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分析
-
实验名称:高压放大器基于通电空心线圈的脉冲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设备: 任意波形发生器、高压放大器(ATA-4014)、限流电阻、霍尔效应高斯计、漆包线绕制线圈、示波器 实验内容: 本文就通电空心线圈内部的脉冲磁场进行分析,先讨论单-频率脉冲信号激励下,线圈中轴线中点处的磁场,然后分析在频率时变脉冲信号激励下线圈中轴线中点处的磁场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自行搭建的测量装置对线圈磁...
-
新的应用软件使 FieldFox手持式分析仪具备了内置信号发生器,频率高达 54 GHz 生成的脉冲信号包括 FM chirp、FM 三角波、AM 脉冲和自定义序列,以及具有各种模拟调制和用户定义脉冲序列的连续波信号 这个极受欢迎的功能支持多种用途,包括空中交通管制雷达测试、仿真汽车雷达测试以及执行射频泄露检查等 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
-
脉冲激光测距仪作为军用装备器材,发展于60 年代初。经过30 多年的开发、研制和装备,目前国外已完成了“手持式、脚架式、潜望式、坦克、装甲、水面舰载、潜艇潜望、高炮、机载、机场测云、导弹和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航天器载”等约十三大类400 多个品种和型号,其中装备量最大的是以Nd∶YAG 为器件的固体脉冲激光测距仪,其次是喇曼频移Nd∶YAG 和Er∶玻璃以及CO2 脉冲激光...
-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不仅能自动获取能谱数据,而且一次测量就能得到整个能谱,因此可大大减少数据采集时间,与此同时,其测量精度也显着提高。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发展迅速,现在已成为获取核能谱数据的通用仪器。 多道分析任务是将被测量的脉冲幅度范围平均分成2n个幅度间隔,然后测量幅度在每一个幅度间隔内的输入脉冲个数,最后得到输入信号的脉冲幅度分布曲线。其...
-
前言:2022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小车跟随行驶系统(C题)要求:设计一套小车跟随行驶系统,采用TI的MCU,由一辆领头小车和一辆跟随小车组成,要求小车具有循迹功能,且速度在0.3~1m/s可调......本文着重介绍速度在0.3~1m/s可调的一种实现方式。 正文: 一、首先了解编码电机测速的原理(移步下方链接,不过多赘述) 霍尔增量式编码器左右车轮线速度的...
-
安捷伦科技的Agilent 4075和4076 DC/RF/脉冲参数测试仪,用来检定使用高级工艺技术(如65 nm技术节点)制造的器件。通过Agilent 4075和4076,半导体测试工程师可以同时测量RF特点和DC特点,以满足当前体积日益缩小的多样化半导体器件需求,如65 nm及更高工艺的超薄栅氧化物晶体管、绝缘体上硅(SOI)晶体管和高介电常数(高k)器件。 体积缩小...
-
前言 雷达的微波射频系统主要包括混频器、滤波器、放大器、天线等部分。其中放大器、混频器、T/R组件为脉冲器件测试的主要对象。这些关键部件会对雷达的脉冲调制信号造成影响,典型的信号恶化包含:信号过冲、定降、振铃及脉冲的寄生调制(UMOP)等。这些现象都会对整个雷达系统的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如使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对消处理能力下降、目标运动速度检测的分辨率下降、相控振雷达合成波束变形等。...
-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的散射参数测量常采用给待测设备(DUT)加上连续波(CW)激励来进行。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脉冲激励S参数测量。例如,CW测量中的热累积可能会损伤没有热耦合的DUT(如功率晶体管),而用脉冲测量就可以安全地测量到其特性。适当地选择脉冲激励的占空比,可将这些测量的平均功率保持在低水平下,避免过热现象的发生。另一个例子是测量可能在脉冲或突发信号下正...
-
一、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概述: 脉冲宽度调制 (PWM) 是一种常用于以固定频率驱动开关电源的高效技术。这种技术可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功率电子和数字通信中的各类电源。因此,PWM 技术广泛用于设计数模转换器(如 D 类音频放大器)、直流-直流电源和逆变器,例如直流电机的变频驱动器 (VFD) 和三相电机驱动器。电桥或多相电机驱动器中的差异信号具有双极性、双脉冲特性,更是对工程师的日...
-
Q: 频谱分析仪在零扫宽能够测得的最快脉冲上升时间是多少? 测得的上升时间一般不会超过频谱分析仪的最佳上升时间。 分析仪的上升时间由下面这个公式来确定: Tr = 0.66/max RBW 其中RBW为分辨率带宽。 例如,在频谱分析仪中,如果 RBW 最大值为 8 MHz。因此,最快的上升时间为: 0.66/8 E6 = 82.5 nS 然而,RBW 过滤器带宽误差为±...
-
脉冲雷达系统发射高功率信号脉冲,发射中断时间用于接收回波信号。在许多脉冲雷达系统中,发射脉冲的载波频率保持不变,而脉冲重复间隔(PRI)和脉冲宽度(PW)是可变的。 PRI决定不模糊距离;PRI越大,不模糊距离越大。未调制脉冲宽度决定到目标的最小作用距离和距离分辨率。较窄的脉冲能够检测较近的距离并提高距离分辨率,即将目标分为多个子单元,但是它们需要更大的频谱宽度。脉冲越宽,...
-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和射线能谱仪是核监测与和技术应用中常用的仪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已经推出了基于高速核脉冲波形采样和数字滤波成型技术的新型多道能谱仪,使数字化成为脉冲能谱仪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内谱仪技术多年来一直停留在模拟技术水平上,数字化能谱测量技术仍处于方法研究阶段。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高性能能谱仪需求,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数字化γ能谱仪。通过核脉冲分析仪显示在显示器上的核...
-
前段时间有客户问我功率分析仪能否测试浪涌信号,一问之下发现客户说的浪涌信号其实是电机上电瞬间的启动脉冲,该信号用功率分析仪的录波功能可以轻松搞定。 在传统的测试中,某些快速突发信号或启动脉冲信号,需要用高性能的示波器或录波仪进行抓取。示波器特点是捕捉信号能力强,但是记录时间有限,无法满足长时间记录需求。而录波仪价值较高,一般测试中又很少用到。所以很多用功率分析仪的客户就常常...
-
摘要:在使用数字相位解调和幅度解调技术测量脉冲信号相位噪声中,脉宽和脉冲重复频率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先介绍脉冲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特点,并结合FSWP数字相位解调原理,进而给出脉冲相位噪声测试结果影响分析。 1、引言 超低相位噪声是对雷达测试设备的一个普遍要求,在航空、航天领域雷达信号多为脉冲体制,而脉宽和脉冲重复频率直接影响到雷达测距和测速的分辨率,如预警雷达需要长脉宽和低...
-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不仅能自动获取能谱数据,而且一次测量就能得到整个能谱,因此可大大减少数据采集时间,与此同时,其测量精度也显着提高。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发展迅速,现在已成为获取核能谱数据的通用仪器。 多道分析任务是将被测量的脉冲幅度范围平均分成2n个幅度间隔,然后测量幅度在每一个幅度间隔内的输入脉冲个数,最后得到输入信号的脉冲幅度分布曲线。其测量采用...
-
对于雷达等脉冲调制信号来说,对于脉冲信号其宽度、上升时间、占空比、重复频率等都是非常关键的时域参数。按照IEEE Std 181规范的要求,一些主要的脉冲参数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当用宽带示波器已经把射频脉冲捕获下来以后,就可以借助于示波器里内置的数学函数编辑一个数学的检波器。如下图所示,黑色曲线是从原始信号里用数学检波器检出的包络信号。包络波形得到后,借助于示波器本身的参...
