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终结了摩尔定律?

发布者:cwm6269310最新更新时间:2013-12-20 来源: 每日新报关键字:摩尔定律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今社会,手机几乎成了必需品,分分钟都离不开;用得多,换得也多,当换手机时,常听人说“我在等某某款”,也总听人说“别等了,你永远跟不上科技产品更新的步伐”。这两句话看似意思正拧着,可实际上,二者都在从不同角度阐释着IT界那个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著名芯片公司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大意为,如果价格不变,单位面积芯片上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由于芯片的计算原理就是利用晶体管电路的开合来表示二进制数据0和1,晶体管的数量越多,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性能就越强。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电脑、手机的更新让人目不暇接。统计显示,人们更换手机的平均周期大约为一年到两年不等,跟摩尔所说芯片升级的速度大体合拍。

  然而,最近一直有不少业内人士嚷嚷着摩尔定律面临失效,因为芯片上晶体管数量总有个极限,硅片面积固定,晶体管数量越多,则要求单个晶体管的体积和长度越小,需要的工艺越复杂,技术难度也越大。现在的很多芯片都已经到了二十甚至十几纳米工艺,也就是每个晶体管的长度只有十几纳米。更关键的是,大家普遍认为5纳米是晶体管工艺的极限,不能再小了,因为5纳米只有10个硅原子,再小的话就不具有基本的物理性质了。

  这么说,摩尔定律真有终结的那一天。那终结之后怎样?会不会有新材料、新技术来帮助继续提升芯片性能?目前来看一切都不明朗。不过,即便计算机能力暂时无法提升了,对我们来讲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从历史和人类的现实需求来看,并非所有产品的产量或性能都呈现单向的直线式上升。首先,这种上升总会遇到或长或短的技术瓶颈期,要想突破就得付出高得高的成本,不划算;其次,有时过高的产量和性能对人们而言没有意义。以汽车为例,据称世界上最快的汽车能达到时速1600多公里,但那大多是在试验场中,生活中大家即便在高速公路上也不过一百多公里,太快了不仅不安全,还有可能面临违章处罚;因此汽车厂家也不会单纯追求高速度,因为并不能带来最佳收益。再以粮食生产为例,粮食产量当然是越多越好,能养活更多的人,但实际情况是,人类的粮食产量只有在农业取代渔猎采集、机械化生产取代人力生产以及生物技术得到推广时,实现过大规模的飞跃,其后就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要再实现产量的上升、飞跃,技术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需求刺激着技术的进步,但人类的理性又一次次寻找着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成本、现实需求所构架的经济学平衡点。从IT业现状来看,各大厂商拼硬件几近疯狂,单核换双核,双核换四核,四核换八核,一次次升级换代,一次次鼓噪宣传,消费者在掏钱包时可否想过,这么高的性能对于自己而言是否用得着。从这个角度看,摩尔定律一旦终结,到底是被谁终结的,商家、消费者还是技术自身?不过,摩尔定律早点终结或是好事,或能刺激商家在性能之外,在更好的售后服务、更干净的操作系统、更自主的用户权力方面下下功夫。
关键字:摩尔定律 引用地址:谁终结了摩尔定律?

上一篇:英媒:华为出钱自我监测谋求海外发展
下一篇:2014年CES展望:曲屏手机和64位计算受关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6

