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触屏技术:神秘G2与in-cell解析

最新更新时间:2013-09-06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触屏技术  神秘G2  in-cell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LG于8月25日发布的一款采用四核骁龙S4 Pro处理器的旗舰机参数中,提到一项比较重要的特性,就是全新的触屏技术:「这是一种名为G2的屏幕(触摸显示混合型屏幕)。LG表示,其一体式设计令屏幕的厚度减少了30%。这与LG本月早前开始量产的in-cell触摸屏很像,这种in-cell技术传言也会用于下一代iPhone手机。」不过,上面这段声明并不准确。G2和in-cell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屏幕构造,而且在移动的屏幕制造中,这两者未来谁将更加流行仍是未知数。且看下面的详解。

  LG于8月25日发布的一款采用四核骁龙S4 Pro处理器的旗舰机参数中,提到一项比较重要的特性,就是全新的触屏技术:

  「相对来说,这是第一款LG采用的超薄触摸屏,名为G2 Touch Hybrid Display(触摸显示混合型屏幕)。LG表示,其一体式设计令屏幕的厚度减少了30%。看起来,这与LG本月早前开始量产的in-cell触摸屏很像,这种in-cell技术传言也会用于下一代iPhone手机。」

  不过遗憾的是,上面这段声明似乎并不准确。G2和in-cell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屏幕构造,而且在移动的屏幕制造中,这两者未来谁将更加流行仍是未知数。且看下面的详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多点触摸屏到底是如何工作以及他们的相关构造。

  电容屏是由一种几近透明的金属线(或电极)置于一层玻璃薄膜层之上构成的。这种金属线之所以几乎透明是因为他由一种名为ITO的材料制成(铟锡氧化物,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这种电极以横纵两种方式交叠排布。横纵的每一次交叠都形成一个电容点。触摸屏控制芯片连接到重叠的横纵行的矩阵中。当手指触摸经过这些电容点的时候,会阻断电容的电场,这种有效的阻断可被屏幕控制器感应到。

  要形成这些电容点,电极之间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横行的电极被置于薄膜玻璃的底部,而纵行电极则被置于薄膜玻璃上方。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片薄薄的玻璃,ITO金属线分布于这块玻璃的两面。要完成整张屏幕的制造,还需要将这块薄膜玻璃置于两个层之间:下面一层是显示层,而上面一层是位于屏幕表面的覆盖玻璃。上面的这一层覆盖玻璃通常都使用很多人所熟知的高强度玻璃,康宁公司的大猩猩玻璃。这种形式被称作“GG”堆叠,因为在显示层上面还覆盖了两层玻璃。这种方式的屏幕应用相当广泛,例如iPad。为了使显示效果更好,减少显示时各层的影响,触摸层的玻璃通常都通过一个垫圈与显示层的玻璃捆绑在一起,这样在显示层和触摸层的电极之间就会形成空隙。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三层夹心的示意图(上层玻璃,触摸层玻璃,显示层),就会发现这个构造还是过于复杂了一点。中间的触摸层玻璃显得非常累赘,这种构造对于手机和平板屏幕的制造来说只会令屏幕厚度更大。另外,上面还有一层覆盖玻璃(大猩猩玻璃)。那么能不能仅用一块玻璃就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除触摸层外的任一层都足以承载用于触摸的电极。如果把这种触摸电极置于上层覆盖玻璃的话,那么这种技术就叫做G2触摸屏(也就是上面LG的这种屏幕,G2表示整个屏幕只用一块布满横纵电极的玻璃,无需用两块)。如果把触摸电极置于显示层上,那么这种技术就叫in-cell触摸屏。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传统GG堆叠方式(左边)与G2堆叠(右边)的差异。这两者最大的直观区别莫过于屏幕厚度的降低。

  

  不管采用G2还是in-cell,OEM厂商都可以把他们的设备做得更薄,这两者都是把中间原本的触摸层玻璃去除了。这么做也可以让设备在重量上更轻。由于最上层的玻璃也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大猩猩玻璃二代厚度仅0.55mm,一代大猩猩玻璃厚度为1.0mm)。所以未来,我们可以用上更为轻便的手机和平板。目前OEM厂商还在想办法把底层显示层与上层覆盖玻璃间的空隙彻底去掉,类似于把这两层黏在一起。这么做不仅令屏幕厚度更薄,而且屏幕显示效果也会更好。iPhone 4/4S以及HTC One X就采用了这种压制方法。

  G2和in-cell也的实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比如G2触摸屏,要把ITO横纵行电极置于大猩猩玻璃之上在技术上也相当有挑战性。这传统的玻璃换成大猩猩玻璃就需要额外的处理方法,还有如何隔离横纵行的问题等等。

  对in-cell来说,把触摸电极插入到显示层上实际上也很麻烦,因为这极易造成电场间的相互影响。原本在传统GG堆叠方式时,消除这种不同层的影响对触摸屏控制器已经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了,现在把两层放在一起令这个问题更加复杂。in-cell技术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触摸屏可能会变得没有那么敏锐,但目前大家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由于G2和in-cell技术都存在挑战和问题,所以仍不清楚哪一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赢的一方也将赢得更多商机。显示屏供应商,如Samsung Mobile Display、LG Display,以及夏普都在期望in-cell获得胜利。另一方面,触摸屏制造公司如TPK、Wintek则不希望看到显示屏供应商直接把原本触摸层的电极应用于触摸屏,让他们扫地出门,所以他们支持G2。不管将来哪一方获胜,真正的赢家永远是消费者。

