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

发布者:SereneDreamer最新更新时间:2012-04-13 来源: 现代电子技术 关键字:多传感器  信息融合  智能交通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0 引言
    摄像头作为监控、采集交通信息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然而摄像头由于其光学特性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例如强光照射、雨雪雾等恶劣的气候条件都会对摄像头的正常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仅仅通过摄像头这一单一信息采集手段获得的交通信息往往是不够完整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靠的。另外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信息,信息量庞大,毫无结构性,用户如果希望在如此海量信息中检索感兴趣的内容,例如用户想查看某段黑色轿车闯红灯的视频,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一帧帧地线性浏览整个视频,显然这个过程效率极其低下。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通过将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信息与多种智能交通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融合以弥补摄像头作为单一信息采集手段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对摄像头所采集的视频信息和智能交通传感器信息进行语义描述的框架,为用户对交通信息进行高效检索提供铺垫。

1 智能交通多传感器信息检测与融合
1.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这一方面的研究首先起始于1973年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开始飞速发展,其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大规模展开,工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气象监测、资源探测、医疗诊断等多个领域都在朝着多传感器方向发展。国内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研究也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涌现了诸多理论和工程实践成果。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的资源,通过对多种传感器信息按照某优化规则进行组合处理,有效地提高各个传感器信息之间的互补性,同时剔除不必要的冗余信息,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按照信息处理层次可分为数据层信息融合、特征层信息融合、决策层信息融合。其中决策层信息融合是根据各个传感器系统的判决进行优化推理,做出最终的决策,灵活性高,通信负荷小,无需传感器之间同质,但同时也对观测信息的预处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 智能交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
    智能交通传感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针对应用场景以及结合前期的工程实践,选择磁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微波雷达、RFID作为获取交通信息的传感器,这4种传感器所采集的交通信息如表1所示。


    此外,整个交通状态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调节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策略,从而降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需要进行信息融合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磁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微波雷达、RFID。这5种传感器彼此异质,原始观测数据结构、内容差异巨大,例如摄像头采集的是二维视频信号,磁敏传感器却输出一维模拟信号,而压电式传感器则输出模拟脉冲信号。因此考虑在决策级对这几种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每个传感器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其结果与视频信息处理结果进行决策级融合,整个融合过程同时会受到气象、光照条件的影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如图1所示。



2 智能交通信息的语义描述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视频信息量也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趋势。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用户更关注如何才能高效地检索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即如何实现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查询(Content-Based Visual Queries,CBVQ)。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一些原型系统相继问世,如IBM的QBIC系统,哥伦比亚大学的webseek系统,清华大学的TV-FI系统等。
    传统视频分析技术是对底层视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如颜色、纹理、轮廓。而用户往往是从高层语义的角度理解整个视频内容,例如某段视频出现了什么物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语义鸿沟(Semantic gaps)。要实现视频内容查询,首先需要在底层视觉信息和高层语义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工作已广泛开展起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运动图像专家组提出的MPEG-7标准,即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MPEG-7标准的目标就是定义一套灵活的可扩展的描述框架。该框架能够对多媒体内容提供高效的、准确的并且具有互操作特性的语义描述,以便于进一步对多媒体信息内容进行语义检索。MPEG-7对以下内容标准化:描述符(Descriptors)、描述方案(Description Schemes)、描述定义语言(Description Definition Language)。其中描述定义语言基于XML语言,允许对描述符和描述方案进行灵活地定义和描述,并且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page]

    基于MPEG-7标准,提出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框架,描述的信息包括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和智能交通传感器信息。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下面将阐述语义描述框架的各个组成成分:
2.1 Video_metadata
    Video_metadata主要是对每一帧视频做一般性描述,分为视觉元数据(Visual_metadata)和语义元数据(Semantic_metadata)。这部分数据并不包含视频内容本身。视觉元数据主要包括格式、大小、分辨率、颜色深度、压缩方式,语义元数据主要包括文本标注、时间、地点、该视频帧编号(Frame NO.)。
    例如某一帧视频的Visual_metadata描述如下:
   
2.2 Traffic_sensor_metadata
    Traffic_sensor_metadata主要描述的是该路段所布设的智能交通传感器的信息,包括布设了哪些传感器,该传感器所处的位置,传感器的功能。这部分描述也不包含视频本身的信息。加入这部分描述是为了将多传感器的信息内容整合起来,便于用户查询整个系统的信息。
    例如对于磁敏传感器信息描述如下:
   
2.3 Video_DS
    Video_DS是对摄像头采集到的某一帧视频信息进行语义描述,这部分是整个语义描述框架的核心,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检索。这部分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视频中所出现的交通对象和视频中出现的交通事件。其中Video_object_set表示的是视频中所出现的所有交通对象的集合。在每一帧视频中,提取的交通对象分为4类:车辆(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道路(单行道、双行道、左拐车道、右拐车道)、交通标识(车道线、停车线、交通信号灯)。