-
除了在示波器里直接对雷达脉冲的基本参数进行测量,也可以借助功能更加强大的矢量信号分析软件。下图是用Keysight公司的89601B矢量信号分析软件结合示波器对超宽带的Chirp雷达信号做解调分析的例子,图中显示了被测信号的频谱、时域功率包络以及频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被测信号由M8195A超宽带任意波发生器产生,Chirp信号的脉冲宽度为2us,频率变化范围从1G~19GHz,整...
-
脉冲式电测试是一种能够减少器件总能耗的测量技术。它通过减少焦耳热效应(例如I2R和V2/R),避免对小型纳米器件可能造成的损坏。脉冲测试采用足够高的电源对待测器件(DUT)施加间隔很短的脉冲,产生高品质的可测信号,然后去掉信号源。 通过脉冲测试,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器件信息,更准确地分析和掌握器件的行为特征。例如,利用脉冲测试技术可以对纳米器件进行瞬态测试,确定其转移函数,...
-
传统上,矢量网络分析仪被用来测量组件的连续波形(CW)S参数性能。在这些操作环境下,分析仪常常作为窄带测量仪器工作。它向组件传输已知的CW频率并测量CW频率响应。如果我们想查看单个CW频率的响应,我们可以在频率看到单个的频谱。分析仪具有一个内置的源和接收器,它们被设计成工作在同步模式下,利用窄带检测来测量组件的频率相应。大多数的分析仪可以配置用来对许多频率进行频率扫描。...
-
全新的R&S FSW85是市面上唯一单次扫描频率范围覆盖2Hz至85GHz的高端信号与频谱分析仪。这使得用户可以使用一台信号分析仪测试基带和射频信号。由于不需 要外置的谐波混频器,R&S FSW85使得测试连接和设置都大为简化。内置的预选器可以有效的抑制谐波混频引起的镜频和杂散。 R&S FSW85可以选配高达500MHz的内部分析带宽,这给雷达器件的研发人员带来很多新的...
-
【功放案例】高压放大器在通电空心线圈的脉冲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功放案例】高压放大器在通电空心线圈的脉冲磁场分析中的应用 这个是在展示设备的功能 顺带科普一下 学习 哈哈~这是客户用我们设备做的实验方案...
作者:aigtekatdz回复:2
-
本文通过实际仿真和电路原理分析,详细介绍了误脉冲产生的机理,随后提供了两个针对该误脉冲的解决方案,并给予了详细解释。...
作者:qwqwqw2088回复:0
-
本帖最后由 paulhyde 于 2014-9-15 04:12 编辑 驱动器UCC27201上电时刻HO引脚误脉冲的分析及解决 驱动器UCC27201上电时刻HO引脚误脉冲的分析及解决...
作者:paulhyde回复:0
-
本文采用实验和理论方法重点研究射频滤波器在UWB脉冲辐射环境下的响应特性,分析其与矢网扫频测量结果的差异,并讨论这两种测量结果对超宽带信号的预测能力,以判断在UWB脉冲效应研究中,能否直接利用连续波扫频测试方法获得的结果...
作者:兰博回复:1
-
1.不合格原因 对于检验设备的抗扰度来说,电快速脉冲试验具有典型意义,由于电快速脉冲试验波形的上升沿很陡,因此包含了很丰富的高频谐波分量,能够检验电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的抗扰度。...
作者:木犯001号回复:2
-
下面是 程序 ,这是一个利用边缘 脉冲 检测进行 按键的操作。...
作者:eeleader回复:0
-
C51,怎么统计与分析多路脉冲?(比较初级,请多指教)。 有两路外部脉冲输入,脉冲周期相同,同时以他们的高低电平的不同可以取到00,01,10,11,两路四个组合的值。...
作者:copytang回复:17
-
感谢大家的分享,恭喜以下网友获奖~~ 用户名 文章 奖励 @xinmeng_wit 《人工智能实践教程》1、主成分分析(PCA) 100 E金币...
作者:okhxyyo回复:1
-
本文从设计设计中,详细分析了拯救电源EMI的铁三角:电感、磁珠、电容。 铁三角之滤波电容器 尽管从滤除高频噪声的角度看,电容的谐振是不希望的,但是电容的谐振并不是总是有害的。...
作者:木犯001号回复:1
-
在选择二极管 D1 时,应选择额定电流足够大的元件,使之能够承受脉冲周期 (IL)放电期间的电感电流。 数字连接: 在连接两个工作电压不同的器件时,必须要知道其各自的输出、输入阈值。...
作者:木犯001号回复:2
-
二、应用场景 电路设计 :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可以使用实时示波器对电路中的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观察信号的波形、幅值、频率等参数,工程师可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并优化电路设计。...
作者:维立信测试仪器回复:0
-
高性能架构 : SMU的高性能架构允许其作为脉冲发生器、波形发生器和自动电流-电压(IV)表征系统使用。...
作者:维立信测试仪器回复:0
-
玻璃厚度仪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如下: 一、技术原理 玻璃厚度仪的测量原理主要有超声波测厚、激光测厚以及机械接触式测厚等几种方式: 超声波测厚 :超声波测厚仪通过发射超声波脉冲,并接收其回波来测量玻璃的厚度...
作者:维立信测试仪器回复:0
-
Arduino UNO R4 WiFi Qwiic缆线-50mm SHT40温湿度传感器扩展板 10K电阻 * 2 6PIN 排针 1.Arduino UNO R4 WiFi 分析与介绍...
作者:尹小舟回复:1
-
简单一点,就是对脉冲宽度的控制。 STM32 的定时器除了 TIM6 和 7(基本定时器)。其他的定时器都可以用来产生 PWM 输出。...
作者:Bruceou回复:5
-
脉冲式线圈测试仪,也被称为数字式匝间绝缘测试仪,其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如下: 技术原理 脉冲式线圈测试仪的技术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瞬态波形分析。...
作者:维立信测试仪器回复:4
-
辐射干扰的传输通道 (1)在开关 电源中,能构成辐射干扰源的元器件和导线均可以被假设为天线,从而利用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理论进行分析;二极管、电容、功率开关管可以假设为电偶极子,电 感线圈可以假设为磁偶极子...
作者:evbattery回复:1
-
为简化分析流程,我们可将此闭环变换器理想化为一个电流源,根据输入电压的极性变化,两个二极管会同时导通,从而在给定电流条件下引发两倍压降的产生。...
作者:戈壁滩上的辉煌回复:1
-
昊芯HXS320F28034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对电机使用差分编码器,也称为增量式编码器,其工作原理是将位移转换成周期性的电信号,再将这 个电信号转变成计数脉冲,用脉冲的个数表示位移的大小...
作者:leekom回复:2
-
此外,在集成到系统中后,V2S200D 可以模拟具有脉冲密度调制 (PDM) 接口的数字麦克风,这使得硬件和软件开发毫无障碍 。...
作者:EEWORLD社区回复:0
-
课程目标 掌握射频收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熟悉常见的射频电路,如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等 能够分析和设计射频电路 了解射频收发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课程内容...
课时1:频率合成器简介 课时2:频率合成器架构 课时3:频率控制与切换速度 课时4:频率合成器模型 课时5:频率合成器的频率响应 课时6:频率合成器的讯号追踪与锁定 课时7:频率合成器的频率锁定范围以及稳定时间 课时8:相量与相位杂讯分析 课时9:频率合成器的相位噪声 课时10:频率合成器的稳定度 课时11:分数式频率合成器 课时12:差分积分调制分数式频率合成器 课时13:功率与增益表示方式(part 1) 课时14:功率与增益表示方式 (Part2) 课时15:相位噪声 (Part1) 课时16:相位噪声 (Part2) 课时17: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用非线性参数 (Part1) 课时18: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用非线性参数 (Part3) 课时19: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用非线性参数 (Part4) 课时20: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用非线性参数 (Part5) 课时21: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用非线性参数 (Part6) 课时22:噪声系数与灵敏度 (Part1) 课时23:噪声系数与灵敏度 (Part2) 课时24:噪声系数与灵敏度 (Part3) 课时25:收发机-信号收发 课时26:发射端-升频混波器与功率放大器 课时27:收发端-滤波器与开关 课时28:接收端-低噪声放大器与降频混波器 课时29:频率调制连续波雷达 课时30:单脉冲式雷达 课时31:CMOS雷达设计与应用 课时32:双端口网络-阻抗与导纳参数及其在巴伦的分析 课时33:双端口网络-传输矩阵的分析 课时34:单频功率分配器及双频鼠径耦合器 课时35:微型化耦合器设计 课时36:多端口测量与去埋藏方法 课时37:CMOS低噪声放大器 课时38:毫米波CMOS电路考量 课时39:CMOS功率放大器 课时40:双推式压控振荡器
显示更多 -
本教程系列以脉冲检测算法为例,从成功进行 FPGA 设计所需的基础开始,进而逐步介绍调整算法以使其能够自动实施部署。...
