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DSP的驾驶员眼部疲劳视觉检测算法设计

发布者:幸福时光最新更新时间:2012-10-08 来源: eefocus关键字:疲劳驾驶检测  眼部特征  ARM  DSP系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何为驾驶员提供一个有效实用的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是车辆安全驾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已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研究,其中以驾驶员眼部特征的检测最为广泛。

本文以低成本、低功耗、高实时性为设计原则,以ARM+DSP构成硬件平台,并移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 5.0,设计了一套基于驾驶员眼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对驾驶员驾驶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和报警,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1 硬件平台设计

系统硬件平台选用三星公司ARM9架构的S3C2440作为核心处理器,利用TI公司的TMS320DM642作为视频采集处理模块,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DSP平台主要负责采集图像、图像算法处理,ARM平台主要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处理,两者之间通过网口实现通信和同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ARM平台可实时显示采集到的视频以及相应眼部疲劳特征识别的结果,同时用户可通过触摸屏交互界面对系统进行设置和控制。为保证系统平台具有高的可靠性以实现复杂的系统调度,在设计过程中对本系统各平台进行了操作系统移植,DSP平台移植了DSP/BIOS系统,ARM平台移植了Wince操作系统。

S3C2440是一款基于ARM92OT核的16/32 bit RSIC结构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主频为400 MHz,最高可达533 MHz;片内外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系统存储扩展了64 MB的NANDFlash、64 MB的SDRAM;另外还有2 MB的NORFalsh,用于存放系统引导加载程序[1]。

TMS320DM642芯片[2]能够实时高速地完成大数据量的数字视频编解码处理,是强大的高性能单片多媒体处理器,具有高质量、多通道、优越的视频处理性能,以及完整的软件可编程特性;基于C64x系列VelociTI.2DSP 架构的设计,与TI公司其他的C64x数字信号处理器代码相兼容,拥有500/600 MHz时钟频率,性能高,其传输速率达4 000/4 800 MIPS;不仅具有C64x系列芯片的主要特征,还高度集成了音视频等外部设备的接口,方便多媒体应用开发。

2 图像识别算法

2.1 总体检测流程

首先,根据脸部肤色的聚类特性检测驾驶员脸部位置,在人脸检测的基础上,根据眼睛在人脸上的几何位置分布,确定眼睛的大概位置,缩小眼部检测的区域范围;其次,在缩小的眼部搜索区域范围内,利用Sobel边缘检测算法对眼部区域进行边缘检测,提取眼部的边缘信息,并对其进行二值化处理;再对二值化后的眼部区域进行连通成分分析,采用基于区域连通的二值图像滤波方法去除眼部周围图像噪声点的干扰;然后根据改进的积分投影算法,计算左右眼角和上下眼睑的距离,确定驾驶员眼睛的睁闭状态;最后,定义眨眼频率,并据此实现疲劳驾驶的检测。具体的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2.2 基于肤色聚类的人脸检测

肤色对面部表情、头部旋转以及图像尺度的变化不敏感, 但是人脸检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HSV 颜色空间,图像的照度和色度是分离的,肤色聚类更紧密, 不易受周围光线的影响。因此, 本文采用基于RGB 和HSV 颜色空间的肤色聚类算法对驾驶员脸部进行检测。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为RGB 格式, 可以利用式(1)实现从RGB 颜色空间到HSV 空间的转换[ 3]。



2.3 眼部感兴趣区域确定

假设检测出的人脸区域长度为HF、宽度为WF, 在竖直方向上, 眼睛大概位于脸部二分之一以上、头顶以下
HF/5 的区域。在水平方向上, 眼部边界区域被定位于距离脸部左边界WF/8 处开始到距离脸部右边界WF/8 处
的区域。根据上述原则, 初始眼部检测区域为如图3 中所示的矩形EFGH 区域。[page]



2.4 基于Sobel 算子的边缘检测

边缘是图像灰度变化剧烈的地方, 在从皮肤到眼白再到瞳孔的变化过程中, 包含了丰富的眼部图像边缘信
息, 因此可以用边缘提取的方法将眼部边缘提取出来作为人眼检测和定位的基础。利用Sobel 边缘算子对初始眼部检测区域进行边缘检测,能够有效地将眼部边缘提取出来。Sobel 算子可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2.5 改进积分投影算法确定左右眼角和上下眼睑的距离

