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 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最新更新时间:2018-04-08来源: 华强微电子关键字:LED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Micro-LED将会成为主流显示技术之一

  1.1 自发光显示时代的新选择:Micro-LED

  彩色显示技术一直向着更高画质、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更高画质,意味着色域更广、对比度更高,更为真实的色彩显示;而更低能耗对于移动设备意义非凡,意味着更持久的续航以及更多可以添加的功能。

  彩色显示,经过了CRT显像管、等离子等显示技术,目前液晶显示(LCD)已成为显示技术的主流,OLED则是正在快速成长的下一代显示方式。区别于LCD必须使用背光模组,OLED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自发光光源,多项指标优于LCD。这也意味着自发光显示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显示技术主流。

  Micro-LED即微型发光二极管,是指高密度集成的LED阵列,阵列中的LED像素点距离在10微米量级,每一个LED像素都能自发光。相比于使用LED背光背板的LCD显示技术以及LED显示技术,Micro-LED具有发光效率高、功耗低、响应快、寿命长的特点。目前,包括索尼、苹果、三星等厂商都将Micro-LED视为次世代显示技术,不断加强研发投入。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Micro-LED显示技术是将传统的无机LED阵列微小化,每个尺寸在10微米尺寸的LED像素点均可以被独立的定址、点亮。简单的讲,可以看作是小间距LED的尺寸进一步缩小至10微米量级。Micro-LED的显示方式十分直接,将10 微米尺度的LED芯片连接到TFT驱动基板上,从而实现对每个芯片放光亮度的精确控制,进而实现图像显示。

  Micro-LED实现彩色显示,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RGB三色LED法、紫外(UV)LED/蓝光LED+发光介质法。RGB三色方案即每个像素中包含三个RGB三色LED,一般采用倒装或检核的方式,将每个LED的正负极(P、N电极)与电路基连接。使用LED全彩驱动芯片对每个LED芯片进行定址、独立的电流驱动,从而实现成像。

  紫外(UV)LED或蓝光LED叠加发光介质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实现全彩色化显示。使用蓝光LED为例,需要搭配红、绿色发光介质即可实现彩色显示,这与前文所述的面板内(In panel)的QD LCD显示方案十分类似。发光介质一般可分为荧光粉和量子点材料。量子点具有发光效率高、単色性好的特点,因而量子点显示效果具有高色彩纯度的特点。此外,目前常采用的涂覆技术有旋转涂布、雾状喷涂技术等,将雾状的量子点材料均匀的喷涂到紫外Micro-LED、蓝光Micro-LED上实现色彩转换。目前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量子点技术不够成熟,难以承受高温,因而必须与Micro-LED芯片做好隔热处理;保证喷涂过程中个颜色的均匀性、避免不同颜色的量子点之间的相互干扰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综上,无机LED材料天然的性能优势使得Micro-LED显示技术成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技术。首先,与OLED、量子点材料相比,无机LED材料不仅具有发光效率高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受水汽、氧气或高温的影响,因而在稳定性、使用寿命、工作温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作为显示屏应用于手机、穿戴式设备、VR/AR设备,Micro-LED显示屏具有低功耗、高解析度的特点,对于提升使用体验有着同样明显的优势。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目前,LED显示屏的像素尺寸都很大,在厘米、毫米量级,这就导致图像显示的细腻程度并不理想。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具有更小像素尺寸的Micro-LED技术体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1.2 低功耗引来高关注,Micro-LED优势明显

  Micro-LE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低功耗。目前显示屏幕所消耗的电量,约占到手机日常使用消耗总电量的30%。由于无需背光模组、且LED发光效率优于OLED,Micro-LED具有发光效率高、功耗低的优势。

  目前主流的TFT-LCD显示技术,由于其实现彩色显示不可避免的依赖背光源的使用,导致了其能耗较高的缺点。AMOLED的出现,由于从显示原理上避免了使用背光源,因而显示能耗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当然,AMOLED的功耗与显示的画面有很大的关系。画面以黑色为主时,AMOLED的耗电量仅为LCD的40%左右;大部分图像显示情况下,AMOLED的耗电量占LCD的60-80%;而在全白的显示情况下,AMOLED的耗电量甚至要超过LCD。