课时1:为什么要使用MATLAB和Simulink 课时2:在Simulink中对硬件进行建模 课时3:构建高效的硬件 课时4:转换为定点 课时5:生成和合成RTL
显示更多 -
模拟量输出 2.5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源 2.6 信号采样与重构 2.7 数字滤波 习题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 3.1 差分方程 3.2 z变换 3.3 逆z变换 3.4 脉冲传递函数...
课时1: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5: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6: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7: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8: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9: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0: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1: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2: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3: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4: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5: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6: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7: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8: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19: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0: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1: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2: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3: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4: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5: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6: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7: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8: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29: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0: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1: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2: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3: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4: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5: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6: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7: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8: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39: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0: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1: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2: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3:计算机控制技术 课时44:计算机控制技术
显示更多 -
课程以声音信号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性能仿真、硬件实现的工程实例贯穿全程,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能力。其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等。...
课时2:绪论 课时4:连续信号表示 课时5:连续FT与FS 课时7:连续信号时域分析微分方程 课时8:连续信号频域分析与拉氏变换 课时10:信号采样绪论 课时11:信号采样过程 课时12:信号重构过程 课时14:LTI系统属性 课时15:LTI系统卷积 课时16:LTI卷积性质 课时18:离散信号表示 课时19:离散可和信号DTFT 课时20:DTFT对称性 课时21:DTFT定理 课时22:离散周期信号DFS 课时23:DFS对称性 课时24:DFS定理 课时26:有理Z变换 课时27:Z变换性质 课时28:反变换与差分方程 课时29:差分方程时域分析(1) 课时30:差分方程时域分析(2) 课时31:LTI系统Z域分析 课时33:离散LTI系统特征函数 课时34:幅频相频的影响 课时35:零极点与系统响应 课时36:LTI系统全通分解 课时37:系统补偿 课时38:线性相位系统(1) 课时39:线性相位系统(2) 课时41:连续滤波器设计 课时42:冲击响应不变法 课时43:双线性变换法 课时44:窗函数设计滤波器原理 课时45:窗函数法设计滤波器 课时47:卷积与差分流图 课时48:IIR直接型流图 课时49:级联并联转置 课时50:FIR流图
显示更多 -
使用 4200A-SCS 加快半导体设备、材料和工艺开发的探索、可靠性和故障分析研究。 业内领先性能参数分析仪,提供同步电流-电压 (I-V)、电容-电压 (C-V) 和超快脉冲 I-V 测量。...
-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数制、编码、逻辑代数、逻辑门、触发器等),组合电路分析、设计方法,时序电路分析、设计方法,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模拟-数字转换等。...
课时2:数字电路概述 课时3:数字系统简介 课时4:数制的表示 课时5:二、十六(八)进制转换成十进制 课时6: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课时7:BCD编码 课时8:循环码(格雷码) 课时9:奇/偶编码 课时10:带符号数的编码 课时11:本章小结与问题解答 课时13: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 课时14:逻辑代数公式 课时15:化简公式 课时16:三个重要规则 课时17:复合逻辑运算和复合门 课时18:逻辑门的等效符号 课时19: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逻辑 课时20:逻辑函数的常用形式 课时21: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一 课时22: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二 课时23:代数法化简 课时24:卡诺图构成与表示—卡诺图构成 课时25:卡诺图构成与表示—卡诺图的表示 课时26:卡诺图的合并规律 课时27:化简为最简与或式 课时28:化简为最简或与式 课时29:无关项逻辑函数及其化简—化简 课时30:无关项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无关项 课时32: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课时33: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课时34:译码器功能 课时35:译码器的应用—应用 课时36:译码器的应用—扩展 课时37:数据选择器功能 课时38:数据选择器应用一 课时39:数据选择器应用二 课时40:数据选择器的扩展 课时42:触发器概述 课时43:基本RS触发器的描述方法 课时44:基本RS触发器的描述方法(续) 课时45:钟控触发器—D、JK等 课时46:钟控触发器—RS触发器 课时47:主从和边沿触发器—主从触发器 课时48:主从和边沿触发器— 电平触发器的空翻现象 课时49:主从和边沿触发器—边沿JK触发器 课时50: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和波形—时序波形 课时51: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和波形—符号 课时53: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 课时54: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 课时55: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续) 课时56:同步时序电路的仿真分析 课时57:环形计数器分析举例 课时58:环形计数器的仿真分析 课时59:序列码检测电路分析 课时60:同步时序电路设计 课时61: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续) 课时62:可逆计数器的设计仿真 课时63:建立原始状态图或状态表 课时64:建立原始状态图或状态表举例 课时65:状态化简 课时66:状态分配 课时67: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举例 课时68:集成计数器 课时69:集成计数器级联 课时70:异步清零法实现任意模值计数器 课时71:同步置数法实现任意模值计数器 课时72:可编程任意模值计数器 课时73:分频器 课时74:集成寄存器 课时75:集成移位寄存器构成环形计数器 课时76:扭环计数器 课时77:序列信号检测器 课时78:序列信号发生器 课时80:555定时器的结构与功能 课时81:555定时器的典型应用一 课时82:555定时器的典型应用二 课时83:555定时器的典型应用二 (续) 课时84:555定时器的典型应用三 课时85:555定时器的典型应用三(续) 课时86: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课时87:石英晶体、逻辑门构成的晶体振荡电路 课时88:集成晶体振荡器 课时90: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 课时91:TTL与非门的工作原理 课时92:TTL与非门的特性与参数 课时93:TTL与非门的特性与参数(续) 课时94:TTL集成电路系列 课时95: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电路 课时96:CMOS集成逻辑门 课时97:TTL与CMOS器件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课时98:CMOS电路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课时99:输入、输出端与外接电路 课时101:半导体存储器概述 课时102:ROM的应用 课时103: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课时104:可编程逻辑器件 课时105:FPLA在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中的应用 课时106: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 课时108:概述 课时109:数模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
显示更多 -
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电子器件、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典型应用等。...
