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材料分析观点看英特尔14nm/14nm+演进

最新更新时间:2017-05-09来源: EETTaiwan关键字:英特尔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以材料分析观点观察英特尔14nm Skylake与14nm plus Kabylake发现,在这两代制程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制程上众多细微的更动调整,造就了最后的性能提升


半导体大厂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高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量,将以每24个月增加一倍的规律发展,这个理论经过数次演变,成为半导体产业界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


为了使微处理器芯片更有效率地发展,英特尔指出,每一次微缩制程的更新与芯片微结构的升级,其推陈的时机应该错开,因此于2007年提出Tick-Tock(命名源于钟摆声音)的策略模式,其中Tick代表着一代微处理器芯片[制程]上的更新,包含制程升级、缩小面积、降低功率消耗;而Tock则是在隔年以Tick的芯片制程基础,更新其微处理器[架构],例如导入新特性、新指令以及提升整体效能等。


然而,这样的模式在2016年被英特尔自己打破,起因于14nm之后制程微缩难度大幅提高,且制程技术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在此环境下,英特尔被迫修正提出“制程、架构、最佳化”(P.A.O.)的新策略模式(如图1所示);而目前英特尔市面上推出的14nm制程产品,对应这3个世代的微处理器名称分别为Broadwell(P)、Skylake(A)、Kabylake(O)。


图1:英特尔的市场策略模式演进:左为Tick-Tock,右为P.A.O.架构 (资料来源:Intel Developer Forum 2016)


此策略另一目的在于试图把目前看似落后的10nm战线拉到2017年下半甚至更久,就在这个10nm制程大战开始前夕,本文将以材料分析的观点,切入英特尔的14nm制程技术,进一步分析其架构最佳化产品14nm以及14nm plus (14nm+)两代间的差异。


英特尔为14nm plus制程调整了部份技术(如图2所示),包括改善鳍片(Fin)的形貌、改变电晶体通道间的应变,以及整合设计与制造等,并宣称整体效能提高了12%。后续国内外许多文章报导中,多半以数据来说明其制程差异,但这较不易一窥全貌。


近年来材料分析技术日新月异,本文将利用独特的制程技术制备超薄试片,并以高解析度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影像分析技术,共同呈现微小的奈米级差异,并以微区的能量散布光谱面分析结果(EDS mapping)为辅助,在图中以不同颜色呈现各种元素,让读者得以连结形貌与成份两者间的关联,从而了解制程的演进。


图2:英特尔14nm plus制程改善 (资料来源: Intel Developer Forum 2016)


SRAM大小及密度


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RAM)元件的电路结构为6个电晶体(6T)组成,一般而言,4个为储存单元,2个用于控制开关,通称6T SRAM。随着材料开发的演进,越小单位面积的6T SRAM可以在同一尺寸下植入更多的记忆单元,故6T SRAM单元面积通常被视为衡量制程优劣的重要因子。我们针对高性能SRAM区域进行TEM平面图观察(如图3a、3b所示),比较两代产品的高性能SRAM差异时发现,每单元大小均十分接近,皆落在0.068um2上下,再从EDS成份分析(如图3 c、3d所示)观察,也没有明显的材料更换。比较两者的差异,推测虽然14nm到14nm plus搭载的电晶体数量没有明显更动,但却仍高出12%效能,内部应该有更细微的设计来主导效能的提升。


图3:(a)14nm SRAM区域的TEM影像;(b)14nm plus SRAM区域的TEM影像;(c)14nm SRAM区域的EDS映射图;(d)14nm plus SRAM区域的EDS映射图 (来源:泛铨科技)


内部互连尺寸微缩


虽然SRAM单元面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借由SEM观察垂直结构变化(如图4所示),可以得知14nm plus在制程上整体厚度稍微缩减了2~3%,内部互连的各层金属垂直排列更加紧密以提升导线效能,然而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寄生电容以及讯号延迟现象,推测英特尔在14nm plus的芯片中调整了介电层材料,或者在介电层中导入空气,有效降低整体介电常数以避免相关问题。


图4:14nm金属内部互连的SEM影像:(a)14nm;(b)14nm plus (资料来源:泛铨科技)


FinFET结构与特性


进一步探讨两代制程的Fin结构进展,高解析的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发挥极佳的解像力,从图5的影像中清楚呈现N通道金属氧化半导体(NMOS)闸极横跨在鳍状矽基板的形貌,并借量测指出鳍片线宽尺寸间距由8nm缩小到7nm,鳍片高度由42nm提升至46nm,这些改变提高整体有效通道宽度(鳍片与闸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效能。