  概括来讲,以手机为例,在游戏、影音使用过程中,AMOLED的低功耗优势明显;而在短信等使用情境下,由于显示白色的区域较多,因而AMOLED的耗电量也相对偏高。因此,降低AMOLED的功耗不仅需要从关键材料、硬件设计等方面优化,也需要从软件层面优化改进用户界面。

  与AMOLED相比,Micro-LED的功耗将更低。由于OLED材料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光效率要远小于传统的III-V 族半导体材料,约为传统LED的一半。由此可以推测,在相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发光效率的提高,Micro-LED的耗电量将为AMOLED的一半,也就是LCD 的20-40%。

  1.3 各大厂商争先布局,未来显示主流技术之一

  苹果和Sony是Micro-LED领域最有力的推动者,两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商业化路径。Sony选择将Micro-LED首先应用在室内大屏显示领域,并已推出多款产品。苹果则是将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作为Micro-LED最先落地的领域。

  自2009年起,各大厂商已在Micro-LED领域早有布局。该领域最主要的推动者是苹果。为了制衡三星在OLED领域的优势,苹果积极推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研发。2014年,苹果收购LuxVue,这家公司是Micro-LED领域的先驱,掌握众多技术专利。据报道,苹果今年将在台湾进行Micro-LED的试产,台湾初创公司錼创(PlayNitride)负责试产。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台湾厂商在Micro-LED积极推进产业链整合。台工研院不仅是牵头联络台湾厂商实现共同研发和产业链整合,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内Micro-LED最积极的倡导者。目前已开展相关研发布局的公司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商晶电,驱动IC设计与生产商聚积,面板制造商友达,鸿海(包括旗下夏普、荣创、群创)、半导体初创公司錼创(PlayNitride),涉及领域涵盖Micro-LED各个环节。

  我们认为,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将成为Micro-LED的首个需求引爆点,VR/AR设备、室内大屏显示、以及长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也是目前最具可行性和开发潜力的市场。

  2. 技术突破,市场空间巨大,芯片厂最受益

  2.1 巨量转移是产业化进程最关键一步

  以目前Micro-LED主流技术路径来看,Micro-LED制造过程主要包括LED 外延片生长、TFT驱动背板制作、Micro-LED芯片制作、芯片巨量转移四部分组成。

  LED外延片生长采用目前常规的LED外延片生产方式,一般采用MOCVD方法,在蓝宝石或四元基片上外延生长蓝绿或红黄色LED外延片。但是,作为Micro-LED显示所需的LED外延片,对LED外延片的均匀性、一致性要求很高,需要保证每个发光单元具有一致的发光特性。

  Micro-LED芯片制作则是在LED外延片的基础上,刻蚀成小于10微米尺度的单元,采用的技术与目前常规技术一致。Micro-LED使用与OLED、LCD类似的TFT驱动背板。因而,Micro-LED生产过程中的上述三步,均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达到生产Micro-LED的需求。

  目前,芯片巨量转移技术是主要技术难点,也是各家厂商研发的重点。巨量转移是指将切割完成的百万量级的Micro-LED芯片,由LED外延片衬底,转移至驱动背板的基底。再经过一系列的封装处理,实现彩色显示。在RGB彩色显示方案中,要实现三种Micro-LED芯片的巨量转移,且需要保证三种颜色Micro-LED的准确排列,技术难度更高。目前,LuxVue(苹果)、X-celeprint、eLux、台湾工研院等团队,均提出了各自的巨量转移方案。

  2.2 芯片厂商最具潜力、最先获益——与OLED产业链对比

  OLED同样作为一种自发光显示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最新发布的iPhone X采用了OLED屏幕,将极大的推动更多的消费电子产品采用OLED显示屏幕。

  目前,OLED显示屏幕主要由韩国的三星、LGD两家公司生产,其中三星主要从事中小尺寸的OLED屏幕生产,LGD主要从事大尺寸OLED屏幕的生产。过去一年,大陆厂商积极投资LTPS与OLED制造,主要目标集中在中小尺寸OLED屏幕。

