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车才能提供让AR技术发扬光大的平台?

发布者:满足的36号最新更新时间:2017-08-19 来源: eefocus关键字:汽车  AR技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未来的7年里,除了汽车行业,真正的AR应用不会成为其它行业的主流——下面让我们说说这是为什么。

  

  尽管AR技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但AR软件和内容目前主要还是为小屏幕设备打造的,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真正的AR应用意味着虚拟物体和真实环境能够结合,可以在你视野不同深度的地方呈现画面,不仅限于在屏幕的表面。因此,真正的AR要想在大众市场得到广泛应用,不仅需要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内容生态,更需要性能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持,然而相关硬件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类似苹果ARKit平台的推出,不过是证明了要实现真正AR还缺乏先进的硬件支持。开发商们依靠智能手机的屏幕作为推销AR的主要手段,即使可穿戴设备也不是AR技术呈现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你几乎不可能将真正AR的高渲染性能、实用性和高质量的广角图片等优点塞到一个很小尺寸的系统中去呈现。

  如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都没有准备好迎接真正的AR,那么不可佩戴的设备一定会出现。什么样的设备最有可能将虚拟景象与现实环境进行深度整合呢?答案来自汽车领域。拥有足够透明表面的汽车是非常理想的AR硬件平台。

  在不久的将来,全球汽车产业将由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简称“MAAS”)公司主导。Uber、Lyft,、滴滴和其他公司已经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规则,他们通过提供出行服务而不是汽车销售盈利。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降特别是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成本的降低,如果只提供汽车销售服务,那么主机厂很可能未来会一点一点失去市场。

  最终,很有可能类似谷歌这样的顶级技术公司会把一些落后的OEM主机厂收购。同时汽车电子在汽车价值中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增长,笔者认为未来几年,随着电子技术开始发挥更重要的社会作用,AR技术会将其发展推向高潮。

  随着汽车产业朝着无人化驾驶方向的迅速转变,真正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有望在2025年实现,而AR可以帮助用户适应新的现实,在过渡期间,人们开始试着去信任无人驾驶汽车。借助AR技术,乘客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了解汽车的决策过程,有利于增强其乘车的安全感和自信。

  总之,一方面汽车行业给了AR技术更多繁荣的机会,提供了更智能的硬件平台;另一方面,AR在帮助市场顺利过渡到无人驾驶运输上有很大潜力。这意味着未来汽车配备AR应用是一种趋势,这将不断壮大AR技术的实力,同时为AR在其他行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字:汽车  AR技术 引用地址:为什么汽车才能提供让AR技术发扬光大的平台?

上一篇:机器学习如何帮助自动驾驶汽车提升信息安全?
下一篇:为了“证明”无人驾驶汽车很安全 英国人发明了此项芯片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30

