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发布者:Qingliu2022最新更新时间:2012-12-31 来源: 电子设计工程 关键字:双馈风电机组  低电压穿越  控制策略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目前,为保证新能源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电网运行安全,要求风电机组必须具有LVRT能力。国内外对于双馈风电机组的LVRT方案已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对风电机组在电网故障下的各种运行状态对电网的影响及各种暂态性能对风电机组性能和使用寿命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风电机组在深度低电压跌落及恢复过渡过程中,发电机的电磁转矩和传动轴、齿轮箱等部件将受到冲击而导致轴系出现扭振,甚至可能引起轴线共振。
    此处将阐述一种新型LVRT方案。深入分析了双馈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及新型LVRT硬件设计原理和控制策略,并在不同控制模式下进行仿真。同时讨论了在此技术方案下,当发生电网电压低于20%的跌落时,风电机组不停机而正常运行,可避免发生电网跌落引起电网的不稳定。

2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传动链数学模型
   
双馈风电机组一般由转子、传动链(分为刚性和柔性)及发电机组成,其中大功率风电机组一般均被当作柔性传动链模型进行研究。此处将风机叶片和轮毂等效为一个质量块,齿轮箱和发电机转子等效为一个质量块,如图1所示。


    双馈风电机组两个质量块传动链数学模型为:
   
    式中:K为传动轴系的刚度系数;Hm,Hg分别为风电机组和发电机转子的总惯性时间常数;ωm,ωg分别为风轮和发电机角速度;θs为轴系的扭转角位移;Tm,Te分别为转子上的机械转矩和发电机的电磁转矩;Dm,Ds,Dg分别为风电机组与发电机之间阻力系数、风电机组自身阻尼系统及发电机转子自身阻尼系统。

3 新型LVRT控制方案
3.1 新型LVRT硬件方案
   
为适应新电网运行规则要求,阐述一种新型双馈风电机组LVRT拓扑方案,其硬件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发电机转子出线端与直流母线两端新增一个二极管整流桥并联在母线上,同时在变流器直流母线两端并联DBR回路(DBR电阻与IGBT串联),Crowbar拓扑电路结构采用了二极管整流桥、晶闸管和电阻。


3.2 LVRT控制策略
   
根据电网故障时电压跌落程度不同,双馈风电机组的LVRT策略主要有两种:改变变流器的励磁控制和转子侧Crowbar保护电网。电网严重故障情况下,Crowbar电路触发后和电网故障恢复时的暂态过程中会产生电流、电磁转矩和扭矩瞬态跳变,这些暂态特性会对电网稳定性、风电机组特性和使用寿命产生的不良影响。为减少此影响,采取新控制策略,如图3所示。

[page]

    ①正常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时的DBR控制(非0-Power模式):即通过控制并联在直流母线上的DBR回路中的DBR电阻释放暂态能量,保证风电机组稳定运行,并网断路器Q2.6一直处于闭合状态;②0-Power控制:即电网电压极端跌落时(u/ur<20%,u为测试实际电压,ur为额定电压),断开Q2.6,然后通过控制转子侧Crowbar或DBR回路实现电网保护。采用上述控制策略,既满足了国家标准,又避免了电网发生故障时风电机组频繁触发使得Crowbar电路对风电机组使用寿命和性能的产生影响。
    下面对LVRT控制策略进行叙述。双馈风力发电机组在电网电压瞬间跌落时,定子磁链不能跟随定子端电压突变,从而会产生直流分量。由于积分量减小,定子磁链几乎不发生变化,而转子继续旋转,会产生较大滑差,从而引起转子绕组过压、过流,机侧变流器(GSC)的IGBT桥臂闭锁且Crowbar电路又不启动:转子产生的高暂态电流通过二极管整流桥不控整流后,交流变为直流,叠加到直流母线电容上。当直流母线电压Udc>1 250 V,控制指令采用迟滞环控制原理控制DBR回路IGBI开通或关闭,母线能量通过与IGBT串联的DBR电阻泄放,从而维持Udc稳定。
    (1)DBR控制(非0-Power模式)
    ①电网电压轻度跌落(u/ur>50%,平衡和不平衡跌落),DBR泄放能量+GSC持续可控,风电机组处于全控状态,Crowbar电路不触发;②电网电压重度跌落(20%≤u/ur≤50%),闭锁GSC,DBR泄放能量穿越故障,Crowbar电路不触发。非0-Power模式下软件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2)0-Power模式
    电网电压极端跌落(u/ur<20%),GSC闭锁,Q2.6断开,风电机组正常运行。通过控制Crowbar电路或DBR回路释放转子侧积累能量,实现风电机组直流母线电压Udc的稳定控制,当电网相关性能恢复后,Q2.6闭合,实现风电机组正常并网运行,其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