  OLED产业链较长,上游主要分为三部分:设备、原材料、组装零件。设备方面,国内企业实力明显较弱,特别是刻蚀、镀膜两部分为外商垄断。国内企业依托在LCD显示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在后端检测设备方面较有竞争力。原料方面,国内仅能提供低端的玻璃基板;其他关键原料,如有机材料、偏光板、光刻胶、封装材料等完全依赖进口。零件方面,也基本被外商垄断。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厂商在OLED产业链中实力较弱,主要设备、原材料依赖进口。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目前,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材料、封装材料的成本已经不断下降,但仍是显示屏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OLED产业链中,OLED材料作为必不可少的发光材料,其价格走势必将对中下游的OLED面板生产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比Micro-LED与OLED的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出,Micro-LED与目前OLED的产业链具有很多相同、重叠的领域。对于这些相同的设备、材料、零件、制程,Micro-LED仅是对原有OLED的替代,并未产生新的需求点。唯一例外的是,对于LED外延片,Micro-LED是新的需求点,新的增量来自于芯片厂的扩产以及对巨量转移技术的进步,那么至少LED外延片厂商将从Micro-LED的投产中显著受益。

  大陆LED外延片生产商,将是Micro-LED产业链中最优先获益的一环。目前全球LED外延片市场中,大陆厂商量、质兼备。有别于OLED材料依赖进口的现状,大陆厂商掌握Micro-LED发光材料,对于产业链中其他厂商来讲,推动Micro-LED相关产线改造升级的动力更强,更容易实现Micro-LED 产业链整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提前布局巨量转移技术,LED芯片商已做好准备,期望向下游延伸。由于目前Micro-LED尚处于实验室产品阶段,尚无批量生产,生产方案仍在探索中,尚未统一。目前,众多LED外延片厂商已在Micro-LED巨量转移技术方面早有布局,期望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向下延伸,实验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无论最终何种巨量转移方案脱颖而出,LED芯片商坐拥原材料、叠加相关技术储备,将是Micro-LED产业链中最具潜力、最先获益的一环。

  2.3 市场空间广阔,LED外延片市场需求量多达千台

  预计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将成为Micro-LED的首个需求引爆点,VR/AR设备、室内大屏显示、以及长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也是目前最具可行性和开发潜力的市场。

  可穿戴设备中,智能手表占据半壁江山,且未来成长势头强劲。根据IDC 预测,到2021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将从现在的7140万,增长至1.61亿,复合年增长率22.5%。智能手表占全部可穿戴市场的份额也将由现在的56.9%上升至67.0%。

  目前,智能手表用户的主要痛点之一便是电池容量有限、续航时间较短。iWatch手表上添加LTE芯片,可以摆脱手机连接到移动网络独立工作。独立的移动网络模块必将带来耗电量的增加,将进一步使有限的电池容量变得捉襟见肘。而Micro-LED发光效率高、功耗低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这一需求。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Micro-LED具有的视角大、响应快、发光效率高、功耗低、易实现高PPI(像素密度)等优异特性,特别适合应用于头盔显示器、立体显示镜以及眼镜式显示器等AR/VR显示设备。目前主流的VR设备采用OLED显示屏幕,存在像素密度较低的问题。

  智能手机产业链无疑是市场现有体量最大的空间。同时屏幕依旧是整个手机成本中最高的一环。参照现阶段iPhone X成本构成比,OLED屏幕占据成本端的约80美元,占比约19.38%。倘若Micro-LED实现手机端屏幕的商业化运作,对于整个LED芯片市场将会是一场显著的带动。

  我们参照OLED对于市场屏幕的渗透率作为对比,可以看到OLED在经历了两到三年的时间就已经拓展到市场上龙头地位。这其中不仅仅是由于三星等核心厂商的推动,也是由于技术进步、下游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因素。可以假设的是随着Micro-LED的技术不断兑现,优良的显示效果,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将会迎来新的一波机会。

  根据智能手表、VR/AR设备、以及长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也是目前最具可行性和开发潜力的市场,我们估算Micro-LED整体的市场空间以及对应的芯片厂商MOCVD的需求量。

  在此基础可以看到智能手机市场将会重点决定未来Micro-LED的市场需求量,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以及渗透率较为关键,我们对其做敏感性分析。

  2.4 巨量转移:全产业链技术难点

  目前,Micro-LED制造的主要难点在于将十万、百万量级的Micro-LED批量转移到TFT背板上,即巨量微转移(巨量转移)。目前,范德华力、静电吸附、相变化转移和雷射激光烧蚀四大技术是主要研发方向。其中范德华力、静电吸附及激光烧蚀方式是目前较多厂商发展的方向。

  

