计出64 KB DRAM,现代与LG则紧随其后,这三家公司让韩国成为主要半导体生产国,1994年三星成为1Mb及4Mb DRAM首要供应商,2002年成为半导体第二大制造商,仅次于Intel。
图片来源:Xilinx
1984年3月
赛灵思创始人Ross H. Freeman首次开发了FPGA,Freeman 按照摩尔定律(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一番)准确推测,晶体管成本将随时间推移稳步下降,低成本、高度灵活的 FPGA 将成为各种应用中定制芯片的替代品。
图片来源:Fujio Masuoka
1984年11月
桀冈富士雄,出生于1943年,日本人,闪存的发明者。在任东芝公司生产线中层管理人员时,即一心要发明能象软磁盘那样可插取、具有“磁带”存储功能的存储器。在1984年IEDM上桀冈富士雄首先提出了NOR Flash,而在1987年的IEDM上,其又提出了NAND Flash,2002年,单颗1Gb NAND开始出现。
1985年
芯片制造商开始使用金属硅化合物以降低门级阻抗,让电路变得更快,在内存芯片中,硅化钨是第一个被使用的金属化合物材料,使电阻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自此之后钴,镍,铂等都被用于芯片制造。
图片来源: ASML
1985年
GCA公司为贝尔实验室开发了制作芯片的深紫外光(DUV)设备。该设备使用248 nm波长激光射线。这是光刻的一个大的飞跃,因为深紫外激光光源使扫描仪打印更小的特点,比水银灯的扫描仪快得多。
图片来源:Corbis
1985年11月
在接收一个采访时,AMD发言人安迪罗斯说:“显然,向CMOS发展的趋势仍将继续,直到它成为该行业的主导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 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和 N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技术主要是通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它结合了P-N两种使电路更优越。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公司生产高容量CMOS DRAM。日本公司后来采用由CMOS制造的DRAM和静态RAM,得以占据市场统治地位。制造CMOS的突破来自多晶硅。MOS晶体管很快开始取代双极型器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CMOS的低功耗。
图片来源:ASML
1987年2月
得到了飞利浦公司和台湾政府的支持,前德州仪器总经理Morris Chang创办了台积电TSMC,推出了纯代工模型。这种代工模式马上改变了半导体产业。1994年,台湾的UMC开始由一家集成设备制造商变为代工厂。EDA在半导体代工厂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代工厂描述他们的制作过程,将信息转交给EDA产业去开发库和设计工具以实现代工厂的技术。因此,代工厂为没有制造设施的设计团队提供了巨大机会。
图片来源: 半导体产业协会
1992年11月
在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致力于得出第一个半导体路线图,即国家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它假设根据摩尔定律每两年芯片上的晶体管翻一番,为芯片行业的所有供应商设立了目标。
图片来源:Intel
1993年3月
英特尔将化学机械抛光(CMP), 或平坦化,作为其奔腾处理器互连形成过程的一部分。CMP, 长期用于抛光光学镜片,被认为太“脏”而不能被列入高精度的制造过程中,由于磨损造成的颗粒会干扰投影光刻。但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工程师使用CMP制造浅沟,以使晶体管之间电隔离。IBM开发CMP作为使用铜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晶体管之间的金属连接件铝。铜采用电镀沉积在沟槽,而不是溅射沉积方法。
图片来源:IBM
1997年11月
IBM和摩托罗拉在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上推出铜互连技术。英特尔,处于产量和成本的担忧,直到2002才放弃这个产业支柱,铝,实现晶体管之间的互联。有关IBM在IEDM上的成绩被华尔街的一个杂志报道以后,IBM的股票价格飞涨。可能是华尔街注重电阻电容(RC)延迟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Intel
2002年10月
