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特征分析

最新更新时间:2014-02-10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IPv6  网络技术  特征分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引言

  随着IPv4地址的耗尽,以及网络接入用户的不断庞大,向IPv6过渡已经是势在必行,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不仅具有海量的IP地址资源,而且由于其数据包可以更大,从而实现更可靠、更快速地进行数据的传输,同时通过在数据报头中添加流标记和业务级别大大地改善QoS,且任何设备接入IPv6后即可获取相应的设置,大大地简化用户操作,满足移动性等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IPv6通过IPSec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实现了网络层的安全,但是这种安全并不绝对的,在新一代互联网中的安全威胁,还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

  2.IPv6关键技术研究

  由于现阶段几乎所有的主流应用都是基于IPv4网络协议开发的,而新的IPv6协议与IPv4协议并不兼容,因此为了保障业务的连续性,也为了保障最终用户的上网体验,两个网络的并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两网如何实现过渡和互通,成为运营商、数据中心和内容提供商关注的焦点,以下将就目前现存且常用的IPv4向IPv6过渡的几项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

  2.1 双栈技术

  所谓双栈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的网络,即从用户端到业务终端连接的所有设备都需要支持两种协议。当两个端点通讯时会采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双栈的解决方案同时支持IPv4与IPv6两种协议,无需考虑两者互通的问题。然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由于涉及到产品的升级,甚至是需要更新换代,会耗费大量的财力人人力,因此可行性相对比较小,部署与规划都比较复杂,由于有两套协议,因此大大增加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由于主机上都需要支持两份协议,因此会消耗更多的内在和更多的CPU。此外,由于用户并未真正地迁移到IPv6网络上,因此对于IPv6的推广与发展直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 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通常所指的就是NAT-PT,一般是在IPv4与IPv6的网络边缘部署翻译网关设备,实现IPv4与IPv6数据包的报文的翻译和转换,从而使IPv4用户可访问IPv6资源,同时IPv6用户也可去访问IPv4的资源。翻译网关的部署相对简单,且由于实现了多个IPv6的Host可以同时共用一个IPv4地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址枯竭的问题。然而由于网关是基于应用层的,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开发不同的ALG,而且现有的网络应用层出不穷,如果大范围的采用此方案,就需要实时的去开发满足各类应用的网关,成本较大。

  2.3 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即将IPv4的数据包封装在IPv6数据包中进行传输,反之亦然,实现数据包在不同的网络中的顺利传送,隧道技术中包含6PE、6over4、隧道代理、ISATAP等多种方式。只要部署了足够多的隧道服务器,并有足够的网络带宽支撑,隧道的实现即是一种软件配置的过程,技术实现方式简单,能协助网络管理人员快速实现新一代协议的部署,并实现网络的优化。然而由于数据包需要封装和解封装,因此隧道设备一般都是成对部署的,与双栈方式相同的一个弊端就是不适用于大型网络的过渡。

  2.4 Socks64技术

  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客户端与网关的通信,来实现IPv4与IPv6主机之间的互联互通。其中网关必须同时支持IPv4与IPv6两种协议栈,即在网关处需要同时接入IPv4与IPv6网络,来自客户端的数据包,无论是IPv4还是IPv6的,网关都可以进行处理,并转发至相应的目的端。由于网关来进行协议的转换与处理,因此一旦在大型网络中部署,必须要求这个网关的吞吐量、处理性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且在网络过渡时期,网关一般部署在网络边缘,便于能够更高效地处理用户请求。这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即部署网关成功后,无需考虑用户端发起请求的类型,都可进行数据转发。但是客户端的推广安装成为一大问题,且由于是客户端与网关通讯的模式,因此会出现一定的性能瓶颈。

  3.IPv6网络安全研究

  在传统的IPv6网络体系架构里,网络安全的策略,是在应用层上进行安全的防范,或对邮件进行加密,在访问网页时进行数据加密,并未对网络层进行处理。在1995年,IETF制定了在IP层的安全规范,即IPSec(IP Security)。由于IPv6集成了IPSec协议,因此在IPv6的安全体系架构中,IPSec便是核心。

