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今年4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回落。PMI为51.2%,是去年11月以来最低。制造业PMI的大幅回落或预示工业增加值回落。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这说明,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并没有脱出困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成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
谈及实体经济,德国制造总归是绕不开的话题。其实,“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没有比较的必要,毕竟“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体系。正因历史沿革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中国自有一套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信德国,得永生”的盲目崇拜,实则是一种弱者的自卑心态。
其实,“德国制造”并非含着金钥匙出身,其成功,着实是一场逆袭大戏。
01、从山寨到品牌
一个国家的逆袭:德国制造原本是臭名昭著的山寨货
如今,“德国制造”听起来很牛,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那名声很臭,是廉价与劣质的代名词。“厚颜无耻”,是当时英国人给德国造产品扣上的帽子。
那时候,大英帝国是最先工业化的国家,它的产品,代表着工艺和技术的尖端。“买英国货”(Buy British),在当时,不仅是人所尽知的时髦语言,还是一种富有的象征。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端待举,经济需要腾飞,而世界市场不易进入。在夹缝中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依靠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标志,产品从材料、工艺到质量,都很差劲,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一顶不光彩的帽子。
德国人心里憋着气,他们很想弄清楚,那个日不落岛国,到底有什么神力?于是,他们派出众多经济间谍,在高等学府中下午茶的餐桌旁,晃动着许多身影,流利的英语中,带着日耳曼口音。
比如那位斯诺普(Schroop)先生,是一个见人就笑、态度友好的翩翩绅士,自称只是私下对钢铁制造感点兴趣的一介草民,但其话题和谈话对象的选择,却总与最新的炼钢技术有关。他的真实身份,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国钢铁伯爵和兵工巨头克鲁勃(Alfred Krupp)。
德国人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经济情报。回到德国,这些情报被研究复制,模仿成产品。然后,再出口到英国,堂而皇之,进入英国家庭。
德国当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更使德国产品,有着廉价的特征。一时间,在英国市场上,从铅笔、玩具、药品、钟表、啤酒、纺织物、工具到钢琴和家具,无不充斥着“德国制造”。
英国人气不过,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Merchandise Marks Act)规定,所有的外国进口产品,必须打上产地国的标志。而这项法案的重点打击对象,就是来自日耳曼的“德国制造”。
但是,多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战略失误,一个重大的误判!1896年,英国记者威廉姆斯(E. E. Williams)在他的《德国制造》书中,大声疾呼,那项法案,那个大英帝国的伟大发明,错就错在,它给德国生产厂家,做了免费广告。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篇探讨贸易关系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个“战斗的号角”。
从那时起,德国人开始行动。不再抄袭仿造,而是发明创造,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名副其实的原创“德国制造”。
威廉姆斯在《德国制造》中,曾提到过一家在埃尔博菲尔德(Elberfeld)的化工企业。这家不大的工厂,竟雇佣了60多名化学工程师。这些人拿着高薪,却并不参与日常生产,只做科研。
威廉姆斯说,在英国人眼里,这些人,啥都没干。等到“啥都没干”的那些人,发明出一种新的产品,这个德国企业,就在高质量、新产品的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威廉姆斯补充说,这样的企业在德国,并非个别现象。埃尔博菲尔德,是整个德国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
除了科研,德国人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业标准体系,叫做“DIN Norm”(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德国工业标准)。从1918年的第一号“锥形销”标准开始,迄今已有33149个标准项目。这些标准,日积月累,涉及到从工业生产到民用产品的各个领域。如今,其中80%以上的“DIN Norm”,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
很快,英国消费者就根据自身的使用经验,得出了新的感受和认知:还是那些同样的“德国制造”,铅笔、玩具、药品、钟表、啤酒、纺织物、工具、钢琴和家具,比起本国产品,变得结实、耐用,而且一如既往得便宜。
这种性价比高的美誉,也渐渐风靡世界。“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又出现了被称为“德国奇迹”的经济发展高峰。汽车、洗衣机、吸尘器和电视机,不用英国人强迫,自觉地带着“德国制造”的标记,走向全世界。
自此,“德国制造”的概念,从最初的生产国标记和海盗名声,转变到原创标志,延伸为德国高效率、完美工艺的代名词和优质可信产品的同义词,带着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确的基本特征,有着专利创新的声誉。
02、现阶段“德国制造”的血液
一个国家的逆袭:德国制造原本是臭名昭著的山寨货
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振兴的基石,也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德国是“二战”战败国,面对战争留下的民生凋弊、满目疮痍,德政府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成为免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品质,德国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学徒制”教育体系。“学徒制”即选择职业教育的16岁学生必须当3-4年的学徒,其中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学徒实习”,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
工会在450个行业里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企业聘用。一旦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员工,薪水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蓝领工人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工人高水准的工资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福特早在多年前就印证了这个事实。
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德国的家族企业。在15年底的普查报道中,百分之九十的德国企业,在西方是属于中小规模的,很多是家族型。万般手艺千种诀窍,皆是靠着这个天然的体系传承。
长辈不敢不对晚辈传承绝活,传不下去,儿孙靠什么谋生、立业、养家、发财?晚辈不敢不尽力接过绝招,接不下来,靠什么自立、自主、当老板、在国际竞争的浪涛中搏击?“我们的规模不大,但是我们能做的产品,别人做不出来。”
这些家族企业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它们往往是家族控制,但是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家族并不介入日常管理。比如说汉高公司——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化学公司,就是家族控制,不上市;做汽车零配件的博世公司也是百年老店。
这种家族控制、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一直传承下来,原因有二:第一,德国的大家族注重教育,这些大家族会对下一代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第二,德国特有的遗产税体制。
在德国,遗产税的征收最高可以达到70%,但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遗产税却存在着特别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家创办了一家企业,他要把这个企业传给子女,同时子女承诺十年之内继续经营,那么他遗产税的上交金额几乎为零。遗产税的规定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基业长青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03、“德国制造”的内在动因
“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包括高绩效、耐用、少量维护、设计优异等特点。
德国的许多企业家受技术驱动,把他们对于质量的想法应用到产品中去,比如博世集团的口号就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Invented for life)”。
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相信,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因素。
另一个保证“德国制造”优势的措施就是严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着名的德国标准化协会DIN。
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重要成员,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例如,最着名标准之一就是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包括A4、A3等常用规格。这些标准严格限制了企业的一举一动,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
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
以上是关于嵌入式中-一个国家的逆袭:德国制造原本是臭名昭著的山寨货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上一篇:2017年第一季度AMOLED出货9910万片
下一篇:BAT拉开人工智能大较量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13