[page]

    Video_object_set中每个元素称为Video_object,即交通对象。每个Video_object同时具有视觉特征(Visual Feature)和语义特征(Sem antic Features)。每类对象的视觉特征和语义特征如表2所示。


    Video_event_set表示的是视频事件集,这些事件包括车辆直行驶过、车辆左拐、车辆右拐、闯红灯、变道、违章停车、行人走过等交通事件,每个事件被赋予一个ID。Object_node引用Video_object_set中的元素Video_object,这样就避免了对象的重复定义。Object_relati on表示的是对象(Video_object)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通常如表3所示。
     对于每件交通事件将其描述成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闯红灯事件,涉及到的对象即为行驶中的车辆、变为红灯的交通信号灯和停车线,车和停车线之间的关系就是车越:过停车线(Crosses)。对于违章停车事件,涉及到对象为某个不能停车的车道和静止的车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为方位关系,即这辆车位于该车道之上(Top of)。
    Sensor_status是当有交通事件出现时,相关的智能交通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当用户需要读取传感器的信息时,可以直接读出。这里的Traffic_sensor_node也需要引用Traffic_sensor_metadata中的Traffic_sensor,避免传感器的重复定义。
2.4 Traffic_environment部分
    这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摄像头监控范围内的整个交通环境信息,包括该区域的天气气候情况、光照条件、该路段的总体交通信息。

3 智能交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模型仿真
    在此以车速检测为例,对多种智能交通传感器和摄像头进行决策级融合,以验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框架的有效性。假设对于某一辆驶过的汽车,磁敏传感器检测到的车速为v1(单位:km/h),压电式传感器检测到的车速为v2(单位:km/h),微波雷达检测到的车速为v3(单位:km/h),摄像头检测到的车速为v4(单位:km/h),真实的车速为v(单位:km/h),则每个传感器检测车速的误差为:
    △v1=v1-v    (1)
    △v2=v2-v    (2)
    △v3=v3-v    (3)
    △v4=v4-v    (4)
     根据工程实践,磁敏传感器、摄像头检测结果误差的均值和方差都比较大,而微波雷达和压电式传感器则相对比较精确。假设误差△v1,△v2,△v3,△v4分别满足近似正态分布,且:
    △v1~N(4,9)    (5)
    △v2~N(2,4)    (6)
    △v3~N(1,4)    (7)
    △v4~N(3,9)    (8)
    对4种传感器检测的结果进行融合,这里采用加权平均的模型对检测结果进行融合。4种传感器所对应的加权系数分别为w1,w2,w3,w4,且:
    w1+w2+w3+w4=4    (9)
    则融合结果为:
   
    因为△v1,△v2,△v3,△v4独立,所以△vf也满足正态分布,对以上过程进行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过融合,融合结果的误差△vf的均值较小,动态范围也大幅度减小,因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

[page]

4 智能交通视频语义描述实例
    本文的基于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框架对摄像头采集到的某一帧视频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该帧如图4所示。


    该帧视频发生的事件是一辆黑色轿车正驶过人为所画的一条虚拟的蓝线。将黑色轿车和虚拟的蓝色线条分别看作一个对象(Video_obje ct),对于黑色轿车的特征描述如下:


    显然,基于提出的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框架,能够将图4中的视频信息从语义的角度描述出来,并可以同时生成相应的文本文件。将这些视频信息描述结果存入数据库中,极大方便了用户从语义的角度对视频信息进行查询。

5 结语
    本文首先提出了智能交通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框架,并通过信息融合模型仿真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交通信息检测精度得到有效提高。之后在此基础上参考MPEG-7标准提出了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能够描述从底层视觉特征到高层语义特征的多层视频信息,弥补语义鸿沟,最终方便用户对海量视频信息检索,最后用一个交通视频语义描述实例证实了这一点。后续将根据各种智能交通传感器信息结构特点对信息融合模型展开进一步研究,同时进一步提高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框架的扩展性和兼容性,将更多的交通信息纳入到整个描述框架中来。

关键字:多传感器  信息融合  智能交通 引用地址: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交通信息语义描述

上一篇:电子衡器如何选用传感器
下一篇:小型纺织绕线恒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00

