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步进电机接线方法和如何设定电流

发布者:悠闲自在最新更新时间:2016-03-10 来源: eefocus关键字:两相步进电机  接线方法  设定电流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使用两相步进电机时发现步进电机的转矩小,或达不到额定标称的转矩值,只好加大步进电机的尺寸和标称电流,以满足动力要求。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电机的问题,而是在步进电机选择或驱动器工作电流的设定上有不妥之处,没有发挥出步进电机的最大效率。

首先,从驱动器方面考虑,目前大多数两相步进电机的驱动器是采用全桥输出的四线接法,如果两相步进电机也是四线的,驱动器按照电机的标称电流设定,应该说是正确的,而且效率最高,输出转矩能够达到最大值。目前,新生产的步进电机大多是这种形式的。

而目前网友大多是买的二手早期生产的步进电机,多是两相六线制的(四组两对串联线圈,每对有中心抽头),还有少量八线制的(四组两对独立线圈)。

是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有两种接法,第一种是舍弃中心抽头接两端,实际就是将每组的两个相线圈串联起来使用,电机堵转矩大和效率高些,但是高速性能差。第二种是接中心抽头和一端,这种接法电机高速性能好些,但是每相有一组线圈空闲,堵转矩小和效率低些。目前网友大多是采用第一种接线方法。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两相驱动器的电流到底应该设置多大正确,一般还都是按电机标称电流值来设定,这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电机效率问题。

一般步进电机标注的电流是相电流(或电阻),就是每组线圈的电流值(或电阻),如果两相六线制步进电机采用第一种接法,相当于将两组线圈串联起来,那么其每相电阻加大,额定工作电流减小,即使驱动器设置成标称电流也达不到各相的额定输出值。所以在选用驱动器和步进电机时出现电流匹配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应将驱动器的输出电流设定为步进电机额定相电流的0.7倍(也不是通常认为串联起来的电流减半)。举例,比如一个带中心抽头的两相步进电机,标称电流是3A,驱动器电流应该设定为3*0.7=2.1A。所以就出现你尽管选了3A的步进电机,实际上它的功率相当于两相四线制的2.1A步进电机。

再谈谈八线制的步进电机接法,也有两种,第一种是将每两组线圈串联使用,这样驱动器的电流也是设定为电机相电流的0.7倍,这种接法电机发热量小,但是高转速性能差些。第二种接法是将每两组线圈并联使用,驱动器的电流设定为电机相电流的1.4倍,其优点是高转速性能好些,但是电机发热量大,但是步进电机有点温度是正常的,只要低于电机的消磁温度就行,一般步进电机的消磁温度在105度左右。

所以在你有了输出电流不可调的步进电机驱动器(指两相全桥输出驱动器,如网友常用的TA8435,TB6560、A3977等驱动芯片)后,如何选用步进电机很重要,如果你的驱动器是2A的,尽量选用两相四线制2A的电机(如二手的日本东方电机大多是这种)如果你选用两相六线制电机,就要选标称相电流为2 / 0.7=2.9A(大约)的电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驱动器的作用。

不过你要是选用的驱动器是半桥输出(如SLA7062M、SLA7026等驱动芯片),那只能接两相六线制电机,驱动器的电流和电机标称电流是一致的。不过这种驱动器目前很少,效率低。

对于六线和八线步进电机相线圈采用并联工作,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输出转矩和表现出很好的动力性能,六线电机是无法接成并联形式的,实际已经在内部串联起来了,串联的公共端是中心抽头。只有八线电机的相线圈是可以并联使用的。

如果能将电机后盖打开,看一下里边的接线结构,是可以进行改动的,使六线电机变成八线电机,这样就可以并联使用了,但不是所有的六线电机都能改制,只有从电机后面看到的连线接头形式的可以改动,而有的电机是焊盘接头,改制就需要高超的技术了。我已经改制了几个步进电机,即串联也可以并联使用,并联使用时相电流是原来的1.4倍,高速运转性能大大提高,转矩也提高不少。

关键字:两相步进电机  接线方法  设定电流 引用地址:两相步进电机接线方法和如何设定电流

上一篇:三相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应用初探
下一篇:机器人奥运会来了!快去迪拜赢巨额奖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14

