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真正走上无人驾驶之路?这两个问题急需解决

发布者:JoyfulSunflower最新更新时间:2018-06-05 来源: eefocus关键字:传感器  无人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我们还在感慨驾驶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时,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步开始了解放我们的双手到大脑的发展,在 O'Reilly 和 Intel人工智能 2018 北京大会上,营长与前百度硅谷研发中心创始核心成员李力耘博士聊了聊,李力耘表示目前无人驾驶技术上最亟待解决的技术是传感器的能力跟它的价值的平衡、无人驾驶的规划控制两大问题。

 

无人驾驶发展的价值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来说不仅仅是解放了双手,还解放了大脑。我们的注意力不需要集中在驾驶上,这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极大进步。

 

无疑在北京和美国硅谷这种交通环境下,开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享受,它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无人驾驶技术得到普及,可以把开车的时间解放出来,可以在车上查查邮件,看看新闻,甚至休息一下。另外,无人驾驶对经济的生态也会带来一些变化,例如无人产业链或许就会改变商圈的选址。

 

数据显示,人类开车大概每百万公里的量级就会出现一次致命事故,无人驾驶发展至今,已经行驶上千万公里,发生了 Uber 的事故,相对来讲,无人驾驶反倒是比人类驾驶安全系数更高。

 

无人驾驶取代司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测试是配备有司机的。如果无人驾驶技术得到普及,可以做整体全局上的智能城市的优化,比如说大家可以有一个集中的调度的系统,来优化去同样目的地人群,并提倡共享出行。

 

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解放了人类的精力和效率,最终的方向是建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规划,随着这种统筹的发展,也许司机的比例逐渐减少,但最终取代司机的这一天,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的测试环境更具挑战

李力耘认为,美国现代的无人驾驶技术,还是远远领先于国内的,从加州交管局的汇报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顶尖的 Apollo 与 Google Waymo 和 Uber 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另外一点, 无人驾驶的人才在美国硅谷比较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差别,Google Waymo、Uber 等都积累了很多无人驾驶的人才,国内在这方面仍处于刚刚开始积累的阶段。

 

国内的测试环境更具有挑战,政府提供了很多的支持,无论是交管法规,还是技术设施,都给予很多的支持,加上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快,像这些移动支付,O2O 这种都是美国没见过的模式,国内很快接受了,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在这种落地跟转化上中国的优势很大,美国是技术上的比中国积累的深厚,另外人才方面,随着中国人才渐渐的积累和爆发,最终差距不会很大。

 

亟待解决的两大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技术有两个部分:

 

第一,是传感器的能力跟它的价值的平衡问题

据法国权威市场分析机构 Yole Développement 的统计,智能驾驶主要通过摄像头(长距摄像头、环绕摄像头和立体摄像头)和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实现感知的;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汽车采用了 17 个传感器(仅指应用于自动驾驶功能),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9 个传感器。

 

举个例子来说,激光雷达技术并不是“原子弹科技”,这项技术只是需要更多的沉淀,更多的精力来把它做的更好、更精。从技术上来说是存在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现在每一个激光雷达厂商都说,只要给我多大量,我就能把成本做下来,所以只要技术方案定下来,降成本是一定可以降的,它的更多挑战是怎么把这个雷达给沉淀更加稳定,更加精准、更加适合无人车的使用。

 

第二,无人驾驶的规划控制

无人驾驶技术在正常行驶的方面已经解决的很好,但是遇到一些异常情况,如出现一些行人不守交规,或者是一些极端情况的时候,我们怎么把长远的问题,通过算法处理好,这是一个挑战。

 

或许无人驾驶测试几百万公里级别,才出现一次 Uber 事故的场景,无人车测试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而在这个领域里面,规划控制和模拟器是可以发力的一个点。

 

用模拟器和人工智能去检测一些车的极限能力,或者是在一些极端情况车辆的反应情况,这些场景往往不太能通过采集数据,或者通过正常的手段来进行学习跟测试的。

 

对人工智能期待过高

很多人都觉得人工智能不够“智能”,这是因为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期待过高,从无人车的角度,人脑是一个神经网络,是经过了很多年迭代的,就是说你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设计好的网络,这个网络叫做基因跟生物学上的大脑。

 

除此之外,比如说你长到 16 岁开始开车,其实你的大脑的感知已经训练了十几年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是说像无人车这样,弄很多图片,然后训练,人的大脑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大,所以,人工智能要真的能达到这个人的感知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现在随着计算机视觉发展,在感知和预测上都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但是在决策规划上,应用并没有这么直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决策规划也已经向有数据驱动的方向开始转变。

 

通过采集人开车的数据,和机器开车数据的区别,来训练我们的算法。 让我们的算法开车越来越像人的行为,这是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决策规划的一个方向,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也会成为决策规划上一个主流的算法。

 

各个城市关于无人驾驶的法规刚刚出台,目前还没有那么健全,但这也是拥抱无人驾驶技术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另外在这些法规的督促下,更合法又有效去的去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能力,然后把这个系统做的更好。

 

很多人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看作是技术与法律的博弈,其实这更像是一个互相发展、互相适应的过程。


关键字:传感器  无人驾驶 引用地址:想要真正走上无人驾驶之路?这两个问题急需解决

上一篇:一种电机驱动纯电动车辆的动力及操控方案
下一篇:别看特斯拉车祸常上头条,其实自动驾驶很安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58