课时1:数字量和模拟量 课时2: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课时3:课程的基本任务 课时4:信息与编码 课时5:二进制的补码 课时6:二进制补码运算的符号位 课时7:二进制的编码 课时8:用电压来表达信息 课时9:电压信号的离散化 课时10:逻辑代数概述 课时11: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 课时12:几种常用的复合逻辑运算 课时13: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课时14: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课时15: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课时16:逻辑函数形式的变换 课时17:逻辑函数的化简 课时18:逻辑函数的最小项之和 课时19:逻辑函数的最大项之积 课时20:最小项和最大项的关系 课时21:逻辑函数的卡诺图 课时22:卡诺图化简法 课时23: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课时24:逻辑函数的机器化化简法 课时25:门电路概述 课时26:半导体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课时27:二极管与门 课时28:二极管或门 课时29:二极管门电路的缺点 课时30:MOS管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课时31:MOS管的开关特性 课时32:MOS管的工作特性曲线 课时33:CMOS反相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课时34:CMOS反相器的电压电流传输特性 课时35:CMOS反相器的静态输入输出特性 课时36:CMOS反相器的动态特性 课时37:CMOS反相器的总功耗 课时38:其他逻辑功能的CMOS门电路 课时39:带缓冲级的CMOS门电路 课时40:漏极开路的门电路 课时41:CMOS传输门和三态门 课时42:双极型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 课时43:双极型三极管的基本开关电路 课时44:双极型三极管的开关等效电路、三极管反相器 课时45:TTL反相器的电路结构 课时46:TTL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47:TTL反相器中的几个 问题和输入噪声容限 课时48:TTL反相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课时49:TTL反相器的输入端负载特性 课时50:TTL反相器的扇出系数 课时51:TTL反相器的传输延迟时间 课时52:TTL反相器的交流噪声容限 课时53:电源的动态尖峰电流 课时54:其他逻辑功能的TTL门电路 课时55:集电极开路输出的门电路 课时56:三态输出门 课时57: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课时58: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课时59: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课时60:若干常用组合逻辑电路:普通编码器 课时61:优先编码器 课时62:优先编码器的扩展 课时63: 二-十进制优先编码器 课时64:译码器 课时65:二进制译码器的扩展 课时66:显示译码器 课时67:显示译码器附加控制端的作用 课时68:用译码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课时69:数据选择器 课时70:用数据选择器设计组合电路 课时71:加法器 课时72:多位加法器 课时73:用加法器设计组合电路 课时74:数值比较器 课时75: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现象 课时76:消除竞争-冒险现象的方法 课时77:可编程器件及EDA1 课时78:触发器的由来 课时79:门电路与触发器的关系 课时80:基本RS锁存器 课时81:电平触发的SR触发器 课时82:电平触发的D触发器1 课时83:电平触发的D触发器2 课时84:脉冲触发的触发器--主从D触发器 课时85:脉冲触发的触发器--主从SR触发器 课时86:脉冲触发的触发器--主从JK触发器 课时87:脉冲触发方式的动作特点 课时88:边沿触发的触发器 课时89: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SR触发器 课时90: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JK触发器、T触发器、D触发器 课时91:触发器的动态特性1 课时92:触发器的动态特性2 课时93:触发器的动态特性3 课时94:时序逻辑电路概述 课时95:时序电路的一般结构形式与功能描述方法 课时96:时序电路的分类 课时97: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1 课时98: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2 课时99: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 课时100:寄存器
显示更多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电工电子电路和初步设计电工电子电路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
课时1:绪论 课时2:电路的作用与组成、电路模型、参考方向、欧姆定律 课时3:电源的工作状态 课时4: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与计算 课时5: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电阻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课时6: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课时7:支路电流法 课时8:结点电压法 课时9:叠加定理 课时10: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课时11: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课时12: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储能元件与换路定则 课时13:RC电路的响应 课时14: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课时15: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RL电路的响应 课时16: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课时17: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课时18: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1) 课时19: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2)、阻抗的串联 课时20:阻抗的串联与并联(3) 课时21: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谐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1) 课时22: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谐振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2) 课时23:三相电压、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1) 课时24:三相电压、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2) 课时25:三相功率 课时26:安全用电 课时27: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外特性与效率(1) 课时28: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外特性与效率(2) 课时29:变压器绕组的极性、特殊变压器 课时30: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 课时3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课时3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 课时3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 课时3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 课时3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课时3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及选择 课时37:直流电机的构造、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机械特性 课时38:并励电动机起动与反转、调速 课时39:常用控制电器 课时40: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正反转控制电路 课时41:行程控制、时间控制 课时42: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课时43: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编制(1) 课时44: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编制(2) 课时45: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举例 课时46: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 课时47: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 课时48:电工技术复习 课时49: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课时50:二极管、稳压二极管 课时51:双极型晶体管、光电器件(1) 课时52:双极型晶体管、光电器件(2) 课时5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课时54: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课时55: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1) 课时56: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2) 课时57: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3) 课时58:静态工作点的稳定(1) 课时59:静态工作点的稳定(2) 课时60: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课时61:射极输出器 课时62:差分放大电路 课时63:功率放大器 课时64:场效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课时65: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 课时66: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1) 课时67: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2) 课时68: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3) 课时69:有源滤波器、采样保持电路 课时70:电压比较器(1) 课时71:电压比较器(2) 课时72: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 课时73:反馈的基本概念、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1) 课时74: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2) 课时75: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3) 课时76: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1) 课时77: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2) 课时78:整流电路(1) 课时79:整流电路(2) 课时80:滤波器 课时81:直流稳压电源 课时82:电力电子器件 课时83:可控整流电路(1) 课时84:可控整流电路(2) 课时85:逆变电路 课时86:脉冲信号 课时87: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 课时88: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 课时89:逻辑代数(1) 课时90:逻辑代数(2) 课时9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 课时92:加法器 课时93:编码器 课时94:译码器和数字显示、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 课时95:双稳态触发器(1) 课时96:双稳态触发器(2) 课时97:寄存器 课时98:计数器(1) 课时99:计数器(2) 课时100:计数器(3)
显示更多 -
本课程也称为经典控制理论,包含(1)控制系统的概论,着重介绍反馈原理;(2)控制系统的建模,着重介绍微分方程及机理法建模、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频率响应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和典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框图变换;(3)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性能评价...
课时2:绪论 课时3: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 课时4: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 课时5: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 课时6: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 课时7: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 课时9:控制的基本概念 课时10: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 课时1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 课时1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 课时13: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课时14: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 课时15: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课时16:信号流图 课时17: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课时18: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课时20:稳定性 课时21:稳定的Liapunov定义 课时22: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 课时23: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课时24: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 课时26: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课时27:静态误差(二):静态误差与输入 课时28: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 课时29: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 课时30:静态误差(五):静态误差的物理和理论解释 课时31: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 课时32:动态性能指标 课时33: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 课时34:控制系统的校正 课时36:频率特性引言 课时37:Fourier变换 课时38:频率特性函数 课时39:频率特性的图像 课时40: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课时41: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 课时42: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 课时43: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课时45:闭环频率特性 课时46:Nyquist稳定判据(一) 课时47:Nyquist稳定判据(二) 课时48:Nyquist稳定判据(三) 课时49: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 课时50: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 课时51:基于频率特性的控制器设计思路 课时53:根轨迹方法简介 课时54:根轨迹条件 课时55:根轨迹性质 课时56: 频率特性的图像 课时57:条件稳定系统 课时58: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课时59: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课时60:延时系统的根轨迹 课时61: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 课时63: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 课时64: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课时65: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66: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课时67: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课时69: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70: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课时71: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课时72: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73: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课时74: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课时75: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 课时76:反馈校正 课时77: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 课时79:非线性系统概述 课时80: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 课时81:描述函数法定义 课时82:描述函数法求取 课时83: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84: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课时85:相平面与相轨迹 课时87: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课时88:奇点 课时89: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课时90: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课时91: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课时92: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 课时94:采样控制系统概述 课时95: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 课时96:采样定理 课时97:零阶保持器 课时98:z-变换 课时99:脉冲传递函数(一) 课时100: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课时101: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02: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03: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课时104:修正的z-变换 课时106:状态、状态空间、状态空间描述 课时107: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一):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空间表达式及传递函数阵 课时108: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二):组合系统的空间表达式及传递函数阵 课时109: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三):系统的时域描述及状态空间表达式(一) 课时110:高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的互相转换(四):系统的时域描述及状态空间表达式(二) 课时112: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一):基于串并联分解 课时113: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二):基于部分分式分解 课时114:由模拟结构图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三):基于积分器串+常值反馈
显示更多 -
在很多人的眼里,仿真只是一个验证结果正确与否的手段,事实上,仿真更大的作用是辅助调试,当仿真结果不如预期时,该如何去分析问题根源,如何通过仿真和调试技巧找到问题所在。...
