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污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发布者:caoda143最新更新时间:2020-02-08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隔污流量计  计数  流体体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内容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隔污流量计。


发明背景

流量计是利用机械测量元件把流体连续不断地分割成单个已知的体积部分,根据流体腔壳逐次重复地充满和排放该体积部分流体的次数来测量流体体积总量的。


在现有的流量计中,流体进入流体腔壳后还会直接进入装有下磁传圈的空腔内,流体中的污质容易进入下磁传圈中的防污腔,而阻碍下磁传圈的转动,导致下磁传圈转动变慢,从而影响计数机构的计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污质进入防污腔,从而避免下磁传圈转动受阻碍的隔污流量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隔污流量计,包括内置计数机构的计数腔壳和用于流通液体且与计数腔壳装配的流体腔壳,所述流体腔壳内设有受流体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驱动有下磁传圈,于计数腔壳内设置有受下磁传圈磁性驱动的上磁传圈,所述计数机构受上磁传圈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数腔壳相对流体腔壳的一侧设置有一防污腔,该防污腔的口部设置有一防污隔板,所述下磁传圈包括设置于防污腔内的磁传部和与叶轮连接且穿过该防污隔板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与防污隔板的配合间隙为0 .1—0 .3mm。

隔污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体腔壳内设有受流体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驱动有下磁传圈,下磁传圈位于流体腔壳的上方,上磁传圈位于计数腔壳的下方,下磁传圈包括设置于防污腔内的磁传部和与叶轮连接且穿过该防污隔板的传动部,叶轮转动驱动下磁传圈的传动部转动,上、下磁传圈通过磁传部的磁力联系在一起,下磁传圈转动会带动上磁传圈转动,从而带动计数机构转动而计数。下磁传圈位于流体腔壳的上方,计数腔壳相对流体腔壳的一侧设置有一防污腔,该防污腔的口部设置有一防污隔板,则流体腔壳内的流体能进入防污腔内,而流体中的污质不能进入防污腔内,从而污质不会阻碍下磁传圈转动,下磁传圈转动不会受影响,工作顺畅。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防污隔板的直径比所述防污腔的直径大0 .5mm,所述防污隔板通过自身形变能力与所述防污腔形成过盈卡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污隔板通过自身形变能力与所述防污腔形成过盈卡接,一方面保证防污隔板卡接的紧密,另一方便也便于防污隔板的拆卸,方便清理。


所述流体腔壳的侧面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上方设置有出水口。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水口设置在流体腔壳的侧面,方便控制流体的进入,出水口设在进水口的上方,流体先经过进水口进入流体腔壳,充满整个流体腔壳后再从出水口出,流体回路设计合理。


所述流体腔壳的进水口外部周围设置有过滤网。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体腔壳的进水口外部周围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设在进水口的外面,流体进入进水口之前先通过过滤网过滤,滤掉污质,过滤网相当于是进入流体腔壳的防污腔内的流体的第一道屏障,首先过滤掉污质,保证了进入流体腔壳内流体的干净程度。


所述过滤网上端部的直径比所述隔污流量计的下端部的直径小0 .5mm,所述过滤网上端部通过自身的形变能力与所述隔污流量计的下端部形成过盈卡接。


过滤网通过自身形变能力过盈卡接在隔污流量计的下端部,卡接的方式简单,易拆卸,能方便将过滤网拆卸下来清洗或者更换。所述过滤网由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聚四氟乙烯塑料材质的过滤网质地轻盈,耐腐蚀,耐冲刷,将过滤网设计为塑料材质,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下磁传圈位于测量室的上方,下磁传圈的下侧部还设有防污隔板,防污隔板与下磁传圈之间形成防污腔,则测量室的流体能进入防污腔内,而流体中的污质不能进入防污腔内,从而污质不会阻碍下磁传圈的转动,下磁传圈转动不会受影响,工作顺畅。另外过滤网成为污质的第一道屏障,保证了污质不会进入到防污腔内,保障了整个流量计的使用寿命。

关键字:隔污流量计  计数  流体体积 引用地址:隔污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上一篇: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下一篇:一体化智能型楔形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2 17:29

