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科学家合作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实现新型量子比特

发布者:渤海湾最新更新时间:2023-08-04 来源: cnbeta关键字:半导体  量子比特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个分别来自德国和中国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创建了量子叠加态,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使用两个经过特别校准的短波长激光脉冲,该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产生了一个量子比特(或称量子位)。

Quantum-Computer-Technology-Concept-Art-Illustration.webp

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产生了量子位。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在量子点(半导体的一个微小区域)中产生了一种叠加态,其中一个电子空穴同时拥有两个不同的能级。这种叠加态是量子计算的基础。

以前,要诱导这种状态,必须使用能够发射太赫兹范围光线的大型自由电子激光器。遗憾的是,这种波长太长,无法将光束准确聚焦到量子点上。不过,该团队利用两个经过仔细校准的短波长激光脉冲实现了激发。

以杭州浙江大学的刘锋为首的研究小组与波鸿鲁尔大学的阿尔内-路德维希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及其他来自中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一起,在2023年7月24日在线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Hans-Georg-Babin-and-Arne-Ludwig-1536x1024.webp

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一种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创建了一种量子叠加态,它可能成为量子计算的基础。诀窍在于:两个光学激光脉冲可作为一个太赫兹激光脉冲。(波鸿研究团队: Hans-Georg Babin(左)和 Arne Ludwig)。资料来源:RUB,Marquard

为了实现这种叠加态,研究人员利用了辐射奥格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电子与一个空穴重新结合,部分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部分能量转移到另一个电子上。电子空穴--换句话说,缺失的电子--也会发生同样的过程。2021 年,一个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专门激发了半导体中的辐射奥杰转变。

在当前的项目中,研究人员证明了辐射奥杰过程可以被相干驱动:他们使用了两束不同的激光,其强度相互之间有特定的比例。通过第一束激光,他们激发了量子点中的电子-空穴对,产生了由两个空穴和一个电子组成的准粒子。利用第二束激光,他们触发了辐射奥杰过程,将一个空穴提升到一系列更高的能量状态。

研究人员利用微调激光脉冲在空穴基态和高能态之间产生叠加。这样,空穴就同时存在于这两种状态中。这种叠加是量子比特的基础,与传统比特不同,量子比特不仅存在于"0"和"1"两种状态,而且还存在于这两种状态的叠加中。

汉斯-格奥尔格-巴宾(Hans-Georg Babin)在波鸿鲁尔大学由安德烈亚斯-维克(Andreas Wieck)教授领导的应用固体物理教席的阿尔内-路德维希(Arne Ludwig)博士的指导下,制作了用于实验的高纯度半导体样品。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提高了量子点的集合均匀性,并确保了所生产结构的高纯度。这些措施为与严俊勇和刘峰合作的中国合作伙伴进行实验提供了便利。


关键字:半导体  量子比特 引用地址:德中科学家合作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实现新型量子比特

上一篇:入水可溶、90%组件能回收!英飞凌推出可生物降解PCB基材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打造弹性铁电材料 或能让手机任意弯折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18 10:31