课时1:科学的FPGA开发流程 课时2:Verilog基本逻辑设计与验证 课时3:例解可综合与不可综合语法 课时4:【问题解答】Verilog基本逻辑设计实验 课时5:前一天课程内容回顾 课时6:计数器驱动LED闪烁例子常见问题解析加modelsim实用技巧 课时7:可重用模块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参数化设计) 课时8:非等占空比信号产生方法 课时9:序列型脉冲信号产生方法 课时10:if else 写法和case写法在底层逻辑实现上的差异 课时11:线性序列机型设计方法解析 课时12:序列发送逻辑设计任务要点复盘加任务升级 课时13:序列发送逻辑设计重点内容分析及测试框架 课时14:序列循环发送控制逻辑状态机分析与HDL设计 课时15:UART串口协议接收及串口发送模块设计任务 课时16:串口发送实验重点疑问复盘 课时17:按键抖动现象介绍与解决方案分析 课时18:使用In-System-Sources-and Probe调试问题状态机 课时19:亚稳态问题原理与应对策略 课时20:仿真常用语法讲解1 课时21:串口接收设计要点和常见疑问解答 课时22: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架构介绍 课时23:SPI接口的TLV5618型DAC应用原理 课时24:TLV5618型DAC驱动逻辑设计要点 课时25:基于SPI接口的ADC128S052器件接口与驱动设计分析 课时26:fifo存储器作用和结构模型 课时27:Quartus中fifo IP核介绍与仿真测试 课时28:ADC采集FIFO缓存UART发送系统任务说明 课时29:数据发送控制状态转移图绘制实操 课时30:数据发送控制状态机时序图绘制实操 课时31:FPGA设计中ROM使用和调试讲解 课时32:数据采集传输系统bug调试案例 课时33:SPI时序回顾 课时34:I2C协议基本原理 课时35:I2C SDA信号三态开漏模式的原理与实现 课时36:I2C控制器设计要点 课时37:IIC协议单字节传输状态机设计思路 课时38:I2C控制器顶层逻辑设计思路 课时39:疑难案例分析_I2C总线应答位SDA无法拉高 课时40:I2C系统调试过程中的易错易忽略点总结 课时41:串口读写I2C接口EEPROM存储器项目分析 课时42:I2C项目简要总结 课时43:摄像头SCCB协议与I2C协议对比理解 课时44:I2C控制器往SCCB协议的迁移 课时45:SCCB与I2C协议比对(补充强化讲解) 课时46:摄像头数据流DVP接口协议 课时47:I2C控制器摄像头初始化要点引导 课时48:摄像头寄存器初始化实验任务 课时49:摄像头DVP接口数据接收方法与实现 课时50:DVP接口逻辑编码演示和常见异常现象分析 课时51:VGA控制器实验常见问题解析 课时52:条件编译法设计多分辨率适配VGA控制器 课时53:使用我们的网站自助解决各种常见问题 课时54:RAW数据流转换到RGB888图像数据原理分析 课时55:使用移位寄存器实现一行数据寄存 课时56:存储带宽与RAW2RGB算法实现位置的关系 课时57:RAW数据流转RGB888图像重点强化补充讲解 课时58:RAW2RGB逻辑仿真和调试方法 课时59:图像采集显示系统项目知识点总结 课时60:以太网基本概念与MAC层协议介绍 课时61:MAC层数据传输接口MII_GMII_RGMII 课时62:以太网MAC层板级调试方法 课时63:以太网IP层协议详解 课时64:UDP协议详解 课时65:以太网传输项目总结 课时66:基于以太网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介绍和要点分析 课时67:摄像头数据捕获并插入行号时序方案 课时68:以太网传输图像项目总结 课时69:时序约束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时70:时序分析基本概念
显示更多 -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性(静态、动态特性),典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特性分析、信号调理电路,典型参量(振动、温度、流量)的测试方法、系统构成;了解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以及最新发展趋势...
课时2:传感器定义、分类及组成 课时3: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动向 课时4:被测量的分类及测试系统的构成 课时5: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课时6:课程的教材及主要内容 课时8:测试系统的特性概述 课时9:线性度 课时10:灵敏度 课时11:迟滞 课时12:重复性 课时13:其他静态特性指标 课时15:动态测量的特殊问题 课时16:测试系统的一般数学模型 课时17:传递函数 课时18:频率响应函数 课时19:单位脉冲响应函数 课时20: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课时22:一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课时23: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课时24: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的测定 课时26: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概述 课时27:电阻应变片(计)的工作原理 课时28:电阻应变片的种类、参数、型号代码 课时29: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补偿 课时31:直流测量电桥 课时32:交流测量电桥 课时33:常用桥源模块 课时34: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36: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37:电容式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课时38: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课时39:影响电容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 课时41:变压器电桥电路 课时42:调频电路 课时43: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课时44: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课时4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47:工作原理 课时48:信号调理电路 课时49:影响变磁阻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 课时50:应用 课时52:工作原理 课时53:信号调理电路 课时54:应用 课时56:工作原理 课时57:信号调理电路 课时58:应用 课时60:压电效应 课时61:压电常数及压电常数矩阵 课时62:等效电路 课时63:压电材料 课时65:电压放大器 课时66:电荷放大器 课时67:电压式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69:霍尔效应 课时70:霍尔元件与测量电路 课时71: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参数 课时72:霍尔元件的误差和补偿 课时73: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75:CCD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76:线型与面型CCD图像传感器 课时77:CCD图像传感器的主要参数 课时78: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80:概述 课时81:光纤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课时82:光纤传感器的调制形式 课时8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课时85:概述 课时86: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87:细分原理 课时88:信号处理方式 课时90:光栅与莫尔条纹 课时91:光栅传感器的构成 课时92:辨向原理 课时93:细分技术 课时94:其它栅式传感器 课时96:湿度传感器 课时97:机器人传感器 课时98:网络传感器 课时100:概述 课时101:相对式测振传感器 课时102:惯性式(绝对式)测振传感器 课时104:振动的激励 课时105:激振器 课时106:振动传感器的标定 课时107:振动信号分析仪器 课时109:温度的概念 课时110:温标 课时111:温度测量的主要方法 课时113:工作原理 课时114: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定律 课时115:热电偶冷端温度及其补偿 课时116:热电偶的材料、类型及结构 课时117:热电偶的动态特性 课时118:热电偶的应用 课时120:金属热电阻测温 课时121: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课时122:红外测温 课时123:其它测温方法 课时125:概述
显示更多 -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和控制系列课程重要知识交汇点,课程以研究连续控制和离散控制区别与联系为主线,从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描述、分析、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
课时2:认识计算机控制系统 课时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模型 课时5:认识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分析及星号拉普拉斯变换 课时6:香农(Shannon)采样定理在控制中的应用 课时7:零阶保持器及信号复现 课时9:简单时间函数的Z变化 课时10:复杂时间函数的z变换 课时11:Z平面物理含义 课时12:物理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课时13:混合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课时15:离散系统稳定性 课时16:稳定性的Jury判据 课时17:W变换和劳斯判据 课时18:离散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课时19: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 课时20:离散系统的根轨迹 课时21: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课时22: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单频正弦输入测量 课时23:基于DFT的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单频正弦输入测量 课时24: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的扫频测量方法 课时26:连续控制器的离散等效一 课时27:连续控制器的离散等效二 课时2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间接设计方法研究 课时30: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接设计方法研究(频率法) 课时31:离散系统直接根轨迹设计法 课时33: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课时34:DT-LTI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和能观性 课时35:离散系统的状态反馈 课时36:离散系统状态观察器 课时37:复杂控制系统建模及离散化 课时39:复杂控制系统的离散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课时40: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与复习
显示更多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响、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结论...