摩尔定律用于测试领域
  1965年,Intel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指出,自从1958年集成电路问世以来,集成电路上的元件个数每年翻一番。   五年后,这个发现被叫做摩尔定律,它以预测元件数每18个月翻一番而闻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定律在每个工业领域给电子器件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然而,基于传统仪器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摩尔定律,因此这些系统难以满足成本和性能要求。   相比之下,摩尔定律适用于软件定义的模块化自动测试系统,其尺寸、价格和功耗减少等方面的改进可达10倍以上。然而,如果没有合适的软件与硬件组成相配合的测试系统,那么驾驭最先进的PC处理器,可编程门阵列(FPGAs)、模拟数字转换器
[测试测量]
<font color='red'>摩尔定律</font>用于测试领域
AMD转型20纳米进展缓慢 摩尔定律走向终结
    北京时间4月3日消息,据科技信息网站ZDNet周二报道,28纳米制程转型为20纳米制程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AMD此前预期,或许意味着被半导体产业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 已开始迈向终结之路。   回到1965年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摩尔 (Gordon Moore) 提出论点,称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约2年时间就会增长1倍,该现象将持续至少10年。   不过随后的发展证明,摩尔定律维持的时间远超过他本人预期,到了2010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 (ITRS) 才终于开始找到证据,足以证明成长趋势出现放缓,并预期到了今 (2013) 年年末,晶体管增长 1 倍的时间将拉长到 3 年。   一位业界
[手机便携]
摩尔定律跟不上云端服务脚步 芯片升级势在必行
Google的一位主管在日前于美国举行的年度产业策略高峰会上对与会企业高层表示,摩尔定律(Moore’s law)并未跟上仍然“年轻”的云端服务市场之脚步,他呼吁产业界推动资料中心专用处理器、存储器、互连与封装等技术的创新。 “摩尔定律速度趋缓以及云端服务的成长,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负责资料中心硬体采购的Google资深营运总监Prasad Sabada表示:“游戏规则又一次改变,我们需要产业界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回应。” 具体来说,他呼吁推动处理器的最佳化,降低本文切换(context switching)以及其他对Google实际工作负载十分关键的运作之延迟:“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处理器
[嵌入式]
<font color='red'>摩尔定律</font>跟不上云端服务脚步 芯片升级势在必行
晶圆代工模式面临巨大压力
  多年的成功之后,晶圆代工模式可能崩溃。   可能更好的描述是:这个模式正在有越来越多的裂缝。分析家称,事实上半导体供应链正在走向“冲击效应”,领先的代工厂商正在落后摩尔定律并且发现他们把自己拉的太长。   “冲击效应”可能会造成晶圆代工产能在2008年第二季短缺,IC Insights总裁Bill McClean称。   有几个驱动力正在制造“冲击效应”,简单来说,许多IDM(集成器件制造商)正在转向fab-lite(轻晶圆厂)模型同时使用代工厂商。反过来,这对代工厂商也会施加更大的压力来处理fabless和IDM的需求,McClean说。   但目前还不清楚,代工厂商是否会应对这些不断增长的需求。大多数代工厂商都花费
[焦点新闻]
大摩意外降评了台积电 “摩尔定律成本优势结束”
摩根士丹利证券近日发布报告,将台积电投资评等降至“中立”,与外资圈主流意见相左,推测合理股价为580元新台币,低于市场共识23%的股价预期。 报告指出,台积电凭藉商业化“摩尔定律”,取得极大成功,带动过去长时间的本益比扩张,但5nm制程后的资本支出强度会更高,先进制程晶圆代工的投资回报率(ROI)出现结构性下滑。 大摩认为,根据3nm晶圆的初步定价,成本不会进一步下降,摩尔定律的成本优势已经结束。替代技术(例如先进的3D封装)也可以达到提升芯片性能,可能削弱市场对3nm、2nm制程的一些需求。 因此,鉴于先进制程ROI下降,台积电在半导体上行周期中维持50%毛利率已不容易,且万一产业进入下行周期,投资者或还将重新思考台积电长期营运
[手机便携]
应战摩尔定律 热电纳米线帮芯片降温
   当摩尔定律(Moore's Law)被提出时,没有人会想到芯片在速度达到了5GHz可能会开始熔化的问题,因此产业界并非不断开发速度越来越快的芯片,而是开始打造多核心芯片──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应急的解决方案。    现在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s)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室温电铸(electroforming)技术,能从源头解决芯片发热的问题;该种制程使用锑盐(antimony salts)以及铋-锑(Bi-Sb)合金来控制晶向(crystal orientation)与晶体大小,单一制程的均匀度可望让未来的CMOS芯片继续提升速度。    制程产生的纳米线直径约70~75纳米,长度数
[半导体设计/制造]
应战<font color='red'>摩尔定律</font> 热电纳米线帮芯片降温
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 摩尔定律将继续有效
刚刚结束访华的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北京表示,摩尔定律将继续有效,英特尔将遵循摩尔定律,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    针对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不断追求更强大的性能,产品功能够用就好,摩尔定律已经不再重要了”,欧德宁表示:“摩尔定律将继续有效。摩尔定律不仅仅是指推动性能提升,实际上指的是晶体管密度。更高的晶体管密度可以提高性能或集成度。对于智能手机或小型电子产品,我们提供片上系统(SoC),把多个芯片集成到一个芯片上,这将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好处——降低成本和能耗,提高性能,并使外观更加小巧。这才是摩尔定律的本质。”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合作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发现
[半导体设计/制造]
摩尔定律时代:芯片何去何从?
从计算机行业的早期开始,芯片设计人员就对晶体管有着永不满足的胃口。英特尔于 1971 年推出了具有 2,300 个晶体管的 4004 微处理器,这引发了微处理器革命;到了今天,主流CPU有数百亿的晶体管。 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改变的是如何将更高的晶体管预算转化为更好的芯片和系统。在 2000 年代初期的 Dennard Scaling 时代,缩小的晶体管推动了芯片功率、性能和面积成本(或 PPAC)的同步改进。设计人员可以提高单核 CPU 的时钟速度,以加速现有软件应用程序的性能,同时保持合理的功耗和热量。当无法在不产生过多热量的情况下将单核芯片推向更高速度时,Dennard 缩放就结束了。结果,功率(下图中的橙色线)和频率(
[半导体设计/制造]
后<font color='red'>摩尔定律</font>时代:芯片何去何从?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