  3.1 IPv6网络安全优势——IPSec

  IPv6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集成了IPSec,也就意味着它能够提供完备的安全服务,包括数据来源的强认证,保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进行数据的访问控制,抵御数据重复发送等攻击。为IPSec的体系结构,包含三个基本的协议,其中AH协议(验证头)用于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验证数据的来源;加密功能和机制是由ESP协议(封装安全载荷)来提供;同时ISAKMP协议(即密钥管理协议)主要用于实现前两种协议在交流时信息安全。

  3.2 IPv6网络安全优势——地址可溯源

  目前采用的IPv4地址协议,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使用了大量的私有地址,通过NAT技术,多个私有地址,可能通过同一个公网IP去访问互联网,这种情况,就存在一个安全隐患,如果某一个用户发布了一条反动信息,或者非法言论,无法快速定位到IP,给网络管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难度。IPv6海量的IP地址,完全摒弃了私有地址的概念,可为每一个终端分配一个单独使用的IP地址,一旦出现问题,将快速查找到源地址,保障网络的健康。

  3.3 IPv6网络安全优势——反侦察能力

  大部分的黑客或者恶意程序,都会通过扫描某个子网来最终确定攻击的IP地址、应用和服务,而IP地址量相当大,可大大降低网络侦察的能力,有效地防范类似的网络攻击。

  4.IPv6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无法解决网络层以上的安全问题

  IPv6集成的IPSec功能,只是解决了网络层的安全问题,面对网络层以上的攻击,IPv6仍然无法解决的,如垃圾邮件、恶意代码、蠕虫、系统漏洞等攻击,还是需要相应的防病毒安全厂家来解决。

  4.2 无法处理数据解密过程的攻击

  IPv6采取对数据的加密,但是用户在正常接收数据后,需要解密,如何攻击者在解决过程中添加相关的干预手段,加长解密的时间,这将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甚至可能造成系统瘫痪。

  4.3 加密方面的安全隐患

  IPSec中采用了加密算法和密钥的管理。对于加密算法,没有哪一个加密算法能够确保其绝对安全的,这是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于密钥的管理,由于依赖于PKI,而此项技术目前还未在国际上形成统一完善的标准,因此安全性是否可靠也有待考证。

  5.结束语

  向IPv6的迁移是大势所趋,各项过渡技术都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了相应的标准,但是均存在优缺点,需要将各项技术进行去长补短,综合利用,设计出一种通用易行的解决方案。对于IPv6的网络安全问题,本身其已经在网络层建立了一层安全壁垒,但仍存在其它方面的安全威胁,且在过渡过程中,对IPv4的网络体系中的设备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无论是在IPv6的关键技术方面,还是在网络安全方面,都还需要业界人士的不断研究与验证,以实现平滑、安全的网络迁移。

关键字:IPv6  网络技术  特征分析 编辑:神话 引用地址: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的特征分析

上一篇:如何提升PLC与人机界面的抗干扰能力
下一篇:STM32与四线电阻触摸屏的接口电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57