课时2:信号与系统简介 课时3: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课时5:信息传输系统 课时6:信息传输的任务 课时7:信号的概念 课时8:信号的分类(1) 课时9:信号的分类(2) 课时10:信号的简单处理(1) 课时11:信号的简单处理(2) 课时12:系统的概念 课时13:系统的描述 课时14:系统的分类(1) 课时15:系统的分类(2) 课时16:增量线性系统;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课时17:线性非时变系统分析的内容 课时18:线性非时变系统分析方法简介 课时19:ex1.4(1) 课时20:ex1.4(2) 课时22: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模型 课时23: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课时24:微分方程的近代时域解法简介 课时25:微分方程的算子表示法 课时26:微分算子的运算法则 课时27:Oliver Heaviside 课时28:线性时不变系统零输入响应的形式解 课时29:初始条件确定待定系数 课时30:零输入响应例题讲解 课时31:零输入响应的等效源解法简介 课时32:线性系统零状态响应求解的基本思路 课时33:对子信号的要求 课时34:阶跃信号 课时35:冲激信号 课时36:信号分解为阶跃信号的和 课时37:信号分解为冲激信号的和 课时38:杜阿梅尔积分 课时39:卷积积分 课时40:卷积定义及计算 课时41:卷积的性质 课时42:几个特殊信号的卷积 课时43:系统冲激响应求解方法简介 课时44:一阶系统的冲激响应的求解 课时45:二阶系统的冲激响应的求解 课时46:任意阶系统的冲激响应的求解 课时47:全响应的时域法求解过程与例题 课时48:自然_受迫响应与零输入_零状态响应之间的关系 课时49:一些典型信号经过系统的响应,以及时域求解法总结 课时50:重点难点分析 冲激响应的求解 课时51:重点难点分析 卷积积分的求解 课时53:引言 课时54:矢量的正交分解 课时55:信号的正交分解 课时56:信号与矢量分解的类比 课时57:第一种形式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课时58:第二种型式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课时59:Direchlet条件 课时60: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区间 课时61:直流分量,基波与谐波 课时62:周期性方波的傅里叶级数展开 课时63:Bibbs现象 课时64:复正弦型式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课时65:奇偶信号与奇谐偶谐信号 课时66:信号的功率与帕斯瓦尔定理 课时67:单边频谱 课时68:双边频谱 课时69:周期性信号频谱的特点 课时70:时域参数变化对频谱的影响(1) 课时71:时域参数变化对频谱的影响(2) 课时72:傅里叶变换 课时73:傅里叶反变换 课时74:正反傅里叶变换公式 课时75: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课时76:傅里叶变化的各种型式 课时77:常见信号的傅里叶变换(1) 课时78:常见信号的傅里叶变换(2) 课时79: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课时80:线性特性,延时特性,移频特性 课时81:尺度变换特性与奇偶虚实特性 课时82:对称特性与微分特性 课时83:积分特性 课时84:频域微积分特性 课时85:卷积定理 课时86:微积分特性应用 课时87:傅里叶变换的性质的应用例子 课时88:一个慎用傅里叶变化性质的例子 课时89:功率谱 课时90:能量谱 课时91:脉宽与频带 课时92:傅里叶简介 课时94:时域分析法概述 课时95:电路系统对周期性信号响应的分析 课时96:一般线性系统对周期性信号响应的分析(1) 课时97:一般线性系统对周期性信号响应的分析(2) 课时98: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 课时99:系统的频率曲线分析法 课时100:非周期信号响应的频域分析法——从信号叠加的角度 课时101: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响应分析法比较 课时102:频域分析法的第二个看法——直接从微分方程 课时103:频域分析法的第三种看法——从卷积积分的角度 课时104:系统冲激响应的新的求解法——傅里叶变换法 课时105:频域法与时域法的比较
显示更多 -
本课程也称为经典控制理论,包含(1)控制系统的概论,着重介绍反馈原理;(2)控制系统的建模,着重介绍微分方程及机理法建模、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频率响应模型、数据驱动模型和典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框图变换;(3)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性能评价...
课时2:绪论 课时3: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 课时4: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 课时5: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 课时6: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 课时7: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 课时9:控制的基本概念 课时10: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 课时11: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 课时1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 课时13: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课时14: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 课时15: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课时16:信号流图 课时17: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课时18: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课时20:稳定性 课时21:稳定的Liapunov定义 课时22: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 课时23: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课时24: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 课时26: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课时27:静态误差(二):静态误差与输入 课时28: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 课时29: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 课时30:静态误差(五):静态误差的物理和理论解释 课时31: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 课时32:动态性能指标 课时33: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 课时34:控制系统的校正 课时36:频率特性引言 课时37:Fourier变换 课时38:频率特性函数 课时39:频率特性的图像 课时40: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课时41: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 课时42: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 课时43: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课时45:闭环频率特性 课时46:Nyquist稳定判据(一) 课时47:Nyquist稳定判据(二) 课时48:Nyquist稳定判据(三) 课时49: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 课时50: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 课时51:基于频率特性的控制器设计思路 课时53:根轨迹方法简介 课时54:根轨迹条件 课时55:根轨迹性质 课时56:频率特性的图像 课时57:条件稳定系统 课时58: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课时59: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课时60:延时系统的根轨迹 课时61: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 课时63: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 课时64: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课时65: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66: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课时67: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课时69: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70: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课时71: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课时72: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课时73: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课时74: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课时75: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 课时76:反馈校正 课时77: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 课时79:非线性系统概述 课时80: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 课时81:描述函数法定义 课时82:描述函数法求取 课时83: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84: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课时85:相平面与相轨迹 课时87: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课时88:奇点 课时89: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课时90: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课时91: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课时92: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 课时94:采样控制系统概述 课时95: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 课时96:采样定理 课时97:零阶保持器 课时98:z-变换 课时99:脉冲传递函数(一) 课时100: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课时101: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02: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03: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课时104:修正的z-变换