基于ARM的传感器信息融合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0 引言 现代工业生产以综合、复杂、大型、连续为特点,采用大量传感器来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多传感器系统的出现导致信息量剧增,采用信息融合技术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在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中,控制过程需同时涉及多个信息,特别是各信息间的联系,信息的有机组合蕴涵的信息特征以及信息的整体状况,并需要根据综合状况所描述的过程运行特点进行控制。故将嵌入式系统与信息融合技术相结合,以解决用传统控制难于解决的问题。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1.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概念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指协调使用多个传感器,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传感器所提供的局部不完整观测量及相关联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
[工业控制]
基于ARM的<font color='red'>多</font><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font color='red'>信息</font><font color='red'>融合</font>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美国交通部长实地参观 Velodyne 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IIS)部署情况
2022年5月3日——Velodyne Lidar宣布,美国交通部部长 Pete Buttigieg到访摩根州立大学进行实地考察,以强调交通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Pete Buttigieg部长所视察的项目中也包括了 Velodyne 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IIS) 的部署, 该解决方案在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摩根州立大学是位于美国巴尔的摩市的黑人大学,历史悠久。此次接待了美国交通部部长Pete Buttigieg的访问,带领他参观了校园及国家交通中心实验室。在参观校内的城市出行与公平中心时,Pete Buttigieg部长重点了解了Velodyne 的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IIS),查看了由
[物联网]
美国交通部长实地参观 Velodyne 智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IIS)部署情况
智能交通或借自主无线技术实现飞跃
今年的香港秋电展上,一项名为EUHT的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和以其为基础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这一技术在今年8月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当下热门的智能交通领域,这一技术也许意味着我们将有可能实现一次产业的飞跃。 万亿市场的想象力之外:如何实现弯道超越? 智能交通并非一个新事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提出了智能交通的概念,希望能通过智能交通,借助信息化、智能化将人、车、路及相关系统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提升交通安全、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等目的。1992年,美国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便已成型。在智能交通领域,最为领先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 1988年,北京市从意大利引进了两套电子监控设备,开创了我国城市
[嵌入式]
2014年智能交通车载导航七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销售总量和私人购车数量逐年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生活必须品,有专家估计,未来几年内汽车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更大幅上升趋势。作为汽车电子产品GPS系统,它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让各大家电业巨头看到了商机,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汽车行业。      尽管导航业目前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汽车销售量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中国均遥遥领先。因此,中国的车载导航市场未来一定会蓬勃发展。但是,关键是发展路在何方?下面笔者为大家分析导航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      一键导航发展      百科对一键导航的描述是,“接通人工坐席,语音下发想要去的目的,确认目的地
[汽车电子]
激光雷达与汽车照明正在融合,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在ADAS或AD中,运用多传感器融合有助于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提高系统的冗余和可靠性,增强数据可信度和场景覆盖率。不过,面对汽车应用,受限于外观设计、系统结构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将不同传感器集成在一起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就此,市场研究公司Yole的市场和技术高级分析师与比利时Tier 2供应商XenomatiX和Marelli汽车照明公司就激光雷达及其集成问题展开多个角度的激烈讨论。 融合和集成已经开始 汽车激光雷达的采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主机厂在其汽车上安装激光雷达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激光雷达制造商和主机厂之间已经建立了15个以上的合作伙伴关系。Yole预计从2024-2025年开始,交易量将明显增加。
[汽车电子]
激光雷达与汽车照明正在<font color='red'>融合</font>,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汽车电子上的传感器平台参考设计
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的多传感器平台参考设计为合格的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的评估平台,便于进行主要面向汽车行业的ADAS应用的测试和开发。D3还提供模块化系统(SOM)解决方案,其中包含可与此参考设计配合使用的ADAS嵌入式处理器(例如TDA3x)。    特性    提供一个易于使用的基础平台参考设计(支持多个基于LVDS的汽车传感器系统)提供使基于TDA3的CPU模块即插即用的平台(D3EngineeringSOM)提供汽车级基板的路径以便与其他处理器SOM结合使用       特性    与D3Engineering的TDA3xSoCProcessorSOM兼容    4个FPD-LinkIII输入    HD
[汽车电子]
汽车电子上的<font color='red'>多</font><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平台参考设计
Apollo密集中标“新基建”项目,智能交通在中国已燎原
文 | 魏启扬 来源 | 智能相对论 百度Apollo最近“喜事连连”。 3月17日,重庆永川区对外公示,百度Apollo以5280万元的价格中标重庆永川区“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建设项目。 3月23日,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示,百度中标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塘西河公园5G示范运行线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项目,将建设中国首个大型5G车路协同示范线。 3月24日,百度又中标山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区(城市路段)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在阳泉市经济开发区进行车路协同规划建设,支撑自动驾驶技术验证、测试评价、运营服务。 如果再将百度Apollo的Robotaxi去年先后在湖南长沙和河北沧州落地串联起来解读,与自动驾驶相关
[机器人]
解析恩智浦的“汽车电子与智能交通”战略
汽车市场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革,智能汽车作为移动的物联网载体,被认为是下一轮变革主要驱动力。随着汽车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发展通道,预计到2020年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38.2亿美元(约2200亿元人民币)。市场渗透率到2023年预计将达到67%,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联网前装市场。 汽车市场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革,智能汽车作为移动的物联网载体,被认为是下一轮变革主要驱动力。随着汽车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发展通道,预计到2020年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38.2亿美元(约2200亿元人民币)。市场渗透率到2023年预计将达到67%,
[汽车电子]
解析恩智浦的“汽车电子与<font color='red'>智能交通</font>”战略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