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你的创客空间是做什么的?
王盛林答道,帮助大家实现有意思的想法,把东西创造出来。
主持人接着问,是线上的网站吗?
王盛林摸了摸额头,回答,是线下实体空间。
后来的20分钟里,他继续向台下零散坐着的听众介绍“创客”这个当时的新词。
一年前,因为总理对“创客”的提及,热闹突然就降临在这个80后男生的身上,采访、论坛、参观考察,各种邀约蜂拥而至。在这之前,他和他的创客伙伴们只是待在北京中关村一隅自娱自乐着,组织小圈子里的沙龙,拿些稀奇的机器给爱好者们把玩。
去年的3月对他和创客们来说是一个转折。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王盛林扮演了“科普贴”的角色,他用最通俗的语句反复跟好奇的人们解释,创客是什么,创客空间是什么。
现在,妇孺皆知创客,他已经不需要再做科普。不过,王盛林觉得创客空间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路人变红人
早些年,全国能够叫得响名字的创客空间也就这么几家: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后来,武汉、杭州、南京等地,有人相继发起了当地的创客空间。在创业不温不火的年份里,创客们并没有获得多少关注,不过,就像寂寂无闻的小盘股也终会迎来春天,去年3月,中央政府的一纸工作报告将他们推上了“风口”。创客们被贴上各式标签,成为创新经济的代表。
作为北京创客空间的创始人,王盛林一下成了北京创业圈子里的红人,也成了各种创业论坛的标配嘉宾。
他还频繁被邀请去各地做经验分享,中央的政策风向之下,地方政府对创客空间的热情扶摇直上。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至2015年底,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到2300多家,而年初这一数据是70余家。
“至少去过10个城市谈经验……我觉得每个城市的产业特点不一样,不应该大家都做互联网空间。”这是他看到的弊病。这个年轻的创客发起者认为,创客空间应该像足球系统一样,有国家队,有省队,甚至是业余队,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对不同层面的创业者形成支持。
同样走红的还有上海新车间的创始人李大维和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的创始人潘昊。他们的故事和观点频频出现在媒体,三家空间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一年来,创客空间迅速成为创业大潮中的一个现象级产品。
总被问怎么赢利
创客和创业的区别,创客空间和某某地产商的空间有什么不一样,怎么盈利,这通常是王盛林参加论坛时主持人的“哲学三问”。
对于前两个问题,王盛林的回答也很“标配”。第三个问题却让他有些犯难,兴趣至上的玩家们之前或许甚少考虑这么多。
以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为例,当时运营的就是一个非营利性社区,主要依靠会员费得以持续。对于北京创客空间来说,孵化项目的收益是则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即便是这样,这也是一块极其不稳定的收入——实验室里的产品和生产链上的产品终究还差着几个段位。
老空间尚且如此,更别提那些“在风口入市”的空间。近日,据媒体报道,深圳一家去年8月开业的众创空间正在转让。“一年深圳创客空间已由4间飙升为200多间,今年将有不少创客空间关闭。”柴火空间潘昊说道。
王盛林不得不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毕竟创客空间不能缺粮,创客们也不能总捂在办公室里。去年4月,在和记者的第二次访谈中,他聊到一个新概念——创客3.0时代。
他为空间定了四个发展方向:一是场地的运营,和产业进行合作;二是面向大众的培训课程;三是孵化空间中的早期项目;四是举办一些大型的创客活动。这四个方向显然也是当时王盛林构思的四个盈利点。
接下来,王盛林联系了奇瑞、海尔和三一重工,汽车、家电、机械这几大传统行业,是他试图从狭小的实验室通往磅礴的生产链的第一座桥。他认为,一旦打通,创客空间将不再局限在某一个“空间”里。
2015年底,北京创客空间拿到了pre-A轮融资。期间,像WeWork、优客工场等不同类型的空间都拿到了大额的融资。形势看上去不错,但空间的运营者们需要更加明晰的思路。
做减法
近日,在第三次访谈中,王盛林告诉记者,空间在奇瑞搭建了汽车创新平台,打通奇瑞的4S店。首先在20个4S店试点,创客们做的汽车产品可以拿到这些4S店去销售。其次,将奇瑞的原厂配件拿出来给创客们用。再进一步,奇瑞的产业链最终可为创客们所用。
“我们借助奇瑞的渠道,建立像苹果店一样的配件商城。同时,为汽车行业提供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这桩合作的背后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对新技术的极度渴求,王盛林抓住了恰当的时机,将身边的创客推向更大的舞台。之后,同样的创新平台还将延伸至餐饮和VR产业。
至于去年谈到的二、三、四点,王盛林没有再过多提及。经过一年的探索,他决定开始给空间做减法。“我们之前就是做的东西太多了,这反倒成了短板,之后会把精力集中。”
有这块短板的不只是北京创客空间。空间的运营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场地、服务、投资,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空间都试图大包大揽的做。
王盛林认为,未来的各类空间将更加垂直化发展。北京创客空间之后的核心只有一个,即产业众创。
围绕产业众创,王盛林称,空间要搭建全创业生态周期支持平台,在这个全周期中,空间将以整合者的形式出现,因此,将需要大量的服务提供商,并且不排除对这些服务商进行入股。此外,场地运营和项目投资都将以合作的方式开展。
近日,空间与联合创业办公社(简称P2)按1:1的出资比例合资成立了一家联合办公运营公司,这个名为Maker2的新空间将新建15万平米的场地,为创客提供联合办公服务。王盛林和P2的创始人Bob担任联席CEO。P2是国内最早的联合办公倡导者之一,在和P2进行场地运营的合作后,场地的收入将达到空间总收入的15%。
至少,北京创客空间朝着稳定的盈利迈进了一步,虽然还没有实质性的回报,但“清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王盛林对记者说。
但愿是这样。创客空间们需要“快跑”,在大众的关注度冷却之前。
上一篇:下一场PC硬件变革将由VR技术决定?
下一篇:贴身观察华为16年,看这个媒体人能说出什么你不知道的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