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总线的电工实验指导系统设计

发布者:chang_ri最新更新时间:2016-04-12 来源: eefocus关键字:CAN总线  电工实验  指导系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引 言

在生产现场控制系统中,智能设备与常规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需要相当数量的电气技术人员,如何高效、批量、规范地培养高级电气操作人员是教仪厂商急需解决的问题。它要求设备具备通信功能,让教师能掌握训练过程的动态指标,从而了解学员的实际实验情况,可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实现分类指导。

本文通过对CAN(控制器局域网)协议及其应用的研究,利用CAN通信控制器、CAN收发器以及增强型微控制器等元器件,研制并开发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应用系统--电工实验指导系统,在电工实验室开出网络化实验教学课程,从而改变常规教学方法的不足,让学生更加自主、灵活地完成其实验任务,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扩展实验,为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设施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使学员体会到网络实验的实际价值,了解CAN总线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

1 CAN总线网络通信层的模型与协议

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可选择不同的应用规范,对于一般的应用领域,采用"命令-响应"模式的通信协议,就可以实现可靠而有效的"主-从"式通信网络。如果需要进行大量数据交换或通信方式灵活的CAN网络,则可采用一些标准的多主通信协议,如HilonB协议,或者采用CAN2.0协议中远程帧定义。在汽车电子产品领域,通常参考或直接采用J1939等标准规范。在电力通信设计领域,则常采用DeviceNETV2.0规范,该规范己被我国采纳国家标准。在智能楼宇通信领域,一般使用Modbus协议或延用RS-485模式的"主-从"协议。

本系统在建立实际CAN总线通信网络时,使用CAN底层硬件来实现对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控制。应用CAN2.0A/B协议规定的通信检错等机制保证CAN总线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建立了用户协议层的通信协议,并对网络上的通信数据流进行解释与管理。其用户协议层(应用层)通信协议由数据帧和远程帧格式定义来实现,属于"主-从"式结构。

2 硬件系统的组成与模块硬件的设计

基于现场总线的电工实验指导系统的硬件主要由主机、接口卡、智能节点(从机)组成。主机中有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等文件;接口卡是CAN实现通信的桥梁,同时,在网络中它也作为一个节点;智能节点由基于现场总线、单片机技术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以及实际操作接线装置等组成。节点能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对学生的电工实验进行智能指导。

2.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的设计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可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由单片机AT89S52组成的主机部分;由SJA1000、PCA82C250、光电隔离电路等组成的CAN总线控制及接口部分;由+5V基准电压源、驱动三极管、LED指示灯、数码管组成的电源与显示部分;采用4片8255作为I/O口的扩展,并与操作工位后端接口等电路组成的数据转换与采集部分;实际操作工位。

AT89S52单片机作为主机,负责对SJA1000进行初始化,通过控制SJA1000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等通信,实施对实验数据的采集,采用P1口控制动态扫描显示与指导实验相关的数据等。选用74L,S373作为地址锁存器,用74LS138对8255、SJA1000进行片选。

2.1.1 CAN总线控制及接口部分

在从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主控CPU需完成多项工作任务,在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同时,还需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因此,从机中的CAN控制器选用Philips公司的SJA1000。选用PCA82C250作为CAN总线的收发器,它也是CAN协议控制器与物理层之问的接口,具有抗瞬变、抗射频和抗电磁干扰的性能,内部的限流电路具有电路短路时对传送输出级进行保护的功能。在节点(工位机)与介质之间加入光耦电路,即SJA1000的TX0和RX0并不是直接与82C250的TXD和RXD相连,而是通过高速光耦6N137后与82C250相连。6N137为高速光隔器件,作为外线路与系统之问的隔离,并采用两个完全隔离电源VCC和VDD分别对光耦两部分电路供电,从而达到信号之间的完全隔离,这样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内部系统的安全性。SJA1000的ADO~AD7连接到AT89S52的P0口,CS连接到74LS138的Y4端口,Y4为0时CPU片外存储器地址可选中SJA1000,CPU通过这些地址可对SJA1000执行相应的读写操作,SJA1000的RD、WR、ALE分别与AT89S52的对应引脚相连,可将INT接AT89S52的INT0或INT1。AT89S52可通过中断或查询方式访问SJA1000,也可将INT接AT89S52的其他端口,采用查询方式访问SJA1000。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