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Micro-LED与TFT驱动背板的连接方式,主要研究方向有芯片连接(chip bonding)、外延连接(wafer bonding)和薄膜连接(thin film bonding)。芯片连接(chip bonding)是指将LED切割成包括磊晶薄膜和基板的微米级单结构,随后使用SMD或COB方法与显示基板连接。外延连接(wafer bonding)是指在LED的磊晶薄膜上,直接刻蚀形成微米级结构,随后将LED晶圆连接于驱动电路板,通过玻璃基板的方式实现最终显示。

  典型代表:苹果收购的LuxVue公司技术独到。2014年,苹果收购了Luxvue公司,成为引发对Micro-LED 持续与研发的关键事件。Luxvue公司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Micro-LED技术的研发,其所拥有的Micro-LED相关专利是各家厂商当中最多的。在巨量转移技术方面,LuxVue公司主要采用静电吸附技术。该公司开发出了具有双极结构的转移头。转移头凸起的平台部分有两个硅电极。当转移头抓取基板上的Micro-LED时,两个硅电极分别施加正负电压,便可实现对Micro-LED的抓取。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巨量转移技术是决定目前Micro-LED显示技术是否可行的关键难题。在考虑的工艺难度时,需要综合考虑面板尺寸、分辨率、像素大小、总像素数量等问题。综合来看,小尺寸的可穿戴设备以及低分辨率、大像素间距的室内显示领域,因相对难度较低,将成为Micro-LED最有可能首先落地的领域。而决定Micro-LED 能否真正产业化生产,仍有七大挑战需要面对。

  Micro-LED的产业化过程中,LED 外延片厂商值得重点关注。一方面,要关注LED芯片厂商在巨量转移技术上的研发,关注LED芯片供应商向下游的延伸;另一方面,要关注一旦苹果等Micro-LED产品落地,最先获益的LED 芯片供应商。


关键字:LED 编辑:冀凯 引用地址:Micro-LED 打开显示市场 LED 芯片厂商迎来新爆发点

上一篇: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芯片(ASIC)的成本计算
下一篇:全国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签约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3 10:28