图5:(a)14nm与(b)14nm plus平行闸极方向之FinFET结构TEM影像,以及其鳍片间距、线宽与高度之示意图 (来源:泛铨科技)


SiGe组成与应变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项目是矽锗(SiGe)扮演的角色。目前的制程经常利用SiGe与Si的晶格常数差异产生应变,从而提高载子的迁移率,这使得逻辑元件在相同尺寸下,性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图6(a)与(b)即是14nm以及14nm plus平行鳍片方向闸极与SiGe部位的STEM影像及其EDS映射图。如果单纯以影像来看,SiGe的面积尺寸并没有太大的变异,但是从成份分析的角度上,可以清楚看到14nm的SiGe应是一个整体结构,成份浓度也呈现均匀现象。有趣的是,14nm plus中的SiGe明显呈现两种不同浓度的份成分布,相信在这个环节中英特尔导入了不一样的制程方式,推测可以得到更大应变的SiGe,使得载子的迁移率能更有效地提升。


图6:(a)14nm与(b)14nm plus平行Fin方向闸极与SiGe结构,以及其EDS元素分布映射 (资料来源:泛铨科技)


闸极大小与形貌


另一方面,根据在图6的观察发现,英特尔在新的制程中改变闸极形貌,比较两代制程,14nm plus的闸极深度更深,由原先的V型结构调整成更接近U型深厚扎实的闸极结构,填入钨(W)金属的尺寸深度差距将近2-3倍,即使宽度没有明确的缩减,这样的调整推估亦可有效增加闸极效能。


结语


以材料分析观点观察英特尔14nm Skylake与14nm plus Kabylake发现,在这两代制程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制程上众多细微的更动调整,造就了最后的性能提升。如今,后摩尔定律(Post Moore Law)时代已经来临,制程微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此时制程的[验证能力]在这场战争中已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如何精准地在几个奈米的差距中找到差异,绝对是致胜关键;面对更小更困难的制程,材料分析的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未来将跟随半导体制程微缩的脚步,一起见证下一个世代的来临。


关键字:英特尔 编辑:冀凯 引用地址:由材料分析观点看英特尔14nm/14nm+演进

上一篇: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3D石墨烯作为下一代电子材料
下一篇:罗杰斯公司推出RO1200(TM)高速、极低损耗层压板材料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43