显示更多 -
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与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信号变换、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方法,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数字控制器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课时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导学 课时3:计算机控制系统内容简介 课时4: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简介 课时6:信号转换与z变换导学 课时7:信号转换分析 课时8:z变换与z反变换 课时10: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导学 课时11:脉冲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课时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与暂态性能分析 课时15: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16:连续控制器的离散化方法 课时17:数字PID控制器 课时18:Smith预估控制 课时20: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21:最小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课时22:最小拍控制器的工程化改进 课时23:大林算法控制器的设计 课时24:大林算法工程应用中关键参数的选择 课时26: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27:离散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课时28:状态可测时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 课时29:按极点配置设计状态观测器 课时30:状态不可测时控制器的设计 课时3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实验 导学 课时33:实验系统学习与掌握1 课时34:实验系统学习与掌握2 课时35:被控对象模型辨识1 课时36:被控对象模型辨识2 课时37:速度PID控制1 课时38:速度PID控制2 课时39:速度最小拍控制1 课时40:速度最小拍控制2 课时41:温度PID控制1 课时42:温度PID控制2 课时43:温度Smith预估控制1 课时44:温度Smith预估控制2 课时45:温度大林算法控制1 课时46:温度大林算法控制2
显示更多 -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确定信号分析、随机信号分析、模拟正弦调制、数字基带与频带传输、信源等。本课属于通信的入门课程,侧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时1:绪论 课时2:确定信号 课时3:线性系统 课时4: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课时5:随机过程 课时6:平稳过程 课时7: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课时8:窄带随机过程 课时9:加性噪声和匹配滤波器 课时10:匹配滤波器 课时11:随机过程1 课时12:随机过程介绍 课时13:随机过程数字特征 课时14:随机过程2 课时15:幅度调制介绍及DSB 课时16:AM及SSB 课时17:VSB和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18: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19:角度调制介绍 课时20:角度调制及解调 课时21: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22:各种模拟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及应用 课时23:调制介绍 课时24:幅度调制介绍 课时25:DSB和AM 课时26:AM和SSB 课时27:SSB和VSB 课时28:角度调制 课时29:抗噪声性能介绍 课时30: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31:线性系统及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32: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33:预加重及去加重 课时34:频分复用和超外差接收机 课时35:FM信噪比分析 课时36:数字基带传输介绍 课时37:基带信号频谱特性 课时38:基带传输常用码型 课时39:线路码型实验 课时40:AWGN下基带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41:信号经过限带信道及ISI 课时42:Nyquist准则和升余弦滚降 课时43:理想限带下最佳接收 课时44:眼图 课时45:均衡 课时46:部分响应 课时47:数字基带系统介绍 课时48:线路码型(上) 课时49:线路码型(下) 课时50:数字基带信号低通滤波器接收 课时51:数字基带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52: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特征 课时53:升余弦滚降 课时54:理想限带最佳接收 课时55:均衡 课时56:部分响应系统 课时57:部分响应及符号同步 课时58:奈奎斯特准则 课时59:数字调制介绍 课时60:OOK调制及解调 课时61:二元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62:二进制调制回顾(上) 课时63:二进制调制回顾(下) 课时64:二元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65:BPSK及载波同步 课时66:二进制调制系统性能比较及QPSK 课时67:QPSK和OQPSK 课时68:DPQSK及正交信号空间 课时69: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课时70:MAP准则 课时71:M进制调制系统解调性能分析 课时72:M进制系统误码率分析 课时73:AWGN下M进制信号的最佳接收 课时74:最佳接收机和MASK 课时75:二进制调制 课时76:抽样定理及标量量化 课时77:量化 课时78:脉冲编码调制 课时79:差分PCM及时分复用 课时80:抽样定理 课时81:标量量化和均匀量化 课时82:最佳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课时83:信源及等长编码定理 课时84:信息熵 课时85:无失真信源编码 课时86:限失真信源编码 课时87:预测编码 课时88:信道基本知识介绍 课时89:信道数学模型及无失真传输条件 课时90:信道编码基本知识介绍 课时91:分组码知识介绍 课时92:线性分组码及循环码介绍 课时93:循环码编码 课时94:循环码译码 课时95:循环码编译码电路 课时96:循环码总结及冗余校验 课时97:卷积码介绍 课时98:卷积码编码 课时99:卷积码状态表示图及卷积码译码介绍 课时100:Viterbi译码
显示更多 -
本课程融合《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内容,为你提供打开信号处理世界的钥匙。从这里启航,你将与傅里叶一起探索信号分解的奥秘,将与奈奎斯特共同搭建连续与离散信号的桥梁。全程授课视频、信号处理案例、习题解答、专家讲座、实验录像等教学资源将伴随你轻松快乐畅游信号处理的世界。...
课时2:信号处理与系统概述 课时3:信号及其描述与分类 课时4:系统及其描述与分类 课时6:常用信号及其基本特性(一) 课时7:常用信号及其基本特性(二) 课时8:信号的时域运算(一) 课时9:信号的时域运算(二) 课时10:卷积积分-卷积和(一) 课时11:卷积积分-卷积和(二) 课时13: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一) 课时14: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二) 课时15: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一) 课时16:离散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二) 课时17:时域阶段复习 课时19: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一) 课时20: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二) 课时21: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课时22:周期信号的谱分析及系统响应 课时23: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一) 课时24: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二) 课时25: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三) 课时26: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四) 课时27: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一) 课时28: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二) 课时29:时域抽样 课时30:信号恢复与重构 课时31:频域阶段复习(一) 课时32:频域阶段复习(二) 课时34:拉普拉斯变换(一) 课时35:拉普拉斯变换(二) 课时36:连续LTI系统复频域求解(一) 课时37:连续LTI系统复频域求解(二) 课时38: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分析 课时39:系统框图与实现 课时41:z变换(一):基本概念 课时42:z变换(二):性质 课时43:z变换(三):反变换 课时44:离散LTI系统z域求解与分析 课时45:期中复习(一) 课时46:期中复习(二) 课时48: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一) 课时49: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二) 课时50: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三) 课时51: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四) 课时52: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五) 课时53:离散傅里叶变换(一) 课时54:离散傅里叶变换(二) 课时55:快速傅里叶变换(一) 课时56: 快速傅里叶变换(二) 课时57: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一) 课时58: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二) 课时59: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三) 课时61:数字滤波器概述 课时62:FIR滤波器的特性及设计(一) 课时63:FIR滤波器的特性及设计(二) 课时64:IIR滤波器设计(一) 课时65:IIR滤波器设计(二) 课时66:数字滤波器的实现(一) 课时67:数字滤波器的实现(二) 课时69:实验一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一) 课时70:实验一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二) 课时71:实验一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三) 课时72:实验一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四) 课时73:实验二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一) 课时74:实验二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二) 课时75:实验二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三) 课时76:实验三信号传输与滤波 课时77:实验四AD转换及谱分析 课时78:实验五音频信号的FIR滤波 课时80:信号频域分析研讨 课时81:系统频域分析研讨 课时82:连续波雷达案例研讨录像 课时83:连续波雷达案例研讨