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系统的开发目标及系统结构
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三大核心系统之- -,是车辆行驶的主要驱动系统,其特性决定了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车辆动力性、经济性和用户驾乘感受。电动汽车三合- -电驱系统技术是指将电控、电机和减速器集成为- -体的技术。三合- -电驱系统的集成化可以降低重量、减小体积,提高功率密度、扭矩密度,并且集成化在NVH、EMC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表现,从动力性、经济性的角度考虑,是一个极好的优势。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集成化设计将无可争辩地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嵌入式]
新能源<font color='red'>汽车</font>三合一电驱系统的开发目标及系统结构
Waymo选择在底特律生产其自动驾驶汽车
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创业公司Waymo将与汽车配件厂商American Axle&Manufacture合作,租赁并改造现有的一座底特律工厂,改造后的工厂计划于今年年中投入运营。其目标是在2019年年中开始准备制造Level 4级自动驾驶汽车。 今年1月,密歇根经济发展公司(Michig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投票批准Waymo在该州建立制造自动驾驶汽车工厂的计划。 Waymo 此前与加拿大汽车零配件制造商Magna达成合作,在工厂生产数千辆自动驾驶汽车,包括全电动捷豹I-PACE和克莱斯勒Pacifica混合动力小型货车的自动驾驶版,以大规模部署其共享出行服务。
[机器人]
零摩擦量子发动机问世 汽车会更强?
日前有媒体报道,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英国皇后大学的物理学家设计出一种零摩擦运转的发动机,利用某种量子捷径的优势来做功。 发动机特别是内燃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梁兴雨说:“市面上的轿车、卡车以及机械工 程领域用的挖掘机、铺路机器等,基本都是由内燃机驱动的。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而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巨大。” 零摩擦发动机或可用于驱动细胞复活 “在传统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中,零摩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有接触就会有摩擦。”梁兴雨说。 对于国外科学家的发明,梁兴雨说在量子级别是有可能实现零摩擦的。“这种发动机是微观层面的,属于亚微米级
[汽车电子]
零摩擦量子发动机问世 <font color='red'>汽车</font>会更强?
另类视角:特斯拉应该放弃电动汽车业务
特斯拉 7月份将会推出备受期待的 Model 3 轿车,这款轿车定价只有3.5万美元;2017年上半年,它的股价上涨了80%: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提出的观点显得有点怪异。 我的观点是:特斯拉应该退出汽车产业。 疯了吗?几十年来,除了特斯拉,美国没有新的、成功的汽车制造商出现。自2010年IPO以来,特斯拉只有2个季度盈利,2016年销售的汽车不到8万辆,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然看好它,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   就目前而言,特斯拉只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再无其它。虽然它销售太阳能面板和能源存储系统,在内华达州建设庞大的 电池 厂,但是它的营收主要来自老式业务:组装、推销汽车。 看看宝马、保时捷、法拉利等汽
[嵌入式]
计划两年后量产,长安无人驾驶汽车是怎么炼成穿隧道神器
(4月13日)上午9时,长安 无人驾驶 车从安康启程,向十三朝古都西安进发。 在车市红点昨日《长途路测首日,无人驾驶车出川入陕,克服心理恐惧是第一关》一文里,我们以独家移动新媒体视角呈现了小编亲身体验高速路上乘坐无人驾驶车,由恐惧到不安、既而到信任的心路历程。     同时,我们也对第二天将穿越西康高速秦岭段的艰险进行了前方高能预警: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将穿越秦岭——挑战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全长18.02公里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除了这条“黑巨龙”,有不怕事的驾驶员统计过这条高速上的隧道个数(呵呵,据说是由副驾驶手拿一把黄豆,过一个,往碗里丢一颗),特长隧道6座里程36.84公里、长隧道4座里程6.5
[嵌入式]
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汽车MOSFET大有可为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简称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是一种可以广泛使用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场效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最早出现在大概上世纪60年代,首先出现在模拟电路的应用。功率MOSFET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在如今电力电子功率器件中,无疑成为了最重要的主角器件。 MOSFET具备控制功率小、开关速度快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低中高压的电路中,是功率半导体的基础器件。 硅基MOSFET是汽车功率半导体的基石,单车用量有望增至4倍。在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前,MO
[嵌入式]
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font color='red'>汽车</font>MOSFET大有可为
福特开始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汽车组件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最近宣布将与3D打印公司Carbon 3D合作,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高质量的汽车部件,加速车辆从设计到量产的过程。     早在2014年12月,两家公司已经展开合作协商,就用3D打印高速高质量标准制造部分汽车配件开展可能性讨论。Carbon 3D推出的CLIP新技术可让3D打印速度较传统3D打印块25到100倍,可以使用的材料也更加广泛。福特表示,该公司会以自己的高质量标准对3D打印配件的质量进行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使用CLIP新技术的3D打印汽车配件完全满足福特的要求。     福特集团全球产品开发副总裁Raj Nair表示:“我们推动创新的能力取决于从概念到量产有多快。此项技术能够
[汽车电子]
电动汽车电机热管理解决方案
FEV Europe GmbH做了一份材料介绍了电动车辆中高速牵引电机的热集成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未来趋势和解决方案。 ● 电机热管理 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电机热管理问题一直是电动车辆领域的挑战之一。纯电动汽车中电机已经表现出高效的特点,但在传动系统中仍然导致能量损失。未来的能源消耗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电机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并增加续航里程。电机的热管理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 温度对电机效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电机的温度对其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定操作点下,更高的温度可以提高电机的效率,因此在日常驾驶中,“温度更高更好!”通过主动控制电机的温度,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当电机温度从60°C升
[嵌入式]
电动<font color='red'>汽车</font>电机热管理解决方案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