2025年中国IPv6网络规模世界第一
  据新华社电 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 IPv6 )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随工业控制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行动计划提出,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 IPv6 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到2018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IPv6 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并在以下领域全面支持IPv6: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省部级以上政府和中央
[工业控制]
IP地址资源数周内枯竭 中国举办IPv6
  1月27日消息,全球IPv4地址资源数周内枯竭,2011年2月分配殆尽。国际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宣布,截至2011年1月18日,可供分配的IPv4地址仅剩下3551万个,预计到2011年2月10日IANA的IPv4地址池中将不再有IPv4地址块。有“ 互联网之父 ”之称的文特•瑟夫日前说,全球IP地址将在“几个星期内”用尽。    我国IP地址严重不足,制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   我国 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海量的IP地址作为支撑, 因此我国IP地址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的瓶颈。私有地址转换(NAT)无法从根本上
[网络通信]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远程健康监护医疗系统设计
1 引 言 远程医疗监护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的发展为远程医疗服务带来新的机遇,使得人们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实现个人与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的医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监控,远程会诊、医疗急救、远程医疗教育与交流等。其中面向家庭的远程医疗健康监护是在配备先进适宜的医疗设备的条件下,将千家万户和医疗机构联系起来,实现医疗进入家庭,在病人家中实施监护、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多位一体的一种新的远程医疗模式。远程病人监护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快速发展有很强的社会现实背景: (1
[工业控制]
基于无线传感<font color='red'>网络技术</font>的远程健康监护医疗系统设计
吉时利仪表2600A提升I-V特征分析功能
      自1991年加盟吉时利公司(Keithley)以来,Mark Cejer领导开发了一系列成功的产品,包括数字万用表、数字源表,并获得了R&D 100 Awards, NorTech Innovation Awards等在内的多个奖项。近日,随着该公司数字源表平台的最新版本-2600A的推出,Mark Cejer先生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吉时利数字源表仪器平台2600A。       他强调说,电子产品对高集成度、低功耗、以及先进CMOS工艺近乎“疯狂”的追求,为测试厂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趋势导致IC器件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更强地依赖于电气特征分析工作。因此,特征分析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开发和
[测试测量]
现场总线与控制系统
引言 在现代测控领域,“开放系统”、“现场总线”这 2个词频繁出现。在自控界讨论的仍然是 DCS(distribute control system),FCS(fieldbus controlystem)谁将最终成为主流控制系统,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利益和市场的竞争,一些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要维护 DCS/ PL C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怕赶不上FCS的潮流,因而在自己的 DCS/ PL C系统中加入自己的现场总线;而另外一些硬、软件生产商由于没有历史包袱,追求的是全新的控制系统模式,包括统一的现场总线标准及软、硬件平台,以引导和占领未来的市场。这些控制系统的区别有多大,有无共同的特征,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一
[嵌入式]
基于FPGA的IPV6数字包的拆装实现
摘要:介绍了一种运用FPGA将IPV数据包的包头和数据部分分离并重新封装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使IPV6数据包的拆装处理速度达到2Gbit/s以上。 关键词:FPGA IPV6数据包 拆装 FIFO 笔者在参加国家“863”重大专题项目“高速密码芯片及验证平台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了将IPV6数据包的包头和数据部分拆开,然后在数据部分送密码芯片进行加/解密处理,最后再将处理后的数据部分与包头重新封装为数据包的课题。以往对IP包进行拆装多利用软件实现,但本项目涉及到配合高速密码芯片(处理速度在2Gbit/s以上)工作的问题,显然利用软件实现IP包的拆装在速度上达不到要求。为此,笔者运用FPGA(型号为Xilinx公司的XC2V
[应用]
IBM携手半导体供应商 取得无线网络技术重大突破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又一产物,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IBM与模拟混合信号,半导体供应商Semtech的合作,最近也有了新的进展,两家公司宣布在无线网络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将加速物联网的发展。 本次合作,IBM提供软件的技术支持,Semtech提供硬件设备,合作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系统平台,该平台将无线传输数据的距离提高到了15公里,当然这个距离要根据周围环境而定,但这已经比目前的无线传输距离提高了好几倍。 在这套系统当中,融合了IBM的MoteRunner软件和SemtechSX127x的LoRa技术,并且将于10月15-17号,在阿姆斯特丹进行第一次的测试。 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在未来的15年里,不论是机器的数量
[手机便携]
科胜讯加入MoCA董事会 致力于推动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技术
全球领先的宽带通信和数字家庭半导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科胜讯系统公司(纳斯达克代码:CNXT)今天宣布已接受同轴电缆多媒体联盟(MoCA)的邀请,作为创始成员(Promoter Memeber)加入其董事会。MoCA 联盟是一个开放的行业推动组织,致力于通过家庭中现有的同轴电缆分发数字视频、数据和娱乐产品。创始成员负责设定联盟的整体方向。在此之前,科胜讯曾作为贡献会员参与其新规范的建立和方向的确定。 科胜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Dan Artusi 表示:“我们是 MoCA 的积极倡导者,MoCA 现在越来越受到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选择家庭网络的青睐。为了进一步加强我们业界领先的宽带通信和数字家庭系列产品,我们正在开发基于新一代
[焦点新闻]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