[page]

4 仿真与实验
4.1 仿真分析
   
额定风况时,电网电压发生20%不平衡跌落,2 MW风电机组在所述两种控制策略下对其暂态特性进行仿真。风电机组在发生LVRT跌落和恢复过程时,其发电机和齿轮箱暂态轴扭矩载荷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upha为风机相电压,it为风机总电流,Tgen为风机扭矩,Tgea为齿轮箱扭矩。


    综上所述:①风电机组在非0-Power控制模式下,发电机和齿轮箱轴承受额外的附加不良扭矩,影响机组长时间运行的特性和使用寿命;LVRT发生或恢复过程中产生大的暂态电流,可能触发风电机组变流器的保护定值;在外部电网恢复过程中无功的注入具有挑战;②风电机组在0-Power控制模式下,发电机和齿轮箱轴不承受额外的附加不良扭矩;在外部电网恢复过程中,电流的各种暂态无冲击且平稳过渡。
4.2 实验分析
   
以对某公司2 MW双馈风力机组在国家实验中心进行LVRT测试。风电机组在新型LVRT方案下进行LVRT测试并通过国家关于LVRT测试标准。现以电网(机组运行功率为2 MW,风速大于额定风速12 m/s)发生20%不平衡跌落为例,进行非0-Power模式及0-Power模式实际测试,实验波形如图7,8所示。


    由图7,8可知:①风电机组在非0-Power控制策略下通过国家关于LVRT的测试:②在非0-Power控制模式下,风电机组的有功在LVRT发生过程和恢复过程存在暂态波动或额外峰值;③风电机组在0-Power控制模式下可实现LVRT,在LVRT发生和恢复过程不存在有功暂态波动或峰值;④由于实验测试时未对风电机组发电机轴和齿轮箱轴进行扭矩监测,因此没有实际测试数据验证不同控制模式下其暂态特性。

5 结论
   
新型LVRT技术方案经过实际测试,从仿真和测试波形分析验证了此技术方案硬件和非0-Power控制模式的正确性。由于实验测试时未对风电机组发电机轴和齿轮箱轴的扭矩进行监测,后续进行其他特性测试的同时,进行了风电机组机械特性测试验证。同时提出了一种0-Power控制模式,在风电机组电网电压跌落低于20%情况下实现了风电机组不停机穿越电网故障,而且在此控制策略下可减少风电机组在LVRT发生和恢复过程中暂态对风电机组的不良影响。0-Power控制策略为研究风电机组LVRT技术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来改善风电机组在LVRT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载荷机组本身产生的不良影响,以达到提高风电机组使用寿命的目的,然后再采取不同技术改善机组的LVRT性能。

关键字:双馈风电机组  低电压穿越  控制策略 引用地址:一种新型双馈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上一篇:双SRM无位置控制系统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改进下垂法控制器的光伏并联运行控制策略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29