英特尔启动了它的第一个300毫米大批量晶圆工厂,称为 11倍,在新墨西哥Rio Rancho,过渡到300毫米 (12英寸)直径的硅晶片,从200毫米,允许超过两倍的芯片将在一个单一的硅片加工。
图片来源:Intel
2002年11月
英特尔将一中称为单轴应变硅的新材料引入其90纳米晶体管。该方法在硅通道中使用了如锗之类比硅原子略大的原子,以增加张力或应变。该方法将硅晶格往与栅极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促进电子和空穴通过硅通道的速度。英特尔声称,应变硅晶体管的性能提高10%~25%之间。这个进步预示着一个转变,即芯片性能的进步开始逐渐依赖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如硅、锗等 k 和 低k 介质,而不是降低物理尺寸的晶体管本身。
2003年9月
英特尔启动了俄勒冈州的D1D工厂。D1D,是一个开发生产设施,是第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新一代半导体制造厂。在D1D中,行业切换到自动材料处理系统。芯片制造设备厂商采用单个标准来控制设备,称为单线控制。其他的标准,如标准机械接口(SMIF)允许晶片进入生产设备而不被污染。
2004年1月
尼康宣布已经研发并将马上上市一个用于芯片制造的基于浸没式光刻的光学系统。扫描仪卡在由氩氟准分子激光器产生193 nm波长,芯片产业需要缩小晶体管的临界尺寸的新方法。答案:水。缩小尺寸需要更高的数值孔径的光学系统。由于其与空气相比相对较高的折射率,透镜和之间的水上在透镜之间有一层薄薄的水,晶片使光学专家增加或扩大孔径角。这种浸没式光刻成就了高数值孔径光刻机。浸泡,连同相移掩模,这种奇异的离轴照明工具,校准计量和光学邻近校正,使193纳米扫描仪从ASML和尼康打印关键尺寸,比用于芯片电路的辐射波长小了一个完整的量级。
2007年6月
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Phone,标志着手机从主要用来通话到数据中心应用的移动设备的转变。智能手机的大量涌现驱动了NAND存储芯片越来越高的集成,并把芯片公司的受益推向新高。ARM公司为很多手机和平板提供低功耗处理器核。由于移动系统的需求增高,每瓦特更高性能而非单纯的性能首次成为业界目标。
2007年11月
在IEDM上,英特尔宣布其将新的绝缘材料引入其45 nm工艺技术的晶体管。high-k金属基于氧化铪的化合物,取代二氧化硅(SiO2)作为晶体管栅门绝缘子。high-k层防止几乎所有的电流通过通道上方的控制栅极泄漏。由于其电气性能,氧化铪层是的晶体管开关速度比基于二氧化硅的栅极材料快很多。寻找一种合适的超越二氧化硅的材料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Sematech和Imec合作缩小材料的选择。
图片来源:Intel
2011年5月
英特尔高级研究员马克玻尔透露,该公司创造了包含一个垂直晶体管架构的芯片。在此10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胡正明(Chenming Hu)教授等人提出在高的、垂直的通道周围包裹晶体管的控制闸门,比平面架构的方法能够允许更好的开关。让许多观察家感到意外的是,英特尔在22 nm工艺节点时就切换到一个垂直的FinFET晶体管,这比预期得早。转换到垂直晶体管是一个历史性的启航,并需要解决一个发人深省的系列光刻、蚀刻和其他制造业的挑战。
2014年11月
戈登·摩尔对于器件密度每两年翻一倍的预言似乎要减缓了,很令人惊讶的是在50年以后。在2014 IEDM(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英特尔、IBM、台积电和三星都发布了他们的FinFET晶体管技术,基于垂直通道和环绕着通道的控制栅极(闸门)。“FinFET”这个词来源于通道鳍状的外观。与上一代相比,它允许晶体管的数量在一定面积内翻翻。
本人原作者:David Lammers
上一篇:推动摩尔定律前进的工程师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下一篇:摩尔定律“死了”,开源硬件“活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35
粤芯半导体正在做量产前的最后调试准备
近日,智光电气在互动平台表示,广州粤芯半导体公司采购的是荷兰ASML的光刻机,已于2019年3月中旬搬进粤芯半导体主厂房,目前在做量产前的最后调试准备。 光刻机等主设备的顺利进驻,将为粤芯半导体量产计划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智光电气还在互动平台表示,粤芯半导体一期以90nm-180nm技术产品为主,二期以65nm-90nm技术产品为主。 据悉,粤芯半导体项目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是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列为广东省、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3月开始打桩,2018年10月按原计划完成主厂房封顶。项目在达产后,可实现月产4万片12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粤芯半导体产品包括微处理器、