汽车网络应用中传感器的作用
如今汽车内的电子零组件价值已占整体汽车成本的15-20%。未来,随着车辆中植入更多安全电子设备、燃油消耗和燃料排放控制电子系统、通讯和导航系统、信息娱乐系统以及其他提升舒适度的电子系统,该比例可能会高达30-40%。 目前实现上述功能需要20-50个电子控制单元(ECU),所用到的传感器差不多有70-150个。这些传感器负责测量的环境数据范围很广,有压力、温度、流量、速度、加速度以及角度等。它们将测量值送到ECU进行引擎和环境控制、安全气囊触发,因而提升舒适度和安全性。像ABS、电子稳定程序/控制(ESP/ESC),以及剎车辅助系统等,都要依赖传感器输入。 在这些应用中,各种系统的自诊断能力正变得日益重要。例如,如果有可能
[传感器]
深入传感器技术发展 8TCMOS地位猛提升
    在视频成像的领域中,自从CMOS芯片诞生以后,恐怕关于CMOS与CCD的争论就没有休止过。有的人说,以CMOS的资历它根本无法撼动CCD的,也有人说,CCD已经成长多年,太多的技术已经形成定式,从而不利于它的更新。总之,伴随着CCD与CMOS在传感器市场的彼消此长,这种关于CMOS的争论就这样一直在持续着。     如今,网络高清成像的监控已经逐渐成为风靡的趋势一夜“杀来”。而CMOS传感器在网络监控摄像机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重新激起了更多人讨论的兴趣。于是,CMOS的发展问题也再一次的被人们所提起。如果说,模拟监控摄像机的特点更能够促进CCD传感器优势的发挥的话,那么网络高清的来临是否能够助长CMOS叫板CCD的资本呢?
[安防电子]
MAX1452/55传感器信号调理器的启动要求
概述 MAX1452和MAX1455是高性能信号调理器,内置闪存和温度传感器。两款芯片工作在数字模式和模拟模式。信号调理器在数字模式下进行补偿和编程设置,在模拟模式下启动、工作。实际应用中,有些用户遇到过以下问题在数字模式下启动的问题,虽然已将信号调理器设置在模拟模式。 模拟模式下启动的设置 为在模拟模式下成功启动MAX1452/MAX1455,必须满足以下三项要求: 必须将MAX1452/MAX1455设置为模拟模式下启动。 VDD电源必须符合特定要求。 VDDF电源必须符合特定要求。 设置MAX1452/MAX1455在模拟模式下启动 UNLOCK引脚应短接至GND或通过一个外部下拉电阻连接到GND 。必要时,可通过
[传感技术]
索尼1.5亿像素背照传感器确认 最快2018年上市
今年愚人节时有消息传出,索尼有计划推出全新一亿像素级中画幅背照式传感器。现在,最新消息证明这并非一个玩笑,而是索尼真正正在努力做到的事情。外媒今天曝光了索尼传感器发展路线图,其中显示2018年将分别推出一块一亿像素的44x33mm传感器,以及一块像素为一亿五千万的55x41mm传感器。
[家用电子]
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智能驾驶系统,并分析了采用单一传感器的驾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原理和结构。讨论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ITS)中的应用算法及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贝叶斯估计 信息融合 障碍探测 智能驾驶 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一无人驾驶系统)也得了飞速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识别在同一车道上前方行驶的汽车,并能在有障碍时提醒驾驶员或者自动改变汽车状态,以避免事故诉发生。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也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安全驾驶系统,如碰撞报警系统(CW)、偏向报警
[应用]
台厂将供应三星Galaxy S系列指纹传感器 潜在商机达1亿美元
  根据韩国科技媒体《etnews》的报导指出,韩国科技大厂 三星 电子将在 2018 年推出的智能手机 Galaxy S9(名称未确定)上,采用台湾制造商的指纹辨识传感器,以进一步舍弃美国厂商的产品。 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报导中引用了知情人士的消息指出, 三星 计划在 2018 年推出的 Galaxy S9 旗舰型智能手机背后安装指纹辨识系,其中,关键零组件的传感器部分将向台湾厂商采购。报导中虽然没有说明是哪一家台湾厂商,不过却有消息指出,该家厂商专精于指纹辨识的 ic 及演算法。现阶段,双方尚未签订最终合约,不过 三星 已在进行深入评估当中,若无意外这项交易将可能会进一步达成。   此外,报导
[网络通信]
“无接触”时代,新技术催生新应用、新业态
毋庸置疑,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的大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因为基于防疫的要求,只有保持足够的社交距离,减少甚至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才是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关键所在。 但是人类毕竟是一种群居的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和交互也变得越多越多,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正常的运转,必须有一种方法来弥合这种由于“无法接触”而带来的距离感。“无接触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实际上,无接触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利用综合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去实现这样一种目标:即在尽可能减少人与人接触的情况下,确保一种服务或交互(如交易)正常地进行,甚至是以更高的效率
[物联网]
“无接触”时代,新技术催生新应用、新业态
伺服传感器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伺服加速度计 伺服加速度计如下所示,悬挂在铰链上的是一个下垂的高磁导率质量。“向下”或“零位置”由零检测器检测,平衡力由磁线圈提供。 伺服加速度计 如果对这个组件施加加速度,就会对质量施加一个力,它将试图从零位置移动。当零检测器检测到运动时,通过伺服放大器增加线圈电流以保持零位置。 线圈电流提供保持零位置所需的恢复力,这个电流将与施加的加速度成正比。 高精度的零探测器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因为这个偏转的总范围是非常小的,事实上,增加零探测器的分辨率将导致相应的提高加速度分辨率。 由于伺服加速度计的主动元件在正常工作中不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传感器的迟滞性能极低,更多的原因是电路中的电滞后,而不是实际的机械滞后。地震装置的阻尼是用硅油
[嵌入式]
伺服<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