英特尔将恢复对华为出口,X86处理器不会影响国家安全
据CNBC报道,在中国科技巨头华为被加入“实体名单”以及随后美国表示放宽对该公司的限制后,英特尔已申请向华为出售部分产品的许可证。 在上周的财报会议上,Intel公司宣布已经部分恢复对华为的供应,日前Intel CEO司睿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向美国政府部门提交了出口申请,请求恢复对华为的供应,目前还在等待政府的批准。 今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美国公司对华为出口产品需要获得许可,但原则上这类许可都会被驳回,所以上了实体清单的公司一般都会被认为是禁止美国公司与其合作。 华为有可能创造另外,6月底中美会谈达成了一致,美国宣布放松对华为的制裁,允许美国公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英特尔</font>将恢复对华为出口,X86处理器不会影响国家安全
英特尔"看不起"AMD 强调IBM三星才是劲敌
国外媒体报道,据英特尔内部备忘录显示,AMD已经不再是英特尔的最大竞争对手。 目前,全球处理器市场被英特尔和AMD所瓜分。一直以来,两家公司都是生死冤家。但是,这种传统概念可能要改变了。至少英特尔是这样认为的。 据英特尔的内部备忘录显示,AMD已经不是英特尔的最大劲敌。2005年和2006年,英特尔一直因为AMD而提心吊胆。而如今,英特尔凭借酷睿2已经有能力收复失地。 在英特尔的备忘录中,至少有20家竞争对手,但AMD已经不再是最大竞争对手了。相反,英特尔将三星和IBM视为自己的劲敌。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三星一直位居英特尔之后,排名第二。但2006年底,三星与英特尔的差距逐渐缩小。而IBM的半导体部门同样不可小视,制造工艺丝
[焦点新闻]
英特尔在移动和PC市场两面受敌
     由于受困于发展停滞的PC市场,英特尔被部分批评人士称作是过气的“恐龙”。在多次进军增长迅猛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无果后,该公司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一方面,这家总部位于加州圣塔克拉拉的芯片巨头必须要在移动设备市场挑战众多占据主导地位的竞争对手。该公司刚刚宣布将面向这类消费电子产品和所谓的“超极本”推出经过精心研制的微处理器。 另一方面,由于微软(微博)最近决定让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ARM架构的处理器,因此这些竞争对手也开始觊觎英特尔占据80%份额的PC芯片市场,导致该公司必须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抵御这些企业的进攻。 IDC分析师谢恩·劳(ShaneRau)认为,英特尔想要开发出有竞争力的移动芯片需要耗费数
[工业控制]
7nm制程英特尔仍为放弃,狠砸$150亿提升芯片制造能力
尽管此前英特尔CEO Bob Swan在财报会上表示,公司7nm制程因良率问题恐使芯片出货延迟,正在考虑将自家芯片交付给其他代工厂制造的可能性。但英特尔仍致力于扩大先进工艺制程的产能。 据报道,英特尔副总裁暨制造与运营业务总经理Keyvan Esfarjani透露,该公司将继续提升在芯片制造上的能力,并在美国和全球各地的制造厂投入总计约150亿美元的资金。 Esfarjani强调在关键芯片特别是处理器方面,英特尔也将持续追求自己设计、制造,尽管在10nm与7nm工艺制程技术发展面临挑战,但是仍不会放弃这样的根基。 Esfarjani指出,公司在月初发表代号为“Tiger Lake”的第11代Core-i处理器,在
[半导体设计/制造]
7nm制程<font color='red'>英特尔</font>仍为放弃,狠砸$150亿提升芯片制造能力
英特尔已出货基带芯片XMM 7480给新版iPhone
如今,距离苹果秋季发布会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届时苹果将发布全新 iPhone 设备。今年恰逢 iPhone 上市十周年,苹果方面据称将一口气带来三款新 iPhone,除了 iPhone 7 和 7 Plus 的更新迭代 iPhone 7s 和 7s Plus 外,备受外界期待的当属十周年特别版“iPhone 8”。 新设备目前还未上市,但各组件供应商正陆续将 iPhone 组件运至苹果代工厂进行最后的组装生产。就在上周,有消息称,台积电代工的 10 nm 苹果 A11 处理器已经开始出货。 今日据外媒报道,英特尔在 7 月 27 日举行的财报会议上,公司管理层确认已经开始将旗下最新的蜂窝调制解调器 XMM 7480 出
[手机便携]
英特尔将推虚拟有线电视及机顶盒服务
    据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报道,英特尔正筹备推出传闻中的虚拟有线电视及机顶盒服务,并且已经制定好克服内容授权许可障碍的计划:逐城部署。      据一位视频行业的消息人士称,英特尔的虚拟有线电视及机顶盒服务不会同时在全美展开部署,而会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逐步推进,这给了英特尔很好的灵活性,使它能够与那些还不太情愿的本地内容提供商展开牌照谈判。     另一位熟悉英特尔计划的视频分销行业人士透露,英特尔非常看重将其芯片应用到人们的起居室。数年前,英特尔就与智能电视生产厂商及谷歌电视(GoogleTV)展开合作,试图将其芯片拓展到更广的应用范围,但那次计划最后随着谷歌电视的失败而告终。随后,英特尔决定单干。该消息
[家用电子]
英特尔力争在下一部手机中抢得一席之地
  据科技博客CNET报道, 英特尔 多年来想要为智能手机提供“大脑”芯片的努力失败了,但该公司正努力把其通讯芯片带到我们的手机上。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该公司日前宣布的一系列发展,包括速度更快的网络技术——千兆级LTE(Gigabit LTE),这可能有助于公司的移动前景,或许还可以改善明年的iPhone。   即使大家不太关心 英特尔 是否会重新获得它在PC主导科技行业时所拥有的声望,但大家可能想要关注这个问题,即 英特尔 可能会激发市场竞争,帮助降低手机成本,加快技术进步。    以下是英特尔通讯芯片能做的事情:   一个代号为“金岭”(Gold Ridge)的新芯片,现在名为XMM 806
[手机便携]
英特尔投资图形技术厂商 将瞄准游戏产业
1月4日消息,初创企业Lucid信息科技公司已经从包括Intel Capital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该公司在2005年的第一轮融资中获得了450万美元的投资。Lucid是在2003年8月份成立的,当时获得了Maayan Ventures 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据informationweek网站报道称,Lucid拥有27名员工,旨在开发能够同时支持最多4个图形处理单元的图形加速流量组织芯片。Lucid表示,它计划在2007年年底推出第一批样品芯片。该公司将通过与华硕、丽台、技嘉等主要主板厂商,以及与戴尔、惠普等PC厂商合作,批量生产这款芯片。 Lucid的芯片主要面向计算机游戏产业。它估计,P
[焦点新闻]
小广播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市场动态 半导体生产 材料技术 封装测试 工艺设备 光伏产业 平板显示 EDA与IP 电子制造 视频教程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