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设计的EMI抑制探讨一

最新更新时间:2012-10-17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高速  PCB设计  EMI  抑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面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EMI的产生情况,并主要从系统设计方面考虑了很多实际采用的抑制EMI的手段和方式,这节里我们将针对高速PCB设计,来分析如何进行EMI控制。

  1 传输线RLC参数和EMI

  对于PCB板来说,PCB上的每一条走线都可以有用三个基本的分布参数来对它进行描述,即电阻,电容和电感。在EMI和阻抗的控制中,电感和电容的作用很大。

  电容是电路系统存储系统电能的元件。任何相邻的两条传输线之间,两层PCB导电层之间以及电压层和周围的地平面之间都可以组成电容。在这些所有的电容中,传输线和它的回流电流之间组成的电容数值最大,也数量最多,因为任何的传输线,它都会在它的周围通过某种导电物质形成回流。根据电容的公式:C=εs/(4kπd),他们之间形成的电容的大小和传输线到参考平面的距离成反比,和传输线的直径(横截面积)成正比。我们都知道,如果电容的数值越大,那么他们之间存储的电场能量也越多,换句话说,他往外部泄露系统能量的比率将更少,那么这个系统产生的EMI就会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电感是电路系统中存储周围磁场能量的元件。磁场是由流过导体的电流产生的感生场。电感的数值表示它存储导体周围磁场的能力,如果磁场减弱,感抗就会变小,感抗变大的时候,磁场就会增大,那么对外的磁能量辐射也会变大,即EMI值越大。所以,如果系统的电感越小,那么就能对EMI进行抑制。在低频情况下,如果导体变短,厚度变大,变宽的时候,导体的电感就会变小,而在高频情况下,磁场的大小则和导线及其回流构成的闭环面积的函数,如果把导线与其回路靠近,由于回流和本身电流大小相等(在最佳回流状态)方向相反,所以两者产生的磁场就会相互抵消,降低了导体的感应电感,所以,保持导体上电流和其最佳回流路径,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小EMI。

  而在一个实际电路中,导线的电容和电感是融合为一体的,我们如果只分析电容或者只考虑电感都有些片面,所以我们引入阻抗。阻抗是传输线上输入电压对输入电流的比率值(Z0=V/I)。导线和回路之间的阻抗是导线及其回路之间电感和电容的函数,阻抗ZO等于(L/C)1/2。。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阻抗ZO的公式,从抑制EMI角度上来说,我们希望阻抗越小越好。当阻抗比较小即电容较大和电感较小的时候,我们只要保持电路的正常布线,使电流保持最佳回流路径,就可以使EMI控制在最小。而当电容变小,电感变大,将会使系统屏蔽电磁场能量的能力下降,外泄电磁场能量增加,EMI变大。

  2叠层设计抑制EMI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低阻抗的参考平面在抑制EMI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进行叠层设计时,应该特别注重参考平面层的安排。对于PCB板上的信号走线来说,好的分层应该是让所有的信号层两边紧挨着电源层或者接地层;从电源来看,好的分层是应该把电源与接地层相邻,且电源和接地层的距离尽可能的小,尽量保证电源和地层上的低阻抗。随着信号频率的不断提高,一般只有6层板以上的多层PCB板才能起到良好的EMI抑制效果。下面,我们以6层板为例,对不同的PCB迭层设计方案的性能优劣做一些比较。

  

六层PCB的两种典型叠层设计

 

  图1 六层PCB的两种典型叠层设计

  六层PCB的叠层设计通常有两种方案(如图1所示)。对于第一种方案,我们可以把电源和地分别放在第3和第4层,这一设计虽然电源覆铜阻抗低,但是由于第1层和第6层为信号层,其电磁屏蔽性能差,导线上的很大一部分磁场都要辐射到外界,换句话说,信号电流和回流信号中,一个处于屏蔽范围内,而另一个却有一半处于屏蔽范围外,一个处于屏蔽范围之内,这样其实增加了差模EMI。但是如果两个外层上的信号线数量最少,走线长度很短(短于信号最高谐波波长的1/20),则这种设计可以解决差模EMI问题。将外层上的无元件和无走线区域铺铜填充并将覆铜区接地(每1/20波长为间隔),则对差模EMI的抑制特别好。而且我们还可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信号层的每一层靠边处铺设一圈铜,并且在1/20波长的间距内打控,也能很好的防止EMI的泄漏.如前所述,要将铺铜区与内部接地层多点相联。第二种方案就是将电源和地分别放在第2和第5层,虽然抑制了绝大部分差模EMI,但由于电源覆铜阻抗高,对减少共模EMI辐射的效果不好。此外,从信号阻抗