  现在你应该对触摸屏技术稍有了解了,至少你知道了,LG的这款旗舰手机会更薄,更快。我是希望尽快能玩得到。

关键字:触屏技术  神秘G2  in-cell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全新触屏技术:神秘G2与in-cell解析

上一篇:行业测量技术最佳选择:高精度机器视觉尺寸测量
下一篇:照明用LED驱动芯片的技术趋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47

小米“抛弃”In-cell补刀
夏普表示,这些报道 非本公司发布 、 正在讨论调整业绩预测,确定后会立即公布 。夏普2014财年(2014年4月~2015年3月)的业绩原本预测 会盈利300亿日元,但有报道称夏普的最终合并业绩将再次出现几百亿日元亏损。但这些报道并不是 空穴来风 的,夏普的主营业务怎么样?主要合作厂家如 何?且看本文的进一步解析了夏普。   夏普业绩异常 主要液晶业务低迷   不过,以电视用途为中心的大型液晶面板当前的业务环境并未恶化。据调查公司的分析师介绍, 45英寸以上及50英寸以上的大型面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32英寸面板虽然因部分中国厂商的产能过剩稍微供过于求,但还不至于使业绩恶化 。   
[电源管理]
下代iPhone或采用in-cell触控面板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的下一代iPhone有望在2012年第三季度对外发布,而来自苹果供应链的消息称, 新款手机将采用夏普和东芝手机显示屏部门生产的in-cell触控面板 。 据悉,in-cell触摸面板的成品率和显示性能目前已经足够夏普和东芝进行量产,这一点也使得苹果决定同日本的这两家厂商进行合作。 该消息称,夏普将在自己5.5G的生产线上生成in-cell触摸面板,而东芝将采用6G的生产线,这将使得两家厂商在今年第二季度的in-cell触摸面板产量进一步提高。 如果苹果真的采用了in-cell触摸面板,这将对iPhone原本的触控面板供应商TPK宸鸿、胜华带来冲击。目前TPK宸鸿的产品线包含贴合型玻璃投射式电容
[手机便携]
敦泰首款非苹In-cell产品量产;年底前IPO
    两岸最大电容式触控面板IC供应商F-敦泰宣布,采用敦泰In-cell技术所研制的智能手机闻尚VSUN i1精英版已于本(8)月成功量产上市,这是继苹果iPhone 5之后,全球第一款采用真实In-cell技术量产的产品。 敦泰为两岸最大的电容式触控晶片供应商,触控晶片出货量已超过数亿颗,也是全球触控IC出货量成长最快的供应商。除了大陆,台湾,以及美国以外,采用敦泰触控方案产品尚遍及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 敦泰已于日前通过证交所审议来台股票上市案,可望于今年底前IPO。敦泰实收资本额4.64亿元,去年每股获利高达38.57元,今年第一季每股获利也达6.7元的水准。 敦泰表示,随着手机和平板对触控式面板的要求越来越
[手机便携]
技术的未来趋势会是全屏多点触摸吗?
引言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产品虽然有效,但主要都是将用户的视觉和触觉天然地分开来处理的。从计算机键盘、手机键盘、MP3 播放器、家用电器甚至电视遥控器等上面的简单按钮或按键到音量调节滑条、滚轮和跟踪板等上面更高级的单击和滚动特性,输出位置(也就是用户的输入或操控动作的结果)与用户的输入位置是截然不同的。让输入和输出(即视觉和触觉)完全达到一致,种视觉和触觉的一致性正是触摸屏的基本优势所在。   让视觉和触觉完全达到一致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则不啻为一场意义深远的技术突破,其将彻底改变用户与电子产品互动的方式(有人将此称为用户界面的革命)。触摸屏的透明特性可使用户对界面实现让用户直接“触摸”显示屏上显示的不同内容。用
[工业控制]
<font color='red'>触</font><font color='red'>屏</font><font color='red'>技术</font>的未来趋势会是全屏多点触摸吗?
OGS与In-cell谁才是未来触控技术
        在所有投射式触控面板中,以OGS为公认成本最低,且触控质量最好的技术,许多人看好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触控技术。例如微软便于去年并购了一家OGS厂,韩国政府更是直接投入700亿韩元发展OGS,显见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性十分乐观。   说到OGS,不得不提的还有In-cell触控技术。由于都是被业界看好的技术,因此两者总是如影随形。既然都被看好,本文也将就两种技术进行对比以便大家能更清楚认识OGS。   首先,我们都知道In-Cell与OGS共有的优势是都只需要使用单片玻璃,但是由于In-Cell的触控感应层是嵌在LCD里或外面,因此Cover Lens 与LCD不能有空气所以必须要全面贴合,贴合成本贵且良率低。相对地,
[手机便携]
敦泰科技重磅推出可量产的In-Cell 触摸显示技术
敦泰科技昨(13)日正式公布和显示屏制造商共同开发的最新 In-Cell 面板触控技术,是业界暨12日Apple发布的最新产品 iPhone5采用In-cell技术之后,第一家宣布掌握可量产的真实In-Cell技术的公司。 随着手机和平板技术的日益成熟,方案商们对触摸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成本不断降低的同时,他们也从不曾放缓对面板更轻更薄的追求。In-Cell,正是在这样一种市场憧憬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将触控和显示的功能实现在同一片面板上最终达到既轻薄又省料的目的,是所有触控解决方案的最高期望。 但是,对In-cell技术的研发,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触控技术经验和超凡实力,还必须对LCD显示技术有足够的了解。这也正是很
[传感器]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