对滤波后的二值图像, 首先将初始眼部检测区域EFGH 从水平方向的中线位置分成如图3 所示的左右两个部分(即右眼检测区域EMNH 和左眼检测区域MFGN),然后利用改进积分投影算法分别在左右眼检测区域内确定左右眼的左右眼角距离及上下眼睑距离。因左、右眼的参数确定方法类似,故仅以右眼检测区域EMNH 为例说明参数的确定过程。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为避免计算过程中眼睛上方眉毛对定位结果的影响, 算法在确定上下眼睑边缘, 从右眼检测区域EMNH
的最下方一行像素开始向上搜索,逐行从左至右统计每行中灰度值等于1 的像素个数, 并将第i 行中灰度值为
1 的像素个数之和存放在数组Nc [i] 中, 规定右眼检测区域EMNH 的最下方一行为第0 行, 即i=0 ; 每搜索统计完一行后i 自动加1。

(2) 对当前第i 行中灰度值等于1 的像素的个数之和进行统计计算, 如果:

3 实验与分析

为验证眼睛疲劳特征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在构建的ARM+DSP系统上对采集到的视频图像进行实验验证。在沪宁高速南京段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将算法处理时间控制在50 ms以内,取得了良好的实时效果,疲劳驾驶检测正确率达97.6%。部分图像的眼部区域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行为人脸检测后的面部定位图像,第二行为经Sobel边缘检测后的眼部二值图像,第三行为得到的眼部边界定位图像。

通过观察发现,通常情况下,驾驶员在睁眼和闭眼时,左、右眼的睁闭情况是同步的,即同时睁开或同时闭合。因此,在对眼睛睁闭状态进行判断时,为减少计算量,仅对左眼的睁闭情况进行判断。针对图4所示的眼部区域检测结果,利用式(8)计算其左眼睁闭度的大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图4中第一列和第二列所示的眼睛闭合时的睁闭度值明显小于第三列和第四列所示的眼睛睁开时的睁闭度值。故只要选择合适的阈值,根据眼睛睁闭度值的大小,就可对驾驶员眼睛的睁闭状态进行有效判断。

 

本文在ARM+DSP系统上实现了基于眼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利用基于肤色聚类的脸部检测算法确定脸部边界,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改进积分投影算法,实现了驾驶员眼部睁闭状态的有效判定和疲劳驾驶的实时检测。

关键字:疲劳驾驶检测  眼部特征  ARM  DSP系统 引用地址:基于ARM+DSP的驾驶员眼部疲劳视觉检测算法设计

上一篇:S12X系列双核单片机的整车控制器CAN结点设计
下一篇:基于MC9S12DP256B的客车ABS控制器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3:09