基于GSM 的远程LED 点阵显示系统
  实现目标:   制作一款带有接收短信功能的点阵屏显示系统,用于我校及公司等一些公共场所公共信息的发布。该系统可以实现不管用户在哪,身边有没有电脑,只要身上带有电话,就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发送自己想要显示的字在点阵屏上显示。   设计方案:   系统基于GSM 的无线远程LED 点阵显示系统, 系统是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 应用GSM 模块的短消息功能,将信息从计算机传输到远端的显示屏。这种方式具有实现快捷、信息传输可靠、距离可以任意远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室外LED 点阵显示。   点阵屏部分采用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动态行扫描显示汉字的方式。通过串并转换器扩展I0口,达到控制LED点阵的64个列的
[电源管理]
LED设计连载(一):LED落地灯创意设计
人们总喜欢探求新颖有创意的产品,因为创意的产品不但能带来视觉震撼的体验,而且在体验上也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意外惊喜。LED在最近几年迅速崛起,如何将LED灯具设计得既受大众欢迎,在林林总总的灯具中又显得别出心裁的LED灯具?为了给广大LED工程师排忧解难,电子发烧友特别策划整合推出《LED创意设计连载》,以期在工程师在进行产品设计中能起到参考和引导作用。后续还会陆续推出LED系列相关文章,敬请留意。      水滴型LED落地灯   如果说大自然是一位艺术大师,那自然生成的都是最完美的作品,例如水滴的形状,不论是从天而降的雨滴,还是地上溅起的水花,都能展现出流体无与伦比的完美形状。   在即将滴下的瞬间,凝结住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LED</font>设计连载(一):<font color='red'>LED</font>落地灯创意设计
LED电源次级恒流方案的总结
  随着LED照明现在越来越热,作为LED的生命支柱--LED驱动电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直听到有很多人这么说:LED电源是个特殊的电源,跟普通电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做LED电源要找专业的LED电源工程师。这种说法给LED电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作为做电源的专业人士,我们都知道LED电源其实没什么特别,其特点就是需要恒流限压,况且长期工作在满载情况下,所以对效率的要求比较高;有些电源由于结构尺寸的限制,对高度有要求。下面我就试着就目前中小功率的LED照明电源,谈谈次级恒流的一些常见的方法来一个总结;不一定很全面,也不一定很深入,不过总算能对一些初入行的工程师有些帮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LED驱动电源将直接决定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LED</font>电源次级恒流方案的总结
异步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LED技术的大屏幕显示屏已经广泛用于广场、机场、体育场馆和车站等公共场所,在大屏幕上显示文字、动画、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LED大屏幕控制系统在显示信息时,不需要经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是直接读取存放在显示器缓冲区中的信息来显示的,当需要更新信息时,显示屏的数据采集模块向显示模块发送新数据。本文利用高速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技术方法,设计了一种彩色异步LED大屏幕显示屏控制系统。   1系统设计   1.1系统的总体框架   本文设计的LED大屏幕显示屏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LED大屏幕控制系统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4个组成部
[电源管理]
异步<font color='red'>LED</font>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
COB封装中LED失效的原因分析
  虽然从技术角度 LED芯片 理论寿命可达100000H,但由于封装、驱动、散热等技术的影响,应用到普通 照明 类的光源或灯具寿命也只能达到30000H,甚至市场上也存在很多用不到半年就会出问题的产品。如何提高 LED照明 产品可靠性问题也一直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LED 照明产品失效模式一般可分为: 芯片失效、封装失效、电应力失效、热应力失效、装配失效 。通过对这些失效现象的分析和改进,可对我们设计和生产高可靠性的LED照明产品提供帮助。   本文介绍了基于COB封装技术的LED照明产品失效模式及几种常见原因分析。并阐述了在COB封装、整灯结构设计等应用过程中预防和改善对策。    1、
[电源管理]
COB封装中<font color='red'>LED</font>失效的原因分析
大尺寸LED屏的背光驱动应用设计
传统升压型LED驱动 传统的LED驱动采用升压型Boost电路,简化电路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升压型的LED背光驱动,其输入电压VIN低于LED Light Bar的管压VF,通过V1、L1、D1进行升压,LED定电流和电流平衡控制模块实现电流控制。 图1中,多路的LED Light Bar存在一个VFmax (VF最大值),每路VF电压与VFmax的电压差为△VF =(VFmax-VF)。如流过每条LED Light Bar的电流设定为ILED的话,则每路的功率损耗P=△VF×ILED.该损耗最终加在LED定电流和电流平衡控制模块上,产生发热,整个驱动电路能效降低,造成能源浪费。 解决该问题可以有两种方法: 1、LE
[电源管理]
大尺寸<font color='red'>LED</font>屏的背光驱动应用设计
本土LED照明驱动凭创新突破打入加州最高规格市场
LED照明以节能、环保等特性颠覆了传统的照明观念,在迎接智能照明来临的今天,它在能效、可靠性、尺寸、成本、寿命等方面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应,LED驱动作为其关键组件,也在这些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推出了交流分阶驱动解决方案(AC Step Driver Solution),具有小体积、高功率因素、低频闪、架构简单、产品可靠度高、无工作噪音、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集创北方目前已通过美国加州T-24认证,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符合美国CEC2.0/ CEC3.0规范的最新产品,已成功运用于美国前五大及日本前三大知名照明产品中。 传统开关式驱动vs.交流分阶驱动 传统开关式驱动解决方案(A
[电源管理]
本土<font color='red'>LED</font>照明驱动凭创新突破打入加州最高规格市场
Evident奈米彩色荧光粉即将应用于LED节日灯
近日,HC/DL公司(Holiday Creations/Diogen Lighting, Inc.)与Evident公司(Evident Technologies, Inc.)签署了排他性许可购买协议以商品化量子点LED供应美国和加拿大的季节性灯串市场。Evident公司应用半导体奈米晶体,将以「Dotstrand」的品牌提供如桃色、橙色、浅绿色等一些新颜色的节日灯。 传统的LED很节能,但却只限于红、蓝、黄、绿这些基本的颜色。用荧光粉可以改变颜色,但是色域仍然有限。Evident公司称量子点技术冲破了这些局限性,可以使LED发出任何颜色的光,包括高质量的白光。 HC/DL公司表示,由于LED灯的节
[半导体设计/制造]
Evident奈米彩色荧光粉即将应用于<font color='red'>LED</font>节日灯
小广播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市场动态 半导体生产 材料技术 封装测试 工艺设备 光伏产业 平板显示 EDA与IP 电子制造 视频教程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