  控制的观点来看,这一做法也是非常有利的,因而该方案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六层板设计方案。

  如果我们能够有能力将所有的信号走线完全分布在两层内进行,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其它更优化的叠层设计:将第1和第6层(两个表层)铺地,第3和第4层设置为电源和地。信号线走在2和5层,两边都有参考平面屏蔽,因而EMI抑制能力是优异的。该设计的缺点就是走线层只有两层,布线空间略显紧张。实际中要灵活处理,比如在铺铜区内也可以适当走线,只是要注意不能隔断上层信号的回流通路。

  还有一种叠层方案为:信号、地、信号、电源、地、信号,这也可实现信号完整性设计所需要的良好的环境:信号层与参考层相邻,电源层和接地层配对。不足之处在于铺铜层的堆叠不平衡,这会给加工制造带来麻烦。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第3层所有的空白区域填铜,填铜后如果第3层的覆铜密度接近於电源层或接地层,这块板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结构平衡的电路板。注意,填铜区必须接电源或接地(最好接地),连接过孔之间的距离仍然是小于1/20波长。

  3 电容和接地过孔对回流的作用

  高速PCB设计中对于EMI的抑制是非常灵活的,设计者永远不可能很完美地解决所有的EMI问题,只有从小处着手,从对各个细节的把握来达到整体抑制的效果,有时,往往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电容或过孔都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提到电容对EMI的抑制作用大家都比较熟悉,即利用电容的储能滤波特性,稳定电压,消除高次谐波,从而达到降低EMI的效果。在这节里,我们将重点分析一下电容和接地过孔在保证信号低阻抗回路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多层PCB板设计中有效抑制EMI的重要方面之一。

  多层PCB设计中,由于布线密度,拓补结构的要求,信号走线经常需要在层间切换,如果它所参考的地平面也发生变化,那么该信号的回流路径将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定的EMI问题,如图2所示:

  

信号换层带来的EMI问题

 

  图2 信号换层带来的EMI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添加电容或过孔。如果两个不同的参考平面都是地或都是电源,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接地过孔或者电源连接过孔来为信号的回流提供回路(图3 A);如果两个参考平面是电源和地之间的切换,那么就可以利用旁路电容提供低阻抗的回路(图3 B)。

  

 

  图3 过孔或电容提供回流通路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信号走线换层的附近多放置一些接地过孔(电源孔)和电容能为信号提供完整的低阻抗的回路,保证了信号和回流之间的耦合,从而抑制了EMI。需要注意的是,回流通过电容切换参考平面时,由于本身及过孔的寄生电感存在,仍然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和信号衰减,所以设计者头脑里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尽量少换层走线,换层后尽量保持信号靠近同一(或者同属性)的参考平面。

关键字:高速  PCB设计  EMI  抑制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高速PCB设计的EMI抑制探讨一

上一篇:共模电感抑制EMI分析
下一篇:高速PCB设计的EMI抑制探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42