拥抱AI ARM核心SoC设计迈向崭新未来
人工智能(AI)技术正快速的进展,它包含了各种演算法,场景应用也很多元化;透过ARM DynamIQ微架构实现通用处理器在AI性能方面的提升,并加速其与专用加速模组之间的回应与连接,可望成为未来SoC设计的理想选择... 过去四年中,运算领域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发展。以ARM为例,在已经出货的1,000亿颗基于ARM的芯片中,有500亿颗是由ARM的合作伙伴在2013年到2017年间完成出货的。“这个数字充份反映了整个产业目前对于更多运算的需求。”ARM副总裁暨运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Nandan Nayampally说,ARM的成功缘于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身架构的高拓展性,能够覆盖从感测器到服务器的广泛应用,他们将其称之为全面运算(Tot
[安防电子]
嵌入式程序员需了解的几种ARM调试方法
  ARM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别有编译软件、汇编软件、链接软件、调试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函数库、评估板、JTAG仿真器、在线仿真器等,目前世界上约有四十多家公司提供以上不同类别的产品。下面就由福州卓跃教育具体介绍。 使用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基于ARM的应用软件,包括编辑、编译、汇编、链接等工作全部在PC机上即可完成,调试工作则需要配合其他的模块或产品方可完成,目前arm培训班常见的调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令集模拟器   部分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指令集模拟器,可方便用户在PC机上完成一部分简单的调试工作,但是由于指令集模拟器与真实的硬件环境相差很大,因此即使用户使用指令集模拟器调试通过的程序也有可能无法在真实
[单片机]
基于DSP CCS 2.2实现指纹识别预处理系统
摘要:介绍了采用TI公司的高速DSP芯片TMS320VC5402的指纹识别系统的预处理算法和编程实现。算法实现采用的DSP集成开发环境(IDE)为CCS 2.2。通过采用极值滤波、平滑滤波、拉普拉斯锐化、二值化等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指纹识别 DPS TMS320VC5402 CCS 2.2 利用生物认证技术取代传统的使用钥匙、身份证、密码等方法进行个人身份鉴定,可广泛应用于银行、机场、公安等领域的出入管理。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生物认证技术是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而指纹识别技术则是其中非常有前景的一种。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指以数值教计算的方法对数字信号进行处
[应用]
学习嵌入式ARM的步骤--对初学者
看到很多 arm的论坛里有 很多 人想学arm,但不知如何去学~现在我就 列出一下学习这方面的步骤-----基于linux系统的,还有哪位大侠觉得步骤与方法不对,请及时纠正 学习步骤如下:(一步步来哦:) 1、Linux 基础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Linux文件系统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启动过程详解 熟悉Linux服务 能够独立安装Linux操作系统 能够熟练使用Linux系统的基本命令 认识Linux系统的常用服务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Linux基本命令实践 设置Linux环境变量 定制Linux的服务 Shell 编程基础使用vi编辑文件 使用Emacs编辑文件?? 使用其他编辑器?? 2、S
[单片机]
ARM9(S3C2440) LCD
LCD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液晶显示器按驱动方式分为静态驱动,简单矩阵驱动以及主动矩阵驱动。 简单矩阵驱动分为扭转向列型(TN)和超扭转向列型(STN)两种。 主动矩阵驱动则以TFT为主。 (1)、 TN型驱动液晶,是LCD中最基本的,其他LCD都以TN型改进。他只能将入射光旋转90度,视角只有30度,色彩单一,对比度低,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 (2)、 STN型驱动液晶。可将入射光旋转180度至270度,也改善了视角,通过塔配色滤光片,将单色矩阵的任意像素分成3个子像素,红绿蓝。 (3)、1,2都采用场电压驱动方式,如果现实尺寸加大,中心部分对电极变化的反应时间就会变长,显
[单片机]
<font color='red'>ARM</font>9(S3C2440) LCD
基于ARM11和DSP的3G视频安全帽设计
1.引言 为提高在高危工作场所现场作业的可控性,本文采用仿生学原理和高集成度设计实现了与人眼同视角的3G视频安全帽。本设计由视频安全帽和腰跨式数据处理终端两部分组成,采用高可靠性航空插头连接。其中图像处理采用三星公司的S3C6410 ARM11处理器和TMS320DM642 DSP处理器组成。本设计结合DSP处理器在视频压缩方面的优势和运行于ARM之上的Linux操作系统在数据管理与任务调度机制方面的出色表现,由DSP完成图像处理功能,并通过高速接口把视频数据传输给嵌入式微处理系统,完成视频数据的传输、存储功能。 2.系统构成 本设计由视频安全帽和腰跨式视频终端两部分组成。视频安全帽中包含1路视频输入、1路音频输入和1
[单片机]
基于<font color='red'>ARM</font>11和<font color='red'>DSP</font>的3G视频安全帽设计
基于嵌入式ARM-Linux无线ZigBee协调器驱动设计
农田中大范围的环境信息监测已成为网络应用范围重点之一。针对农田布线不便的特点,ZigBee无线节点网络成为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首选,可对其所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和检测对象的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 。然而,控制下层整个网络状态的核心是上位机ARM处理器,而且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大多以串口模式来实现 。但串口通信模式存在串口传输速率低(波特率双方一致)、传送距离短 、数据冗余差(数据校验)以及设计串口协议繁琐(帧格式)等不足。因此本文研究了ZigBee在ARM9内核中的协调器字符驱动,利用I/O传输数据,控制具有协调器驱动的设备在农田任何位置即可组网,以减少协调器的布局,实现方便快捷的动态数据监测。 1 田间监测系统的要求  因监测节点需要
[工业控制]
基于嵌入式<font color='red'>ARM</font>-Linux无线ZigBee协调器驱动设计
ARM 9平台下的CMOS图像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引言 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增加,CMOS图像传感器得以迅速发展。由于采用了CMOS技术,可以将像素阵列与外围支持电路(如图像传感器核心、单一时钟、所有的时序逻辑、可编程功能和A/D转换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与CCD(电容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相比,CMOS图像传感器将整个图像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编程方便、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CMOS图像传感器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图像采集系统都是采用DSP与图像传感器相连,由DSP来控制图像传感器,然后由DSP采集到图像后再通过USB接口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C机进行后续的处
[应用]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每日新闻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