三菱PLC内部计数器编程
三菱PLC计数器软元件的OUT、RST指令助记符与功能 内部计数器编程 C0对X011的OFF-ON次数进行增计数,当它达到设定值K10时,输出输出点C0动作,以后即使X011从OFF-ON,计数器的当前值不变,输出触点依然动作。 为了清除这些当前值,让输出触点复位,则应令X010为ON。 有必要在OUT指令后面指定常数K或用数据寄存器的地址号作间接设定。 对于掉电保持用计数器,即使停电,也能保持当前值,以及输出触点的工作状态或复位状态。 高速计数器的编程 在C235-C245的单相单输入计数器中,为了指定计数方向,采用特殊辅助继电器M8234-M8245。 当X010为ON时,对应C***的M8***也ON,
[嵌入式]
三菱PLC内部<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编程
计数器作定时电路的单稳态多谐振荡器
用计数器作定时电路的单稳态多谐振荡器
[模拟电子]
用<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作定时电路的单稳态多谐振荡器
具有对数或指数关系的计数
具有对数或指数关系的计数器
[模拟电子]
具有对数或指数关系的<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
MSP430F5299时钟设置(24M)和计数器A使用
///////////////24MHZ时钟设置////////////////////////////////////////////////////////////// UCSCTL3 |=SELREF__REFOCLK; __bis_SR_register(SCG0); //disable the FLL control loop UCSCTL0=0X0000;// //Set lowest possible DCOx,MODxSCG0 UCSCTL1=DCORSEL_7; //Select DCO range 24MHz opreation //DCORSEL_
[单片机]
51单片机系列——定时/计数
51单片机有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器0(T0为P3.4)和定时器1(T1为P3.5) 这里所说的16位是指定时/计数器内部分别有16位的计数寄存器。分别为低8位寄存器和高8位寄存器。 定时器模式 当工作在定时模式时,每经过一个机器周期内部的16位计数寄存器的值就会加1,当这个寄存器装满时溢出。 我们可以算出工作在定时模式时最高单次定时时间为 65535*1.085us=时间(单位us) 定时器作用:可以用于精确事件定时,PWM脉宽调制,波形发生,信号时序测量的方面。 计数器模式 当工作在计数器模式时,T0(P3.4引脚),T1(P3.5引脚)。每来一个脉冲,计数寄存器加1。 使用51定时/计数器步骤
[单片机]
51单片机系列——定时/<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
51单片机定时器和计数
8051单片机内部有两个定时/计数器T0及T1,具有定时和计数两种功能。T0及T1在计数过程中不需要CPU参与,也不影响CPU的其他工作。当计数溢出后,定时/计数器给出中断信号,申请CPU停止当前的工作,去处理预先设定的中断事件。 一、T1内部结构 定时器工作模式:对内部时钟信号计数。由于时钟频率是定值,所以可根据计数值计算出定时时间。 计数器工作模式:是对加在T1(P3.5)引脚上的外部脉冲进行计数。 二、计数功能 计数器用于统计从TO(P3.4)和Tl(P3.5)两个引脚输入脉冲的负跳变数量。负跳变是指前一个机器周期采样为高电平,后一个机器周期为低电平。每输入一个脉冲负跳变,计数器加1。 输入脉冲的高电平与低电平至少应保持
[单片机]
51单片机定时器和<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
定时器/计数器 的使用(自然中断优先级)
定时器/计数器的使用可以分成两大步骤与代码 1、初始化定时器 2、编写中断子程序(也叫中断函数通俗点就是调用一个函数) 初始化定时器 1)设置定时器/计数器的模式(在前面有) 2) 开启定时器中断(定时器/计数器 0或者1或者其他) 3) 启用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器/计数器 0或者1或者其他) 4)打开总中断 5)给定时器赋值 注:以上步骤可以打乱但是不可以少。(如果有的条件在其他函数里面初始化了这里可以省略) 编写中断子程序 void tim0_isr (void) interrupt 1 1
[单片机]
STC89C52系列单片机内部资源——定时器和计数
CPU时序的有关知识 振荡周期:为单片机提供定时信号的振荡源的周期(晶振周期或外加振荡周期) 状态周期:2个振荡周期为1个状态周期,用S表示。振荡周期又称S周期或时钟周期。 机器周期:机器周期也就是CPU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所需要的时间。1个机器周期含6个状态周期,12个振荡周期。机器周期=1/单片机的时钟频率。 时钟频率:外部时钟的12分频。也就是说当外部晶振的频率输入到单片机里面的时候要进行12分频。比如说你用的是12MHZ的晶振,那么单片机内部的时钟频率就是12/12MHZ,当你使用12MHZ的外部晶振的时候。机器周期=1/1M=1us。 指令周期:完成1条指令所占用的全部时间,它以机器周期为单位。 在学习定时器之前
[单片机]
STC89C52系列单片机内部资源——定时器和<font color='red'>计数</font>器
小广播
最新测试测量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