 

 

3 CAN总线电工实验系统节点软件

3.1 数据采集与显示在节点中的实现

本文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工位(节点)系统的控制、数据采集和显示的核心,使用Keil uVision2集成开发环境进行软件的开发与调试。

由于从机需要完成显示、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功能,因此至少需采用2个中断源进行程序控制,即INT0和T0。其中:INT0用于指示CAN总线数据的接收与发送等进程的外部中断;T0控制显示扫描时钟等。数据采样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初始化时的自动初始采样;二是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当接收到数据帧时,自动执行一次采样。

1)显示部分的功能与过程分析

显示电路的功能有3种:显示初始化成功、有关出错和对学生实验步骤进行指示等信息。这些信息可由用户根据硬件结构和软件的需要自行定义。本文采用74LS47译码驱动集成电路进行驱动与显示控制。通过软件的运行,使P1口分别控制6个数码管共阳端的通断,同时,由P0口向74LS47译码驱动电路提供数据,实现了显示的动态扫描控制。初始化正常时自定义显示为004321,正常运行时显示课题号、相号、接线步骤标号或出错时显示错误标志号。

2)数据采集的原理与过程分析

数据采集的原理是:CPU通过其P2口的相应引脚控制向与其对应的分相首端子提供+5 V电平,其余接点按一定规则用信号线相连,从而使每个端子上出现0电平或高电平,这样对应端子的状态可通过8255读取。即按一定顺序接线时,可在对应的8255口读到不同的采样数据。8255的每一个端口均可读到一个8位二进制数(1字节),将这些数据与实验操作步骤关联,从而使每次操作得到不同的数据。本系统需4片8255,一次采样可得到12个8位二进制数。

在单片机的RAM空间设置一个20字节的数组作为采集数据的存储空间。在上电复位时,使8255均初始化为普通读方式,并向数组中写入初始化数据。正常运行后,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帧就进行一次数据的采集。所采集的数据直接按CAN总线通信的帧格式对数组中的内容进行更新,以备读取与上传。数据采集的存储地址与内容如表2所示。

 

 

在主机程序设计中,接口程序与数据处理的算法设计是关键。其中,主机接口卡可作为一个智能节点,网络中的数据通信主要是对该卡的操作。

4 结束语

本文对CAN总线网络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采用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组网协议与数据传输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电工实验指导系统中,以"主一从"通信模式实现网络通信,达到了预期目标。设备能满足实验环境的需要。

关键字:CAN总线  电工实验  指导系统 引用地址:基于CAN总线的电工实验指导系统设计

上一篇:双MCU的CAN总线中继器设计
下一篇:基于MCS-51单片机的新型门禁控制器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4:50