显示更多 -
医学等各学科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各年级具有线性代数和微积分学习经历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计划通过24学时介绍小波方法解决当代科学技术主流前沿领域研究问题的典型成功案例,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小波核心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小波、小波多分辨分析...
课时2:小波宣言 课时4:小波萌芽 小波缘起 课时5:小波萌芽 小波首例 课时6:小波萌芽 小波雏形 课时7:晦涩魅力 二进块理论 课时8:晦涩魅力 Lusin理论 课时9:晦涩魅力 原子分解与Morlet小波 课时10:晦涩魅力 三类小波概念 课时11:凤凰涅槃 小波大融合 课时12:凤凰涅槃 科学交响曲 课时13:凤凰涅槃 小波圣殿 课时15:点和线性空间 课时16:无穷维线性空间 课时17:向量与坐标 课时18:线性变换 基与矩阵 课时19:线性变换 相似矩阵 课时20:线性变换 对角化与快速算法 课时21:傅里叶级数 课时22:傅里叶变换 正逆变换 课时23:傅里叶变换 典型应用 课时24:傅里叶变换对角化 特征关系阵 课时25:傅里叶变换对角化 二次型变换核 课时26:傅里叶变换对角化 对角化矩阵 课时28:连续小波 波动和衰减 课时29:连续小波 伸缩和平移判断题 课时30:小波变换和算例 课时31:小波变换酉性 课时32:小波逆变换 酉变换的逆 课时33:小波逆变换 逻辑证明 课时34:吸收小波与小波变换 吸收酉性判断题 课时35:吸收小波与小波变换 半轴吸收 课时36:二进小波变换 稳定性条件 课时37:二进小波变换 存在性判断题判断题判断题 课时38:二进小波变换 对偶小波 课时39:对偶小波及二进小波逆变换判断题 课时40:二进小波逆变换 逆变换公式演算 课时41:二进小波逆变换 离散化陷阱 课时42:正交小波与正交级数 规范正交小波基 课时43:正交小波与正交级数 伸缩平移离散化 课时44:神奇小波 连续离散一致性 课时45:神奇的正交小波 数学显微镜 课时47:小波子空间 酉变换 课时48:小波子空间 伸缩正交性 课时49:小波分辨率 分辨率的定义 课时50:小波分辨率 小波多分辨率 课时51:尺度子空间 小波成分 课时52:尺度子空间 多分辨率逼近 课时53:尺度子空间 嵌套关系 课时54:尺度子空间单调性 课时55:尺度子空间稠密性 逼近与稠密性 课时56:尺度子空间稠密性 稠密性证明 课时57:尺度子空间唯一性 课时58:尺度子空间伸缩性 伸缩关系 课时59:尺度子空间伸缩性 伸缩性证明 课时60:尺度分辨率 小波与尺度子空间 课时61:尺度分辨率 尺度函数 课时62: 分辨率辨析 课时64:多分辨率分析与尺度方程 尺度函数 课时65:多分辨率分析与尺度方程 尺度系数 课时66:多分辨率分析与低通滤波器 频域尺度方程 课时67:多分辨率分析与低通滤波器 频域规范正交基 课时68:多分辨率分析与低通滤波器 低通频域恒等式 课时70:多分辨率分析与小波子空间 伸缩正交性 课时71:多分辨率分析与小波子空间 混合正交分解 课时72:尺度空间的小波空间分解 完全正交分解 课时73:函数空间的正交直和分解 混合正交分解 课时74:函数空间的正交直和分解 完全小波子空间分解 课时76:小波函数和小波方程 正交小波条件 课时77:小波函数和小波方程 平移封闭性 课时78:小波函数和小波方程 简式和通式 课时79:小波函数和带通滤波器 频域恒等式 课时80:带通滤波器脉冲响应恒等式 序列空间恒等式 课时81:带通滤波器脉冲响应正交性 双位移正交性 课时82:带通滤波器脉冲响应正交性 序列规范正交性 课时84:小波函数与尺度函数 时域正交性 课时85:小波函数与尺度函数 序列正交性 课时86:带通滤波器与低通滤波器 正交共轭性 课时87:带通滤波器与低通滤波器小波构造矩阵 课时89:正交小波充分必要条件 酉矩阵刻画 课时90:正交小波充分条件 四步充分性证明 课时91:正交小波充分条件 预备知识 课时92:正交小波充分条件证明 I 课时93:正交小波充分条件证明 II 混合平移规范正交系 课时94:正交小波充分条件证明 II混合平移规范正交基多选题 课时95:正交小波充分条件证明 III 课时96:正交小波充要条件等价形式 课时98:正交共轭带通滤波器 正交共轭关系 课时99:正交小波的构造 时域和频域关系 课时101:Shannon尺度函数 尺度空间 课时102:Shannon尺度函数 插值函数 课时103:Shannon多分辨率分析 课时104:Shannon小波空间 低通子空间 课时105:Shannon小波空间 带通子空间 课时106:Shannon小波函数 课时107:Shannon小波空间分解 课时108:Shannon滤波器组 低通滤波器系数 课时109:Shannon滤波器组 低通滤波器 课时110:Shannon小波多样性 课时112:Daubechies多分辨率分析 基本定理 课时113:Daubechies多分辨率分析 紧支撑条件
显示更多 -
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电路仿真工具(Spice和Multisim)、电动机的原理及应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PLC)等。...
课时2:电路变量及方向 课时3:基尔霍夫定律 课时4:电路元件 课时5:两种电源的等效互换 课时6:支路电流法 课时7:节点电位法 课时9:叠加定理 课时10:等效电源定理之戴维宁定理 课时11:等效电源定理之诺顿定理 课时12: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课时14:SPICE电路文件 课时15:元件语句 课时16:直流分析与输出语句 课时17:子电路与模型语句 课时18:Aim-spice使用方法 课时20:正弦交流电路的概念 课时21: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课时22:纯电阻交流电路 课时23:纯电感交流电路 课时24:纯电容交流电路 课时26:RLC串联的交流电路_01 课时27:RLC串联的交流电路_02 课时28:交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课时29:功率因数的提高 课时30:正弦信号源与.tran分析语句 课时32:串联谐振 课时33:并联谐振 课时34:电路的频率特性 课时35:ac交流扫描分析语句及其应用 课时36:RLC电路的串联谐振实验 课时38:三相交流电源 课时39: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课时40: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课时41:三相电路功率 课时42:安全用电常识 课时43:用SPICE分析三相电路 课时44:三相电路实验 课时46:非正弦周期交流信号的分解 课时47: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课时48: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课时49:用Spice分析非正弦交流电路 课时51:换路定理与初始值的确定 课时52:过渡过程的经典分析方法 课时53:过渡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 课时54:过渡过程的叠加分析方法 课时56:微分电路、积分电路与脉冲激励下的RC电路 课时57:含有多个储能元件的一阶电路_01 课时58:含有多个储能元件的一阶电路_02 课时59:用Spice分析电路的过渡过程 课时60:RC电路的过渡过程 课时62:磁场的物理量与磁性材料 课时63:安培环路定律和磁路的欧姆定律 课时64:交流铁芯线圈 课时65:变压器的结果与工作原理 课时66:变压器的额定值及特殊变压器 课时67:用SPICE分析变压器电路 课时69:Multisim主要窗口组件 课时70:电路图的编辑与测试 课时71:元件库 课时72:测试仪表 课时73:Multisim的分析功能 课时74:用Multisim分析电路举例 课时76:预备知识 课时77: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课时78: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课时79: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课时80: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课时81:单相异步电动机简介 课时83:常用低压电器 课时84:电动机的启-保-停控制及电机的保护 课时85:基本控制环节 课时86:综合举例 课时87: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实验 课时89: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课时90:S7-200 PLC程序设计基础_01 课时91:S7-200 PLC程序设计基础_02 课时92:位逻辑指令_01 课时93:位逻辑指令_02 课时94:定时器指令与计数器指令 课时96:小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课时97:顺序功能图 课时98:利用顺序控制继电器(SCR)编写程序 课时99:Step7-Microwin的窗口组成 课时100:Step7-Microwin使用举例
显示更多 -
本系列介绍了通信原理。老师先是从通信原理的绪论方面内容开始讲解的,主要讲解了通信原理绪论、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模拟传输、数字基带传输、基本的数字频带传输、模拟信号数字化与PCM、现代数字传输技术这些方面的内容,其中老师还对每个章节相关的作业进行了讲评。...
课时1:第1讲 通信的基本概念,信源与常见的消息 课时2:第2讲 信道、频带与电波传输 课时3:第3讲 数字与模拟传输系统 课时4:第4讲 确知信号能量谱与功率谱及信号带宽,随机信号 课时5:第5讲 高斯分布与高斯信号,白噪声 课时6:第六讲 热噪声,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带通信号 课时7:第7讲 常规调幅,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信号的调制 课时8:第8讲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信号的解调 课时9:第9讲 单边带调幅,残留边带调幅 课时10:第10讲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和频谱特性 课时11:第11讲 正弦信号角度调制分析 课时12:第12讲 调角信号的接收 课时13:第13讲 AM系统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课时14:第14讲 角度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课时15:第15讲 模拟调制应用 课时16:第16讲 数字基带信号 课时17:第17讲 二元信号的接收方法 课时18:第18讲 二元信号的误码性能与匹配滤波器 课时19:第19讲 二元信号的误码分析 课时20:第20讲 模拟传输系统的作业讲评 课时21:第21讲 多元信号的接收方法与误码分析,码间串扰与Nyquist准则 课时22:第22讲 带限信道上的无码间串扰传输,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及眼图 课时23:第23讲 信道均衡,数字均衡器 课时24:第24讲 基本均衡算法,符号同步的基本概念 课时25:第25讲 符号同步方法,线路码型 课时26:第26讲 线路码型(续),数字基带传输作业讲评(上) 课时27:第27讲 数字基带传输作业讲评(下),幅移键控技术 课时28:第28讲 幅移键控的功率谱、带宽、包络检波误码分析 课时29:第29讲 相移键控 课时30:第30讲 差分相移键控,频移键控的MATLAB仿真 课时31:第31讲 频移键控MATLAB仿真(续) 课时32:第32讲 QPSK系统 课时33:第33讲 DQPSK、OQPSK等,基本频带调制系统的误码性能比较 课时34:第34讲 频带无码间串扰系统分析,基本频带调制系统的功率谱和带宽比较,多元频带调制 课时35:第35讲 模拟信号的抽样 课时36:第36讲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作业讲评,均匀量化 课时37:第37讲 最佳量化,量化信噪比与对数量化 课时38:第38讲 脉冲编码调制 课时39:第39讲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与增量调制,时分复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