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算法合集
导读:本期文章主要介绍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两种控制策略(id=0和MPTA)。在相同工况条件下,比较两种控制策略各自的控制性能。 一、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FOC) 1.1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本文主要介绍前两种控制,后面的后期再单独介绍。 小结: 1.2工作原理 矢量控制也称为磁场定向控制。由于在永磁同步电机输入交流电时会在电机内部产生电磁转矩和耦合磁场,这会影响电机的运行并给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带来新的问题。而矢量控制技术能够利用两次坐标变换将控制简单化。矢量控制要经过 Clark 变化和 Park 变化,先通过 Clark 变换将电机被控量从三相静止坐标系转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然后通过 Park 变换将
[嵌入式]
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算法合集
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策略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电网谐波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由谐波引起的各种事故不断发生,有源滤波器(APF)作为一种可以动态补偿谐波的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保证并联型有源滤波器能达到预期的谐波治理效果,直流侧电压必须保持稳定。但在工程应用中,直流侧电压往往会出现波动,严重影响了有源滤波器的正常工作。     现阶段,直流侧电压稳定的控制策略大多采取传统的PI控制,另外有模糊-PI控制策略,直流侧电压闭环控制策略,直流侧电压神经网络 控制等策略。本文在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直流侧电压波动的原因,以及对系统稳定控制、谐波补偿效果的影响,在不增加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的PI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并通过matlab仿
[嵌入式]
基于预测控制的48V整车控制策略
48V系统可以给整车带来启停、助力、能量回收和滑行等功能,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此外,若能将前方交通环境信息引入到48V车辆中,在时间域上可以让整车实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预计可带来3%左右的额外提升,同时也可带来一定驾驶舒适性方面的改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整车需要集成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设备以及需要利用地图得到前方道路曲率坡度等信息,需要开发基于预测的整车控制策略以适应复杂工况,同时需要定义出整车控制策略与摄像头/雷达/地图设备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且良好的人机交互的设计对于驾驶员是否可接受此预测控制也很关键。目前联合电子48V团队已搭建完成集成有摄像头/雷达等的试验车辆,此车辆可在不同工况场景下给驾驶员和车辆
[汽车电子]
基于预测控制的48V整车<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
光伏系统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新能源发电技术也迅速发展 太阳能以其资源量最丰富 分布广泛 清洁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进入21 世纪以来, 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 市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在后续能源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是我国实行资源节约型社会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存环境等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 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减少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合理 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课题。   光伏逆变电源并网运行时本质上为电流源。   如何有效控制输出电流以及在尽量减少对电网谐波污染的前提下, 如何满足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是光伏电源并网运行的2 大难点和关键点 而逆变器
[电源管理]
Boost变换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的研究
     1 引言     常用的开关电源的闭环系统,一般是以DC-DC变换器的线性平均模型为基础,构造PID控制器对系统行为进行调节。然而,DC-DC变换器的开关特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因此基于线性平均模型构造的控制系统,不能保证DC-DC变换器可以稳定工作在大负载范围内  。     Boost变换器是一种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DC-DC变换器,例如开关电源中的功率因数校正环节,光伏逆变器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环节等。然而,Boost变换器的交流小信号模型传递函数存在着右半平面零点,使得常规的单电压闭环反馈线性控制会产生稳定性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滑模变结构控制属于变结构控制的一种。最早的滑
[电源管理]
Boost变换器滑模变结构<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的研究
单相UPS逆变器的多环控制策略研究
1 引言     UPS主要由蓄电池、充放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中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系统是UPS电源的核心部分。单相UPS逆变器的被控量是50 Hz的交流量,而PI调节器不能对交流量实现无静差调节,要减小稳态误差,必须提高比例增益,但过高的比例增益,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因此PI控制算法不适合控制交流量。根据内模原理,要实现无静差控制,控制环前向通道上必须含有外部输入量的动态模型。重复控制算法能根据被控对象,在控制环的前向通道上形成被控对象的内模,从而实现对交流量的无静差控制。采用重复控制策略控制单相正弦波逆变器能得到较满意的性能,但算法较复杂,实现也较困难。单相逆变器的多环控制策略与双环控制策略相比,逆变器输出电
[电源管理]
单相UPS逆变器的多环<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研究
不同应用场合和控制策略下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
与电励磁同步相比,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质量轻;损耗小,效率高;电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灵活多样等显著优点。 它不仅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电励磁同步电机,而且可以实现电励磁同步电机难以达到的高性能。 目前,永磁同步电机以其结构简单紧凑,功率密度、转矩密度、效率和高,控制性能好等诸多优势,在工农业生产、国防、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审核编辑:刘清
[机器人]
高频链逆变器的重复控制策略研究
    l 引言     双向电压源高频链逆变器因其变换效率高、功率密度大、易于用在大功率场合,目前是光伏逆变电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电压源型高频链逆变电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逆变器连续时间域和离散时间域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电压反馈的离散重复控制技术,分析了重复控制消除输出电压周期性波形畸变的原理。最后,应用PSIM仿真软件进行了系统试验,对关键的试验波形做出了分析。     2 逆变器主电路数学模型的建立     双向电压源高频链逆变器原理图如图1所示.它是以Forward为基本单元。直流输入电压DC通过高频逆变器逆变,在变压器原边得到高频正负脉冲,通过高频变压器进行变压比调整和电气隔离,变压器副边得到和原边相位相同的高频正负
[电源管理]
高频链逆变器的重复<font color='red'>控制策略</font>研究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