分析CAN总线国内外发展与应用状况
  为促进CAN以及CAN协议的发展,1992在欧洲成立了CiA(CANinAutomation)。在CiA的努力推广下,CAN技术在汽车电子 控制系统 、电梯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医疗仪器、 纺织机械 、船舶运输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有400多家公司加入了CiA,CiA已成为全球应用CAN技术的权威。   CAN总线在组网和通信功能上的优点以及它的高性能价格比决定了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大型仪器设备系统复杂,对多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控制、输出等操作。如医疗器械CT断层扫描仪,为保证其可靠工作,在数据通信上要求功能块间可随意进行数据交换、通信能以广播方式进行、简单经济的硬件接口、通信线尽量少
[嵌入式]
基于CAN总线分布式网架健康状态监测系统
  在某大网架结构的建筑中,由于网架结构的特殊性及其所处地理位置在沿海台风多发地带,因此需要设计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网架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评估。由于需要对网架上受力情况进行多点监测,考虑到硬件集中控制扩展能力差且在现场施工有较大的布线困难,因此本系统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方案,将各个控制单元分布在现场各采集点上。为了实现分布式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功能,需要建立良好的通讯方式,以完成系统主机与各智能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根据本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其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适应性、可扩展性和简单的连接方式,并能满足长距离传输的需要。由于此数据采集系统节点数多(100路)、对信号传输速度要求高且
[嵌入式]
基于CAN总线可通信智能电流继电器的设计
  0 引言   传统继电器检测和保护功能多由电磁器件完成,其动作时间长,保护精度低,已不能满足现代输、配电系统自动化的需要。智能化低压电器在国外取得很大进展,其强大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低压配电与控制系统网络化。国外主要低压电器制造商开发的新一代低压产品,其技术特点主要是可通信,能与现场总线连接,这种技术给低压电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此对低压电器提出了可通信要求。因此,能实现联网通信、集中监控的智能化电器越来越成为需要。其主要特征是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具备基于现场总线的可通信特点。   本文研究的电力系统限时速切继电器的保护功能,是采用微处理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等设计的可通信的智能化继电器。在以可通信的智能化电器系统应用中,现场
[嵌入式]
基于MCS-51单片机和CAN总线控制器实现总线节点的设计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络。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讯中没有地址的概念及节点数不受限制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现场总线控制等领域。在CAN总线的节点设计中,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通过单片机的控制来实现。有的单片机已经嵌入了CAN控制器的功能,比如Philips的P8XC592,Motorola的68HC05X4等,但这类单片机的应用并不普及,而且价格相对较高。对于目前应用最为普及、价格也很便宜的MCS-51系列单片机,本身并不嵌有CAN控制器的功能。下面就给出一种基于MCS-51单片机和SJA1000的CAN总线节点设计方法。 1、 CAN总线简介 CAN
[单片机]
基于MCS-51单片机和<font color='red'>CAN总线</font>控制器实现总线节点的设计
基于CAN总线的安全车距保持系统
一、前言 作者设计的基于CAN总线的安全车距保持系统通过对车辆的油门开度和制动压力进行控制,在危险工况下,迫使车辆减速,从而减轻碰撞强度甚至避免碰撞;在安全工况下,使自车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行驶,能取代驾驶员进行部分操作,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利用CAN总线优越的容错性和可靠性,满足安全车距保持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控制和实时性的要求。 二、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主要是对安全车距保持系统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设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根据驾驶员设定及车辆状态确定当前的安全车距,并结合当前的车况和路况信息,通过安全车距保持控制算法确定使车辆保持安全距离行驶需要的油门开度和制动压力。油门和制动执行器控制算法通过控制相
[嵌入式]
汽车CAN总线接口浪涌静电保护电路图
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简称CAN总线,是一种用于实时应用的串行通讯协议总线,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的应用范围广,在实际应用中,环境相当复杂,一些静电(ESD)、浪涌(Surge)等干扰很容易耦合到总线上,并直接作用于CAN总线接口。一般的CAN总线收发器芯片静电(ESD)、浪涌(Surge)防护等级比较低,裸机情况下,CAN接口静电(ESD)可达6kV,无法满足常见的浪涌测试要求。工业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对通信接口的EMC等级要求更高,许多应用要求满足IEC 61000-4-2静电放电4级,IEC 61000-4-5 浪涌抗扰4级等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高等级EMC要求,
[嵌入式]
汽车<font color='red'>CAN总线</font>接口浪涌静电保护电路图
CAN总线和以太网 网关
随着“3C”(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一种开放式互联网络,用于实现生产现场设备间的多点、双向、串行的数字通信,具有很好的互操作性和互换性。目前已有十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总线被制定为国际标准,并且很多国内外的设备、仪表都采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强的现场总线通信方式,可以说现场总线技术与仪器仪表等设备的结合将是未来工控领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对现场设备的远程监控以及信息的高速传输等问题,提出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以太网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本课题源于浙江省科技厅重点建设学科项目《智能化校园安全用电测控和管理系统》,针对固有电表和新型电表通信协议不兼容问题及电表的远程监
[嵌入式]
CAN总线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软、硬件设计进行了分析及讨论。该系统能实现高精度温度、湿度的自动控制。     关键词: 现场总线 CAN总线 单片机 控制系统 中央空调控制系统是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控制方法是采用DDC(直接数字控制器)方式,将各个温度、湿度检测点和控制点连接到一台或多台DDC上,实行多点实时监控。由于现代智能建筑楼层较多,多个空调风机位于不同楼层,温、湿度检测点分布于各个房间,采用DDC方式进行控制具有引线过长、施工不便、系统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不高等缺点。 在各种通信方式中,面向工业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是目前解决工业控制现
[应用]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