集成数千原子量子比特半导体芯片问世,为创建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MITRE公司展示了一个可扩展的模块化硬件平台,该平台将数千个互连的量子比特集成到定制的电路上。这种量子片上系统(QSoC)架构能精确调谐和控制密集的量子比特阵列。多个芯片可通过光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创建一个大规模的量子通信网络。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 一种模块化制造工艺可用于生产“量子片上系统”,该系统能将人造原子量子比特阵列集成到半导体芯片上。 图片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 由金刚石色心制成的量子比特,是携带量子信息的“人造原子”。通过在11个频率通道上调整量子比特,该QSoC架构允许为大规模量子计算提出一种新的“纠缠复用”协议。 为了构建QSoC,团队开发了一种制造工艺,将金刚石色
[半导体设计/制造]
集成数千原子<font color='red'>量子</font><font color='red'>比特</font>的<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芯片问世,为创建大规模<font color='red'>量子</font>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德中科学家合作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实现新型量子比特
一个分别来自德国和中国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创建了量子叠加态,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使用两个经过特别校准的短波长激光脉冲,该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产生了一个量子比特(或称量子位)。 研究小组成功地在半导体纳米结构中产生了量子位。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在量子点(半导体的一个微小区域)中产生了一种叠加态,其中一个电子空穴同时拥有两个不同的能级。这种叠加态是量子计算的基础。 以前,要诱导这种状态,必须使用能够发射太赫兹范围光线的大型自由电子激光器。遗憾的是,这种波长太长,无法将光束准确聚焦到量子点上。不过,该团队利用两个经过仔细校准的短波长激光脉冲实现了激发。 以杭州浙江大学的刘锋为首的研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中国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首次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制方面再获新进展,创新性地制备了半导体六量子点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集成化半导体量子芯片迈出坚实一步。   国际应用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应用》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2016年,我国成功研发半导体量子芯片央视报道视频截图   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半导体全电控量子芯片,是当前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 郭光灿团队中的郭国平教授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发,近年来曾先后实现半导体单电荷量子比特普适逻辑门、两电荷量子比特控制非逻辑门等成果。   近期,郭国平与教授肖明、研究员李海欧、曹刚等人合作,通过理
[安防电子]
中科大量子计算新进展:实现三量子半导体比特高效调控
新华社合肥1月2日电(记者 徐海涛)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半导体量子计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验室郭国平研究组创新性地引入第三个量子点作为控制参数,在保证新型杂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强了杂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国际应用物理学顶级期刊《应用物理评论》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电控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固态系统环境复杂,存在着电荷噪声、核磁场等各种退相干机制,不同形式的编码方式都有一定局限,比特的超快操控与长相干往往不可兼得。郭国平研究组2016年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双量子点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
[半导体设计/制造]
我国学者量子计算研究获新进展:实现三量子半导体比特高效调控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半导体量子计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验室郭国平研究组创新性地引入第三个 量子点 作为控制参数,在保证新型杂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极大地增强了杂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国际应用物理学顶级期刊《应用物理评论》日前发表了该成果。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电控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固态系统环境复杂,存在着电荷噪声、核磁场等各种退相干机制,不同形式的编码方式都有一定局限,比特的超快操控与长相干往往不可兼得。郭国平研究组2016年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双 量子点 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
[嵌入式]
北大半导体耦合多量子量子比特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不远的将来,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微电子器件的尺寸将微缩到一系列物理极限,这一技术进步推动科研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寻求一个完全基于量子效应的信息处理方案。下面就随半导体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半导体量子点自旋比特固态器件以其可调控性和可扩展性成为最具应用潜力的固态量子计算方案之一,目前已成为以凝聚态物理为背景,融合了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纳米加工技术、纳米电子学、低温技术、半导体器件工艺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前沿交*研究领域。 北大半导体耦合多量子点量子比特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固态量子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千人计划”教授徐洪起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
[半导体设计/制造]
北大半导体耦合多量子量子比特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不远的将来,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微电子器件的尺寸将微缩到一系列物理极限,这一技术进步推动科研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寻求一个完全基于量子效应的信息处理方案。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半导体量子点自旋比特固态器件以其可调控性和可扩展性成为最具应用潜力的固态量子计算方案之一,目前已成为以凝聚态物理为背景,融合了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纳米加工技术、纳米电子学、低温技术、半导体器件工艺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前沿交叉研究领域。 近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固态量子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千人计划”教授徐洪起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建华研究员课题组合作,首次采用砷化铟(InAs)纳米线制备出具有高可调性的半导体耦合三量子点量
[半导体设计/制造]
科学家在半导体中生成新量子比特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21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单个电子获取了新类型的量子比特,使未来数据处理可包括比“0”和“1”更多的基础要素。此外,以前量子比特仅能存在于较大的真空腔中,而新量子比特可在半导体中生成出来。这代表了量子计算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进展。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科研人员表示,当今数据处理的基础单元是“0”和“1”比特状态。处于双通道中一条通道内的电子将沿指定的并联支路前进,每次只能通过一个电子。借助隧道耦合,电子能够在通道间来回切换,从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事实上电子会在两个轨道内同时飞起,而两种状态也将重叠。   为了编码这些状态,电子的电荷十分关键。虽然电子同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市场动态 半导体生产 材料技术 封装测试 工艺设备 光伏产业 平板显示 EDA与IP 电子制造 视频教程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