[手机便携]
欧洲半导体第三季度销量逆势增长17.9%
半导体销售额通过产业分销渠道在2015年第三季度达到了18.6亿欧元,比2014年同季上升17.9%。据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半导体制造与分销联盟(DMASS)近日表示,这个销售业绩水平 令人惊讶 ,因为夏季的销量通常会有所下降。欧元对美元汇率起到了推动作用,DMASS声称该增长的绝大部分是有机增长,以两位数递增。
DMASS的董事长Georg Steinberger指出: 今年肯定能突破70亿,创造纪录。尽管汇率的影响将很快消失,欧洲半导体的分销商将继续增长,尽管增长速度会比较慢。
DMASS认为,第三季度强劲表现的原因之一是 几乎整个东欧都有大规模的增长 。除俄罗斯以外的东欧同比增长37.6%,其中英国
[半导体设计/制造]
魏少军:有人竭尽全力想将中国死死摁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3月30日,在2023成渝集成电路产业峰会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技术总师、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联盟理事长魏少军进行了的演讲。 魏少军围绕“认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是产业遵循规律发展的结果”“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历经大变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等内容展开详细介绍。 认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魏少军指出,集成电路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投入的行业,设计方法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等,贯穿整个产业发展过程。芯片制造工艺中存在三大挑战,基础挑战精密图形、核心挑战新材料新工艺、终极挑战提升良率。光刻机是三大挑战之一,当然很重要。其实,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更为重要。 魏少军强调,要坚持以产
[半导体设计/制造]
Excelitas Technologies脉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采用三腔设计
全球创新的定制化光电解决方案技术领导者埃赛力达科技有限公司(Excelitas Technologies® Corp.)近期推出增强型Gen2 905 nm大批量生产的脉冲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第二代905 nm脉冲激光二极管采用多层单片式芯片设计,具有更高效率(3 W/A),可实现更远距离的测量并降低了功耗,同时改进了GaAs结构,可在30 A的驱动下提供85 W的脉冲峰值功率,与第一代产品相比激光功率增加了20%以上。 作为工业和消费类测距以及涉及飞行时间测量的LiDAR激光雷达应用的理想解决方案,增强型脉冲激光二极管的设计含有三个225μm x 10μm的的激光腔,可在较小发射区域内提供高输出功率。激光芯片采用经TS 16
[工业控制]
一文看懂中国医疗电子市场与半导体产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近几年,在中国居民健康需求及健康支出日益提高、社区医疗以及农村医疗建设逐步启动、医疗机构基础设备及急救设备配备需求快速释放的推动下,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得以迅速发展。 2015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实现销售额577.4亿元,同比增长21.43%。2016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实现销售额685.3亿元,同比增长18.69%。近几年我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便携式医疗电子产品分为家用便携和医用便携两大类,家用便携包括便携式电子血压计、便携血糖仪和数字体温计产品等。医用便携产品包括便携心脏除颤器、动态脑电图、多参数便携监护仪、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等。 未来几年随着