异频介损测试仪的接线方法及注意事项
异频介损测试仪的接线方法及注意事项 全自动抗干扰介损测试仪可根据被试设备接地情况正确选择正接法和反接法。 1.正接法: 当被试设备的低压测量端或二次端对地绝缘时,采用该方法。 将红色专用高压电缆从仪器后侧的HVx端上引出 ,高压屏蔽线皮接被试设备高压端。 将黑色专用低压电缆从仪器面板上的Cx端引出,低压芯线接被试设备低压端L(见图11);低压屏蔽线接被试设备屏蔽端E。(试品无屏蔽端则悬空)HVx及Cx的芯线与屏蔽线之间严禁短接,否则无法取样,无法测量。 2.反接法: 当被试设备的低压测量端或二次端对地无法绝缘,直接接地时,采用该方法。 将红色专用高压电缆从仪器后侧的HVx端上引出,高压芯线接被试设备高压端;低压端接地(见
[测试测量]
异频介损测试仪的<font color='red'>接线</font><font color='red'>方法</font>及注意事项
HDYZ-101氧化锌避雷器综合测试仪试验接线方法
参考接线 带电情况下接线请注意安全,请保证测试线夹子与被试品接触可靠,如有锈迹或氧化层请清理后连接。 本仪器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所测得的数据完全一致,用户完全不用担心因使用无线方式而带来测量误差。 5.1、三相PT参考A、B、C三相阻性电流无线方式测量接线 ①开始测试前先将“参数设置”菜单里面的通信方式设置为“无线”。 ②如果PT箱在室内时,请尽量将无线通信单元置于窗台外面无遮挡位置,以保证测量顺利进行。 5.2、三相PT参考A、B、C三相阻性电流有线方式测量接线 ①开始测试前先将“参数设置”菜单里面的通信方式设置为“有线”。 ②在有线测量方式下,无线通信单元无需使用。 5.3、B相PT参考A、B、C三相
[测试测量]
HDYZ-101氧化锌避雷器综合测试仪试验<font color='red'>接线</font><font color='red'>方法</font>
耐压测试仪接线方法及测试步骤
所谓耐压测试仪,根据其作用可称为电气绝缘强度试验仪、介质强度测试仪等。其工作原理是:把一个高于正常工作的电压加在被测设备的绝缘体上,持续一段规定的时间,加在上面的电压就只会产生很小的漏电流,则绝缘性较好。程控电源模块、信号采集调理模块和计算机控制系统三个模块组成测试系统。选择耐压仪的2个指标:最大输出电压值及最大报警电流值的数值。 鼎升电力向您介绍典型的耐压测试仪接线方法: 1、检查确认耐压测试仪的主电源开关是处于 关 的位置 2、除非仪器的特殊设计以外,所有的不带电金属部分必须可靠接地 3、把受测设备的所有电源输入端的电线或端子连接起来 4、合上受测设备的所有电源开关,继电器等 5、把耐压测试仪的测试电压调为零 6、把耐压测试仪的
[测试测量]
串口通信基本接线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串口有9针串口(DB9)和25针串口(DB25),通信距离较近时( 12m),可以用电缆线直接连接标准RS232端口(RS422,RS485较远),若距离较远,需附加调制解调器(MODEM)。最为简单且常用的是三线制接法,即地、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三脚相连,本文只涉及到最为基本的接法,且直接用RS232相连。 1.DB9和DB25的常用信号脚说明  9针串口(DB9) 25针串口(DB25) 针号 功能说明 缩写 针号 功能说明 缩写 1 数据载波检测 DCD
[单片机]
串口通信基本<font color='red'>接线</font><font color='red'>方法</font>
电动机控制电路原理分析和接线方法
电动机控制电路是一种用来控制电动机启动、停止、转速、转向等操作的电路。它通常由电源、开关、控制单元、驱动器等组件构成。 控制单元是对电机的控制补偿计算处理器。驱动器则是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电动机可用的能量,控制其工作的一种装置。这些组件共同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能够精确地控制电动机的操作。电动机控制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例如汽车、机床、制造业等领域。 电动机控制电路原理分析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电动机通入的电流大小和方向来控制电动机的运动。具体来说,通过控制电动机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可以实现电动机正、反转、启动、停止、调速等控制功能。以下是几个典型的电动机控制电路原理: 1. 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原理:直流
[嵌入式]
基于MC56F8323的两相步进电机高速细分驱动模块
1 引言 步进电机定位准确且与数字电路接口连接非常方便,无需反馈就可实现准确的角位移,在数控机床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步进电机细分控制技术的研究日趋深入,该技术不仅解决了步进电机步距角大的问题,提高了步进电机的分辨率,减弱或消除了步进电机的低频振动,而且也改善了电机的其他性能。从而使步进电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控制更加灵活。 2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的基本原理 步进电机的细分功能采用数/模转换技术,用阶梯波驱动代替传统的方波驱动,使电机能以微步距“连续运动”。具体办法一般为:微处理器接收步进信号的输入,经内部识别处理后,查表得到电机的驱动电流大小。并将这个数值与当前步进电机的工作电流比较,满足条件电
[工业控制]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