高速运算特别是比特币挖矿带旺半导体
多家证券机构发布报告称,半导体产业景气将由第1季淡季逐渐步出谷底,当中又以高效能运算(HPC)发展最强劲, 可望成为带动半导体产业成长关键。 包括富邦证券、统一投顾、玉山投顾及宏远投顾近期发布半导体产业前景报告,乐观展望2018年表现,当中又以富邦证券、统一投顾最乐观,认为半导体业已逐渐摆脱第1季营运谷底,第2季起动能转强, 其中推升产业成长最大推进力来自高效能运算应用,尤以AI人工智能及虚拟货币挖矿潮,带动的半导体需求最强劲。 玉山投顾分析,比特大陆占全球份额七成以上,旗下最高端挖矿机种蚂蚁矿机S9搭载189颗ASIC芯片,目前挖矿难度提升,各大矿池需动用上百台挖矿机作业,也推升ASIC芯片需求, ASIC芯片系采用台积电16n
[半导体设计/制造]
用低成本FPGA解决高速存储器接口挑战
由于线路速率继续增长,DDR SDRAM在网络应用中正在被广泛地采用。不断增加的系统带宽要求正在推动存储器接口速度提高,而成本仍不断压低。LatticeEC FPGA系列的专门而灵活的DDR能力使设计者拥有满足下一代存储器控制器需求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存储器已广泛地应用于当今的电子系统。由于系统带宽的不断增加,存储器技术针对更高的速度和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下一代存储器接口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诸如FPGA的可编程器件中实现高速、高效的存储器接口对于设计者来说一直是一个主要的挑战。以往,只有少数FPGA??持能可靠地与下一代高速器件接口的构建模块,这些FPGA通常是高端的昂贵器件。不过,现在Lattice
[嵌入式]
资深工程师技术笔记:高速数字系统的滤波电容
  我们在电源滤波电路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容,100uF,10uF,100nF,10nF不同的容值,那么这些参数是如何确定的?不要告诉我是抄别人原理图的,呵呵。   数字电路要运行稳定可靠,电源一定要”干净“,并且能量补充一定要及时,也就是滤波去耦一定要好。什么是滤波去耦,简单的说就是在芯片不需要电流的时候存储能量,在你需要电流的时候我又能及时的补充能量。不要跟我说这个职责不是DCDC、LDO的吗,对,在低频的时候它们可以搞定,但高速的数字系统就不一样了。   先来看看电容,电容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存储电荷。我们都知道在电源中要加电容滤波,在每个芯片的电源脚放置一个0.1uF的电容去耦。等等,怎么我看到要些板子芯片的电源脚旁边的电
[电源管理]
资深工程师技术笔记:<font color='red'>高速</font>数字系统的滤波电容
LED显示屏高速数据通讯接口设计
1 引言 LED显示屏具有亮度高,故障低、能耗少、使用寿命长、显示内容多样、显示方式丰富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公路、金融、证券、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合,其显示数据通常来自上位PC机,这就要求有一个高速通道来传输大量的显示数据,USB2.0接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USB由总线提供电源,传输时具有CRC检错、纠错能力,能实现真正的实时热插拔,并支持多个外设连接到同一个连接器上,从而缓解PC系统资源冲突,这些突出的优点使得USB1.x在PC机外部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USB2.0传输速度高达480Mb/s,是USB1.x的40倍,并向下兼容USB1.x。这样就使得快速大量的数据传输得以实现。 在此强调一下两个
[嵌入式]
电磁干扰及其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随着医疗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干扰致使仪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同时有损系统的现象日趋严重。当电场强度超过2.4G时,可以损坏集成电路;如果磁场强度达到0.03G时,可以使无屏蔽的仪器设备误动作。为了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仪器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在基层维修人员中宣传、普及抗电磁干扰知识,特别是抗电源线上的电磁干扰知识尤为重要。本文就其进行重点讨论,诚望有所裨益。 1 干扰    1.1 干扰的方式   干扰分为差模干扰、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差模干扰又叫常模干扰、横模干扰或对称干扰,它是指叠加在线路电压正弦波上的干扰,是载流导体之间的干扰。如电网的过欠压、瞬态突变、尖峰等。共模干扰又叫纵模干
[医疗电子]
基于AXIe中PCIe高带宽及多模块的高速同步图形传输系统
概述:E-Beam(电子束)微影技术(Lithography)是下一世代无光罩(maskless)半导体制程。通过无光罩微影技术可使微影制程突破目前20奈米或更小制程的限制。E-Beam 微影系统需要使用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系统,将大量集成电路图案数据,从数据服务器先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解压缩后,再通过数千条光纤并行传输至 E-Beam 机台,且通道对通道间的时钟偏移(skew)不得大于 2ns。基于高通道高密度及高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凌华科技采用AXIe平台架构来建置E-Beam 数据传输系统。本文说明如何充分发挥 AXIe平台的特点,来达成此数千通道同步的严格要求。   简介   如上所述,E-Beam 无光罩式微影技术
[模拟电子]
基于AXIe中PCIe高带宽及多模块的<font color='red'>高速</font>同步图形传输系统
国产无人车首次完成了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
    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车,14日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此次实验的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地面无人平台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行为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验从京珠高速公路长沙杨梓冲收费站出发,历时3小时22分钟到达武汉,总距离286公里,全程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和方向,系统设定最高时速110公里,实测全程自主驾驶平均时速为87公里,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干预,距离合计约为2.24公里,仅占自主驾驶总里程的0.78%。     解放军报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嵌入式]
一种应用于SoC的高速数模转换器的设计
1 引言 片上集成系统(SoC)是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数字信号处理的诸多优点以及近年来数字集成电路性能的提高与成本的下降,数字电路在SoC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人们总是需要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现实世界中对应的物理量,因此数模转换器(DAC)成为SoC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模块。随着数字信号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SoC系统对高速DAC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通信、测量、自动控制、多媒体等诸多领域,高速DAC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其性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高速DAC的设计,对于实现良好的高性能SoC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了SoC芯片广泛使用的深亚微米CMOS工艺,实现了一个10位的高速DAC。该DAC
[模拟电子]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