[医疗电子]
车载半导体供货不足,韩国第三季度整车产量创近13年新低
10月18日电 据韩联社消息,韩国汽车产业协会(KAMA)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国内整车厂商共生产汽车76.1975万辆,同比减少20.9%,创下近13年来新低。 据悉,韩国国内整车厂商今年第一、二季度产量均同比增加,分别为90.8848万辆和90.5699万辆,但下半年受到东南亚疫情扩散的影响,车载半导体供货不足问题进一步发酵,导致第三季度生产量不足80万辆。 业界原本预测半导体芯片荒问题有望在9—10月得以缓解,但全球车载半导体企业在东南亚的工厂因德尔塔变异株的肆虐而停工,半导体缺货问题没有任何缓解迹象。 按企业来看,现代汽车三季度产量为35.0209万辆,同比减少15.8%;起亚产量为32.173
[汽车电子]
电源管理半导体市场强劲增长 多领域增逾40%
据IHS iSuppli的电源管理分析报告,2010年电源管理半导体市场的所有领域均出现增长,整体产业扩大至310亿美元,电压调节器和专用晶体管(specific transistors)等个别领域的增长率甚至高达40%以上。
去年,电源管理半导体市场中的最大领域是用于转换电子信号的MOSFET,占21%。紧随其后的是与电源管理有关的专用集成电路和专用标准产品,占20%。开关调节器排在第三位,占16%的份额,线性调节器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各占10%。
该市场的其它领域是整流器与功率二极管、双极晶体管、电压参考器件、电源管理接口与半导体闸流管,其份额均小于10%,如下图所示。总体电源管理半导
[电源管理]
意法半导体为博格华纳提供SiC,“上车”沃尔沃?
近日, 意法半导体 官微宣布,将为 博格华纳 的Viper功率模块提供最新的第三代750V碳化硅功率MOSFET芯片。 博格华纳 将该功率模块用于 沃尔沃 和未来多款纯电动汽车设计电驱逆变器平台。 为了充分发挥 意法半导体 SiC MOSFET 芯片的优势, 意法半导体 和 博格华纳 技术团队密切合作,力争让意法半导体的芯片与博格华纳的Viper功率开关匹配,最大限度提高逆变器性能,缩小电驱架构尺寸并提升经济效益。 意法半导体汽车和分立器件产品部(ADG)总裁Marco Monti表示,意法半导体和博格华纳合作有助于提升 沃尔沃 的车辆性能以及续航里程,同时将扩大 SiC 的产能与供应,全力支持全球汽车和工业客户朝电气化和
[汽车电子]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 ASML在2024 年投资者日会议上就市场机遇提供最新看法
- 消息称内存原厂考虑 HBM4 采用无助焊剂键合,进一步降低层间间隙
- 英特尔中国正式发布2023-202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贸泽电子与Analog Devices联手推出新电子书
- AMD 推出第二代 Versal Premium 系列:FPGA 行业首发支持 CXL 3.1 和 PCIe Gen 6
- SEMI:2024Q3 全球硅晶圆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6.8%、环比增长 5.9%
- 台积电5nm和3nm供应达到"100%利用率" 显示其对市场的主导地位
- LG Display 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可扩展 50% 的可拉伸显示屏
- 英飞凌2024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利润均有增长; 2025财年市场疲软,预期有所降低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 CGD和Qorvo将共同革新电机控制解决方案
- 是德科技 FieldFox 手持式分析仪配合 VDI 扩频模块,实现毫米波分析功能
- 贸泽开售可精确测量CO2水平的 英飞凌PASCO2V15 XENSIV PAS CO2 5V传感器
- 玩法进阶,浩亭让您的PCB板端连接达到新高度!
- 长城汽车研发新篇章:固态电池技术引领未来
- 纳芯微提供全场景GaN驱动IC解决方案
- 解读华为固态电池新专利,2030 叫板宁德时代?
- 让纯电/插混车抓狂?中企推全球首款-40℃可放电增混电池,不怕冷
- 智驾域控知多少:中低端车型加速上车,行泊一体方案占主体
- Foresight推出六款先进立体传感器套件 彻底改变工业和汽车3D感知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4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